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学方式生态化的内涵及特征

2014-04-11杨正强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14年3期
关键词:生态化教学方式生态

教学方式生态化就是为了维持教学生态结构、功能、物质能量信息的输入与输出的动态平衡,教师不断将生态原理、生态智慧融入到教学思维和教学行为中去的过程。本质上它包含教学思维方式和教学行为方式的生态化。它是对传统教学中的“主客两分”理论的补充与完善,用“主客一体化”的新视角来认识和解决教学问题。它是一种效法自然、系统整合、和谐有效的教学方式,旨在促使师生有个性地、充满生命活力地、和谐持续地成长与发展。

教学方式 生态化 内涵 特征

一、生态化释义

生态,生物学上定义为在一定时空内,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通过不断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而形成的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统一整体。引申为事物存在和发展过程中所呈现出的自然和谐、健康、充满生命活力的场景和环境。“生态化”是前苏联学者创用的概念,其内涵是将生态学相关原理渗透到人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用和谐发展的思维去思考和认识问题,并根据自然、社会的具体可能性,最优化地处理人与其相互关系。[1]

二、教学方式生态化的内涵解析

教学方式的生态化是对传统教学中的“主客两分”理论的补充与完善,用“主客一体化”的新视角来认识和解决教学问题。在操作层面上,教学方式生态化主张根据教学目标及学生自身的发展特点,把讲授法与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等多种教学方式有机整合,构建成动态、开放、和谐、平衡的教学模式,反对把独立与合作、接受与探究学习等对立起来。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中过分强调教师的权威、教材的权威,而生态化的教学方式以“和谐自然观”、“整体观”为重心,弥合了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分离,在教学的主体和客体之间搭设了一个较好交流互通的桥梁。

从历史角度看,教学方式生态化是以来源于西方生态哲学和后现代主义哲学的“主客一体”理论为其哲学基础的,并融入了东方“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想精髓。其理论预设是以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为其研究的出发点,在生态文明社会的架构中则以“生态人”概念作为其理论预设的模式。其价值取向以谋求人与自然、社会这一共同体的最大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依托的时代背景是后工业社会,其文化标识为“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共处”的环境文化。

从本质上看,教学方式包含了教学思维方式和教学行为方式。任何一种思维方式,都是由关于对象世界的认知结构、价值取向和思维方法三个方面构成的有机整体。[2]教学思维方式也不例外。教学思维方式是内隐的方式,教学行为方式是外显的方式,一般情况下,教学思维方式支配和制约着教学行为方式,而教学行为方式又推动着教学思维方式的不断发展。

要实现教师教学方式的生态化,就得从根本上转变教师的教学思维方式和教学行为方式,实现教师教学思维和行为方式的生态化。

1.教学思维方式的生态化

教学思维方式的生态化即运用生态学中的系统整体观、平衡观、和谐观、可持续发展观去审视、判断和分析教学现象和教学问题,用关系思维、系统思维、整体思维、和合思维去设计教学实施方案的一种认知方式或认识模式。系统整体观要求把教学过程中的各要素如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教学环境等作为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来研究,要注意其整体的特征,而非把每一部分孤立起来,只研究其部分特征。平衡观则要求课堂结构、功能、物质、能量和信息的输入与输出保持一种动态的、整体的、相对的、开放的平衡[3]。通过确定生态化的课堂教学目标,建立平等对话的师生关系,创设和谐自然的课堂教学情境,处理好课堂教学中的得与失、动与静、收与放等关系,对于维持和优化课堂生态平衡无疑有着重要启示和现实意义。和谐观要求在教学中时时运用和谐的理念和方式,营造和谐的氛围,促进师生关系和谐地发展。既要注重学生智力、逻辑思维等理性因素的增长,又要加强情感、意志、信仰等非理性因素方面的教育,使人的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得到统一协调的发展,使学生的求学过程成为在生理、心理、智能、悟性、思想、审美、情趣、对世界的认识等各方面全方位觉醒和明显提高的过程。可持续发展观就是在教学中让学生个体获得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即终身学习的能力。从生态学的角度看,只有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才能使自身保持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减少对外界条件的依赖性,从而大大提高个体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

教学思维方式的生态化实质上解决了思想意识、思想观念层面的问题,这对于教师树立正确的、科学的教师观、教学观、学生发展观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尤其对于教学行为方式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2.教学行为方式的生态化

教学行为方式的生态化主要是指在教学思维方式生态化的引领下,利用生态系统整体观、平衡观、和谐观、可持续发展观的主要思想,不断改进教师教的行为和学生学的行为过程。在课堂的行为系统中,最主要的是教师行为和学生行为。教师行为一般表现为镇静、启迪、讲授、演示和演算、辅导、沟通和交流等教学行为。学生行为主要指学生的学习行为,包括:感知与认知、保持、渴求、沟通和竞争行为等。[4]在传统的课堂中,由于学生间的学业竞争和人际交往等带来的行为冲突,以及由于要求及格率、优秀率、升学率等带来的师生间的行为冲突,使课堂教学充满紧张的气氛,教师和学生,特别是学生承受着较大的压力。在生态视野中,由于教育目的的改变,教师不再是为教而教,学生也不再是为学而学。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不再是相互对立的,而是相互统一的,教中有学,学中有教。具体而言,教学行为的要从如下方面转变。

在教学设计上,要从“单向设计”到“系统设计”转变。就教学目标设计而言,不再停留于传统的知识掌握和技能训练,要充分结合学生实际,以学生为中心,要注重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设计。就教学环节而言,不仅要考虑教学导入、讲授新课、拓展应用、巩固教学、作业布置、教学反思等预设性的环节,还要考虑因灵感闪现、偶发事件而适时调整教学策略的生成性情况。

在教学过程中,要从“简单传递”向“多元互动”转变。不论从历史的角度还是从现实的角度看,我们的课堂教学总是存在简单知识传递或者简单技能训练的现象。在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学生的交际能力、心理承受力、应变能力、情感意志力等是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生活的必修课,在课堂教学中尤其要培养学生多方面的素质和能力。这就要求教师改变过去单一的简单传递的模式,走向师生、生生互动的多元互动模式。

在作业布置上,要从“统一要求”向“因材多样”转变。在应然的思想观念中,我们总是期望“因材施教”,但在实然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大一统”的行为方式比比皆是。在作业布置中,许多教师以班额太大、学生过多,照顾不过来为由,较少考虑学生个别差异。在生态视野下,教师需摒弃原有的落后思想观念,努力转变自己的行为方式,要拿出干劲和精神,仔细研究学生,针对班上学生实际,分层分类地布置作业,让每位学生能找到一种成功的喜悦。

在教学评价上,要从“静态评价”到“动态发展”转变。“静态评价”往往注重当前的一些现象,只重视学生学会了什么,不管学生是怎么学的。这样的评价导致学生不重视如何去学会学习,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来对付如何过关。再者,由于受传统思想的影响,许多人认为结果评价简便易行,能作出准确判断,而过程性、发展性评价比较麻烦,不易操作,不能准确评定学习结果。而动态发展性评价则强调要以学生为本,以发展的眼光去对待评价学生,总是以欣赏的眼光、激励的语言和举措去引导学生,挖掘其潜能,从而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修正不足、弥补缺陷,追求卓越的品质。这样的评价看重过程、看重思维品质、看重多方面能力培养,即我们所诉求的“生态化的评价”。

三、教学方式生态化的基本特征

1.效法自然的教学方式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它本身的规律。列宁曾明确指出:“规律就是关系……本质的关系或本质之间的联系”。[5]任何事物发展的规律只有从事物之间内在的、本质的联系中,从动态中去进行探索,才能逐步把握它的发展过程。教学过程有自身的发展规律,学生的身心发展也有其规律可循。生态化的教学方式就是依据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而形成的一种合理建构的教学方式。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教学方式就是借鉴自然界的生态发展规律,师法和模拟生物圈的活动过程,实现资源充分合理利用的方式。在这方面,卢梭、裴斯泰洛奇、福禄贝尔等教育家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为我们提供了典范。他们认为教育要遵循自然的要求,顺应人的自然本性,在儿童时期,儿童就得像儿童的样子,要按照学生的实际年龄和特征去教育。

2.主导多样的教学方式

生态学中有一条重要原理,即主导性和多样性原理。此原理认为,“必须有多元化的结构和多样性的产品为基础,才能分散风险,增强稳定性,主导性和多样性的合理匹配是实现持续发展的前提。”[6]生态化的教学方式也必然是主导性和多样性结合的教学方式。传统的教学方式过于单一,无法满足学生多元化的需求。儿童的天性是好动,活泼,他们对未知世界充满了好奇心,总想去探索。没有一个学生是别人的单一复制品,他们都是各不相同的,都存在着个体差异。因此,适用于他们的教学方式方法除了有一至两个主导方式外,还应该有更多的教学方式作辅助,要充分利用自主探究式、合作体验式、实践活动式等新课程倡导的教学方式。

3.系统整合的教学方式

生态学强调联系和整体,重视个体对环境的依赖。美国学者麦茜特指出,“生态学的前提就是自然界所有的东西都联系在一起。所有的部分都与其他部分及整体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生态共同体的每一部分、每一小环境都与周围生态系统处于动态联系之中。”[7]从具体的课堂教学来看,课堂是一个微观的特殊的生态系统,在课堂生态系统中,课堂生态主体(师生)与课堂生态环境之间、课堂生态主体与课堂生态主体之间存在着各种生态联系,实现着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与信息流通。课堂生态平衡是一种整体的、相对的平衡,同时也是一种动态开放的平衡。之所以说是一种动态开放的平衡,主要是因为:一方面,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在不断发生变化;另一方面,教材、学生、教师、教学手段、教学环境等均是可变的因素。要维持这种动态平衡的课堂生态系统,教师就得不断转换、整合自己的教学方式,从而生成一种合理建构的教学方式。

4.和谐有效的教学方式

“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8]生态化的教师教学方式是一种整合了各种教学资源而实施的和谐有效的教学方式。其和谐有效性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是有效果。这里的效果是指教学方式实施的结果与预期教学目标相符的评价,它考察的重点是学生。生态化教学方式追求的目标就是课堂和谐互动、学生参与性强、自主性得到充分发挥、掌握必要的知识和技能,同时学生的各种能力得到培养。二是有效率,即教学有效时间和实际投入教学时间的比值。生态化的教学方式是经过优化整合的教学方式,因此教学效率会大大提高。三是有效益。这里的效益是指教学活动的收益、教学活动价值的实现。生态化教学方式的实施追求的最终目标就是促使师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得到转变,从而实现教学和谐地、可持续地发展。

————————

参考文献

[1] 欧阳志远.生态化——第三次产业革命的实质与方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

[2] 傅畅梅.论思维方式生态化.求索,2004(9).

[3] 杨正强,李森.论中小学课堂生态平衡与优化策略.中小学教师培训,2008(4).

[4] [德]汉斯·萨克塞著.文韬,佩云译.生态哲学.北京:北京东方出版社,1991.

[5]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列宁全集(第3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6] 范国睿.教育生态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19-22.

[7] [美]卡洛琳·麦茜特著,吴国盛等译.自然之死.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

[8] 钟启泉等主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作者:杨正强(1972-),男,四川宜宾人,重庆文理学院教育学院讲师,硕士。]

【责任编辑 孙晓雯】

猜你喜欢

生态化教学方式生态
“生态养生”娱晚年
高校钢琴教学方式拓展的思考与实践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生态产业化 产业生态化
科技园区生态化创新发展分析
探索不同教学方式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语料库与生态化英语教学模式
生态化生存:“打群架”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