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习题“丰满”起来

2014-04-11丁银山

江苏教育 2014年5期
关键词:公倍数计算器长方形

丁银山

习题的教学是数学课堂的一个重要组成元素。对于习题的处理,一方面,要遵循教材的编写意图,体现出习题应有的作用和价值;另一方面,教者要善于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的现实需要,对习题进行创新性的处理,使之更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让学生喜欢上做题。

1.由静变动,让学生经历“做数学”的过程。

苏教版五上《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一课有这样一道题:用细木条钉成一个长方形框,长12厘米,宽7厘米。它的周长和面积各是多少?如果把它拉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它的周长变化了没有?面积呢?你能说说这是为什么吗?

我首先让学生用自己做的模型拉一拉,要求速度要慢,一直拉到四条边处于同一条直线上。然后课件演示,让学生看把长方形拉成平行四边形的过程中长(即平行四边形的底)没有变,但高在不断地减少,所以面积也就不断地变小,直至最后变为零。使学生体会到把长方形拉成平行四边形的过程中,面积变小,周长不变。最后让学生把平行四边形拉成长方形,体会周长和面积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要形成数学活动经验,就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做数学”的过程。在“做数学”的过程,要讲究一个“慢”字。因为知识的内化需要一个过程,囫囵吞枣式的学习不能让学生形成深刻的记忆和透彻的理解。在这个过程中,我借助课件演示,使学生不仅能感觉到把长方形拉成平行四边形的过程中面积在减少,而且能说出其中的道理。让学生再从平行四边形拉成长方形,主要是培养他们的逆向思维。

2.改变问题的情境,使学生乐学。

教学苏教版五下《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一课时,出示这样一道题:把1-15这15个数按要求填入下面的圆圈中。

把1-15这15个数做成磁性卡片贴在黑板上,再准备两个可以在磁性黑板上移动的圈(一红一绿)。提出要求:把2的倍数贴在红圈里,把3的倍数贴在绿圈里。让一名男生和一名女生板演,男生负责找2的倍数,女生负责找3的倍数,分别放进各自的圈里。

这样的设计,让学生置身于游戏的情境中,使他们乐于动手、动口、动脑。在6和12这两个数的归属上肯定会产生争论,从而引起全班学生的积极思考、献计献策,对“公倍数”这个概念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

3.改变做题的次序,提升学生的推理能力。

苏教版四上《用计算器计算》一课中有这样一道题:先用计算器算出下面各题的积,再找一找有什么规律。

142857×1= 142857×2=

142857×3= 142857×4=

142857×5= 142857×6=

我让学生先计算前三个算式,算完之后,说说它们的积有什么规律,引导学生根据规律写出后三个算式的结果。接着让学生计算142857×7,看得数是多少。最后介绍142857的故事:142857是一组神奇的数字,有人说它证明了一个礼拜有七天,且礼拜天需要放假。它自我累加一次就由它的六个数字依顺序轮值一次,到第七天它们就都放假,由999999来代班。

按书中的要求,应该先算出6个算式的结果再去找规律。我让学生先计算前三个算式,根据计算结果发现其中的规律,然后根据规律不用计算器就能推理出后三个算式的结果。计算器只是我们的一种工具,能不用时就尽量不要用,要靠我们的聪明才智。最后,介绍142857的故事更能体现数学的神奇与美丽,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当然,我们还可以采取改变习题的条件或问题、追加问题、让学生自己编题等多种形式和策略,让学生不再平淡、机械地练习,让他们在积极主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这不正是课堂教学的最高境界吗?

(作者单位:江苏省宝应县实验小学)

习题的教学是数学课堂的一个重要组成元素。对于习题的处理,一方面,要遵循教材的编写意图,体现出习题应有的作用和价值;另一方面,教者要善于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的现实需要,对习题进行创新性的处理,使之更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让学生喜欢上做题。

1.由静变动,让学生经历“做数学”的过程。

苏教版五上《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一课有这样一道题:用细木条钉成一个长方形框,长12厘米,宽7厘米。它的周长和面积各是多少?如果把它拉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它的周长变化了没有?面积呢?你能说说这是为什么吗?

我首先让学生用自己做的模型拉一拉,要求速度要慢,一直拉到四条边处于同一条直线上。然后课件演示,让学生看把长方形拉成平行四边形的过程中长(即平行四边形的底)没有变,但高在不断地减少,所以面积也就不断地变小,直至最后变为零。使学生体会到把长方形拉成平行四边形的过程中,面积变小,周长不变。最后让学生把平行四边形拉成长方形,体会周长和面积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要形成数学活动经验,就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做数学”的过程。在“做数学”的过程,要讲究一个“慢”字。因为知识的内化需要一个过程,囫囵吞枣式的学习不能让学生形成深刻的记忆和透彻的理解。在这个过程中,我借助课件演示,使学生不仅能感觉到把长方形拉成平行四边形的过程中面积在减少,而且能说出其中的道理。让学生再从平行四边形拉成长方形,主要是培养他们的逆向思维。

2.改变问题的情境,使学生乐学。

教学苏教版五下《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一课时,出示这样一道题:把1-15这15个数按要求填入下面的圆圈中。

把1-15这15个数做成磁性卡片贴在黑板上,再准备两个可以在磁性黑板上移动的圈(一红一绿)。提出要求:把2的倍数贴在红圈里,把3的倍数贴在绿圈里。让一名男生和一名女生板演,男生负责找2的倍数,女生负责找3的倍数,分别放进各自的圈里。

这样的设计,让学生置身于游戏的情境中,使他们乐于动手、动口、动脑。在6和12这两个数的归属上肯定会产生争论,从而引起全班学生的积极思考、献计献策,对“公倍数”这个概念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

3.改变做题的次序,提升学生的推理能力。

苏教版四上《用计算器计算》一课中有这样一道题:先用计算器算出下面各题的积,再找一找有什么规律。

142857×1= 142857×2=

142857×3= 142857×4=

142857×5= 142857×6=

我让学生先计算前三个算式,算完之后,说说它们的积有什么规律,引导学生根据规律写出后三个算式的结果。接着让学生计算142857×7,看得数是多少。最后介绍142857的故事:142857是一组神奇的数字,有人说它证明了一个礼拜有七天,且礼拜天需要放假。它自我累加一次就由它的六个数字依顺序轮值一次,到第七天它们就都放假,由999999来代班。

按书中的要求,应该先算出6个算式的结果再去找规律。我让学生先计算前三个算式,根据计算结果发现其中的规律,然后根据规律不用计算器就能推理出后三个算式的结果。计算器只是我们的一种工具,能不用时就尽量不要用,要靠我们的聪明才智。最后,介绍142857的故事更能体现数学的神奇与美丽,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当然,我们还可以采取改变习题的条件或问题、追加问题、让学生自己编题等多种形式和策略,让学生不再平淡、机械地练习,让他们在积极主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这不正是课堂教学的最高境界吗?

(作者单位:江苏省宝应县实验小学)

习题的教学是数学课堂的一个重要组成元素。对于习题的处理,一方面,要遵循教材的编写意图,体现出习题应有的作用和价值;另一方面,教者要善于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的现实需要,对习题进行创新性的处理,使之更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让学生喜欢上做题。

1.由静变动,让学生经历“做数学”的过程。

苏教版五上《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一课有这样一道题:用细木条钉成一个长方形框,长12厘米,宽7厘米。它的周长和面积各是多少?如果把它拉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它的周长变化了没有?面积呢?你能说说这是为什么吗?

我首先让学生用自己做的模型拉一拉,要求速度要慢,一直拉到四条边处于同一条直线上。然后课件演示,让学生看把长方形拉成平行四边形的过程中长(即平行四边形的底)没有变,但高在不断地减少,所以面积也就不断地变小,直至最后变为零。使学生体会到把长方形拉成平行四边形的过程中,面积变小,周长不变。最后让学生把平行四边形拉成长方形,体会周长和面积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要形成数学活动经验,就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做数学”的过程。在“做数学”的过程,要讲究一个“慢”字。因为知识的内化需要一个过程,囫囵吞枣式的学习不能让学生形成深刻的记忆和透彻的理解。在这个过程中,我借助课件演示,使学生不仅能感觉到把长方形拉成平行四边形的过程中面积在减少,而且能说出其中的道理。让学生再从平行四边形拉成长方形,主要是培养他们的逆向思维。

2.改变问题的情境,使学生乐学。

教学苏教版五下《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一课时,出示这样一道题:把1-15这15个数按要求填入下面的圆圈中。

把1-15这15个数做成磁性卡片贴在黑板上,再准备两个可以在磁性黑板上移动的圈(一红一绿)。提出要求:把2的倍数贴在红圈里,把3的倍数贴在绿圈里。让一名男生和一名女生板演,男生负责找2的倍数,女生负责找3的倍数,分别放进各自的圈里。

这样的设计,让学生置身于游戏的情境中,使他们乐于动手、动口、动脑。在6和12这两个数的归属上肯定会产生争论,从而引起全班学生的积极思考、献计献策,对“公倍数”这个概念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

3.改变做题的次序,提升学生的推理能力。

苏教版四上《用计算器计算》一课中有这样一道题:先用计算器算出下面各题的积,再找一找有什么规律。

142857×1= 142857×2=

142857×3= 142857×4=

142857×5= 142857×6=

我让学生先计算前三个算式,算完之后,说说它们的积有什么规律,引导学生根据规律写出后三个算式的结果。接着让学生计算142857×7,看得数是多少。最后介绍142857的故事:142857是一组神奇的数字,有人说它证明了一个礼拜有七天,且礼拜天需要放假。它自我累加一次就由它的六个数字依顺序轮值一次,到第七天它们就都放假,由999999来代班。

按书中的要求,应该先算出6个算式的结果再去找规律。我让学生先计算前三个算式,根据计算结果发现其中的规律,然后根据规律不用计算器就能推理出后三个算式的结果。计算器只是我们的一种工具,能不用时就尽量不要用,要靠我们的聪明才智。最后,介绍142857的故事更能体现数学的神奇与美丽,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当然,我们还可以采取改变习题的条件或问题、追加问题、让学生自己编题等多种形式和策略,让学生不再平淡、机械地练习,让他们在积极主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这不正是课堂教学的最高境界吗?

(作者单位:江苏省宝应县实验小学)

猜你喜欢

公倍数计算器长方形
小小数迷泽西之小房间里的大世界(下)
[计算器不是万能的]
小长方形找朋友
公倍数
浅谈快速求最小公倍数法
巧替换,妙解答
寻找图形中的比
一个损坏的计算器
动手实践,寻找规律
计算器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