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与亲社会倾向的关系*
2014-04-11李燕燕李玲玲
李燕燕+李玲玲
本文采用测验法对中小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和亲社会倾向进行全面的测查,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中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与亲社会倾向存在显著正相关,其中仁慈、正义、超越自我、勇气、智慧与知识等五个美德都对亲社会倾向具有正向预测作用,共同作用的预测率达到53.7%。
中小学生 积极心理品质 亲社会倾向 多元回归分析
亲社会行为是指一切自愿使他人获益的行为,包括助人、分享、谦让、合作、安慰、捐赠、自我牺牲等一切积极的、有社会责任感的行为。中小学生亲社会行为的发展是其道德品质发展的重要内容,培养中小学生的亲社会行为,帮助他们养成帮助他人、友善合作以及学会分享等亲社会倾向是他们社会化进程中的重要的方面,所以心理学者做了大量有关亲社会行为的研究。
积极心理学是研究个体潜在力量和美德等积极因素的一种心理学思潮,它重点研究三方面的内容——积极心理品质、积极情感体验以及积极组织环境,目的是帮助个体发现和利用上述三种积极心理资源来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提升生活品质。自从美国心理学家Seligman在2000年正式提出积极心理学的概念后,积极心理学引起了教育专家、心理学者的普遍重视,成为教育、心理学界研究的热点。然而目前有关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大多停留在介绍积极心理学的理论或者只是从理论上探索积极心理学对心理健康的影响等,实证研究较少,探讨积极心理品质和个体其他心理和行为发展的关系研究几乎没有。为了填补空白,本研究试图通过测验法来考察中小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和亲社会倾向之间的关系,拟证实中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对其亲社会倾向的出现有促进作用,为中小学校的心理健康工作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更好地提高中小学生的心理素质。
一、对象与方法
1.对象
本研究选取了5289名中小学生参加,其中小学生2257人,初中生2401人,高中生为630人。
2.工具
(1)积极人格特质问卷儿童版(VIA-Youth)
本研究采用积极人格特质问卷儿童版(VIA-Youth,Park和Peterson等人编制)来评定中小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本问卷包含六个分量表——智慧与知识、勇气、仁慈、正义、自制、超越自我,一共有198个项目,适合用于10~17岁的中小学生。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内部一致性α系数为0.97。
(2)亲社会倾向问卷
本研究测量中小学生的亲社会倾向是采用寇彧、洪慧芳2005年修订的PTM(prosocial Tendencies Measure)。这个量表包括以下六种亲社会倾向:匿名、公开、利他、情绪性、依从和紧急。其中匿名的亲社会倾向指帮助者在受助者不知道他名字的情形下出现的助人倾向;公开的倾向指帮助者在公开的场合或者有他人在场看见的情形下出现的助人倾向;利他的倾向是帮助者为了减轻他人痛苦而对他人实施帮助的助人倾向;情绪性倾向是指帮助者在具有情绪唤醒的情形下产生的助人倾向;依从倾向是指帮助者在别人提出请求的情形下对他人实施帮助的助人倾向;紧急的倾向是指帮助者在他人发生紧急事件的情况下实施帮助的助人倾向。六个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匿名的、公开的、利他的、情绪性的、依从的、紧急的分别为0.778、0.708、0.755、0.726、0.738、0.561,各分量表与总量表的相关分别为0.758、0.494、0.801、0.789、0.800、0.803,具有良好的心理学测量指标。
3.统计方法
本研究用SPSS 16.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二、结果
1.中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与亲社会倾向的相关分析
表1表明中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和亲社会倾向之间存在显著相关。
表1 中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和亲社会倾向的相关分析
注:**指在0.01水平上显著相关,*指在0.05水平上显著相关。
2.中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六大美德与亲社会倾向的多元回归分析
表2对中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六大美德与亲社会倾向进行多元回归分析,从回归分析结果中可以看出,在逐步回归分析的过程中,积极心理品质的仁慈美德首先进入回归模型1,说明此美德与亲社会倾向的关系最为密切,正义、超越自我、勇气与智慧与知识等美德先后进入回归方程,其决定系数具有良好的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上述积极心理特质对亲社会倾向具有直接的正向预测作用,它们综合起来对亲社会行为的预测达到53.7%。
表2 中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与亲社会倾向的多元回归分析
三、讨论
中小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和亲社会倾向之间存在密切关系,个体拥有越多的积极心理品质,他对别人实施帮助的可能性就越大。24个积极心理品质中最能预测个体亲社会行为倾向的是仁慈、正义、超越自我、勇气、智慧与知识这五种美德,共同预测率为53.7%。这告诉我们中小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是其亲社会倾向产生的重要影响因素。下面将详尽讨论为什么这些美德会促进中学生的亲社会倾向出现。
1.积极心理中的仁慈美德对中小学生亲社会倾向有正向预测作用
积极心理中的仁慈美德对中小学生亲社会倾向有正向预测作用,首先可能是因为拥有更多仁慈美德的中小学生常常为别人着想,关心别人,对别人仁慈和宽宏大量,能从帮助别人中得到快乐,所以容易产生亲社会价值取向。以往许多相关研究证实了这点。例如Staub(1991)通过研究发现人格品质中亲社会行为价值取向强的个体,他们的亲社会动机比较容易在某种特定的情境中被激活,发现别人有痛苦,他们用一种积极的行为方式作出反应。又如,Van Lange(1999)和Van Dijk(2004)的研究表明,那些具有亲社会价值取向的个体更容易做出亲社会行为。其次,拥有较多仁慈美德的个体更了解和理解他人的动机和感受,很容易识别他人心情的变化,容易产生移情。移情是儿童亲社会行为的重要促进因素,是亲社会行为产生的重要动机源之一。许多研究证明移情可以增加个体亲社会倾向。Waxler(1992)对儿童进行研究,发现进行过移情训练的儿童的亲社会行为相对于没有进行移情训练的儿童明显增加,而攻击性行为明显减少了。李百珍(1993)发现移情训练显著增强了幼儿的合作、助人、礼貌、分享等亲社会行为。endprint
2.积极心理品质中的正义美德对中小学生亲社会倾向有正向预测作用
积极心理品质中的正义美德能够促使中小学生出现更多的亲社会倾向,因为拥有更多正义美德的中小学生更加有社会责任感、正义感,善于从大局出发,平等对待团队成员,尊重团队的目标和规范,忠于团队,自觉维护团队利益,为团队建设尽心竭力,所以容易出现亲社会行为。S.H.Schwartz(1977)认为,个体的行为受社会规范影响和支配,利他的社会规范会被内化成个体的社会责任感道德义务感、以及价值观,会促进个体亲社会行为的出现。另外,拥有正义美德的中小学生相信世界是公平的,是可以预测的。好的行为将会受到社会和他人的奖赏,不良行为将会受到惩罚。这种信念使他们相信,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是一件好事,施善者会从做好事中获益,所以会出现亲社会倾向。
3.积极心理品质中的超越自我美德对中小学生亲社会倾向有正向预测作用
积极心理品质中的超越自我美德能够促使中小学生出现更多的亲社会倾向,原因有以下两个。一是拥有超越自我美德中的审美品质的中小学生容易发现周围环境及日常生活中美好的事件和人物,例如别人的亲社会行为等,根据亲社会行为的社会学习理论,他们会模仿榜样,从而出现亲社会倾向。同时他们更追求完美,感到重要他人为自己设定了极高的标准,要求自己去追求完美,自己需要达到这些他人设定的高标准。例如张兰鸽(2011)发现青少年为了博取老师、家长和同伴等重要他人的认可,维持自尊,也会表现出更多依从的、利他的和公开的亲社会倾向。二是拥有超越自我美德中感恩品质的中小学生意识到美好的事物并心怀感谢,会感谢父母生养抚育之恩,感谢老师辅导教育之恩,感谢别人支持帮助之恩。根据感恩的道德情感理论,感恩具有亲社会的本性,会激励、强化感恩者亲社会倾向的出现。许多研究表明,感恩有利于亲社会倾向出现。例如,Bartlett,DeSteno(2006)的研究表明常常体验到感恩的个体会作出更多的亲社会行为。Peterson等人(1996)的研究认为得到别人的帮助而产生感恩体验的个体更可能对他人做出亲社会行为。
4.积极心理品质中的勇气美德对中小学生亲社会倾向有正向预测作用
拥有更多勇气美德的中小学生的心理弹性更好,他们性情真挚诚实、乐观热情、富有感染力,做事全心全意、竭尽全力、坚持到底,在遇到困难的时候或面对压力时意志坚定、不退缩、乐观勇敢地面对、冷静果断地应对。张睿(2011)通过研究发现心理弹性高的中学生面临困难时敢于乐观地面对,并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当别人有困难时,也会以相同的方式去安慰和帮助他们,出现亲社会行为。也就是说,拥有更多勇气美德的中小学生心理弹性更高,社会适应性更强,容易产生亲社会倾向,具有实施亲社会行为的能力。
5.积极心理品质中的智慧与知识美德对中小学生亲社会倾向有正向预测作用
首先拥有更多智慧和知识美德的中小学生很有洞察力、充满智慧,能够看清事实、对事物作出准确判断,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所以他们更能够觉察他人的需要和意图,从而产生对他人的亲社会倾向。因为根据艾森伯格的亲社会行为理论,亲社会行为的发生要经历以下三个阶段:注意到他人的需要、对情境的解释和利他行为意图的确立,其中注意到他人的需要是亲社会行为发生的起点。其次,拥有更多智慧和知识美德的中小学生具有逻辑思维能力强,对新事物充满好奇心,热爱学习,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学习知识和积累经验,观点采择(是指个体所具有的把其他人的观点和自己的观点区分开来的能力或倾向)和道德判断水平较高,而许多研究表明这两者和亲社会行为倾向高相关。例如,Moore(1998)发现控制被试的年龄因素以后观点采择和亲社会行为之间存在显著高相关。Rushton等人发现,被试的道德判断水平与他们是否参加献血、在超市购物中先让别人付款等行为有显著的相关。
四、结论
中小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是其亲社会倾向产生的重要影响因素,对其亲社会倾向的出现有促进作用。中小学教育者可以通过培养中小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来提高他们的主观幸福感,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
————————
参考文献
[1] Eisenberg N,Miller P.The relation of empathy to prosocial and re-lated behaviors.Psychology of Bulletin,1987(101).
[2] Park N,Peterson C. Moral competence and character strengths among adolescents:The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the Values in Action Inventory of Strengths for Youth. Journal of Adolescence,2006(29).
[3] 寇彧,洪慧芳,谭晨,李磊.青少年亲社会倾向量表的修订.心理发展与教育,2007(1).
[4] 张兰鸽,张莉,寇彧,田启瑞.中学生完美主义特点及其与亲社会倾向的关系.心理发展与教育,2011(4).
[5] 崔杨.医科高职生感恩品质和亲社会倾向的特点及关系研究.卫生职业教育,2011(3).
[6] 张睿.中学生亲社会倾向与社会适应性关系的研究.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
[作者:李燕燕(1976-),女,广西博白人,广西教育学院教管系副教授;李玲玲(1979-),女,广西博白人,广西玉林市南江一中中学一级教师。]
【责任编辑 王 颖】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