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海上敢死队”的使命突击

2014-04-12江山潘剑雄

军事文摘 2014年11期

这支部队是中国海上扫雷部队的先驱—上个世纪50年代,靠几条登陆艇改装成扫雷艇,执行长江口反水雷作战,扫通封锁大上海的咽喉门户;上个世纪70年代,援外扫雷作战中,12艘轻型扫雷艇扫除了26枚号称世界最先进的水雷……

斗转星移,进入21世纪,新军事变革的浪潮席卷世界。面对风云变化的国际形势,面对诡秘险恶的海上雷场,这支英雄的团队再次解缆出征,和“水下伏兵”斗智斗勇,无所畏惧,摘取了一个又一个人民海军扫雷史上的第一。

军装在身,使命在肩

8月上旬,东海某海域传来一声声巨响,2枚新型智能化战雷被东海舰队某水警区扫雷舰大队成功引爆。刹那间,两朵洁白的“水莲花”在海天之间拍浪而起。这是我海军反水雷舰艇首次成功猎扫该型智能化水雷,也标志着我海军反水雷作战能力得到大幅度提升。

作为常规武器中惟一的战略武器,水雷以其造价较低、易布难扫、隐蔽性强、杀伤力大等特点被称为“水下伏兵”、“水下原子弹”。 1945年,美国用水雷封锁日本本土,使其工业产值减少2/3,数百万人挨饿,史称“饥饿战役”;1991年海湾战争期间,美国两栖攻击舰“特里波里”号、“宙斯盾”级巡洋舰“普林斯顿”号受到水雷重创,最终放弃了在科威特登陆的计划……

常年和这样可怕的对手接触,扫雷部队官兵也被称为“海上敢死队”。为此,世界各国海军几乎都有一条不成文的规矩:所有舰艇无论吨位多大、级别多高,在海上遇到扫雷艇时,都要向它鸣笛致礼。

自1950年3月成立以来,大队官兵就开始和水雷“打交道”, 圆满完成长江口扫雷作战、解放一江山岛、援外扫雷作战等5次作战任务,实布、清除各型水雷100多枚,有效填补海军扫雷史上的20余项空白,成为海军反水雷作战的中坚力量。

近年来,他们更是根据水雷的发展变化,组织一次次实扫战雷演练,以训代战,和水雷继续“过招”。东海舰队一名领导感慨,实扫战雷演练和实战有着高度的一致性,必须要有高超的技术、严密的组织、敢于担当的态度。贴近实战自然就会带来危险和风险。十多年前,训练中的一次事故依然让不少官兵心有余悸。演练中,由于水雷发生故障,刚刚入水不到10秒就发生爆炸,冲击波直接把舰艇后甲板抬了起来,露出了螺旋桨,巨大的冲击力把部分官兵当场震晕。更为可怕的是,另一枚在后甲板准备投放的水雷也被高高弹起,结结实实地把舰艇甲板砸出一个大坑,所幸没有爆炸。在“鬼门关”上走了一遭,有人提出疑问,实布实扫战雷的演练还要不要搞?上级领导和大队官兵掷地有声:“只要实战需要,困难再大、危险再大,我们也要继续搞下去。”

蛰伏是为了更好的行动。接下来的几年里,他们拼命训练,航道、浅滩、江河口、岛礁区,哪儿可能布设雷障,就到哪里练扫雷。白天、黑夜、雾天、风浪天,无论气候多么恶劣,照样出海训练:他们牵头院校和科研院所开展“三位一体”研究,对反水雷手段进行攻关,针对演练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制定了几十万字的应急情况处置预案;他们还多次请来驻地心理学教授为官兵进行心理疏导,并每年组织战备形势教育,引导大家认识到反水雷作战的

重要性。

2007年,某新型智能化战雷列装部队,得知这一消息,大队主动申请组织一次演练,实布实扫该型战雷。协调会上,上级机关问到,“你们有没有把握?”大队领导毫不犹豫地回答:“没问题!”

面对生死考验,人人都会害怕、畏惧,但真正的军人永远一往无前。出征前夕,不少官兵都留下了遗书、写下了血书,某艇官兵在血书上宣誓:“军装在身,使命在肩,纵然面对生死,我们仍无所畏惧”。那天,实扫战雷演练展开,扫雷舰艇编队向雷区挺进。 一秒,两秒,三秒……每前进一步就意味着可能向雷爆迈进了一步。

“X X X 米!”距离手大声报告。熟悉扫雷的人都知道,这已经快到雷爆临界点。而战雷依然毫无反应。是继续还是掉头?大队领导果断决定,顶着风险继续向前。10米、20米、30米……舰艇继续向雷区深入,所有人手里都捏了一把汗。再狡猾的狐狸也斗不过老练的猎手。终于,扫雷具触发了战雷,随着一声轰然巨响,该型智能化战雷被成功扫除。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此次扫雷演练,他们创下了首次实扫某新型智能化战雷、首次一次性扫爆2 枚不同引信工作制度的战雷、首次实施舰艇遥控实扫战雷、首次实时监控扫雷情况等4项海军扫雷新纪录。

手握宝剑,练就硬功

扫雷,通俗地说,就是扫雷具、扫雷物理场和水雷引信之间的对抗。然而,事实远比理论复杂,随着技术的发展,某些智能化的水雷可以切换10多种工作机制,抗扫率达到了90%。

面对水雷的“倒逼”,大队党委一班人再次带领部队向世界级的难题发起挑战。为了掌握磁场、声场、次声场等扫雷物理场在水中的具体分布规律,大队领导带头学习反水雷专业知识,从《电磁学》、《声学》、《自控原理》等书籍学起,扎扎实实学通学透理论知识,撰写论文上百篇。多批组织水武专业人员赴院校、研究所学习新型水雷构造原理,并邀请专家教授赴演练现场指导,集体攻关新型智能化水雷的技术对抗方法。

2009年,大队实布实扫战雷训练再次获得批准。鉴于扫雷时的巨大风险,以往的扫雷演练,大多在战雷上系留浮标方便辨认。演练前,大队领导出人意料地决定,把战雷上的浮标全部撤掉,改为在战雷附近设置浮标。

此次演练,3枚并不完全确定位置的战雷被成功引爆,还实现了首次使用某新型扫雷舰编队实扫战雷、实战智能化战雷扫除概率100%等海军历史上的多个首次。同年,他们再接再厉,使用新型遥控扫雷艇首次扫除两型新型战雷,填补了海军空白,更打破了外国专家对该型水雷“谁也扫不动”的定论。

近年来,海军新式扫雷舰艇装备迅猛发展,一批高科技扫雷舰艇陆续装备大队。为使新装备尽快形成战斗力,大队党委一班人带领部队积极配合厂方、研究所进行了大量的实验试航,掌握了大量第一手资料。他们还积极开展信息化条件下的训法战法研究,先后形成了“战斗小组”式组训、“实岗锻炼”式后备骨干培养、“分更次”训练等训练模式,自制了锚雷、沉底雷、锚雷解脱装置等多种训练保障器材,促进了大队官兵技战术水平的不断提高。

2011年8月,大队又一次进行实布、实扫、实猎新型战雷演练。与2009年的演练相比,他们再向前迈进一步—把水雷上方的浮标全部撤掉,并请来海军水雷战专家教授及反水雷部队领导20余人到现场观摩。“这型水雷是我国自行研制的新一代智能化战雷,可以根据目标性质,自行设定参数,有选择地打击特定目标。”在场的海军水武业务长认为,这次猎扫,难之又难,险之又险。演练在凌晨悄然打响,“敌”舰趁着夜色在某海域布设了水雷。“奉化”艇、“崇明”艇、“张家港”舰轮番上阵,时而组成“梯形队”,时而又变换“人字队”,使用了艇具合一、拖曳式声磁联合扫雷等多种方法,隐藏在海底的水雷就是纹丝不动。

现场指挥员当机立断,下令进行灭雷。“猎雷部署!”、“灭雷部署”、“准备右舷投放灭雷

具!”……随着一道道指令,官兵们从机库里迅速推出秘密武器——“机器人”。通过舰用吊臂,“机器人”被放入水中,在声纳的准确引导下一步一步接近目标。“启动灭雷具摄像装置”,摄像头打开,水雷的图像越来越清晰。“投放灭雷弹!”在场所有官兵都屏住呼吸,凝神注视

着海面。

1秒、2秒……突然,一声闷响,海面上喷出数十米高的水柱,巨浪滔天,亮起一道一道“水幕彩虹”。“别人不敢越雷池半步,我们偏偏要越雷池、趟雷海。这不仅需要胆魄,更需要练就高超武艺。”大队长告诉记者,近年来,大队顺应新形势新任务,不断练就过硬的反水雷本领,由原先单一的扫雷方式,发展为现在集接触扫雷、非接触扫雷、猎雷、硬摧毁扫雷等多种扫雷模式为一体的复合型扫雷作战拳头部队。

成功永无止境,创新永不止步

在大队的一面墙上,有这样一句让人印象深刻的话:成功永无止境,创新永不止步。

从2004年开始,该大队先后有数艘新型遥控扫雷艇陆续列装部队,专业军事指挥干部少、技术士官数量多形成的“比例失调”,影响新装备整体性能的发挥。2011年,大队党委开创性地提出从优秀士官队伍中遴选尖子担任艇长。通过激烈角逐,6名士官脱颖而出,成为了海军首批成建制士官艇长群体。

新型扫雷艇训练没有先例可循,没有经验借鉴,一个个问题像拦路虎又摆在他们面前。

士官艇长们迎难而上,通过大量试验掌握了丰富的使用数据,彻底摸清了新装备的技战术性能,当年就全部通过考核,成为海军新型遥控扫雷艇第一批“四会教练员”。

2011年8月的一天,长江口某海域波涛汹涌,联合扫雷实兵演练拉开序幕,遥控扫雷艇编队并肩进入演习海域。按计划,扫雷艇驶离母舰后,要在水雷前方将其引爆。然而,预定距离到了,水雷确像“睡着”了一样。难道方案有问题?还是哪个环节出了差错?士官艇长冷青松和全艇官兵心跳加速。面对战友迟疑的眼神,冷青松还是果断下令:降低速度,采用手动工作制!距离越来越近,所有人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上。突然,伴随着“轰隆隆”一声巨响,水面盛开了五十多米高的水柱,冷艇长和战友们激动地拥抱在一起。他们成功扫爆了一枚智能化战雷,又一次填补了海军扫雷史上的空白。

扫雷舰艇编队扫雷战术训练组织实施程序复杂、海上扫雷训练受气象等自然条件影响较大,为了提高扫雷训练的效益,该大队在广泛调研和充分论证的基础上,申报研制“扫雷战术训练模拟系统”的项目。当时,海军主战装备模拟训练系统的研制才刚起步,该项目很快得到了上级的支持,专项下拨数十万元的科研经费。功夫不负苦心人,在研究所、海军装备研究院等单位的大力支持下,他们成功研制了“扫雷战术训练模拟系统”。

以前,传统海上扫布雷训练强度大,数百公斤重的训雷,每扫一次就要布一次、捞一次,官兵不但辛苦,训练效率也不高。如何既能缩短布、捞雷周期的同时,又提高扫雷训练的质量效果?该大队将目光瞄准了“扫雷实时监控系统”。项目启动没多久,没资金、缺技术、少骨干等等一系列问题又摆在了他们面前。

在技术专家的大力支持下,大队领导带领攻关组经过海上百次摸索实践试验,成功研制了“扫雷实时监控系统”,有效解决了扫雷结果难以检查、扫雷过程难以监控、反复布捞水雷既费时又费力等问题,使训练效益提高了十多倍。

现代战争,很容易误入信息迷雾,如果不能有效过滤鉴别,就很可能掉进信息陷阱,一败涂地。在一次联合演练中,面对作战屏幕上雪花点般的水底目标,由于识别出现错误,3艘新型扫雷艇刚进入战场就触发水雷,提前结束战斗。大队党委在盘点这次“战斗”失利后认识到,建立“水底目标信息管理系统”已经迫在眉睫。

在前无经验、手无资料的情况下,他们不等不靠、迎难而上,联合海军工程大学、科研所等10多家单位,研制了集数据采集、管理和反馈于一体的“水底目标信息管理系统”。随着“水底目标信息管理系统”的投入使用,给该大队反水雷训练带来了新变化,从目标搜寻、识别到最后扫爆,成功率大幅度提高。大队政委方石打了个比方,有了这套系统,识别目标的难度大大降低,就好比原来要从100颗白米中挑一颗黑米,降为现在从10颗白米中挑一颗黑米的难度。”

如今,该大队已经成为海军扫雷部队的试训单位,他们着眼信息化条件下反水雷作战使命任务,努力挖掘技术潜能,创新训法、战法,先后完成了恶劣海况条件、新技术雷种、夜间复杂条件和水雷“沉封”情况下联合反水雷作战等多个高难科目训练,为海军扫雷部队训练逐步走上科学有序的轨道迈出了新的一步。

责任编辑:何 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