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HAC
2014-04-12马世强
在环太平洋演习期间,美国海军出动了一艘相当吸引世人眼球的“大怪物”,这个“大怪物”真可以说与众不同,说它是舰船,却又长着一双特大号的履带“大脚”;说它是履带车辆,可履带上的履带板却又奇大无比,就好象穿了许多“大拖鞋”,再一看又是“活脱脱”的自然界毛毛虫,因此不妨将其称为“大脚怪物”。美国人为什么要设计出这样一种两栖车辆,它的好处在什么地方?相信感兴趣的朋友不少,也有不少军迷对此表现出质疑,认为这样的设计根本就无必要!通过下面的分析我们会发现,这样的质疑还真有充足的理由,现在就让我们来看看是不是没有必要吧。
源自有名的“LVT”
要搞清美国海军的研制意图,不得不提起历史上有名的“LVT”两栖装甲车。20世纪30年代,英、法、苏联等国家热衷于水陆坦克、水陆两用战车的研制。1935年,一个名叫罗布林的美国人设计出名为“鳄鱼”的履带车辆,是为了在船和车都不易行驶的沼泽地中使用。改进的车辆引起了各界的关注和重视,军方说服罗布林把“鳄鱼”加以改良,使它更适合海上航行。经过多次改进后的“鳄鱼”通过了美国海军的要求,正式大量生产,作为美国海军陆战队两栖登陆的运载车辆。由于体积大,运载能力极强, LVT至少有十几种不同的变型,每一种变型有不同的代号。有安装旋转炮塔、装备一门37毫米火炮的型号,也有安装有火焰喷射器型号,运载步兵的型号又被称为“水牛”,除3名水手外,可运载30名全副武装的士兵。后面有很大的舱门和跳板,人员、军需物资、甚至吉普车都可以迅速上载和下卸。LVT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大量使用,特别是太平洋战争中的两栖作战没有一次不是借助LVT运送士兵上岸。LVT产量巨大,光是“水牛”就制造了8351辆。
一般来说,车船结合的登陆车辆在运载效率上显然不如专门的海上运输型登陆艇,也许出于这种考虑,在诺曼底登陆战中,LVT的数量不是很多,登陆的士兵大多是乘坐登陆艇冲上滩头,结果让德国人的机枪给射杀不少。经过惨痛教训,让士兵能够乘车上陆并且乘车
战斗的LVT“水牛”就开始大量建造,因此在太平洋战争中更多的士兵乘座“水牛”完成了登陆作战过程,极大地减少了人员伤亡。太平洋战争中的登陆作战经验及教训极大地影响了战后世界各国的登陆作战理论及装备的发展,军事专家们一致认为登陆作战是面临困难最大最多的作战过程,尽量为登陆作战提供足够多的专用适用装备是决定成败的关键。时至今日,尽管有了气垫船及直升机等新型登陆装备,但类似于LVT装甲车辆这样的登陆装置仍然是登陆作战的主角,“大脚怪物”的出现更是充分说明了这一点。说到这里,履带两栖车辆的战术意义是不用多说了,但大脚怪物采用了履带又在履带上扎结了如此之多的的大浮箱“拖鞋”有什么必要?
“大脚”作用有限
新闻媒体上是这样介绍的:依靠两侧类似明轮和履带的设备来提供浮力和推进。猛地一看,似乎已经说清楚了,不过真要较真,我们会发现这里面仍然有技术上的问题,“海上大怪物”在履带上安装了众多大浮箱其实不是为了提供浮力及推进力,因为浮力产生与排水量有关,LVT的履带长度更大,包容的两侧车体可有更大的相对尺寸,因此在同样的外形尺寸下,无论如何排开的水量远要比“大脚怪物“的浮箱要大得多。实际上自履带车辆出现后,很快就有人让履带车穿上了“拖鞋”,这样做有明确的目的,是为了能在沼泽中行驶,“拖鞋”可以让履带及驱动轮和负重轮的离地高度大一些,可避免泥沙或草木进入履带,“拖鞋”的尺寸越大,高度越高,效果就越好。说是提高推进力也不恰当,二战中的LVT也有提高水上行驶速度的战术需要,为什么没有让履带也穿上这么多的大“拖鞋”?仔细观察二战的“水牛”会发现其履带板上都有一个倒M型的板齿,原来这是为了提高履带转动时划水的效率!单纯依靠陆上标准的履带,LVT在水上行驶的速度很慢,增加了这个倒U型或倒M型板齿后,水上行驶速度就有很大提高,但仍然不是很理想,因此,以后的两栖车辆干脆就采用了专门的喷水推进和螺桨装置。现在的“大脚怪物”其浮箱截面形状呈现梯形,这样所有水下的浮箱就能形成一个两侧有锯齿形的向后移动划水柱面,能产生足够大的划水效率,再加上众多浮箱上下表面与水产生的摩擦力,共同产生推动车体前进的推进力,但考虑到螺桨推进效率更高,“大脚怪物”采用了如此夸张的“大拖鞋”如果是为了提高行驶速度也有点说不通,惟一的解释只能是“为了提高通过性能”。但还是会让人产生疑问:为一个通过性能就有采用这个大“拖鞋”的必要?
冷战结束以来,美国海军两栖作战模式已经进行了一轮“螺旋形上升”,他们先是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研究“由海向陆”作战,在这一模式下,美军重点研究了V-22倾转旋翼运输机、LCAC登陆艇、EFV两栖远征战车等新武器。到21世纪,美国重新开始重视传统登陆作战和重装部队的价值,研制新一代登陆平台成为必要。同时美国海军也设想通过一些现代技术手段,取代昂贵的传统浮码头和人工港,这就导致“大脚怪物”的出现。超重型两栖登陆车(UHAC)其实有三种方案,除了目前已经制成样车的巨型两栖登陆车外,还有一种侧壁式气垫船和一种仿法国“L-CAT”快速登陆艇的设计。最终海军陆战队选择了技术难度较高、航速最慢、用途最多的两栖登陆车方案。按照美国人的解释,UHAC可以同时运送3辆M1主战坦克,可以高效地将重型装备和物资送上滩头,更重要的是它的价格大大低于SSC气垫船,而且可以无惧各种复杂的登陆海滩地形,它甚至还可将物资直接送到距离海滩相当距离(50-100公里)的作战部队手中,减少了一个运载车辆从浮码头上岸后重新装卸物资,编组车队的过程。在规模较小的登陆作战行动或大规模低强度登陆作战行动中,它和登陆平台配合使用确实可以取代浮码头的功能,大大降低了美军小规模登陆作战的成本。由美国人的这番介绍来看,给人的感觉是其意义超过了二战的LVT,但这个意义究竟能有多大还需要打上一个问号。
目前出现在演习中的“大脚怪物”只是一种初级版,国外媒介对这种两栖车辆的介绍也很有意思,有的图片说明是这样的:美国海军“拉什莫尔”号船坞登陆舰测试名为UHAC原型艇。还有的这样说:美国陆战队作战实验室在环太平洋军事演习中测试了新型超重型两栖登陆艇的测试机。该装备采用水陆两栖艇设计,具备现有登陆艇三倍提升能力和搭载能力,更大于现役气垫登陆艇(LCAC)。看到以上说法,是不是会给人一种“美国发明了史无前例的登陆装备”的感觉?有不少人会以为这种“奇葩”设计增加了载重量或提高了行驶速度,意义重大。其实只要稍加分析我们就会发现这些字眼忽悠人的成份居多,因为不管设计有多新颖,其外形和结构都与载重能力没有直接关系,说什么具备超过现有登陆艇三倍搭载能力的说法都是噱头,在这里可能是指1600型通用登陆艇,但如果是进行对比,为什么不与LVT对比?现在的“大脚怪物”可以进一步放大,LVT也没问题,同样可以达到三倍的效果!这种多少有些失明的数据对比不是忽悠是什么?
空有一副“大脚”
不得不承认“大脚怪物”确实是一型吸引眼球的新型登陆装备,但如果美国海军真要搞出比这更大的“大脚怪物”来,我们有理由将其评论为走火入魔的设计!为什么?从历史上看,LVT的意义是通过运载步兵登陆冲滩的“水牛”版来体现的,“水牛”让士兵在登陆作战中一直有装甲的防护,而不是因为LVT能运载重型装备上陆,因此才能有8351辆的生产数量,才能够声名远扬,现在美国人研制出了“大脚怪物”看起来非常吸引眼球,其实必要性不是很大,因为它与LVT在使用上并无本质上的区别,但使用成本显然要比LVT高不少,如果要研制更大尺寸的,岂不是走火入魔?
为什么说“大脚怪物”必要性不大?毫无疑问,“大脚怪物”由于穿了超级“大拖鞋”,具有优异的“沼泽地中使用”的特点,但二战中的LVT已经表现出能够适合世界上绝大部份滩头地形的能力,更何况这种车辆的履带宽度还相当窄,只要扩大到与“大脚怪物”一样宽,则通过性能会成倍增加,除了不能与“大脚怪物”比试沼泽地中的通过性,其绝大部分通过性一点不会比它差。另一方面用简单实用的常规登陆艇舰来运送坦克装车辆更为实用,这些战斗车辆只要到了登陆滩头,能够自行移动,直接方便,不必再专门配置一型能将其运送得更远的运输装备。退一步讲,就是要运输自身没有移动能力的重型装备也不一定就要使用履带上系了大量浮箱的“大脚怪物”,用放大尺寸的“LVT”照样能运到更远的地方去。
从结构效率的角度看,履带上安装巨大的浮箱仅仅是为了增加海上行驶速度其实是得不偿失的行为在获得同样浮力的情况下,“大脚怪物”的浮箱始终有一半是处于不能产生浮力的状态中,考虑到登陆地点有可能布满坚硬尖石,对浮箱结构强度要求高,因此产生相同的浮力付出的结构加强重量也要比整体结构的LVT车体大很多,有可能浮箱的结构加强重量将是船体浮箱的四倍以上,这个代价也太大了。单就增加推力来加快航速来说,专门为车辆配置螺桨推进器或泵推装置更为简单有效,从水陆两栖坦克的研制历史可以看出,没有哪一种实用的水陆两栖战斗车辆采用在履带上安装浮箱的设计,这也说明“大脚怪物”的履带上安装大浮箱的作法并不明智。
通常的观念是“大脚板能走路”,但这样的观念对“大脚怪物”来说并不适用,宽大的接地面积让其通过海滩的性能非常高,但这一点采用同样接触面积的常规履带也能做到。“大脚怪物”的通过适用性其实也有问题,在通过岩石裸露的地面时就会有麻烦,特别是在碰上巨石挡路的情况下可能就要抓瞎,一般的履带车辆可以依靠履带轻松越过一米高的障物,而“大脚怪物”就很难做到,这是因为巨大的浮箱是自由悬挂在履带上,搭在障碍物上后会张开角度,直到碰上相临浮箱的支撑,但这样也就意味着履带主动轮的尺寸相对于一般的履带车辆增加两三倍以上,动力轴上的扭矩会成倍增加,对于这种情况,“大脚怪物”要么付出极大的动力装置冗余来应对,要么就是在现有动力的基础上再配置专门的过障动力补充设备,而这完全是得不偿失的行为。
通过环太军演中“大脚怪物”的视频也可以看出,这种车辆水中行驶速度不高,陆上行驶速度也很慢,空有一身大块头,容纳运输物的货舱却相对狭窄,在普通两栖履带车辆就能达到目的的情况下,发展这种成本更高运输效率却相对较低的装置倒底是为了什么?就为了“可将物资直接送到距离海滩相当距离的作战部队手中,减少了一个运载车辆从浮码头上岸后重新装卸物资”程序?美国做为科技强国,历来是武器装备发展潮流的领头者,但有时也会出现走火入魔的情况,也许这个让人们眼前一亮的“大脚怪物”就是其中一个。
责任编辑:刘靖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