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保卫马克思》中马克思主义和人道主义
2014-04-11崔小伟
崔小伟
陕西师范大学政治经济学院,陕西西安,710062
试析《保卫马克思》中马克思主义和人道主义
崔小伟
陕西师范大学政治经济学院,陕西西安,710062
路易·阿尔都塞在《保卫马克思》这部著作中,根据马克思思想的发展脉络,以1845年为界将其思想划分为青年时期和思想成熟期两大部分。前一部分又可以划分为本质上属于人道主义的两个不同阶段:离黑格尔较远却离费希特与康德较近的、理性与自由的人道主义和离费尔巴哈的较近的“共同体的”人道主义。经过科学分析与验证,厘清并阐释了人道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以及科学同意识形态二者之间的关系,在明确提出反对任何形式的将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化的同时,还原并呈现了一个以实践的形式存在和展开的具有革命性、科学性和实践性的真正的马克思主义。
人道主义;科学;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
《保卫马克思》中的文章都是发表并集成册于1961年至1965年之间的。在这之前,人本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达到了巅峰并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与此截然相反的就是出现了一种科学主义理论思潮,以阿尔都塞、科莱蒂等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为代表,“其中,阿尔都塞第一个观点鲜明地提出了要在科学立场上‘保卫马克思’的战斗口号。在西方马克思主义史上,这是划时代的重重一笔”[1]。
1 特定的历史背景
众所周知,20世纪五六十年代是一个风云突变、复杂混乱的时代。列宁曾经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所提供的只是总的指导原理,而这些原理的应用具体地说,在英国不同于法国,在法国不同于德国,在德国不同于俄国。”[2]在马克思主义逐步走向世界化和民族化的过程中,因为每个民族或国家的具体实际情况各不相同,而常常出现马克思主义本质、精髓和科学的部分被遮蔽的现象,更有甚者“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某个部分和方面片面夸大并将之僭越称为‘伟大发展’”[3]。
社会主义国家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内部同样出现了一系列不同于往常的新情况、新问题。随着西欧工人运动的衰落,特别是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提出的“三和路线”(即和平共处、和平竞赛、和平过渡)和“三无世界”(没有武器、没有军队、没有战争)的思想在社会主义阵营内部产生了强烈的反弹和争议。苏联共产党在“二十大”后国内迅速出现了一股反共反社会主义的思想浪潮,然而,他们却是打着“反斯大林主义”的旗号大行其道。这一思潮在瓦解、弱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本质的同时,使其失去原有的强大的理论与现实的战斗力。马克思主义哲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重大危机。
正如阿尔都塞在本书的序言中所说:“战争结束后我们立即投入到党所领导的政治斗争和意识形态斗争中去。我们因此体验到了我们选择的含义,并接受和切身体会到了由这一选择带来的后果。”阿尔都塞作为一名法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对此感同身受。面对残酷的社会现实,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者们没有任何选择和自由,“在专横路线的统治下,只能人云亦云,或者保持沉默,或者盲目信仰,或者被迫压迫,再不然就是装聋作哑,绝没有其他选择的余地”[4]3。由此可见,占统治地位的教条主义思想对于哲学家所带来的消极影响是巨大的。阿尔都塞认识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地位的岌岌可危,他在回顾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创新、人们的选择以及由这些选择所导致的一切结果时,也深刻地认识到了当时马克思主义哲学所面临的巨大挑战和危机。很多现实社会的真实存在且影响严重的问题还没有解决,更有一些实际存在的重大问题还没有被人们认识到,也正是在这样的社会大背景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内部出现理论困境之时,阿尔都塞以一名真正共产党人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家的担当,开始了自己的理论探索和创新。正如J.拉雷所说,在最近的20年里,阿尔都塞对意识形态作了最具有影响的探讨。
2 马克思主义和人道主义
在《保卫马克思》一书中,阿尔都塞将青年马克思的观点归结为意识形态,将此之后马克思的观点归结为科学。为了反对将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化的错误倾向,阿尔都塞在《保卫马克思》一书中的第七部分,以马克思主义和人道主义为题,专门讨论了这一问题。他回顾了阶级人道主义和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在社会主义阵营国家内的发展现状以及人们的普遍认识,并提出:“为了懂得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意义,单是承认这一事件或记录下赖以思考这一事件的概念(人道主义、社会主义)是不够的。”[4]217阿尔都塞认为,对理论的根据必须进行验证,以便为人们提供真正的科学认识。
阿尔都塞提出:“‘社会主义人道主义’这个语汇恰恰包含着一个突出的理论不平衡性:在马克思的思想中,‘社会主义’是个科学的概念,而人道主义则仅仅是个意识形态的概念。”[4]218人道主义已然存在于社会主义国家内,这是一个不可争辩的事实,但是,为什么要分清它与社会主义之间的差别呢?它虽然存在,但是究其根本是一个意识形态,不能为人们提供认识这些现实的手段。阿尔都塞认为,意识形态与科学存在三种不同的关系:(1)对立关系,即科学和意识形态是各自分离的;(2)重合关系,即意识形态和科学既是他们自己同时又是对方;(3)部分对立、部分重合,即二者的局部内容既是自己同时又是对方。为了说明二者的区别免得犯这样的错误,为此,阿尔都塞简略地回顾了马克思的思想经历。
阿尔都塞将马克思的青年时代划分为两个不同阶段,但是,在本质上看这两个阶段都是处于人道主义阶段。第一阶段是意识形态阶段,即在其思想地位中占主导地位的思想是离黑格尔较远但是又接近费希特和康德的、理性与自由的人道主义。这个阶段的马克思思想理论是建立在人的哲学的基础之上。自由是人的本质,人是自由存在的,为此,他同当时存在的一系列不合理的专制制度作斗争。人的自由不是任性而为,也不取决于各种物质利益。这些观点和康德与费希特的理论主张一样,由此规定了哲学的任务:“哲学所要求的国家是符合人性的国家。”[5]政治就成为了哲学的和政治的批判工具。
第二阶段是费尔巴哈的“共同体的”人道主义。现实情况告诉人们,理性国家对理性置之不理,“费尔巴哈的人道主义指出了在非理性中存在着理性的异化,而在理性的异化中又存在着人的现实,即人的历史,这就恰恰使思考这一矛盾成为可能”[4]220,提倡在行动中重新获取人的本质,而不必再借助于国家的理性来获取人的本质。简单地进行批判和树立理性是不能恢复人的本质的,人的本质只有在实践中能够得到恢复。
1845年以后,马克思同自己的人的本质的理论彻底决裂,其中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1)明确提出人道主义就是意识形态的论断;(2)在全新的基础之上建立了政治和历史理论,提出了不同于先前思想的哲学范畴和表达范式,如生产关系、生产力、上层建筑以及最后起决定作用的经济基础等;(3)同哲学人道主义决裂,批判任何形式的哲学人道主义的理论要求。
先前的唯心主义哲学的全部思想都建立在人性这个基本问题的基础之上。这一阶段,马克思的思想已经彻底与主体的经验主义与概念的唯心主义告别,经验主义、主体、观念本质等哲学范畴字眼在马克思的思想领域中消失。“援引马克思的话来复辟人本学和人道主义的理论,任何这种企图在理论上始终是徒劳的。而在实践中,它只能建立起马克思以前的意识形态大厦,阻碍真实历史的发展,并可能把历史引向绝路。”[4]224值得注意的是,马克思对人道主义虽然是否认和批判的,但是并没有取消人道主义的现实存在,而是将其作为意识形态加以承认和认识。意识形态和科学的三种关系告诉人们,意识形态虽与利益相关,但其所包括的部分内容也是具有一定科学性的。对此,马克思也是有条件地承认人道主义的必要性,也正因为这个缘故,马克思才在人道主义这个基础上提出和建立了各种意识形态的政策。
马克思认为人道主义的本质就是意识形态,它既存在于特定的社会历史中,也发挥着一定作用。它具有如下特征:“第一,意识形态的普遍性。第二,意识形态的主要功能在实践方面。第三,意识形态以神话的方式反映着世界。第四,意识形态的强制性。第五,意识形态在阶级社会中的阶级功能。”[6]不难发现,科学在本质上是不同于意识形态的,因为它在社会中的职能往往是强调和凸显其实践的内核。马克思是将意识形态看作是一个同经济形态对立的哲学概念来进行深入的研究。一方面,他认为在阶级社会里,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究其本质而言是其利用诸如各种伦理规范、知识,特别是宗教等手段来对现实的社会进行神秘且是颠倒了的呈现;另一方面,他也意识到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即便是对现实神秘且又颠倒了的反映,但不争的事实是它们却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也是现实真实存在的,更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科学和意识形态二者同为理论,但是科学是对客观事物或现实如其所是的真实反映,而意识形态则是统治阶级为了确认现实合理的社会秩序是怎样的。前者与真实相关,后者却与利益密切相关。阿尔都塞指出,意识形态是社会历史生活的一种基本结构,并不是没有一点现实作用,必须认识和承认它的存在和存在的必要性。“一种意识形态成为系统,总是在事物运动的后面。”[7]只有认识和承认它,人们才能去深入地影响它、改造它,让它成为影响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工具。
在阶级社会里,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是居于统治地位的。“但统治阶级并不同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保持一种功利性的或纯粹策略性的外在关系,尽管这种意识形态是他自己的意识形态。”[4]231阿尔都塞举出资产阶级在其最初的发展阶段,为了寻求发展和支持,他们将自己的权利要求说成所有人的权利要求。在这种方法的指引下,资产阶级想将所有人争取到自己一边来,在为大众寻求所谓平等和自由的同时,也开始了剥削大众的勾当。这种使用意识形态这一工具让他人为自己效劳和屈服的阶级同样屈服于自己阶级的意识形态。
利益历来是各个统治阶级不懈追求的永恒目标,为此他们可以不择手段。统治阶级常常利用意识形态这一隐形工具来统治被统治阶级,随意制造和操控意识形态,以达到自己统治的目的。然而,意识形态也在能动地影响着统治阶级的态度和促使其改造,这也使统治阶级能够认识和适应真实的存在条件。“为了培养人、改造人和使人们能够符合他们的生存条件的要求,任何社会都必须具有意识形态。”[4]205
阿尔都塞接着谈了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他认为,马克思主义学者谈论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首先是为自己使用的,然后才为同别人的对话使用。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在人性或人类本质的观念后面存在人与非人的对偶,也就是说,“非人”同“人”都是现实条件的产物。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当下的情况是拒绝来自种族的、政治的、宗教的等一切歧视,同时也拒绝经济剥削、政治奴役和战争。揭露苏联在无产阶级专政“个人崇拜”时期所出现的恐怖、镇压和教条主义,以及由此带来的弊端和罪恶。
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在当时苏联国内就是“针对着‘双重’的现实性:一种是已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的合理必然性所超越的现实性;另一种是本来就不应该要求超越的现实性。”[4]235这种不合理的理性长期的存在给苏联造成了极大的消极影响和危害。不但没有起到引导、团结的正作用,反而引起人们思想的盲目和混乱,为后来西方资本主义运用意识形态进行和平演变带来了可乘之机。运用人的观念,在准备并实现具有历史意义的转变的同时,也需要准备好实现这一转变所需要的历史条件。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就是为了解决这些在现实真实存在的而在一段时期被隐藏的问题。社会主义阵营内的人运用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这一论题来体验人和环境的依附关系。在解决这些问题时,有些所谓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却出乎意外地自觉运用起了青年时期马克思思想中一些关于人的不成熟的哲学概念。在此,阿尔都塞明确指出,运用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去对抗帝国主义的恶行是正确的,也是非常必要的,但不能不分场合、毫不保留地去使用人道主义,因为这样的做法是不妥的也是危险的,人道主义总会使人想到意识形态的无意识,而且又容易同小资产阶级的思想混淆。哲学人道主义的危害以及造成的损失是巨大且不可估量的,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正在被一些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学家不分场合、毫无保留地使用,他们以为可以给大家提供科学认识的理论,殊不知,这样做的结果会造成人们把意识形态和科学理论混淆起来,使人们根本无法厘清意识形态和科学理论之间的关系。
3 真正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真正的科学,这同马克思先前的意识形态阶段的思想是完全不同的,这也是马克思思想与过去决裂,真正走向成熟的标志。马克思主义是以唯物辩证法为真核,从现实实践出发,以实践的形式存在和展开的真实践,它不同于黑格尔式的从观念出发的唯心辩证法。马克思主义具有革命性、科学性和实践性,必须指出的是,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特征,革命性和科学性都是以实践性为基础的。
青年马克思思想上所处的两个阶段都是人道主义,而人道主义在本质上是属于意识形态。对于马克思在这一时期的思想理论,必须有着清醒且深刻的认识。一方面,它是马克思主义确立和成熟的必经阶段,为后来的思想理论提供了理论准备和铺垫;另一方面,对人道主义狭隘的意识形态本质必须有着清醒的认识。1845年之后的马克思在批判任何哲学人道主义的同时也宣布了自己与这一理论彻底决裂。
总之,阿尔都塞的《保卫马克思》是一位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在经历了专制的压迫之后,勇于探索创新、拨云见日的扛鼎之作,也是对“马克思哲学思想史的历史考证和重解”[8]。在书中,他对马克思主义和人道主义进行了分析和阐释,并厘清了二者的关系,让正处于思想困惑和混乱的人们认识到了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而不是马克思青年时期的人学哲学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意识形态。
[1]张一兵.阿尔都塞与《保卫马克思》[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2(5):79-87
[2]列宁全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161
[3]赵秀娥.《保卫马克思》之解读及相关问题研究[J].求索,2013(10):79-82
[4]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M].顾良,译.北京:商务出版社,2010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26
[6]俞吾金.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学说[J].江苏社会科学,1992(6):50-54
[7]毛泽东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119
[8]张一兵.阿尔都塞:马克思哲学思想发展史的重新考证[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2(3):64-74
(责任编辑:周博)
2014-06-04
崔小伟(1986-),回族,甘肃张家川人,在读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
10.3969/j.issn.1673-2006.2014.09.006
B0-0
A
1673-2006(2014)09-001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