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晋国乃“时代霸主”及成因
2014-04-11张玉勤张辉杰
张玉勤 ,张辉杰
(1.山西师范大学 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山西 临汾 041004;2.侯马市第一中学,山西 侯马 043000)
公元前770年—前476年的春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诸侯争霸的霸主政治时代。争霸的焦点地区是以山西南部和河南西南部为中心的中原地区,也就是炎、黄部落初始结盟、华夏文明开始形成、历史上最早被称为“中国”的地方。大而言之,包括今天黄河中下游的山西南部,河南、山东西部以及安徽北部的广大地区。
司马迁的《史记》称:春秋时期,称霸过中原的有五个霸主,号称“春秋五霸”[1]509,他们是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对此,多有异说。如,《荀子5王霸》易宋襄公、秦穆公为吴王阖闾、越王勾践;《汉书·诸王侯表序》易楚庄王为吴王夫差;《鲒崎亭集外编》[2]易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为晋襄公、晋景公、晋悼公…… 迄今中学课本,有的延用《史记》旧说,有的易宋襄公、秦穆公为吴王夫差、越王勾践。
以上诸说,谁是谁非?我们认为:以国君论,除晋国的几位国君和齐桓公、楚庄王外,其余都名不副实;以国家论,只有晋国乃“时代霸主”。因为:其一,晋国称霸中原时间长,从公元前632年晋文公开始称霸到公元前482年晋定公结束霸业,长达150余年,它跨越了公元前七世纪、六世纪、五世纪三个世纪,占到春秋霸主政治时代的四分之三以上。其二,晋国称霸中原世代相袭,从晋文公起,接着是晋文公的儿子晋襄公、孙子晋景公、玄孙晋悼公,一直到晋定公,前后相继,历经十一位国君。其间虽有起伏,也有霸业短暂衰落的时候,但基本上维持了晋国对中原诸侯国的领导地位。其三,晋国称霸中原规模大。中原地区延袭华夏文明的诸侯国,常见于史册的十七八个,听命于晋国、参加晋国会盟的竟有十六七个,几近全部,连偌大的齐国也不得不长期归服于晋国;。其四,晋国称霸中原影响大。由于晋国长期称霸和称霸时顺应历史潮流的改革,不但征服了北狄,挫败了南楚,保卫并扩大了华夏文明的传承和发展,而且孕育了一直延续到秦汉及其以后的经济、政治体制,使晋文化成了可以体现东周文明的主体文化。这是任何一个被称为“春秋霸主”的国家,都不能和它相比的:
首先,齐桓公在管仲辅佐下,励精图治,利用本国的鱼、盐之利,经过政治、经济、军事多方面的改革,强大起来以后,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虽然在一些中原诸侯国中树立了威望,被周襄王承认为“诸侯之长”,当上了称霸中原的第一位霸主,但就齐国的霸业来说,却非常有限:一是称霸时间短,仅及齐桓公自身。充其量,也只有32年。齐桓公死后,齐国便陷入混乱、衰败的深渊,从此一蹶不振,遂成了晋国霸业的附庸。 二是称霸规模小。中原地区常见于史册的诸侯国十七八个,齐桓公第一次会盟诸侯,参盟的只有宋、陈、蔡、郑四国,即使在他霸业鼎盛时期,会盟诸侯于葵丘,参盟的也只有鲁、宋、卫、郑、许、曹六国。会盟诸侯是确立霸主地位的重要标志,齐桓公会盟诸侯,最多只占到中原常见诸侯国的三分之一,而且,中原的第一大国晋国,始终都没有参加。三是就齐桓公本人来说,也是善始恶终。据《管子》、《庄子》、《吕氏春秋》、《韩非子》等史书记载,齐桓公多妻多子,当上霸主之后,昏庸腐败、骄横残忍,晚年他吃遍山珍海味,甚至想到要吃婴儿的肉。近侍易牙烹子以献,他便对易牙宠信有加,不听管仲劝阻,委以重任,最后,被易牙囚禁密室,活活饿死。饿死后,数月不葬,落了个遍体蛆虫,臭不可闻的下场。作为一位“春秋霸主”,和善始善终的晋文公、晋悼公等比较起来,实在逊色。
其次,宋襄公在齐国的霸业衰落之后,想通过打败北上的楚军取得中原霸主的地位。公元前638年,与楚军交战于泓水时,他谨守“君子礼战”的陈腐观念,不让乘乱出击半渡和没有摆好阵势的楚军,待楚军摆好阵势交战时,又下令“不重伤、不擒二毛”[3]397,即不准让受了伤的楚兵二次受伤以及不准捉拿白了头发的老兵,严重束缚了宋军的手足。结果一战大败,连宋襄公本人也受伤死去。宋襄公想霸中原而未霸,把宋国列为称霸中原的霸主之一,显然名不副实。
再次,秦穆公一直想着跨河东进,称霸中原。为此,多次插足晋国的内政。但由于受到晋国的阻挡,始终未能得逞。公元前628年,乘晋文公去世,晋国发丧之际,遣孟明视等率兵过晋境,偷袭郑国,想显示一下争霸中原的气势。结果,路遇郑国商人弦高,知机密泄漏,半途灭滑而还,被埋伏在崤山峡谷的晋军一举歼灭,连统帅孟明视等三人也被生擒活捉。从此,秦穆公惧于晋国的强大,再没敢冒犯中原,只是采用由余之谋向西发展。《史记·秦本纪》记载他“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如果说秦穆公和秦国称霸,那也只是称霸西戎,这和称霸中原根本就是牛头不对马嘴。
第四,对于雄心勃勃、强悍好战的楚国,晋国始终是他北上称霸中原的克星。公元前597年,楚庄王伐郑,与救郑的晋军战于邲,由于晋国将领的不和,指挥的失当,楚国虽然大获全胜,迫使一些中原的诸侯国背晋归楚,在公元前594年会盟于蜀时,被推为盟主,取得了“中原霸主”的名义,但时间极短,仅三年,楚庄王死,楚国的国力便迅速下滑。加上晋国败于邲战后,国力仍然雄厚,很快便开始反击,先是打败齐国,粉碎了齐、楚联盟,逼使齐国弃楚归晋。接着,又采用申公巫臣“联吴制楚”之策,派申公巫臣南下,教吴车战,从背后不断攻楚,使楚疲于奔命,无暇北顾。到公元前773年,晋悼公即位,楚国势力被彻底驱逐出中原。从此,楚国畏惧晋国,竟到了晋悼公“三驾而楚不能与争”[3]972的地步。更何况,在此以前,原本视楚为蛮夷的中原诸侯,并不真心归顺,见楚国势衰,便纷纷弃楚归晋,早在楚庄王取得“中原霸主”名义的第五年,他的儿子楚共王第二次会盟于蜀时,诸侯便只派大夫出席,已不再把楚国当回事了。由此可见,楚国在邲战之后,虽然一度取得了中原霸主的名义,但并没有落到实处,只是形同浮云,匆匆来去的过客而已。
第五,至于吴王夫差、越王勾践,虽然也先后北上争当中原的霸主,但那已是霸主政治接近尾声的时候了。当时,大国已着力于弱肉强食的兼并战争,不再以争权夺利的称霸为目的;小国大都被灭,称霸的社会基础很薄弱。在这样的背景下,即使当上中原霸主,也无足轻重。更何况,公元前482年夫差带兵北上,正在黄池耀武诸侯,和晋定公争歃血先后时,惊悉越军占领了吴国的都城,会盟一结束,便急急返回,不久就被勾践逼杀、亡国。照此看来,夫差和吴国所谓称霸中原只是春梦一场,并没有实际意义。勾践呢?据《史记·勾践世家》记载,公元前463年,平吴后,他也步夫差后尘“以兵北渡淮,与齐、晋诸侯会于徐州,致贡于周,周元王使人赐勾践胙,命为侯伯”,但接着记载说:“勾践已去,渡淮南,……当是时,越兵横行于江淮,东诸侯毕贺,号称霸王”。也就是说,勾践被命为“侯伯”之后,便离开中原,到江、淮做了“霸王”。“江、淮”毕竟不是“中原”。说夫差和越国称霸江、淮可以,说他们称霸中原,便是南辕北辙。
造就晋国“时代霸主”的原因固然很多,但主要有以下客观原因:(1)晋国地处浍河、汾河、黄河交流汇合处的黄土冲积平原,土质肥沃,水源充足,有利于农业生产。同时,这里的紫金山、塔儿山产铜、产铁,又有运城盐池,资源丰富,有利于发展手工业;(2)晋国位于东齐、西秦、南楚、北燕和戎狄之间的“天下之中”,自古交通方便,有利于与周边国家和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能够吸取他们的长处,提高发展自己;(3)晋国所在的晋南,是“炎、黄联盟”、华夏文明的发祥地,历经夏、商、西周的文化熏陶,人民的文化素质高,温、良、恭、俭、让,勤劳向上。
晋国称霸中原150余年中,客观条件没变,为什么会出现短暂的衰落和长期的强盛呢?我们认为,一方面是“君明,臣忠”,上下同心,报国无私。另一方面是为政清廉,坚持改革,施惠于民。
“君明,臣忠”的“君明”,不是指国君未卜先知的圣明,而是在治理国家中,国君用人、施政以及个人品德方面表现出来的贤明;“臣忠”也不是“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的愚忠,而是臣下在秉承国君,报效国家中表现出来的忠贞。
晋文公重耳遭骊姬之乱,流亡国外19年。广闻多识的晋文公深知用人对治理国家的重要性。回国即位之后,“明贤良”、“赏功劳”、从谏如流、赏罚分明。他不但重用狐偃、赵衰等一班功臣,采纳他们的意见,如“纳襄王于周”,举起“尊王”的旗号;“带三日粮伐原”、“大蒐被庐,作三军”树立守信尚礼的形象;而且,对一些伤害过他的人,也能以礼相待,表现出他宽宏大量、不记旧恶的作风,使得原来一些反对过他的人,也纷纷归服。[4]131—134但对现行犯了军纪国法的人却绝不留情。公元前632年,晋国救宋伐曹,占了曹的都城后,为了报答曹大夫僖负羁在他流亡时“馈食窴璧”的礼遇,下令不准侵扰僖负羁的住宅,大将魏犨、颠颉持功不遵,放火烧了僖负羁的住宅,晋文公知道后,拒绝人们说情,断然处死了颠颉,罢免了魏犨[3]454,使军纪为之肃然。
晋文公的贤明,博得了臣下的忠贞。赵衰三次荐贤而让去卿位[2]137,就是一个显例。赵衰是晋文公出亡19年的主要随从者,历尽艰辛,始终如一,功劳莫大。然而他并不居功自傲,在高官厚禄面前,为了国家,始终不考虑个人得失。这种报国无私的精神,一直为晋国君臣所赞赏。晋文公时代的“君明、臣忠”加强了统治集团内部的团结,提高了执政效率,他们上下一心,励精图治,并进行了一系列强国惠民的改革。由于政令畅通,并都能落到实处,晋国很快达到了“政平民阜,财用不匱”的地步[4]133,结束了多年来动荡不定的政局,为霸业创造了条件,晋文公即位的第四年,就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阻止了楚国对中原的进扰。战后,晋文公会盟诸侯于践土,周襄王正式封他为霸主,开始了晋国取威定霸中原的事业。
晋悼公同样如此。他不但知人善任,赏罚分明,而且勇于改正自己的错误。公元前570年,悼公邀请诸侯在曲梁阅兵,他的弟弟杨干依杖哥哥是国君的权势扰乱军列,中军司马魏绛依法处死了杨干的战车御。悼公以为当众损了自己的面子,下令问罪魏绛。可是,一看到魏绛的“请罪书”,不仅亲自设宴安慰他,还把他提升为卿,同时表彰了魏绛。
悼公的贤明,同样赢得了臣下的忠贞。中军尉祁奚告老,悼公让他推荐继任者,祁奚举贤“外不避仇,内不避亲”,表现了他的公正无私。悼公命张老为卿,张老五命五辞,硬是把卿位让给了忠于职守,在智、仁、勇、学诸方面都很强的魏绛[4]159;公元前560年,悼公在绵上阅兵,任命士匄为中军主将,士匄让给荀偃,自己作荀偃的副佐。悼公在这样一批忠臣的辅佐之下,像晋文公一样同心同德,致力于强国惠民的改革。对内不仅效仿晋文公的一系列改革措施,而且接受魏绛的提议,更强调从执政者内部遏制腐败,规范行为。对外结友好,通婚姻,勤交往,积极争取与国。因此,晋国社会稳定,经济繁荣,百姓安居乐业,勤于国事,耕能力耕,战能力战,增强了综合国力,改善了友邻关系,提高了国际声望。悼公即位三年,就开始会合诸侯,在政治上取得了压倒楚国的优势;四年,又大会诸侯于鸡丘,“布命结援,修好申盟而还”[4]157,占有了霸主的地位;五年,接受魏绛“和戎”政策,改善了和诸戎的关系,诸戎纷纷归服。从而,解除了晋国的后顾之忧,集中力量与楚国争雄,致使悼公八年之中,九合诸侯,挫败了楚国,降服了郑国,成就了复霸事业。
从以上论述可以看出:“君明,臣忠”,上下同心,报国无私,为晋国奠定了政治基础、军事基础;为政清廉,坚持改革,施惠于民,为晋国奠定了经济基础和社会基础。
历史是一面镜子。“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这历来是政治家们所重视的。
[1] 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62.
[2] 全祖望集汇校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3]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1.
[4] 国语[M].上海:上海书店 影印出版,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