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执政规律与党的建设

2014-04-11崔晓庚

关键词:执政党政党规律

崔晓庚

(沈阳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4)

【政治学与法学】

执政规律与党的建设

崔晓庚

(沈阳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4)

政党作为一个客观存在的事物,自身活动是有其规律性的。从规律的层面把握党的建设,要求我们必须要按照社会发展的实际来谋划,在当前党的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着重关注公共权力的监督问题,通过党的建设的制度改革来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这是加强党的自身建设的迫切需要,也是当前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执政党;党的建设;客观规律

作为客观存在的事物,政党的执政活动是有其客观规律性的,按照政党活动的本质特点和内在规律进行党的建设,符合“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根本要求,也抓住了现实党的建设关键。从规律的层面把握党的建设,就要求首先认知党的执政活动本身是有规律的,这是科学化进行党的建设的前提条件。在这个前提下思考问题,党的建设(以下或简称党建)着力点就必须要按照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实际来谋划,着重关注公共权力的监督问题,同时通过党的建设的制度改革来解决党的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执政规律是党建的重要前提

唯物主义认为任何事物的发展和变化都有它内在的规律性。规律是事物之间、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它内在地支配着事物发展的过程。政党作为一个客观存在的事物,其自身活动都是有共同点的,就是说政党的执政活动是有规律的。

当今世界范围,政党一般都处于国家政治权力的核心地位。一个国家要发展,社会要前进,通常都离不开执政党的推动。由于国家性质和政党性质不同,其党的执政活动会有不同于其他政党的自身特点,即所谓执政的特殊性。与西方政党通过竞选方式执政不同,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是党在领导中国人民经过长期革命战争的艰苦征战、在建立一个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过程中,得到了人民的拥戴和信任,使党在推翻旧制度的革命胜利后走上执政地位。中国共产党不仅是执政党,同时又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核心。与西方国家的两党制和多党制不同,中国实行的是多党合作的政党制度,在执政的中国共产党以外,其它的民主党派作为参政党帮助执政,他们是合作关系,是亲密友党,他们就国家的大政方针进行政治协商。这是我国社会各种政治力量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政治格局。中国革命与建设道路的这种特殊性及与众不同的国家发展模式,使得中国拥有特色的政治体制和政党制度,这是特殊性。

执政党的建设从党所处的特殊环境出发无疑是正确的,中国共产党的多年建设成就证明了这一点。但作为执政党如果只重视它的特殊性,不注重政党执政规律的研究,党建设的成效就会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近70年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中国社会改革深刻变化的今天,加强对政党活动和执政规律的研究,并从规律的高度来审视党的建设,不仅迫切,而且符合党的建设的实际。我党提出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这个重大理论命题,其根本意义就是要求党的建设要遵循执政规律,目标就是要把党的建设提升到规律层面。

事实上,对于像中国共产党这样一个长期执政并且处于非竞争机制下的执政党来说,党的活动能否自觉地遵循执政党的客观规律,应该说意义深远。在多党竞争条件下,党的执政地位是政党始终关注的重大问题,因为为了取得执政地位或有长期执政的可能,政党需要为争取到选民手中的选票而努力,这种动力

推动其政党自觉尊重执政规律,不断地关注民众的利益和要求,以此来扩大对党的支持率,扩大执政基础。而一党长期执政的执政党,党的执政地位相对稳定,这会使执政党一些党员干部误认为党的执政地位具有天生的合理性和合法性,甚至认为按不按执政规律去做并不决定与影响其执政地位,于是会对自身建设及执政规律的把握产生惰性。

党的执政必须按规律办事,党的建设也必须从规律的层面去把握。比如,执政规律最根本的民心向背规律。执政党要想长期执政,并具有合法性,根本地是要把握这条执政规律。一个政党成为执政党,最根本的一点是获得了大多数人民的信任和支持。不管它是通过民主途径选举执政的,还是通过长期武装斗争途径夺取政权的,都必须有广大民众的支持,都必须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广大民众对党的拥护和支持率越高,党在社会中的影响力就越大,党的执政地位就越稳固,这一点不会因政党的性质不同而有所区别。那么从这个根本点出发,党的执政如何理会民心,又如何把握民意,应该说无论什么性质的政党,都回避不了这个问题。

二、时代发展要求是党建的主要依据

党的建设从来不是为建设而建设的,党的执政是一个动态的活动过程,党的建设实际上是不断解决党执政过程中矛盾的过程。时代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不同历史时期,党所处的环境和政治任务都不同,党的建设的时代主题、面临的矛盾也有所不同,因此,党的建设也不应该停滞在一个静止的层面。新的时代和新的实践过程,总是不断对党的建设提出新的要求,赋予党的建设以新的时代内涵。党的事业的发展没有止境,对党的建设规律性的理论探索就没有止境。按照时代发展要求来谋划党的建设,党的建设才有意义和价值。在当代中国立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际,这是党的建设根本出发点,也是根本途径,更是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必然要求。

按照时代发展要求来谋划党的建设,就是要重视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和党的中心任务。今天我们所处的环境已与过去有很大不同,当代中国面对的是一个崭新和剧烈变化的时代。一方面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到来,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的思维方式和社会生活;同时中国还处在重大社会转型期,从改革开放初期“社会结构性转型”,到现在又面临着一次结构性升级,很多矛盾与问题的产生是文明转型和社会转型叠加所形成的,党的执政面临着很大的考验。我们党已经实现着两个历史性转变,但这并不意味着实现了这个转变,我国经济改革推进到现在,应该说改革进入了深水区,应该说发展过程中的结构性矛盾和体制转轨过程中的各种问题纠缠在了一起。

现实的新形势给党的科学发展带来了新活力,但也必然提出了新挑战。一方面国家的发展和现代化的进程必然地要求执政党要为人民执好政、掌好权;而另一方面,一些党内的党员干部手中有权而权力滥用现象普遍存在,个别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严重违纪;部分党员对党的忠诚度在下降,一大部分党入党不过是为了实现个人利益而已。正如习近平同志讲的:“我们必须看到,面对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党内脱离群众的现象大量存在,集中表现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四风’上”,“在对外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党的建设比在封闭半封闭和计划经济条件下党的建设面临的情况也要复杂得多。”[1]

千头万绪的问题如何解决,需要党执政无论是从思维方式上,还是从手段及方法上都需要相应地做出调整。从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相继提出要“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事实上就是针对这些实际问题提出的,体现了我党面对现实的勇气和破解这一现实难题的重要途径,准确地抓住了中国问题的关键。

党的建设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这是我们党执政的成功经验,“60年来,我们党根据自身历史方位和中心任务的变化,围绕长期执政、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进行深入探索和实践,走过的历程波澜壮阔、很不寻常,积累的经验承前启后、十分丰富”[2]。

三、规范权力是当前党建的主要内容

国家权力是执政党最大的政治工具,与在野党不同,执政党可以通过国家权力系统的合法运作,掌控社会资源和社会管理权。执政党是利益分配主体和利益整合的主导者,也是公共政策的决策者。就是说,政党一旦成为执政党,就与国家权力具有天然的亲密关系。

执政实践实际就是以执政党为主体的,以国家权力为客体的社会活动,从执政的本意来看政党执政的主要内容,主要处理的是党政关系。党政之间的权力是有边界的,无论是从执政的本意还是从现代民主政治的要求来看,政党都应该在政治体制中与国家权力保持一种距离,这是党的执政要遵循的执政规律。调整和把握执政党与公共权力之间的界限和关系,不仅是党的执政规范的前提条件,更事关党执政的成败。

执政过程遵循这种客观规律,对于长期执政的非竞争性执政党意义更深远。无产阶级政党的执政与西方选举竞争、政党更替的执政有着本质不同。在中国执政系统中,不存在政党竞争、轮替执政的问题,中国共产党是长期执政的党。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党的执政体制和党的一元化领导体制,党的执政通过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主集中制等制度实现对政治、经济各个领域的全面介入,对中国的国家建设和当今的改革开放起保证作用。但这样的角色定位,从政治权力运行的角度看,政党在执政的过程中往往容易发生错位,常常会不自觉地将党的执政行为泛化,造成权力运行中的混乱。在法制不健全的状况下,政权的行使有可能使一些人由人民的公仆蜕变为人民的老爷,使

人民群众授予的公权蜕变为少数人谋取私利的特权,同时会使党的干部产生认识上的偏差,把党的领导行为当作执政来看待,用强制性的权力对待群众,使群众对党的关系变成了命令与服从的关系,使一部分党的干部不愿意了解民众和倾听民众的需求。

执政体制其核心是党和国家之间角度规范和定位,在中国的政治体制下,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必要先从规范党的自身开始。就我国的实际,规范党的自身,就是要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规范好执政党与国家的权力边界。从教育党员的角度,就是要使党的干部明确一个真理性的理念,那就是习近平同志强调的:“权为民所赋,权为民所用”。“党的干部要时刻摆正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始终以虚怀若谷、从谏如流的胸怀”,“领导干部不论在什么岗位,都只有为人民服务的义务,都要把人民群众利益放在行使权力的最高位置,把人民群众满意作为行使权力的根本标准。”[4]并告诫领导干部,“用权上则要谨慎,常怀敬畏之心、戒惧之意,自觉接受纪律和法律的约束”。[5]国家权力是公共权力,是广大人民的权力,人民信任党,授权于党。谁授权,就要为谁服务,就要对谁负责,这是一条真理,也是权力运行的一条基本法则。背离这一法则,权力就有丧失的危险,这条法则也是党的建设的重要法理依据。

四、党建制度改革是党建的重要方面

依靠党的建设解决党自身存在的问题是政党政治发展的普遍规律,通过党的制度改革解决党的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是中国发展客观要求。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了“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的新命题,并把它与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并列为今后深化改革的六大方面,同时做出重点部署。把党的建设制度完善提升到改革层面加以强调,反映了中央对全面深化改革的系统思考,以及对党的建设制度在改革进程中作用的高度重视。

党的制度改革是解决党的建设中存在突出问题的必然要求。从多年党的建设实践看,在党的方方面面的建设中,制度化建设应该成为贯穿党建之中的重要方面。制度建设实际上是指向规范政党行为活动的,政党活动的制度化、规范化水平越高,说明一个政党的现代化水平越高,与现代民主政治的内在要求就越适应。制度建设不是单纯和独立的,党建的方方面面都要有具体的制度来保障。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实行法制化,因此,处于国家权力核心地位的执政党其自身活动,就必然地应该率先实现制度化、规范化。

中国共产党是执政近70年的党,党内制定颁布的法规和规范性的条文有许多。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及党所面临的国内国际环境的深刻变化,过去的一些党内法规制度存在着不相适应的问题,甚至于有些滞后于社会的发展。十八以来党在制度机制创新上作出了一系列具体安排,对于无效和失效的、及损害党形象和权威的制度进行了改革。2013年8月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废止和宣布失效一批党内法规和规范性文件的决定》,对300件1978年以来制定的党内法规和规范性文件进行了废止和宣布失效,对42件将作出修改。

执政党制度建设其本义,实际上是指向规范政党行为活动的,就是约束权力、规范行为。规范化的条例不仅能够规范每个党员的行为,而且更重要的是能够对政党自身进行严格规范。近年来在实际工作中,公共权力腐败在一些领域仍然易发多发,反腐形势依然严峻,腐败问题是百姓痛恨和广泛关注的社会问题之一。强调制度安排目的是对权力进行约束,把制度建设作为党的建设系统工程中一项根本性基础性建设,从党的制度和机制建设入手,克服非竞争性政党的制度建设表现出的不稳定性,把制度建设提高到规律的层面把握,符合当前我们党的自身建设的实际。

习近平同志就权力腐败多次强调党的制度建设:“要加强反腐倡廉党内法规制度建设,让法律制度刚性运行;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6]“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7]针对有些领导干部宗旨意识淡薄,脱离实际,纪律观念淡化,党中央强调建立一整套科学合理的法规制度,用制度规范党内生活和党员行为,确保作风建设有所依归、有所遵循,用制度展示我们党加强作风建设的决心。党的建设制度改革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和法治中国建设的必然要求。党自身现代化进程所形成的制度体系,是深化改革开放的重要动力。

环视世界各国,依靠党的自身建设解决党自身问题也是普遍的规律。那些能长期执政的党,都是因为善于不断地优化自身;而失掉执政地位的党,应该说都与自身建设存在着问题有直接的关系。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自身建设,如今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和不断发展变化的国内环境,党紧紧抓住党的建设这个关键,从规律的层面把握党的建设,从而去动员和组织党自身的力量,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之梦,这抓住了中国发展的关键。

[1]习近平.要对党内作风之弊来次大扫除”[EB/OL](2013-06-18).新华网.

[2]习近平.抓紧解决党内存在的突出问题不能放任[N].人民日报,2009-10-09.

[3]光明日报,2013-7-26.

[4][5]习近平.在中央党校2010年秋季学期开学典礼讲话[N].人民日报,2010-09-02.

[6]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发表的重要讲话。

[7]习近平2014年2月18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全面深化改革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重要讲话。

【责任编辑 曹 萌】

D261.3

A

1674-5450(2014)06-0020-03

2014-08-26

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L13AKS010)

崔晓庚,女,辽宁大连人,沈阳师范大学教授,主要从事中国革命史研究。

猜你喜欢

执政党政党规律
规律睡眠中医有妙招
找规律 画一画 填一填
找排列规律
深刻理解和把握新型政党制度的“三个新”
巧解规律
执政党道德形象的塑造
国外政党加强和创新群众工作述评
论参政党建设与执政党建设的同一性和差异性
民主党派政党认同的有效构建
略论陈云执政党党风建设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