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师生人文精神状况探微
2014-04-11常守柱
常守柱
宿州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研部,安徽宿州,234000
高校师生人文精神状况探微
常守柱
宿州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研部,安徽宿州,234000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转型,高校教师的人文精神出现了一些新变化:育人观念较淡薄、科研功利化、文化人格逐渐式微,有些学生则出现政治信仰迷惘、重功利轻理想、道德诚信下降等现象。造成这些新变化的原因主要是经济层面上全球一体化的冲击、传统文化轻视人文关怀及思想层面拜金主义等。并据此提出了不断丰富和提高高校师生人文精神的主要举措:树立科学的大学理念,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打造特色文化平台,加强社会科学理论教育,提倡通识教育,使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合等方面。
高校人文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科学理论教育;通识教育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人们的价值观念、精神状况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高等学校担负着立德树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任,高校师生的人文精神状况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高等教育事业的成败和国家前途的兴衰。因此,必须采取有效的方法,大力加强高等学校人文素质教育,通过多种措施来构建当代大学的人文精神。
1 目前我国高校师生人文精神现状
人文精神是对理性为人自身立法而言的,指的是对人的存在状况进行逻辑分析,对人的内心世界进行理性探询,从而寻找人的本质及人存在的终极意义[1]。大学应该是追求真理和自由成长的地方,在大学里应当是既有着对人类的核心价值观的尊崇,也有着对于良心与道义的不断追求,还要保持着对任何教义的批判。即大学本质上是一学术共同体,以继承、研究、融合和创新文化为其主要目的[2]。可见,高校应当充盈着人文精神。正如著名教育家梅贻琦所说:“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也,有大师之谓也。”这里的大师指的就是具有“自由的精神,独立的人格”的人文精神的高校教师。而大学生作为时代的英才,则应成为承载大学人文精神的另外一支主力军。那么,当前高校师生的人文精神状况如何呢?
高校教师应该对有关公共利益进行充分而深切的关怀;将公共利益视为至高原则;将社会和政治问题视为道德问题;有一种义务感,坚持不懈地追求终极价值;相信当下现实事物是运动变化发展的。可以说,人文精神的高度自觉性是高校教师的特质。然而,当今教师的人文精神现状则不容乐观。首先,育人观念比较淡薄。部分大学教师仅仅满足于教书,育人观念较为模糊,对学生缺乏真诚的关心和关注;或忙着申报课题、搞科研、参与各种评奖,或者忙着参加各种社会活动,提高自己的知名度;或忙于各种合作办学,把经济利益的最大化作为自己的追求目标,根本没有把“潜心育人”作为自己的人生追求和职业理想。其次,科研的过分功利化。教学和科研,二者本应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科研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教学,教学也离不开科研。在科学研究中,研究者应当具有自觉地对人类未来负责的责任心,但目前一些大学教师在科研中缺乏“坐冷板凳,做真学问”的坚定,也缺乏“板凳敢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的执着。一些教师粗制滥造、急功近利,甚至出现违反学术道德规范的现象,而把关心真理、关心价值的追求置于脑后。再次,文化人格的逐渐式微。有部分教师或者功利思想严重,把物质利益放在第一位;或者采取得过且过、避祸免灾的消极态度,缺乏那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敢以天下为己任的气魄。这些现象虽然不是主流,但却是客观存在的,它严重影响了大学师资队伍的建设,有损于教师的形象,在人民群众和社会中产生了消极的影响[3]。
大学生是时代的精英,应当是最能体现时代精神的特殊群体,最能反映人文精神的时代特征。但在当今时代,应在充分肯定大学生人文精神的本质和主流的同时,也必须看到当前有些学生的人文精神存在着迷惘和失落的一面,主要表现在:一是政治信仰的迷惘。当今世界是一个多元化的时代,各种价值观念并存,人类社会存在着理想失落、价值扭曲的精神困境。相当一部分学生只关注自己的个人理想,不主动关心他人、集体和社会,“为自己”成为他们的人生追求目标。从本质上看,这些学生没有正确对待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辩证关系,因此出现了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弱化现象。二是重功利轻理想。有些学生受到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消极思想的影响,功利主义相对膨胀,精神追求贫乏,一味地向钱看,认为学好知识就是为了将来挣钱,狭隘思想严重。在一项对大学生需要进行的调查中,四年级学生居然把“奉献需要”列为18个项目中最不重要的需要,令人吃惊,令人扼腕[4]。三是道德诚信水平下降。主要表现为考试作弊现象时有发生,缺乏诚信,不讲公共道德,还有的斤斤计较,甚至触犯刑律等。四是人文关怀淡漠。很多高校受眼前利益驱使,重应用性技术、轻人文,重知识、轻精神,实用主义倾向逐渐形成。高校人文精神的失落,直接的后果就是造成大学生对真善美终结价值和对人类社会主体与终结价值意义关怀的削弱[5]。在人与人的关系上,自私自利的情况日益普遍,彼此之间不理解、不信任,锱铢必究,人的内在精神世界出现失衡,苦闷、孤独的情绪逐渐滋长,人与人之间缺乏友情、亲情、师生同窗之情。
高校师生出现上述人文精神迷惘和失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从经济层面来看,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发展,我国社会的经济结构及社会组织方式等都发生了纷繁而深刻的变化,这种变化日益渗透到高校师生的思想意识之中,他们的思想观念也随之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和变化;尤其是,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形成,人们生活方式出现了许多新变化,在全球化的冲击下,部分师生在价值观念、政治信念等一些深层次问题上出现了模糊认识,导致其人文精神的失落。
从文化传统来看,我国历史文化悠久,传统文化既有其积极性的一面,也有其消极性的一面。2000多年前,自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学就成了“术”。这种特定的意识形态支配了我国民族的精神,它使人的生存趋于简单化,人的生存意义贫乏化,也抑制了我国人文精神的发展。在近代,我国高等教育崇尚“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西方的科学思想、理性思维是作为“用”或者工具而引进来的,因而重视工具理性,缺乏人文关怀。建国后,我国的高等教育也没有采取较适合的措施扭转这种功利化的倾向,比如,在建国初期的高校设置上,普遍以单科性院校为主,文理分设、理工分设,高校师生的人文学科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
从思想方面看,市场经济具有双重性,一方面能够促进社会经济的大发展,有利于人们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另一方面也容易诱发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等思想,对人们的精神生活造成消极影响。高校师生身处市场经济的大潮之中,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市场经济中消极因素的有力冲击。以上多种原因决定了目前我国高校亟需培养和发展人文精神。
2 高校师生人文精神建构的举措
面对目前我国高校师生人文精神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高校必须确立新的大学理念,探索新方法、新途径,不断提高师生的人文精神水平。
2.1 树立科学的大学理念,反映新时代的大学诉求
所谓大学理念,是人们对大学的理想追求和理性认识。新的时代必须确立符合时代精神与时代需要的大学理念。19世纪末产生了经典的大学理念,它摒弃了中世纪的学术传统,确立了新的大学理念,即学术自由、教授治学、大学自治、教学与科研相统一。这样的理念符合大学发展的内在逻辑,对于今天的大学保持其人文精神与形象、进行变革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是,随着大学从当初的“象牙塔”逐渐步入现实社会,高校与外部环境的关系日益密切,社会也日益成为学校关注及服务的中心,大学为经济、政治、文化、科学发展提供有效服务的功能日益突出。经典的大学理念已不能正确地反映高校与社会的关系。为此,需要不断地探索新的大学理念。20世纪末在巴黎召开的世界高等教育大会上明确提出了21世纪高等教育宣言,即大学要重视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树立以学生为本的观念,培养学生的创业技能,使学生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这是当前高等教育发展的内在逻辑,也是现代社会的新诉求,因此,新世纪的大学所关注的核心和焦点应当是突出“人”的位置。
2.2 自觉践行核心价值观,提升师生人文素质
无论是高校教师还是学生,都应当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遵循“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准则,提升自己的道德精神素质[6]。面对世界范围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形势下价值观较量的新态势,面对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多变的新特点,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人民群众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积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正能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高校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原则,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不断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宣传教育,不断增强人们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3 打造文化特色平台,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
充分发挥社会实践在提升学生人文素质方面的重要作用,完善实践教育教学体系,加强实践育人基地建设,打造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组织学生积极参加社区服务和爱心公益活动,开展益德益智的科研发明和创新创造活动、形式多样的志愿活动和勤工俭学活动。注重发挥校园文化的熏陶作用,加强校报校刊、广播电视建设,完善校园文化设施建设,重视校园人文环境培育及周边环境整治,建设校园特色文化和精品文化。开展师德师风工程建设,坚持师德为上,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考核、聘任的首要内容,完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健全教师任职资格准入和退出制度,形成师德建设的长效机制。建设校园人文精神网上传播阵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当代文化精品网络化传播,把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人文观体现到网络宣传、网络文化、网络服务中,用先进文化占领网络阵地,形成良好的网上舆论环境。
2.4 加强社科理论教育,提高人文精神水平
大学人文精神的核心部分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而哲学社会科学恰恰是以知识或理论的形式凝结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7]。培育高校师生的人文精神,就必须培养他们具有代表当代人类认识水平、符合时代发展规律的先进世界观,让学生了解时代的要求,明晰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更加深刻地理解党的基本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认识自己的社会责任,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的坚定信念。哲学社会科学不仅是知识的结晶和人类智慧的凝聚,而且它本身还包含着理想层面,它可以通过批判的力量去寻求新的理想,给人们提供新的信念和人文精神。加强哲学社会科学教育,既可以使高校师生继承传统的人文精神,还可以使他们拓展视野,培养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
2.5 提倡通识教育,实现多元化的教育目的
通识教育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在接受专业教育之外,得到全面的发展。这种教育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博雅教育”或“自由教育”,它是针对工匠式的专业教育提出来的,它反对教育中的功利主义和工具主义倾向,它是教育的人文主义在大学中的具体表现。今天的高校能不能既把学生培养成为专业人员,又把他们培养成为有教养的人?既能使学生学会“做事”,又能使学生学会“做人”?通识教育实际上对此已作出了相应的回应。著名教育家约翰·巴肯提出“通识教育可以使被教育者获得三种品质:谦虚、仁慈、幽默”,这是因为“如果我们是受过教育的人,涉猎过世界上的思想财富,我们就不会对自己估计过高,也不会为自己双手所做的工作索取过多的报酬”[8]。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大学教育越来越需要多元化人才,通识教育就是通过多元化的实践方式为学生的全面自由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
2.6 进行学科整合,达到人文与科学的融合
从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远大目标来看,高校必须进行学科整合,把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所谓学科整合,就是把大学的各个教育要素组合起来,使人文化的科学教育和科学化的人文教育有机结合,但它不是两种教育的简单相加,而是两者在高层次上的融合。科学教育注重教育的直接社会功能,人文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教育的本质和根本目的。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本来就是教育发展中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实践证明,不重视教育根本目的的教育和不重视教育社会功能的教育,都是不完善、不完美的教育。因此,高等教育不仅要关心人的物质生活,而且要关心人的内在精神,关怀完整的人生,即不仅对大学生进行科学教育,也要进行人文教育,更需要将二者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只有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比翼双飞,才能促进大学生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才能实现美好的人生价值。
[1]黄见德.现代西方人本主义哲学研究[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4:256
[2]杜驰.大学理想与现代大学制度创新[J].高教探索,2004(2):14-16
[3]王小梅.以人为本,推进新时期师德建设[J].中国高教研究,2005(1):28-29
[4]赵怀玉.人文素质教育观点[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7:8
[5]陈肖沫.21世纪医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5(8):84-85
[6]任仲文.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4:2
[7]常守柱,李刚.试论高校加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人文观教育[J].宿州学院学报,2010,25(7):83-85
[8]罗索夫斯基.美国校园文化:学生·教授·管理[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6:178
(责任编辑:刘小阳)
2014-05-28
宿州学院教授(博士)科研基金项目“多元文化与我国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研究”(2011jb10);宿州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带头人项目(2011szkjs5-1)。
常守柱(1963-),安徽怀远人,教授,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思想政治教育。
10.3969/j.issn.1673-2006.2014.09.001
G41
A
1673-2006(2014)09-00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