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济发展与新型城市化研究

2014-04-11时梦雪

财经问题研究 2014年2期
关键词:城市化指标水平

时梦雪

(武汉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2)

一、引 言

新型城市化是在新的历史时期针对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众多问题而提出的全新城市化理念,也是在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背景下提出的全新城市化战略。新型城市化相对于传统城市化而言,主要强调集约高效、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社会和谐和城乡一体,即更重视城市化的质量问题。新型城市化的提出符合国家“十一五”规划中城镇化发展重点。但是无论是理论界还是政府部门,对新型城市化的内涵和实践都处在摸索和探讨阶段,这也正是本文选择研究新型城市化的初衷所在。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1.新型城市化的理论研究

自从20世纪50年代以后,在一些发达国家和新型工业化国家中,出现了一种与传统城市化道路不同的新型城市化的理论和思路。如理查森的最佳城市规模理论。与传统的城市化理论不同,这种新型城市化理论主张应当避免农村人口向大城市过分集中,在工业化中不要过分强调城市人口的比重,并且提出要适度控制人口增长规模,通过卫星城建设或小城镇建设等方法减轻大城市的压力。新型城市化理论更为注重经济发展情况及城市的质量提升。

芒福德、雅各布和史密斯等关注的主题是:城市基础设施的便利性、城市机体中各要素的和谐性、城市经济是否促进社会生活质量的提高、城市土地是否得到合理的利用、城市管理政策与社会习惯是否协调及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等问题。城市物质改造与社会响应、城市机体中诸多元素持续的物质替换、城市经济与房地产开发和社会生活质量提高的互动关系、城市土地最佳和利用和避免不必要的土地扩张、城市政策制定与社会惯例的协调、城市可持续发展。

我国新型城市化研究的内容以一般意义上的概念形式为主,国内学者大多是从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角度出发,研究与新型工业化相对应的新型城市化的总体思路、新型城市化发展应遵循的原则以及具体地域的发展战略,而较少涉及新型城市化演变过程中理论内涵的充实与发展,缺乏新型城市化发展的影响因素综合分析及机制模式分析。面对新世纪大规模的城市更新改造,亟待建立我国新型城市化的理论体系。

2.新型城市化的指标体系研究现状

当前国外理论界对衡量城市化发展水平的方法还未统一,归纳起来主要有两种:

一种是通过“城市度”来衡量城市化水平。1960年,日本的城市学家稻永幸男等提出“城市度”评价方法,城市度包括五个方面的指标:城市规模 (包括城市的面积和城市人口)、城市区位 (即离开市中心所需的距离和时间)、城市经济活动 (包括财政收入、工业产品率、商品销售率和电话普及率等)、城市人口就业 (包括三次产业就业的人口和城市总人口比率)和城市人口增长 (包括城市人口增长率、从业率和通勤率)。

一种是通过“城市化率”来衡量城市化的发展水平。目前使用较为流行的城市化水平测算方法是“城市化率”,城市化率这一测算方法又分为单一指标和复合指标。国外最早运用单一指标经济增长来研究城市化的发展水平,但仅仅用经济增长这一指标有明显的缺陷,不能反映城市化发展对居民的影响,同样也不能反映城市化进程中资源环境的破坏与保护状况。因此,鉴于单一指标在衡量城市化水平时存在众多的弊端,国外学者大多采用复合指标。具有代表性的复合指标体系是由美国社会学家英克尔斯提出的衡量城市化发展质量的10项指标,分别是人均GNP、农业产值占GDP的比重、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非农就业者占总就业人口的比重、成人识字率、同龄青年中受高等教育的比重、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平均每个医生服务人口、平均期望寿命和人口自然增长率。这10项指标虽然也侧重经济增长方面,但被学界认为具有一定的共性和代表性。联合国人居中心提出的测度城市发展的“城市发展指数”也属于复合指标,包括五个方面,分别为生产能力、基础设施、废品处理、健康与教育,一共由12个具体指标组成。

国内的城市化起步较晚,总的来说,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概括和总结:

其一,通过建立简单模型反映城市化水平。通行的方法是选择几个因素来反映单一人口城市化率的变化。如李郁选择世界模型,截取面板数据,把“城市化发展水平”作为模型的因变量,选取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第二三产业的产值占GDP比重、居民受高等教育水平和贸易水平四个因素作为自变量,并添加虚变量,按收入水平对居民进行分组,对我国各个省份的城市化水平差异进行研究。

其二,通过建立整套复合指标体系反映城市化水平。复合指标是指选择一系列能够衡量城市化发展水平的指标进行综合分析来评价城市化的发展质量。王慧[1]提出从四个方面测算区域城市化发展水平,这四个方面分别是:经济角度的城市化水平,包括非农业产值密度、工业总产值、非农产业产值占总产值比;人口方面的城市化水平,包括城镇人口比重、非农业人口比重;空间角度的城市化水平,包括城镇的分布密度和城市建成区总面积;居民生活方式的城市化水平,包括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人均邮电业务总量、交通运输网密度、每万人拥有电话机数及每万人拥有医院床位数。张黎鸥[2]把城市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作为城市化建设的指导管理体系,确定了7项指标,分别是政府投入评价指标、人口城市化水平指标、经济城市化水平评价指标、生活方式的城市化水平、文化发展评价指标、城市载体的城市化及科技信息方面城市化。叶裕民认为应该从城市的现代化和城乡一体化两个方面衡量城市化的发展质量。城市的现代化又从经济、基础设施建设和居民生活等三个方面来衡量,由n个指标组成。城乡一体化是直接选用4个指标来衡量,分别是第一产业与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平均利润率和城乡之间的物质流和信息流状况、城乡居民收入差异和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差异。国家统计局城市社会经济调查总队与中国统计学会城市统计委员会构建了衡量中国城市发展的城市发展指数,包括经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城市环境、社会发展和城市居民生活质量5个方面,由20个指标组成。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总结,本文得到如下启示:

第一,城市化评价指标体系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经济社会的进步而不断变化的。

第二,从不同的角度来认识城市化定义及内涵,构建的指标体系也不尽相同。

第三,针对不同的地域建立的指标体系过于笼统,通用性差,缺乏可比性研究。建立一套可供不同经济之间比较的统一城市化指标并非易事。

第四,复合型指标能够更为全面、准确地反映城市化水平,可以用于有针对性地结合地域的发展建立指标体系,全面仔细地评价区域的城市化状况。

第五,大多学者所做的只是对城市本身发展质量的评价,忽略了对城乡协调发展质量评价,因此,有必要将城乡统筹作为新型城市化指标体系的重要方面。

3.新型城市化水平的差异性研究现状

目前我国学术界关于城市化问题的文献多是从影响城市化发展的因素和城市化水平综合评价等方面来研究的。其中,对于城市化水平的比较研究一般不是直接进行的,主要是从省际城市化水平差异和三大地带城市化比较这两个角度来考察的,所选择的研究方法主要有灰色关联分析法、回归分析法、锡尔指数法和因子分析法等。

刘耀彬等[3]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从城市化质量评价体系中遴选出不同时期造成各地区城市化水平差异的最主要因子,结果显示,人均GDP、居民消费水平、人均第三产业产值和人均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等是影响城市化水平的主要公因子。该方法的优点是,在各因素并非一定存在着线性关系的条件下也可以进行分析。

国家城调总队和福建省城调队课题组(2005)使用综合评价法 (指数法)测度我国华东六省 (上海市除外)的城市化质量指数。评价结果显示,我国华东地区城市化质量水平较高,但省际间在各个领域的发展存在较大差异,均衡性不足;经济水平是影响城市化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且与城市化发展水平呈现明显的正相关关系。

杨冬梅等 (2002)考虑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和科技能力等三方面来构建反映我国各地区城市化水平高低的统计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法,计算各地区的综合得分,并进行排序,比较各地区的城市化水平高低。

三、新型城市化的内涵分析

1.新型城市化的概念与内涵

(1)对新型城市化的几种理解

有的学者认为,新型城市化是以新兴产业为依托,以现代新兴技术特别是网络信息技术为动力,以城市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城乡社会经济发展相协调为保障的城市化。

有的学者认为,新型城市化是能够集约利用资源、促进人口地域和劳动力职业有序转移、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和适宜居住的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

有的学者认为,新型城市化的内涵是“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高效、社会和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城乡互促共进”。其中,“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高效”,强调的是集约发展; “社会和谐”强调的是和谐发展;“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城乡互促共进”强调的是统筹发展。

新型城市化“新”在何处?专家学者各自从不同的角度做了分析研究,虽无一致意见,但随着对新型城市化研究的广泛与深入,人们对新型城市化的性质与特征形成了共识:即新型城市化是与新型工业化战略相适应的城市化战略。新型城市化强调的是城市的内涵式经济增长和质量升级,是一种高级城市化途径。本质上是一种可持续的城市化道路。

(2)新型城市化的内涵

综上可见,我国的新型城市化道路实质上是一种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与新型工业化发展同步的城市高级化战略。它强调的是城市内涵增长,是一种城市增长模式的改变。新型城市化是包括质和量的辩证统一的过程。城市发展既要有一定的速度,又应有相应的质量,没有速度就没有城市化;而没有质量就失去了新型城市化的应有之义。因此,本文将新型城市化界定为:新型城市化就是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统筹兼顾为原则,以和谐社会为方向,以全面、协调、和谐、可持续发展为特征,推动城市现代化、城市集群化、城市生态化、农村城市化,全面提升城市化质量和水平,走科学发展、集约高效、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社会和谐、个性鲜明、城乡一体、大中小城市和镇协调发展的新型城市化路子。

2.新型城市化的特征

(1)新型城市化要求经济集约高效发展

经济发展是城市化的根本动力。新型城市化要求把城市发展与资源优化配置、切实转变增长方式结合起来,走集约高效发展的城市化道路。有专家预测,中国的城市化水平在2020年将达到65%,未来城市化每年将以高于1%的速度推进,这意味着我国每年将有上千万的农民进入城市成为市民。作为人均资源相对匮乏的发展中大国,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阶段继续走粗放的城市化道路是行不通的,只有走集约发展的城市化道路,尽可能地节约每一寸土地,每一滴水,珍惜日益减少的矿产资源,发展循环经济,充分发挥有限资源的效应,做到经济发展的同时环境问题也逐渐得到解决,我国的城市化才有可能稳步发展。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已经明确提出“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具体要求推进城镇规模结构合理化、城镇布局集群化和城镇土地空间集约化。如今,大武汉城市群和长株潭城市群又确定为我国“两型社会” (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实验区。种种迹象表明,以创新为核心,以提升产业层次、发展服务经济为主线,以集约型增长方式为动力,以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为目标,推进资源节约型、经济集约型城市的发展,不断提高城市经济的聚集度和竞争力正在逐渐成为现实。

(2)新型城市化要求社会和谐发展

新型城市化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要求在人口城市化的过程中,真正实现从农民到市民的“转化”,使生活在城市的每一个人,特别是农民工和失地农民,拥有基本的生存条件和发展条件,并且能够参与到新型城市化发展的过程当中去。现阶段,我国存在数量庞大的农民工,而且他们生活在城市的底层,有些农民即使成为市民也难以真正享受到市民待遇,处处受到城市社会的不公平待遇,其生存状况令人担忧。更为严重的是城市高昂的商品房价格成为农民进城的最大障碍,城市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的覆盖范围又将农民划在圈外,这成为严重影响社会和谐发展的因素。新型城市化的过程应是实现社会和谐发展的过程。

(3)新型城市化要求城乡统筹发展

统筹发展是走新型城市化道路的基本方法。统筹发展城市化道路的特点是“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城乡互促共进”,彰显城镇体系合理和城乡一体化的特征。合理的城镇体系是城市化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实现城乡一体化则是城市化推进的目标所在。从世界经济格局来看,城市群已经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载体,成为推进城市化的主体形态。然而,我国城市群发展与国外相比差距显著,大中小城市未能形成协调的态势,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城市化的健康发展,导致城乡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城市反哺农村,工业支持农业”的格局也难以形成,广大农村依然靠天吃饭,农业现代化步履维艰,城乡一体化的局面还是一个遥远的目标。这就要求新型城市化从城乡存在巨大差距的现实出发,运用统筹的方法,建立城乡互促的机制;实施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方针,把城市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走城乡互促共进的城市化道路。

(4)新型城市化要求生态环境友好

新型城市化要求树立新的城市生态观,强调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建设环境友好型城市,打造优美舒适的人居城市。“友好”主要体现在友好地对待环境,充分考虑生态环境对城市发展的承载能力,确保城市发展的生态屏障安全,促进城市生态转型,协调好城市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综上所述,经济是新型城市化的基础,是新型城市化的根本动力,但并不是全部,当经济达到一定指标,制定符合本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产业政策才是发展道路。

[1] 王慧.区域城市化发展水平的综合分析——以陕西省为例[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l997,(4):14-20.

[2] 张黎鸥.城市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贸易经济,2007,(5):74-76.

[3] 刘耀彬,陈志,杨益明.中国省区城市化水平差异原因分析[J].城市问题,2005,(1):16-20.

猜你喜欢

城市化指标水平
一类带临界指标的非自治Kirchhoff型方程非平凡解的存在性
张水平作品
作家葛水平
加强上下联动 提升人大履职水平
最新引用指标
莫让指标改变初衷
失衡的城市化:现状与出路
“城市化”诸概念辨析
Double图的Kirchhoff指标
轨道交通推动城市化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