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大制约因素
2014-04-11
生态脆弱、自然灾害多发
陕甘宁革命老区属干旱、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区,降水较少,气候干燥,蒸发强烈,有的地区属于重度缺水地区。具体来讲,该区域黄土丘陵沟壑区、干旱风沙区、土石山区面积较大,生态脆弱,水土流失和荒漠化严重。因此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水资源的供给状况和利用程度直接影响农业生产发展,该地区水资源短缺,污染严重,这是陕甘宁发展现代特色农业面临的最严峻挑战。
龙头企业发展相对滞后,产业化经营程度较低
目前陕甘宁地区特色农业龙头企业虽有一定规模,但总体上呈现数量少、规模小的现状,发挥的影响力和带动作用有限。比如,虽然已基本形成特色养殖加工、特色农产品深加工、生态旅游等特色农业产业链,但龙头企业大多处于成长初期,数量少规模小,对市场经营的拉动作用不足,对于其他农户的影响力和带动作用有限,对特色农业的生产、加工和销售的一体化协调力、凝聚力较弱,导致区域辐射范围小、群众受惠人数少,占农业生产主流的仍然是传统分散的小农经营,产加销、贸工农等环节联结松散,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程度不高。因此,无法带动农业和农户进入国内国际大市场,无法带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向纵深发展。
风险防御能力薄弱,农业收益波动大
陕甘宁特色农业的发展主要依赖于特有的自然条件和地理条件,因此,特色农业生产受自然风险的影响较大。和其他产业相比,农业生产受自然因素的制约较大,而自然环境和自然条件给农业生产带来很大的不确定性。同时,干旱、冰雹、风灾等自然风险的存在使得特色农业生产的产出和收益十分不确定。因此,自然风险的存在制约了特色农业的快速发展。
社会服务体系不完善,制约特色农业升级换代
特色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市场经济发展成熟的产物,其充分的发展要求具备必要的支撑条件。比如:齐全的各类市场主体、健全的行业管理、发达的要素市场、完整的产前产中产后社会服务体系等。陕甘宁发展现代特色农业的社会服务体系还不完善,主要表现在:产前、产中的育种、化肥、农药研发薄弱;缺乏吞吐容量大、服务功能全、辐射能力强的与农产品基地紧密连接的大型农产品市场;实力强、规模大、经营好、信息灵的农产品营销组织稀少;面对日益激烈的同行业竞争,缺乏农业行业自律组织的约束。这些都制约了该地区特色农业产业的升级换代,社会服务体系不健全造成的营销薄弱、知名度低、信息闭塞等对该地区现代特色农业的长足发展带来严峻的挑战。
特色农业科技研发投入不足,影响发展后劲
长期以来,陕甘宁地方政府一直加大对特色农业政策倾斜和支持力度,积极引导生产要素向特色农业生产集中,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但并未能够解决农民的增收问题。
由于对特色农产品品质及多样化程度重视不够,农业银行用于特色农产品研发、生产和流通的资金较少;同时,随着金融企业的商业化改革,各银行分支机构和业务纷纷向高效益的城市和高附加值的非农产业转移,致使有限的资金难以向农业生产集中,对特色农业投入的资金总量大幅下降。
作为农业投资主体之一的农民,由于收入水平偏低,同样缺乏对特色农产品生产和流通的投资能力。对特色农业研发投入不足,严重影响了该区现代特色农业的发展后劲。
外部竞争激烈,形成严峻考验
国际上,发达国家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既保障了本国农产品质量的有效管理,又保证了农产品进出口的高效运作和调控;健全的农产品质量标准、监测和执行体系,既为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和进出口提供了有效依据,又逐步有效提升了农产品市场准入门槛,实际鼓励了本国农产品出口,限制了农产品进口;健全的农产品国际贸易促进体系有效地引导和促进了发达国家农产品出口。如美国的农产品出口政策有许可证制度、出口援助制度以及较为完整的农产品出口促销体系,都确保了本国农产品出口的持续增长,增加了别国农产品进口的壁垒。同时,国内市场上内蒙的羊产业、山西的红枣、山东的苹果、东北的杂粮等都对陕甘宁特色农产品构成了潜在的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