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视域下青年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

2014-04-11龙春霞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14年3期
关键词:教育者隐性舆情

网络环境对青年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是“一半海水一半火焰”的,为趋利避害,应充分挖掘并充分发挥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面覆盖功能、心理疏导功能、强化功能、教育社会化功能、消除网络舆情危机的功能。

网络 青年学生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功能

网络已经成为青年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时空,已经和正在改变着青年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习惯、人际交往模式、思想心理状况等,这都必然给青年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带来强劲的挑战。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隐蔽性、渗透性和平等性等特点恰恰适应了网络的虚拟性、开放性和承载性,必将有效地提高教育和管理的效果。因此,在理清网络环境对青年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的基础上,充分挖掘并充分发挥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网络环境对青年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1.网络环境对青年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正面影响

第一,网络的广泛性和隐匿性增强了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隐蔽性。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者隐在网络中进行教育,有效避免了青年学生的逆反心理和对抗情绪。根据美国心理学家瑞伯的“内隐学习”理论可以知道,如果受教育者通过内隐学习,就意味着受教者基本上处于一种无意识的学习状态,逐渐将教育知识内化为内隐知识,并最终体现在社会实践中。这恰恰符合了教育目标实现的最佳过程,即“知、信、行”的三步曲。

第二,网络的形象性、平等性和互动性等特点增强了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通过互联网,教师可以把深奥、枯燥的理论转化为生动活泼的文字、直观多彩的图像、丰富立体的影音文件,实现教育由平面走向立体,由静态变为动态,由单一变为多元。同时,网络提供大量的信息,使教育者失去了信息垄断的地位,教育者和青年学生处于平等的地位,这样就终结了灌输式的教育方式,研讨式的教育方式无形中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而且网络交互的特性,极大提高了青年学生的参与热情,他们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在和教育者相互探讨中探寻答案,之后在社会生活中去印证。网络的这些特性都无疑地增强了青年学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兴趣。

第三,网络的开放性和超时空性扩大了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覆盖面。网络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恰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非时空性相一致,这就在给教育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的同时扩大了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覆盖面。同时,在网络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可以涉及到知识理论、社会实践、人文历史等,形式可以扩大到讲授、讨论、观看影片和资料、自己动手收集和制作、模拟辩论、调研等几乎所有的方式。由于网络的飞速发展,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时间、空间、内容和形式都达到了空前的广泛。

第四,网络的即时性和参与性促进了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化。网络拆掉了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围墙,使青年学生可以及时地了解当今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现状,与社会接轨。各种新闻快报、新闻网站、综合服务网站都以飞快的速度、详细的资料报道着社会上的方方面面。青年学生借由网络可以足不出户而了解国内国际上时刻发生的事情和出现的各种变化。使青年学生不自觉地就已经融入了社会中。与此同时也给社会各界人士提供了对青年学生进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机会和条件。

2.网络环境对青年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负面影响

第一,网络文化的多元性冲击和影响着青年学生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网络空间中没有国界的划分、没有准入的限制、没有意识形态的区别,必然充斥着多元的网络文化。非主流的、各式各样的消费观念、道德观念、审美观念、人际关系处理理念等等都不可避免地对青年学生造成不同的影响,同时一些不健康的网站、暴力的游戏等都容易误导青年学生,从而使其形成错误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第二,网络的虚拟性易导致青年学生人格分裂和人际关系的冷漠。网络的虚拟性和隐蔽性容易将现实中的人和网络中的人割裂。网络为人们提供了一个重新设定自我的机会,青年学生们陶醉于在网络中重新塑造自我,而忽略了日常生活中的自我的培养和提高。而虚拟的自我往往是现实中的对立面。现实中的乖乖仔变成了网络上的浪子,现实中胆小怕事变成了网络上的大侠,现实中的阴暗内向变成了网络上的阳光外向等等。网络逐渐成为学生逃避现实、躲避压力、宣泄不满、斥诸暴力、发扬阴暗面的场所。这样青年学生们借由网络逐渐使其性格中的弱点和阴暗面不断地得到强化,或者网络中修改了自己的不足而忽略现实。青年学生们普遍陶醉在这虚拟的环境中,而忽略了现实中的人际交往,人际关系也越来越淡漠。

第三,网络舆情危机加大了学校管理的难度。网络舆情危机是指网络舆情由于直接影响到个人或组织的形象、信用、管理或者存亡,从而转化为现实的危机。由于网络的普及,许多公共事件在网络上被飞速聚集和传播,并不断地放大升温。尤其青年学生是网民的主体,各学校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网络舆情危机的挑战。由网络舆情给学校管理所带来的危机案例比比皆是,给涉及到的学校带来很多的负面影响和管理危机。

二、趋利避害,网络环境下充分挖掘并充分发挥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

1.全面覆盖功能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崇尚“教育即生活”的理念,将教育渗透到青年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这样就明显地弥补了显性教育方式产生的教育真空,实现了对学生课堂和课外、学校和校外、学习和娱乐、现实和网络生活的全覆盖。

学校应该积极建设学校网站,充实网站内容。网站建设除了起到宣传的作用,更应起到教育引导的作用,引导航行,传播正能量。所有课程都应该建立网络教学平台,拓展教育时空。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更可以通过教学平台增加和学生的沟通交流,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可以通过专题红色网站对学生进行历史和现实的教育;还可以开辟论坛,就某社会现象或热点问题进行讨论,教师应在网络中给予积极的引导。

2.心理疏导功能

首先,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排除青年学生的逆反心理。受教育者接受教育时的心理状态会影响和制约学习的态度,从而直接影响教育效果。当代青年学生普遍厌恶权威式的训导,长篇大论的理论说教,生涩难懂的理论推导,在各科学习中都容易产生明显的逆反心理。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非常注重营造宽松、自由、愉快的氛围,在平等友好的环境中,使学生感受不到是在被教育,转因被动学习而厌烦为无意识接受,潜移默化地欣然接受。endprint

其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激发了青年学生接受教育的心理意愿。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充分调动青年学生的积极性,给予他们充足的自由空间,倡导多元化的理论获取,赋予更多的选择权利,从而大大激发了他们参与学习的意愿。

最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及时地了解青年学生的心理状况,进行积极引导。网络是一个多元的即时互动的平台,隐在网络中的教育者可以及时地了解青年学生的所思所想,并进行必要的引导和干预。

3.强化功能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强化显性教育的功能和强化自我教育的功能。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明显地弥补了显性教育的不足,扩大了教育时空的同时,也可以发现并弥补显性教育中的不足和漏洞,并促使理论和实际的结合,知识向行为的转化,从而强化了显性教育的效果。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着眼于教育信息的有意识暗示与学生的无意识接受,教育者的这种有意识活动与学生的无意识活动结合起来,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无意识心理,使其在无怀疑、无批判、无对抗的轻松状态下受到感染与熏陶,逐渐进行自我剖析和自我评价,以实现自我升华,提高自身素质,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4.教育社会化的功能

教育社会化,是指教育作为一项社会实践活动,通过与社会的整合,以及对社会心理的调适,不断与社会相容的过程。它既是教育适应社会要求的过程,也是教育在主体的共同参与下,促进社会发展的过程。人的社会性本质、人的社会化发展趋势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都决定了高等教育必须社会化。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具有较强的社会化的功能。主要体现在:

第一,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者是社会中的多元主体。社会各界不同阶层,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人士都可以借由网络平台从切身经历和不同角度、不同专业实现对青年学生的教育。例如,成功的企业家以个人的奋斗史教育青年学生吃苦耐劳,抓住机遇;狱中的贪官污吏用悔过书教育青年学生勤勉自律的重要性;奥运冠军们用金牌教育青年学生顽强拼搏的成就等等。

第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是社会生活的很多方面。包括新闻时事、社会热点问题、社会改革中的困境、价值观念的转变、道德行为规范、法律法规等等。借由网络,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扩大了教育内容的范围,而且直接用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的实际,进行教育,实现了教育和当今社会的接轨。

第三,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载体是各种新兴中介。微信、微博、qq、论坛、网站等都是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使教育者和青年学生在平等友好轻松有趣的环境中交流沟通,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对青年学生进行教育。

5.缓解和消除网络舆情危机的功能

学校作为互联网普及率和应用率最高的地方,青年学生也是网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网络舆情给各大学校的管理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危机。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缓解和消除网络舆情危机。其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预警和监测功能。学校中的每一位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者都是一名信息收集和监督员。对部分青年学生的不当心理和行为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并处理。定期就党和国家重大决策部署、国内外重大事件、社会敏感问题及学校有关热点、焦点、难点问题、专业领域前沿问题等向青年学生发起调研,及时了解青年学生思想动态、需求和建议意见等并向学校相关部门报送。这样就能对可能引起舆情危机的事件提前进行干预,起到预警和监测的作用。

第二,价值导向功能。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无声的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不断提升判断和甄别的能力,同时还培育青年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合作精神、宽容态度和健康心态。这些都为消除网络舆情危机奠定了基础。

当舆情危机事件发生时,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还能够通过和学生的网上交流、座谈、在网站发布正确信息等方式及时地进行一些正面主动引导,对组织形象进行正面宣传。扩大正向舆论的声势,逐渐使其成为主导性舆论。而对那些负向的舆论则应尽快地加以疏导澄清,逐渐使其淡出舆论场。

第三,缓解疏散功能。网络谣言是网络舆情危机事件发生的一个重要诱因。如果有有效的渠道能够畅通地发布来源准确可靠的消息,就会相应减少谣言的传播。所以在危机发生之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者必然担当这一重要角色。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者利用平时和学生交流沟通的渠道及时地公开相关信息,向青年学生诚实地报道事实真相和事件进展,之后陆续发布跟踪处理结果,及时通报动态信息。并且可透过对危机事件的解释和评论来影响青年学生的看法,加强组织的影响力,疏散负面网络舆论。

第四,信息反馈功能。网络舆情危机的发生一定会对学校产生一些影响,而这些影响又会作用到青年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的各个方面。而且青年学生普遍会存在一种疑虑或恐慌心理。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者此时可以承担起学校心理医生的角色,安抚学生。并且应该及时地把了解到的情况反馈给相关部门,帮助制定具体有效的措施来维持稳定,加强事后预警,避免危机事件的再次发生。

————————

参考文献

[1] 郭小香.美国隐性教育的实施路径及其启示.湖北社会科学,2010(12).

[2] 罗媛媛.网络时代的学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江汉论坛,2012(12).

[3] 张静.高等教育社会化——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必由之路.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05(6).

[4]陈少平.学校网络舆情危机的研究与处置对策.中国青年研究,2012(3).

[作者:龙春霞(1979-),女,河北涞源人,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学院管理系副教授,硕士。]

【责任编辑 任洪钺】endprint

猜你喜欢

教育者隐性舆情
张慧萍:做有情怀、有温度的教育者
隐性就业歧视的司法认定
舆情
舆情
与两位美国音乐教育者的对话——记于“2015中国音乐教育大会”
舆情
刍议隐性采访
新闻报道隐性失实的四种表现
隐性但可预防的危险
微博的舆情控制与言论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