脑电图结合经颅多普勒脑血管搏动指数测定评估血管性痴呆患者的预后
2014-04-13曾琼晏玉奎徐益眉
曾琼 晏玉奎 徐益眉
脑电图结合经颅多普勒脑血管搏动指数测定评估血管性痴呆患者的预后
曾琼 晏玉奎 徐益眉
随着生活水平的日渐提高,社会人口的老龄化加剧,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老年痴呆患者也随之增多。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的患病率各国不完全一致,在欧美国家仅次于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 disease,AD),在亚洲及许多发展中国家,VD则较AD常见。VD是由于各种类型的脑血管病所致的认知功能选择性和可逆性损害的综合征,所以VD具有一定可防治性,早期明确诊断、早期治疗,可明显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减轻家庭及社会的负担。
脑电图(EEG)是研究脑功能的重要检查方法,可直接反映脑细胞功能状态;而经颅多普勒(TCD)通过测定颅内动脉血流速度、血流方向、频宽、音频等,能够较准确地反应脑动脉狭窄、痉挛、梗死等病理状态[1]。本文通过检测VD患者的EEG和TCD的变化,并分析与患者智力损害(MMSE评分)的相关性,拟探讨EEG和TCD在VD患者病情判断及预后分析中的作用。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08-05—2012-06在我院神经内科就诊的VD患者68例,其中男38例,女30例,年龄51~83岁,平均(67.2±12.6)岁;病程6个月~5年,平均(2.02±1.76)年。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上学历10例,小学39例,文盲19例。全部VD患者均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四(DSM-Ⅳ)》的诊断标准,即有明确波动性认知功能障碍、局限性神经功能症状或体征、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特征性的实验室及影像学发现。入选标准:(1)脑血管病发病时间明确,经头颅CT或MRI确诊,有神经系统局灶症状和体征;(2)痴呆符合DSM-Ⅳ的诊断标准,表现为记忆力下降及2个以上认知功能障碍,如定向力、注意力、视空间功能等,卒中前无认知功能障碍。排除标准:(1)AD患者或其他原因导致的痴呆;(2)有明确的抑郁症或其他精神障碍;(3)因头部损伤患有认知障碍者;(4)有癫痫病史、脑炎病史或能引起痴呆的其他疾病如帕金森病、亨廷顿病、皮克病等;(5)各种原因引起的慢性脑缺血症状如后循环缺血等。
1.2 方法
1.2.1 EEG检查 应用上海诺诚公司NATION 71282WH无线蓝牙动态视频脑电图仪进行脑电监护,时间常数0.3,高频滤波30Hz,按国际10-20系统电极法放置盘状电极,选择中央放置参考电极。全部患者均在清醒、闭眼状态下进行EEG检查,单、双极导联记录。凡合作者均进行睁、闭眼和3min过度换气诱发实验,记录时间不少于20min。结果分析依据黄远桂等编著的《临床脑电图学》[2]。
1.2.2 TCD检查 采用以色列RIMED公司DIGI-LITE数字化经颅多普勒仪,2 MHz脉冲探头探测,经枕窗探测基底动脉(BA)及椎动脉(VA),经颞窗探测双侧大脑前动脉(ACA)、大脑中动脉(MCA)及大脑后动脉(PCA),探测深度在45~66mm范围内。观察指标为收缩峰血流速度(Vs)、舒张末血流速度(Vd)、平均血流速度(Vm),并计算脑血管搏动指数(PI),参照公式PI值=(Vs-Vd)/ Vm,PI值参考范围为:0.54~1.10。同时观察频谱形态、血流方向及监听声频。结果分析及诊断参考张雄伟等编著的《临床经颅多普勒超声》[3]。
1.2.3 简易智力状态检查(MMSE评分) 主要包括7个方面:时间定向力、地点定向力、即刻记忆、注意力及计算力、延迟记忆、语言和视空间。通过施测者向被测者提问,共30题,每项回答正确得1分,回答错误或者不知道得0分。量表总分范围为0~30分。正常与不正常的分界值与受教育程度有关:文盲组17分;小学组20分;中学或中学以上组24分。分界值以下为有认知功能缺陷,以上为正常。得分越低者为认知功能障碍越明显。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近似服从正态分布的定量资料以表示。患者EEG与MMSE评分的关系采用Spearman非参数相关分析法进行等级资料的双变量相关分析,而PI值与MMSE评分的关系,则采用Pearson参数相关分析法进行定量正态分布资料的双变量相关分析。
2 结果
2.1 患者EEG检查结果与MMSE评分的关系 68例VD患者EEG正常7例(10.29%),表现为α节律为主,各导联少量θ波;异常61例,异常率89.71%。61例异常EEG中,轻度异常48例(78.68%),表现为α波节律紊乱,调幅差,频率减慢,出现较多低~中幅或中~髙幅4~6Hz θ波和少量低~中幅 σ波;中度异常 8例(13.11%),表现为α波频率变慢或消失,以θ波活动为主,部分病例有局灶σ波或局灶慢θ波改变;重度异常5例(8.21%)表现为广泛出现慢θ节律或σ波多见,伴少量尖波、尖慢复合波。68例VD患者的MMSE评分为5~24分,其中<10分9例,10~16分35例,17~24分24例。患者MMSE评分越低,其EEG异常程度越高,两者呈负相关关系(rs=-0.678,P<0.05),见表1。
表1 EEG异常程度与VD患者MMSE评分的关系
2.2 TCD检查结果、PI值与患者MMSE评分的关系68例VD患者中6例TCD检查正常(8.82%),62例频谱形态异常(91.18%),其频谱形态为高阻型,以脑血流减慢多见,出现湍流频谱,频谱指数升高等血流改变,甚至可闻及血管杂音,PI值高于正常值或接近正常值高限,血流减慢或湍流主要累及ACA、MCA、VA、BA等。将患者颅内各血管PI值与MMSE评分进行相关分析,发现前循环双侧颅内血管(ACA、MCA、PCA)平均PI值与认知评分呈负相关(rp=-0.702、-0.531、-0.578,均P<0.05),即PI值越高,MMSE评分越低,而后循环血管(BA、VA)则未见相关性(rp=-0.007、0.046,均P>0.05)。
3 讨论
VD的认知障碍主要与脑血管病变导致局部或全脑缺血、缺氧后引起特定神经组织损害有关,脑电活动异常导致了EEG的α波节律不规则,过度θ活动、σ活动等一系列改变。EEG慢化程度代表脑组织损害程度,脑部病变越重,慢波周期越长。本组68例VD患者EEG异常率89.71%,61例EEG异常的患者中,轻度异常78.68%,中度异常13.11%,重度异常8.21%。相关分析提示,严重痴呆患者EEG均为中、重度异常改变,而轻度痴呆患者的EEG为正常或轻度改变,表明EEG异常程度与痴呆程度呈正相关,这与孟军等[4]的研究一致。谭燕等[5]分别对70例老年AD、VD患者进行EEG检查,并与无心脑血管疾病、初步筛查无痴呆表现的对照组进行对比,发现AD和VD的EEG异常率分别为85.00%和86.70%,均显著高于对照组(22.50%),AD、VD患者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提示AD、VD病理改变导致的脑电变化与生理性老化有区别。黄红英等[6]对16例临床诊断VD的患者进行早期检查,发现CT、TCD、EEG联合可提高VD的早期诊断率。脑梗死等缺血性脑损害是VD的常见高危因素和直接病因,脑组织结构的破坏导致脑生理功能的慢性损害,因此EEG检查在梗死区内可发现异常改变[7],有助于判断VD患者脑功能损害程度及预后。
TCD可以测得脑部大血管的血流动力学资料,反映不同血管供应区血流速度的变化。PI是TCD的重要参数,可反映被检测脑动脉硬化程度,PI值增高表明脑血管阻力增高,血管顺应性下降,调节收缩、舒张的能力下降,进一步影响脑灌注压,加重脑组织低灌注甚至引起卒中,从而导致或加重认知障碍。陈玉宝等[8]选取50例VD患者和志愿者进行TCD检查,采用MMSE量表对VD患者的定向力、计算力、记忆力、语言能力等方面进行对比,发现VD患者PI值增高,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提示VD组的脑血管功能受损,而且PI值与MMSE评分呈负相关。本组62例患者TCD出现频谱形态异常,出现涡流或湍流,且PI值越高,MMSE分值越低。进一步分析发现前循环双侧颅内血管(ACA、MCA、PCA)平均PI值与认知评分呈显著负相关,而后循环血管(BA、VA)则未见相关性。周敬华等[9]也认为BA、VA等后循环血管主要参与小脑、脑干及枕叶的供血,具有较好的代偿性,与VD的发生无明确关系。有研究分析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者头颅MR病灶部位与TCD的变化,发现额颞叶病灶数量多、颈内动脉系统供血不足是影响卒中后认知障碍的危险因素,与本文观点一致[10]。
综上所述,EEG、TCD和MMSE虽不能独立作为诊断VD的依据,但具有操作简便、价格低廉、无创伤等优势,且EEG的变化能客观反映VD患者脑功能水平及损害程度,TCD能了解脑血管功能状况,MMSE评定可初步反应患者的认知水平。因此,EEG结合TCD-PI值、MMSE评分对VD患者的病情程度、预后分析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临床工作中若能重视卒中患者的非躯体功能障碍并加以干预,可以减少致残率和致死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1]焦明德.实用经颅多普勒超声学[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5:108.
[2]黄远桂,吴声伶.临床脑电图学[M].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 245-246.
[3]张雄伟,陈尔东,吴积垌.临床经颅多普勒超声[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152-160.
[4]孟军,李祥.血管性痴呆的脑电图研究[J].现代康复,2000,4(11):1701.
[5]谭燕,李强,苗国栋.阿尔茨海默病和血管性痴呆的经颅多普勒超声、脑电图和脑地形图研究[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02,5(2):134-135.
[6]黄红英,翟秀兴.血管性痴呆的CT及TCD、脑电图诊断分析[J].海南医学,2006,17(7):44-45.
[7]黄小丽,邓文华,张芳.多发性脑梗死性痴呆的脑电图分析[J].中国医师杂志,2004,6(5):689.
[8]陈玉宝,张琼,王晓燕.血管性痴呆患者经颅多普勒和简明精神状态量表相关性研究[J].山西医药杂志,2012,41(9):904-905.
[9]周敬华,秦觅,刘传珍,等.血管性痴呆患者脑血管搏动指数的研究[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11,28(1):85-86.
[10]江波,孟晓落,舒刚明,等.卒中后认知障碍患者头部磁共振成像和经颅多普勒超声的改变[J].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09,6(7):343-346.
2013-12-31)
(本文编辑:胥昀)
湖州市公益性一般项目研究课题资助(2013GY18)
313000 湖州市中心医院特检科(曾琼),神经内科(晏玉奎),脑神经功能测评室(徐益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