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动性

2014-04-11侯鑫鑫樊嫣然

关键词:行为主体教育者符号

侯鑫鑫 樊嫣然

思想政治教育是借助一定的互动符号传递教育信息,使教育双方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生德性发展的重要环节。在这一环节中,教育双方是教育信息传递中的两极,教育者综合运用多种互动符号对受教育者采取积极的正向引导,使其在实践中促进大学生德性的发展。互动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教育者尽可能地为教育对象创造能良好推进学生成长和发展的环境。在这个环境中,大学生与环境或环境中的其他行为主体进行互动。互动理论虽然看似不是专门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为研究对象,但却揭示了思想政治教育发生主体的社会心理机制。互动是构成完整社会的基础,从本质上看,社会是行为主体及各个系统间的互动关系所保持的。该理论作为联系个体行为与社会整体的纽带,使得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再仅仅局限于书本等纯理论知识,而是真正着眼于社会实践中去。教育不再是人对物的训练和塑造,而是平等的人与人的教育。

一、思想政治教育互动需要综合运用多种符号

在互动理论的视阈下,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应是教育双方综合运用多种符号来实现对教育信息的传递,赋予教育者一定正向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动机。在传递教育信息的过程中,教育者不仅会使用最基本的互动符号——语言,还综合运用教育双方在实践中所熟知的非语言符号来表情达意、交流情感,如语调语音、面部表情、行为姿态等等。两者相辅相成,实现教育双方沟通的价值。与此同时,互动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得以彰显,教育双方也得到了更好的发展和提升。

据调查显示,在一些特定情况下,非语言符号对教育信息传递的效果比语言符号的传递效果更加显著。因此,非语言符号在教育中的产生的影响也不容小觑。为真正有效地使教育双方实现互动的价值,教育者要尽量调动多种感官,利用多种互动符号,在使用丰富语言的同时,更要借助抑扬顿挫的语音语调,丰富的面部表情、行为姿态甚至服饰装扮等非语言符号。除此之外,教育者还应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育信息的传递,如多功能媒体设备、图表、音像视频等等。将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相互补充,协调利用,提升教育的感染力,调动教育对象的学习积极性。与此同时,我们必须要明确的是,受教育者能否正确有效地接受并理解教育者传递的信息,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受教育者自身的价值观念及知识结构水平。因此,教育者在制定并传递清晰明确的教育信息的同时,还应考虑教育对象的接受能力,并提前对教育对象的反应做出预测。“活动和交往不仅是人的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也是人的道德观念得以检验的场所”。在受教育者的课余生活中,教育者也要创造良好的互动环境,鼓励受教育者扩大交往范围进行符号互动,并适时给予相应的德育指导。这样才能让受教育者接触到更多的观点,获得更加丰富的感受体验,从而提升自己在人际中感受他人的能力,促进自身德性的发展。

二、思想政治教育互动需要双主体意识

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双方必须树立平等的观念及互为主体的意识,努力做到双面互动、平等沟通。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往往是居高临下,单方面的向教育对象灌输教育思想,受教育者只能如容器般被动的接收。而当代大学生独立性较强,思想前卫且独特,他们渴望与师长之间平等对话,渴望被尊重、被重视。因此,传统老套的教育方式很容易让当代大学生产生逆反、抵触的心理情绪,极不利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进行。教育双方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两极,树立平等的主体意识势在必行。

教育的互动要在一定良好和谐的情境中进行。“在社会互动中,只有处在平等、自由的人际关系中,才能达到自我控制,在与人的互动中,要与人站在平等的地位上,才能深入地交流。”产生良好教育氛围的前提是教育双方树立互为主体的意识,处在平等的地位上进行沟通、对话。为此,教育者必须从观念上消除教育者与教育对象身份、地位的差别,破除教育双方之间固定的教育地位,而把双方看做是能动的独立主体。教育者不再是教育关系中的主导者、支配者,教育关系不再是教师与学生之间上下级的关系,不再是强力灌输与被动接收的关系和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教育者以平等的朋友的身份利用互动符号与教育对象沟通、引导,打破教育对象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产生的抵触屏障,“设身处地,转换视角,承认他人的主体地位”,双面互动,平等沟通。这样才能让大学生真正地敞开心扉,使得教育者了解教育对象的真实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德育教育。同时,教育对象学习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促使其主动配合,自我反思自身与社会的不适应性并加快改正的步伐,更好地推动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

三、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主我”与“客我”互动对话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最终决定教育对象德性水平的不是以教育者为典型代表的社会教育,而是其教育对象本身进行的自我教育。自我教育即为行为主体“自我”中的“主我”与“客我”通姿态对话,形成思维交换意见,并产生富有德性的正向结果、实现自我水平提升的过程。米德在对人的意识进行研究时,虽承认主体意识产生的前提是社会交往,但却优先研究主体自身内部的对话,而不是研究主体间的对话。由此可见自我教育的重要性。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学生对教育者传递的教育符号的理解,既是社会道德常规化的过程,又是道德主体德性内化的过程。即,“自我”不仅是社会教育的产物,更是“主我”和“客我”相互对话的产物。教育对象“自我”在“主我”和“客我”的相互对话与作用中不断发展。当行为主体遇到道德难题时,代表个体自身原本道德立场的“主我”就会同代表社会道德需求立场上的“客我”产生对话,促使行为主体进行思考、领悟。主体的这种意识,即“主我”与“客我”进行姿态互动产生的思维,对人类的生活,乃至社会德育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自我教育不仅能使受教育的行为主体本身道德内化,还能促进整个社会思想道德的发展。教育者在这个过程中要起着积极的正向引导作用,以平等的主体身份设身处地地为教育对象排忧解难。当教育对象面临道德选择时,教育者要积极促进教育对象自身“主我”与“客我”的沟通、权衡、判断,并为处在矛盾和困惑中的教育对象明确原则,指明道路,促进教育对象进行自我教育。在这里就会涉及到一个重要的问题,即关于共同体的问题。在米德的符号互动理论中,共同体的观念决定“自我”中“客我”的观念,甚至会决定“自我”的选择。从此我们可以看出,共同体——道德环境对行为主体重要的互动作用。因此,教育者必须尽力为教育对象创造一个良好、和谐的道德氛围。只有生活在积极、正向的共同体中,教育对象在进行自我对话时,才最可能做出正向的道德选择。也只有这样,教育对象的价值观念和认知结构不断的提升和完善,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也会有更好地发展。

总之,互动理论对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不容忽视。教育双方作为主体平等交流,教育者综合运用多种互动符号传递有效信息,并引导教育对象自我对话,实现自我教育、自我提升,使教育对象成为一个有德性的人,进而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

[1]张耀灿,郑永廷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沙莲香.社会心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3]涂可国.社会哲学[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1.

[4]米德.心灵、自我与社会[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

猜你喜欢

行为主体教育者符号
张慧萍:做有情怀、有温度的教育者
学符号,比多少
“+”“-”符号的由来
会计政策选择行为的心理学分析
——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解释架构
财政违法行为及监督的演化博弈分析
变符号
网络政治参与相关问题辨析
与两位美国音乐教育者的对话——记于“2015中国音乐教育大会”
图的有效符号边控制数
言语主体与庭审转述行为主体的多元同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