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图片“宣统帝溥仪(1908—1912年在位)”服饰考
2014-04-11孙绪瑞
孙绪瑞
(江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江西南昌 330022)
图片是历史教材的重要内容之一,近来深受历史教学工作者重视。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必修(一)第十课《辛亥革命》一文中,有一名为“宣统帝溥仪(1908—1912年在位)”的照片。该照片栩栩如生,让人印象深刻。然而,就照片中人物服饰透露出的信息,又让人怀疑此图的真实性,如图1。
图1 宣统帝溥仪(1908—1912年在位)①
服饰制度是典章制度的一种,有着严格的等级性,清朝也是如此。有学者提出:“各级官员都必须严格遵守服饰等级制度的规定,不得擅自僭越。”[1]体现服饰制度等级性的元素有多种,主要包括服饰质料、款式、颜色、纹样和饰物。乾隆三十一年(1766),《皇朝礼器图》校勘完成,标志着清服饰制度的基本定型。在体现清朝服饰制度等级性的五大元素中,服饰质料、颜色在图片中不易辨别,而款式、纹样、饰物三元素却可以作为判定依据。
首先考察宣统帝溥仪所着上衣的款式和纹样。观察图1,人物上衣胸前有一“补子”,据此可判断,此衣为补服。补服是上至亲王、郡王,下至文武百官皆有的服装。王公贵族与文武百官的补服款式、颜色无大区别,但根据身份、官级的不同,“补子”有所不同。由《钦定大清会典》[2]可知补服的纹样为:亲王、亲王世子、郡王绣龙②龙与蟒:一般来说,“四爪为蟒,五爪为龙”。,圆补;贝勒、贝子、固伦额驸绣蟒,圆补;镇国公、辅国公、和硕额驸、民公侯等绣蟒,方补;一至九品文官绣飞禽③清朝文官一至九品补子纹样分别为:一品为仙鹤,二品为锦鸡,三品为孔雀,四品为云雁,五品为白鹇,六品为鹭鸶,七品为鸂鶒,八品为黄鹂,九品为鹌鹑,杂职为练鹊。,方补;一至九品武官绣走兽④清朝武官一至九品补子纹样分别为:一品为麒麟,二品为绣狮,三品绣豹,四品绣虎,五品绣熊,六品绣彪,七品绣犀牛,八品与七品相同也是绣犀牛,九品绣海马。,方补。
再观察图2、图3。蟒与兽、禽之间有明显区别。如图2,为镇国公补服,“补子”所绣为蟒。图3为文一品补服,所绣为飞禽。由此,能够比较容易判定图1非蟒袍,即可能为一至九品官员补服。
图2 镇国公补服[2]卷六十三
图3 文一品补服[2]卷六十四
其次考察宣统帝溥仪的冠饰。
冠是服饰等级制度中辨等威、昭名秩的主要体现。而冠顶、冠饰、冠的质地是其主要判定依据。在图1中,从冠的质地、冠饰均无法准确判别该服饰的等级,但冠顶是进行鉴别的突破口。
朝服冠顶与吉服冠顶之间最明显区别是:吉服冠顶是直接顶用某一饰物,如皇帝吉服冠顶用大珍珠一颗、亲王顶用红宝石、五品顶用水晶等,简单明了。朝服冠顶则相对复杂。在一些学者研究的基础上[3][4],结合《钦定大清会典》,笔者把朝服冠顶总结分为以下5种:
第一种,顶金龙三层、饰东珠若干、上衔一饰物型。皇帝、皇子、亲王朝服冠属于此类。如皇子朝服冠顶顶金龙三层、饰东珠10颗、上衔红宝石。
第二种,顶金龙两层、饰东珠若干、上衔饰物型。亲王世子、郡王、贝勒、贝子、镇国公、辅国公朝冠属于此类。如贝勒,顶金龙两层、饰东珠7颗、上衔红宝石;辅国公顶金龙两层、饰东珠4颗、上衔红宝石。
第三种,顶镂金花座、中饰饰物、上衔饰物型。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恩将军、民公、侯、伯、子、男、一至七品官员朝服冠属于此类。如镇国将军,顶镂金花座、中饰东珠1颗、上衔红宝石;辅国将军,顶镂金花座、中饰小红宝石、上衔蓝宝石;二品,顶镂金花座、中饰小红宝石、上衔镂花珊瑚。
第四种,额驸型。固伦额驸与和硕额驸朝冠顶与其它略有不同。固伦额驸朝冠顶嵌东珠6颗,和硕额驸朝冠顶嵌东珠4颗。
第五种,八品、九品型。八品顶镂花金座,中饰阴文,金顶无饰;九品,镂花阴文,金顶。
观察图1冠顶,为多层次结构,据此可判断图1中冠顶不属于上述第四、五两种类型。
对于第一、二种类型,因为其有饰东珠若干,所以其冠顶应该有类似锯齿状不规则边缘,如图4、5。观察图1可知,冠顶在底座的基础上共有三层,边缘较为整齐规则。就此判定,图1中冠顶不属于第一、二种类型。
由以上分析,图1中冠顶属多层次结构,此应为朝服冠。且属上述第三种类型。
图4 皇帝夏朝冠[2]卷五十七
图5 皇帝冬朝冠[2]卷五十七
综合考订结果,图中宣统帝溥仪所着服饰可能是一至七品官员补服。在正常情况下,溥仪在登基前,在位期间,抑或逊位后,均不可能着此服饰。而且,如果抛开着装人,仅从服饰的角度进一步考察,有疑问的地方也颇多,补服衣长应至膝下,而图1的补服则衣长齐坐、无披领、无朝珠等。据此,笔者大胆推测,此服饰甚至可能为戏服。
但是,在不正常的情况下,作为皇帝的溥仪有无可能着此服饰呢?
笔者认为,溥仪在退位之前,着此服饰的可能性基本不存在。但是在退位后至离开紫禁城前的十余年间,着此服饰并拍照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在溥仪所著《我的前半生》一书中,笔者发现有两次服饰事件。第一次是在溥仪11岁时,其弟溥杰进宫会亲,溥仪认为溥杰“袖口里的衣里”为明黄色,为此训斥溥杰,认为溥杰不可用此颜色[5]33。第二次是在溥仪十三四岁时,一个太监为了讨好喜欢新鲜事物的皇帝,制了一套民国将领的服饰,溥仪穿后得意洋洋,另一太监为皇帝从紫禁城外买了袜子。结果是端康太妃重责了相关太监,并训斥了溥仪。[5]41第二次服饰事件后,溥仪与端康闹翻且溥仪生母为此而死后,端康对溥仪不再加以管束[5]42。
由此我们能够看出,1912年后的紫禁城皇族,对彰显等级的服饰仍然要求严格。但从溥仪穿着民国将领服饰的举动能够看出,深居紫禁城的他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而后,对于无人管束喜欢新事物、有一帮太监哄着的废帝来说,溥仪有可能继续穿着皇帝不该有的服饰,如戏服,并拍照留念。图1可能就拍于此时。
综合以上考察,笔者认为,作为高中历史教材内容,首先,该“溥仪照片”不具有代表性。在常见的与溥仪相关的著作中,如《我的前半生》、《溥仪日记》等书中,笔者均未发现此照片,在网络中亦很少见。其次,此照片极不具有真实性,无论其是真溥仪着非皇帝的服饰,抑或是假溥仪着非皇帝的服饰,都存在真实性问题。
教材编写应科学、严谨。高中历史教材选用这样疑点重重的照片作为插图,非但没有起到丰富教材内容的作用,反而会对缺乏相关专业知识的学生形成严重的误导。
[1] 严勇.清代服饰等级[J].紫荆城,2008(10):70-81.
[2] 清乾隆廿九年敕撰.钦定大清会典[Z].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3] 曾慧.满族服饰文化变迁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08.
[4] 宋晓燕.清代宫廷服饰研究[D].山东:山东大学,2008.
[5] 溥仪.我的前半生[M].北京:群众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