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强国”催动治理升级
2014-04-11白龙
白龙
一段5米长的电缆,将两台彼此独立的计算机连接起来,由此改变了世界的生态。1969年,以这种方式诞生于实验室的互联网技术,如同一株从大地上悄然探出脑袋的幼苗,在之后的半个世纪添枝接叶,绵延覆盖了这个星球上的数十亿人口,成为陆、海、空、天之外,人类活动的“第五空间”。
习近平同志在日前召开的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上强调,“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这一表述和定位,让我们从发展和治理两个维度重新审视互联网技术带来的挑战和机遇。如何处理好安全和发展的关系,以安全保发展、以发展促安全,做到协调一致、齐头并进,既关乎“硬实力”的成长,也检验着国家治理能力的升级。
正如在飞机发明之前,战略家们很难设想,在陆地和海洋之外,还有“领空”这样一个特殊疆域,互联网技术和应用的加速发展,也改变着人们对世界的认知。就在短短20年前,还没有多少人知道什么叫“浏览器”,而眼下活跃在各类网络空间的年轻人,已经被称为“衔着鼠标出生”的一代。10年前,一些干部还视网络为庞然怪物,前些年个别人甚至闹出过“错拿微博当QQ”的笑话,如今他们大多已进入触屏时代,成为互联网上的活跃群体。就网民数量而言,我们已成为首屈一指的网络大国。
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是网络强国。从发展角度看,我们在技术和商业模式上的创新能力还相对落后,在均衡发展和人均带宽等方面,距网络强国的目标尚远。尤其要看到,随着大数据、云计算和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来临,网络信息安全面临的挑战更加严峻。从客户资料泄密导致“查开房”,到个人信息失窃带来的“短信轰炸”,再到“棱镜门”的冲击波,互联网时代的蝴蝶效应,让任何人、任何领域都无法封闭于信息孤岛而独善其身。也正因此,英、法、德等很早就建立了国家网络安全防御体系,美国还在2011年出台了《网络空间国际战略》。我国将网络安全和信息化提升到战略高度,推动安全与发展协调一致、齐头并进,正是基于对这一全球化浪潮的审时度势。
技术升级带来治理转型,网络强国的目标内在于治理的现代化。哲学家哈贝马斯认为,公共领域实质上是一个讲坛,人们通过话语参与公共事务并相互影响。在传统治理方式下,信息传播层级化,信息量更像是“倒金字塔”,职务越高的人掌握信息越多;在信息化时代,信息传播网络化,公众不仅是信息的接受者和传播者,还是制造者。雾霾橙色预警时,学生究竟该呆在家里还是教室,教育部门尚在头疼犹豫,网上的讨论已是引经据典、如火如荼;昆明火车站的暴力恐怖袭击,事发7分钟后就已由自媒体传遍网络;除夕之夜,网民们对春晚的品头论足,远比观看节目本身更为投入……面对如此情势,一些领导干部还抱着以往应对网络的“一怕、二躲、三堵”心态,自然无所适从。从“谋定后动”到快速反应、从行政指令到公共协商,公共治理与信息化相适应的转型,本身也是力行法治、促进“良法”与“善治”相结合的过程。
“星沉海底当窗见,雨过河源隔座看”。短短几十年的时间,中国从一个后发国家迈入信息化时代,变化可谓沧海桑田,这一过程正蕴含在我们对现代国家的追求之中。今天我们建设网络强国,离不开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全面发展的坚实基础;同样地,网络空间的拓展与巩固,也正是国家发展和治理转型的契机。
(作者为人民日报记者)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