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校国防意识教育的推进及其举措
2014-04-11魏志强
魏志强
摘 要:国防意识是公民抵御外侮、捍卫主权、维护国家尊严和安全的主观认识,是培养公民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载体,也是国家国防教育和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平时期高校国防意识教育重要性尤为突出。通过对中国大学生国防意识现状的分析,浅谈推进国防意识教育的发展和一些举措。
关键词:高校;国防意识教育;举措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5-0160-02
国防意识是公民抵御外侮、捍卫主权、维护国家尊严和安全的主观认识,是培养公民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载体,也是国家国防教育和建设的重要内容。中华民族古训曰“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天下虽安,忘战必危”。无数历史事实告诉我们,一个国家没有强烈的国防意识,就会处于十分危险的境地。大学生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大学生国防意识的高低关系到国家未来的安危。因此加强和推进高校国防意识教育尤为重要。
一、和平时期高校国防意识教育的突出性
人类的发展史可以说是一个系列的战争史。国家的兴衰、民族的融合、社会的演进,都与战争息息相关。有文字记载以来,只有300年没有战争的记载。有史可查的战争约15 000次左右。这说明迄今为止人类文明经历的生活环境无非是战争与和平两种。由于战争对人类生存发展的特殊影响,无疑又成为对人类行为和心里结构制约的最大社会历史活动。不管人们的主观愿望如何,在客观上总回避不了对战争、和平问题的回答。一般来说,战争时期人们为了征服对手,抵御外患,国防意识是不容清淡的。可是在和平时期,由于人们对战争的厌倦、畏惧和麻痹,就特别容易滋长苟安心里,失去必要的国防意识。而这种意识一旦丧失,整个国家和民族就成为一触即溃的纸壁沙墙。中外历史上都不缺少这方面的沉痛教训。因此,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绝不能思想麻痹、掉以轻心,越是在和平时期,就越要重视培养公民的国防意识,作为未来国家栋梁的高校学生尤为如此。
二、正确认识当代大学生国防意识淡薄的现状及原因
当前,大学生对国家安全的认识仍停留在军事、战争、国防、领土、情报、间谍这类传统的区域,忽视了对文化、信息等新兴领域的认识。由于中国长期处于和平年代,重经济、轻国防的观念所有抬头。致使有些大学生滋生“军事、国事、天下事,关我啥事”等消极思想。大经济环境下,正处于逐渐成型三观的大学生很容易熏陶出的金钱至上等不良观念,意志力薄弱,极易被外物所诱惑。不能把国家安全放在心上,对于敌对势力的“西化”和“分化”图谋认识不清,对于恐怖主义、民族分裂主义、极端宗教主义的破坏性和危害性认识不足,国防安全意识淡薄。出现这种令人担忧的情况,个人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高校国防教育的偏失。高校认知力度不足,国防教育发展失衡。《国防教育法》规定,“学校应当将国防教育列入学校的工作和教学计划,采取有效措施,保证国防教育的质量和效果。”但有些高校对此认识不足,只是在新生入学后进行短期军事训练,或开设短期军事理论课,讲解一些基本的军事知识,国防素质教育大多流于形式。二是高校国防意识教育弱化。有些高校主观上对国防教育也很重视,有计划、有安排,但由于针对性不够强,渠道单一,效果多半不理想。尤其普遍的现象是,多数高校在国防教育上重技能、轻意识,认识不到国防意识教育的重要性,而是把国防教育片面地理解为军事技能和知识的传授。三是教育力量的匮乏。如今大学招生年年增加,教育规模逐年扩大,师生比例不断减少,大课堂的教学方式无法保证教学质量。专业化军事课教师、高素质思想政治教育教师缺乏已成事实。国防教育师资队伍缺乏高水平的专职教师,其他非专业教师只能勉强满足本校军事理论课的教学需求。且全国高校普遍存在着国防意识教育教材的不规范、不统一,极大限制了国防意识教育工作的开展。四是其他意识形态的冲击。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与西方诸国在意识形态上有很大的不同。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逐渐淡化意识形态因素,以便在国际交往中得到更大发展,虽然这一举措有其合理性和必然性,但也让其他五花八门的意识形态对大学生群体造成冲击。而随着网络等信息化元素的发展,无国界信息的涌入,不良意识形态极易传播,大大增加了国防意识教育的难度。
三、推进高校国防意识教育的举措
高校学生作为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和国家安全捍卫者,自身素质水平、国防意识状态直接影响中国国防事业的发展。而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塑型期,有很强的可塑性。进一步推进高校国防意识教育有利于快速提高他们的国防观念和国防意识。从1955年《兵役法》颁布开始,58年的高校国防教育发展,积累了大量的宝贵教学经验。秉承与时俱进的态度及改变现今大学生国防意识薄弱等现状,需采取一定的措施提高高校国防意识教育效果。
1.推进国防意识教育必须紧扣爱国主义这一主题。国防教育的核心是爱国主义教育。高校国防意识教育是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中之重,是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高校开展国防教育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引导大学生将自我价值的实现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将国防意识和素质内化为个人的基本素质,将其转化为热爱祖国、勇于为国家和民族献身的强大精神动力。
2.加大高校对国防意识教育的重视力度,完善制度建设。高校在国防意识教育中处于重要地位。高校对国防教育的重视力度直接影响着学生树立国防观念的强弱。高校不仅自身要有较强的国防意识观念,更要以“火车头”的方式带动高校学生的国防意识建立。统筹协调教学、科研和国防教育,在环境、师资、经费等方面给予国防意识教育大力支持,形成科学的运行机制。促进大学生国防意识教育切实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真正让国防意识教育落到实处、深入人心。进一步明确权利和义务,提高大学生维护国家安全的义务同时,还应确保他们相应的权利。制度的确定要有一定的预见性、针对性和宏观性,特别是涉及国家安全内容的制度。采取有力措施督促大学生国防意识教育作为高校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实现国防教育的均衡发展、有效推进。制度涉及对人的权利和义务进行分配的原则,对人们的意识起着引导作用。大学生的国防意识教育要加强引导并抓实抓牢高校国防意识教育的开展。
3.加强师资力量吸入和培养。高水平师资力量是保证高校高质量国防意识教育的有效措施。如今普遍高校国防教育师资不足成为长期存在的尖锐问题。高校应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创新发展国防意识教育师资培养方式,大力建设一支素质高、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国防教育队伍。亦可邀请军事专家、英雄楷模、部队干部等做高校国防教育的兼职教师。
4.开展经常性教育,形成文化氛围。高校需要在一定的范围内和特定的时间里开设国防教育课,让大学生接受一定的国防教育熏陶,对其提高国防意识、学习基本的国防知识与技能、增强其综合素质十分明显。要真正让高校国防教育深入、持续、广泛地进行下去,必须有计划、有组织的进行一些经常性的国防意识教育活动,通过各种形式、途径、寓教于乐,使其成为大学生国防意识教育的有效补充。形成独有的校园文化,对学生有着导向、通适、辐射、凝聚等作用。这样,不仅可以改善大学生的学习风气,还能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行程,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把国防意识教育贯穿于多姿多彩的校园文化之中,比如创立高校国防教育日、国防社团活动等,可以更有效地提高大学生的国防知识的学习兴趣,巩固国防意识教育效果。
5.加强高校国防意识教育信息化建设。无国界信息化是一柄双刃剑,虽然它对大学生不良意识形态的冲击增加了国防意识教育的难度,但不可否认,信息化的发展也给高校国防意识教育提供了一个可塑性极强的教育平台。信息化条件下的高校国防教育,应根据信息化战争的发展变化不断改革和创新。以树立大学生的信息化国防意识观念为宗旨,培养信息化战争的国防后备力量,强化当代大学生应当在未来信息化战争中承担起保家卫国的责任意识。充分借助校内传媒手段,如校刊、校内网络、板报园地等开辟国防教育板块或内容,使大学生在不自觉和潜移默化中接受国防教育观念的熏陶。
国防教育由观念强化向兼顾行为引导转变。高校国防意识教育当以强心为先,突出观念和意识强化,是大学生熟悉了解国防制度和国防发展战略,打牢国防理论和认识基础,起到凝心聚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付强,建国.完善运行机制 创新方式方法 开创全民国防教育新局面[N].承德日报,2009-01-03.
[2] 胡光喜,陆华.中美两国《国防教育法》比较[J].比较教育研究,2007,(4).
[3] 刘文炳.浅谈高校国防教育的意义和作用[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2006,(9).
[4] 张相琼.关于新形势下高校国防教育若干问题的探讨[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2005,(9).
[责任编辑 仲 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