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创新人才培养中教师的主导性作用
——以“问题解析式”教学模式为分析视角

2014-04-11吴九占

史志学刊 2014年5期
关键词:主导性解析理论

杨 军 吴九占

论创新人才培养中教师的主导性作用
——以“问题解析式”教学模式为分析视角

杨 军 吴九占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问题解析式”教学模式中,教师的主导性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关键。教师主导性的实现需要正确处理教师价值引导与学生自主建构的关系;注重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并在教材的理解和把握、问题逻辑体系的建构以及解疑释惑中发挥教师的主要导向作用。

思政课 问题解析 创新人才

培养创新人才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着关键的主导性作用。本文以创新人才培养为视角,以“问题解析式”教学模式为例,分析教师在思政教学中的主导性作用。

一、发挥教师的主导性是“问题解析式”教学模式有效实现的关键

“问题解析式”教学模式是近年提出的一种较新的思政课教学模式,是指根据教材特点,组织力量以问题逻辑建构起问题体系以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变的教学新思路。“问题解析式”教学模式的有效实现,有两个关键点需要说明:

第一,区分“问题解析式”教学模式与“问题式教学”的异同。虽然“问题解析式”教学模式与“问题式教学”都是以问题为起点,但“问题式教学”是一种以问题为驱动力和以培养学习者问题意识、批判性思维技巧以及问题解决的实践能力为主要目标的学习,强调以学生的主动学习为主,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内部机制,发展学习者自主学习技能;而“问题解析”的主角还是老师,不管是在问题逻辑体系的建构,还是问题的到位解答,始终都需要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因此我们认为教师既是“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的关键因素”,也是成功实践“问题解析式”教学模式中的关键因素,教师的主导性发挥成为了“问题解析式”教学模式能否有效实现的重要原因。

第二,正确认识教师在“问题解析式”教学中的主导性作用。主导性,顾名思义,不仅是主要的,而且引导事物向某方面发展,是把握发展方向的。无论是在教材的解读,还是问题逻辑的建构、问题的解答,教师在其中主要发挥导向作用。虽然“问题解析式”中主角还是老师,但跟传统的关于教师的主体性作用还是有本质区别。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都强调教育者的主体性和权威性,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具有强烈的主观性、复制性和强制性倾向。表现在教师的教学实践中不重视研究学生的思想认知规律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本身的规律,忽视受教育者的个性特征、心理活动、知识结构,通常按照一个模式、一个版本、一种方法应对不同的教育对象,从而使教学实践具有强烈的主观性倾向,容易被书本、教材所驱使和奴役,从唯书到崇尚权威,失去反思意识和批判精神,从而沦为照本宣科的教书匠,使教学成为枯燥乏味的说教,缺乏生动性和感染力。教师不会提倡甚至压制学生的质疑和提问,从而使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得不到发展。这种教与学之间严重的脱节,不利于“思政课”教学有效性的实现,更不利于培养创新人才。“问题解析式”教学模式从根本上摒弃了这种传统的教育方式,强调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自主性相结合,而不是置学生于不顾,越殂代疱或唱独角戏。

二、“问题解析式”教学模式的有效实现对教师主导性发挥的要求

“问题解析式”教学模式的有效实现对教师主导性发挥具有较高的要求,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正确处理教师价值引导与学生自主建构的关系。正确处理好教师的价值引导与学生自主建构的关系是有效地开展问题解析式教学的重要前提。课堂教学是教师的价值引导与学生自主建构的辩证统一过程。这意味着课堂教学要体现从“为教”向“为学”的转变;要实现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在师生互动中进行的主动探索、自主学习,也意味着教师要真正完成从知识的提供者转变成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协作者和促进者。问题解析式教学正体现了这些方面的要求。开展问题解析式教学时,教师必须为学生创造一种能开展师与生、生与生、学生个体与团队的良好互动的学习环境,深入开展具有合作交流意义的,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基础的,以开展师生合作学习为重点的课堂教学形式,着力营造一种能引起学生心理共鸣、思维共振的问题教学情境,并推动这—问题情境持续展开和不断深化,以实现师生互动、共创。这样,就能为学生发展创新性提供良好环境。

第二,注重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当前思政课课堂的学习,存在着学生对其敬而远之的现状,对思想政治理论不敢问、不能问、不会问。学生缺乏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开展问题解析式教学就无从谈起。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的问题能力,其实质性的东西就是教会学生敢问、能问、会问。所谓教学,其实质就是师生共同探讨研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与其给学生十个问题,不如给学生一个自己去发现、去产生一个问题的机会。要尽可能还时间给学生,还提问的权利给学生,给学生创造提问的机会,让学生有机会成为问题的主人。袁振国教授指出:“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课堂,是问题教学的精髓。”也就是说,教师要以问引问,引导学生学会发现、思考新的问题。就思政课而言,教师不是给学生灌输既定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而是诱导和启发学生反思自己的所学所得,不断提问,不断创新。

第三,教师应具有启蒙学生创新的业务能力。教师只有自己具备了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才能熟练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对重点、难点、疑点和热点问题进行分析思考和做出令人信服的回答,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还要求教师必须始终保持积极进取的状态,不断地加强理论学习,通过拓展知识领域、优化知识结构来提升自我的知识素养,用真理和人格的力量来影响学生。同时,确定问题逻辑体系并不是一个价值无涉的活动,而是一种深受价值左右的活动,明确表达了教师的价值取向,是教师的价值主体性的直接体现。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充满了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直接体现党的大政、方针、政策,反映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对人的素质的发展要求,直接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这在要求培养创新人才的同时,又要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老师,在思想观念、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思政课”教师必须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扎实的业务能力,才能无愧于“思政课”的教育事业,才能直面学生的各种问题,给予学生及时正面的引导,并在问题解析的过程中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人才。

三、“问题解析式”教学模式中教师主导性的体现

“问题解析式”思政课教学,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在“问题解析式”中教师、学生、教材、问题逻辑体系共同构成一个教学系统,共同担负着创新人才培养的功能,要在如下环节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性作用:

第一,对教材的理解把握上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问题解析式”教学模式是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换的有效路径,但并不是说“问题解析式”教学模式可以脱离教材。在“问题解析式”教学模式中,一方面教师必须尊重教材,因为教材是教学之本,尤其新编教材打破了以往教材质量参差不齐的局限,在系统性、科学性、学术性都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和崭新的面貌呈现在我们面前,理应成为建立问题逻辑体系的根本依据;另一方面教师要敢于突破“以本为本”“知识本位”的传统教材观,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性,深入挖掘、理解教材,实现教材再创造。这就要求教师带着强烈的问题意识认真研读教材,从总体上把握教材的逻辑结构、知识体系,准确地把握教材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梳理出理论性和策略性的问题,再根据各个学校教学环境和学生的实际,通盘考虑整门课程的进度、各个章节的安排。在教学内容上,对教材内容进行大胆处理,即以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基本方法和重大事件为主线,构建若干内容上具有相对独立性,主题突出、鲜明的教学模块。重点内容精讲,非重点内容略讲,使学生能在有限的课时内真正掌握理论精髓,克服面面俱到、不深不透的缺陷。

第二,问题逻辑体系的建构必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事实上,教材编写者在构思教学体系时,已经从密切联系实际、贴近学生需求出发,完成了从“理论体系”到“教材体系”的转化,教师需要完成的是从“教材体系”到问题逻辑的“教学体系”的再转化。转化的实现需要教师建构一个体现教材的重点难点问题、学生的思想疑点与社会热点问题于一体的问题逻辑体系,这是实践“问题解析式”教学模式的基础平台。具体步骤是先由教师在深入理解和把握教材的基础上,提炼教材的重点难点问题。第二步是教师在深入调查研究,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和认知情况的基础上组织和引导学生提问,搜集学生问题。第三步精心提炼学生问题。学生问题涉及内容非常多,范围非常广,从历史到现实,从理论到实践,从中国到世界,从社会主义到资本主义,从民族国家的命运到个人发展前途都可能有关注。教师要发挥自己的主导性,从问题的内容、与教材的相关度等角度对问题进行归类,厘清问题之间的逻辑关系,舍弃一些与教材完全无关的问题。第四步把教材中的重点难点问题与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和其思想疑点问题加以对照,分析这两大问题间的一致性和差异性,从共同与个别、理论与现实、学习与生活、个人与社会、学校与社会等多个角度进行梳理归纳,着重对其加以整合,创建一个层层设问、步步深入适于讲授的问题逻辑体系。

第三,解疑释惑必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当一个富有理论逻辑的问题体系建构好之后,下一步任务是如何选择、创造灵活多样的解疑释惑的方法。在“问题解析式”教学模式中采取什么样的方式解决问题才能提高问题解答的有效性和实效性,需要根据不同问题的特点分别应用:

首先,对于理论深度和难度较强的问题的回答,如“社会主义本质要实现共同富裕,为什么现在社会会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改革开放所建立的市场经济体制是不是以社会主义之名行资本主义之实?”对于这些问题凭学生自身的认知水平很难解答,可先把问题布置给学生,课前做好准备,上课时提问学生,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再有针对性的解答。条件许可的话,可以邀请别的老师做嘉宾客串,不同老师联袂授课,既能丰富授课形式,让学生感到新颖,又能博采众长,取长补短。

其次,对一些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在现实生活中有争议,学生思想上有疑惑的问题,则设置辩论题,组织辩论小组,进行课堂辩论,化解争议性问题,如“帝国主义侵华使中国沦为了‘两半’社会”VS“帝国主义侵华促进了中国的现代化”和“市场经济利大于弊”VS“市场经济弊大于利”,课堂辩论能唤起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和思辨的火花,也能使旁听者产生兴趣和共鸣。通过同学之间的辩论,以及同学和老师的争论,充分调动课堂气氛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再次,注重还原理论产生的社会历史情境。每一种理论都有其产生的历史和社会背景。寻找理论产生的历史合理性,如果我们把理论从具体历史中抽象出来,势必割裂理论产生的具体社会背景,不仅使理论的合理性变得难以理解,而且也使理论蜕变成干巴巴的教条。克服这一点,是理论教学特别是思政理论教学不可规避的选择。因此,在教学中,可以通过精选案例、影视资料,甚至情景剧表演等方式还原社会历史背景,使理性的理论通过直观、感性和生动的教学,更容易被学生所理解。

总之,创新人才培养的教学方法很多,其应用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但不管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教师的主导性作用是不变的,都需要对课堂教学进行把握,对学生回答问题加以引导,在学生更好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问题解析式”思政课教学则是培养创新人才的一种重要教学模式。

[1]张彦.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研究[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

[2]孙天怀.“问题教学法”在政治课教学中的实践探索[J].教学月刊.2005,(3).

[3]张建凤.如何开展问题式教学[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09,(2).

杨 军 广州大学政治与公民教育学院 讲师

吴九占 广州大学政治与公民教育学院 教授

(责编 张佳琪)

※ 本文为广州市高等学校第六批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问题逻辑’教学模式改革研究”;广州大学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思想政治理论课‘问题逻辑’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猜你喜欢

主导性解析理论
稳增长要更关注主导性企业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三角函数解析式中ω的几种求法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引领下思政课互动式教学探索
睡梦解析仪
电竞初解析
拒绝“伪引导” 正视主导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