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书法艺术的时代性特征

2014-04-10陶小军

艺术百家 2014年1期
关键词:艺术精神文化特征时代性

陶小军

摘 要:当代书法与古代书法最大的区别,不是审美风格的不同,而是文化内涵和文化品格的变化。书法的创作是一种文化行为,书法风格来源于时代精神,不同时代的书法有各自的时代风格特征体现。书法的观念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文化内涵,其表现形态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但一直以来保持不变的是在书法中的笔墨方法以及对气韵的追求。

关键词:[HTK]书法艺术;艺术创作;时代性;文化特征;艺术精神

中图分类号:J20 文献标识码:A[HK]

书法是颇具典型中国特色的艺术门类,兼具实用性和审美性。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书法本身是字符集合体,本身又是一种传达工具。在当前社会,由于各种新技术的出现,书法的实用性大为减弱,但是作为一种独特的和传统的艺术形式,它依然有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有关书法美学的讨论,以往大多侧重在书法史、书法形体、书法技法上的研究,以笔墨、造型、章法、结体为主要的研究对象,这些对书法美学的阐释和传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但对书法如何发展,如何适应新时期发展不能提供充分有益的帮助。书法本身是从实用的汉字书写中发展起来的艺术。当代书法与古代书法最大的区别,不是审美风格的不同,而是文化内涵和文化品格的变化。书画作品本身就是表现的另一种历史,作品本身其实就是对历史的另一种记录。我们能从古人的字里行间中,看到当时社会的文化风尚、各个时代的气度。新石器时代的陶器上就有了具有图像属性的刻画文字,这种刻画文字尚不具备明确的构字法则,因此还不能以成熟的体系化文字视之;到了商代中期,我们可以从甲骨上的熟练刻画看到书法艺术基本概念的形成;西周政权稳固后,礼教渐兴,崇文明重含蓄的文化基调推动圆笔笔法的盛行,笔画随之出现尖、圆、肥、钝等变化,成为后世书法审美的主流基调。无论是远古时期的刻画文字还是甲骨文和金文,均是篆书的肇生,后世统称为大篆;春秋战国时更是伴随着天下的分裂而派生出鸟虫篆、悬针篆、薤叶篆等多种装饰性极强的文字。自秦统一天下后,将所有古文大篆以秦地文字为蓝本加以整理后定立小篆,著名的《泰山刻石》为秦相李斯所作,即是小篆书法的代表,而书法艺术也从这一时间在官方的引导下开始了有意识的发展,为后世“蜕变期”的到来作好了充足的准备。由于书写向便捷、快速方向发展的趋势,小篆通行后不久,隶书开始萌芽。“隶变”对中国的汉字发展意义重大,篆书原有盘曲迂回的象形意味转变为点画结构,字型也从纵长向方正转变,《五凤二年刻石》可以看成是这种转变中的书体代表。随着儒家思想逐渐占据主流文化地位,各类碑石书碣的数量不断增加,并由此派生出一种结体扁方,左右开展形如“八字”的字型,称“八分书”或“分隶”,著名的《乙瑛碑》、《曹全碑》、《史晨碑》等石刻是这种文字的代表。该字体左右互补、交相呼应的审美观与儒家中正和谐的价值观是紧密切合的,而“蚕头燕尾”、“锋棱毕现”、“转角分明”等这些极富装饰色彩的笔法特色,极为适合书碑立石,体现出隶书书写规则在这一阶段已完全跳出篆体的窠臼,形成了成熟的自我标准,其影响一直延续到今世。在汉代,书法艺术迎来了更为深远的发展,这些发展遵循着“隶变”的主线而逐渐清晰起来。为了更快捷地书写,书法家简略了隶书中许多笔画符号,继续保留其笔画中的波磔,行笔匆匆,由此形成章草,为草书的源头。到了魏晋时期,受玄学的影响,社会中草书盛行,并由实用性升华到了艺术审美的境界,从而呈现出以简御繁的微妙意趣。由于战乱导致的分裂,南北方对于书法审美的认识开始出现偏差,北方因崇尚刚硬雄浑的书风而更重楷势,发展出极富个性特征的“魏碑”楷书,为楷体的规范化作出了巨大贡献,《张猛龙碑》、《张玄墓志》、《郑文公碑》等是这一书体的代表作品,而南方则因水土的滋润而偏重轻灵秀逸的书风,韵是南朝书法的重要特征。世俗多重行草,并涌现出以“二王”为代表的一大批优秀书家,在中国书法史上更是极富盛名。隋统一天下后,科举制度开始实行,并在唐代迎来了其发展高峰,由此,具有作为考试标准字体的规整楷书开始深受文人们喜爱。唐初欧阳询所书《九成宫醴泉铭》被推许为“体方书圆,深稔秀腴,当为晋唐正脉,楷法极则”、“为真书第一笔,学者率先学此”(《珊瑚网·书录》),成为无数士人争相摹仿的对象。与此同时,作为书法爱好者的唐太宗对王羲之又十分推崇,曾不惜代价搜求王氏作品,使王字又风行一时,对后世其“书圣”地位的确立产生了深远影响。两宋时期,政府对文化的推崇达到顶峰,文人获得了极高的社会地位,也因此获得了钻研艺术的更多空间。在闲适的生活状态浸润下,宋人提倡自身性灵,从而在行书领域里开拓出新的意趣,通过书法来自由抒发胸中逸气,形成以“苏黄米蔡”为代表的四家书风。元明时期,政府对于文化的控制极为强势,书法亦是以复古为大方向,虽时有徐渭、王铎这样不拘一格的例子,但整体氛围还是为赵孟頫、董其昌等为代表的复古思潮所笼罩,呈现出保守的特点。清中期以后,考据学兴起,金石学和文字学大兴,同时大批金石碑版、简牍的出土,为书法的发展带来了新活力,致使在当时北碑南帖兼容并蓄,为当代书法艺术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刘熙载《艺概》 “一代之书,无有不肖乎一代之人与文者。《金石略序》亦云:观晋人字画,可见晋人之风猷;观唐人书踪,可见唐人之典则。”从晋代的书法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流美妍媚,风流潇洒的气氛,笔法中流露出一种娴静美,这是当时士大夫阶层清闲雅逸生活情趣的反映;唐代书法作品中所表现出的法度严谨、气魄雄伟的特点,亦体现了国家鼎盛时期充满自信的气派和勇于开拓的精神;宋代书法作品纵横跌宕、沉着痛快,是当时的文人在国家多难而文运不衰的局面下,以书达意表达一种曲折的心境;明清时期,在强大的专制力量控制下,书法艺术强调对古意的继承,对前朝诸家的艺术经验作了全面的总结。魏晋尚韵,唐尚法,宋人尚意,明人尚态,清人尚朴:书法的这一时代脉络体现了事物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体现了“笔墨当随时代,犹诗文风气所转,上古之画迹简而意澹,如汉魏六朝之句,然中古之画,如初盛唐之句,雄浑壮丽;下古之画,如晚唐之句,虽清丽而渐渐薄矣;到元则如阮籍,王粲辈,倪黄辈如口诵陶潜之句悲佳人之屡沐,从白水以枯煎,恐无复佳矣”(石涛《石涛画语录》)的观点。在当下的社会环境下,书法书写的就是自己,是自己的情感,这种情感有没有普遍性,每天发生的大事小情对心境的影响,归根到底会在书法作品上表现出来。书法是写字,但字写得好不一定是书法。它的思想内容,要接受社会历史的制约。一方面,文字本身在不断地演变和发展,另一方面,不同的时代特质下,人民群众的审美意趣的变迁也共同制约着书法家创作出具有时代精神的书法作品。书法风格来源于时代精神。时代文化特征对书法家的影响,在不知不觉中反映在书法作品中。对于当代书法家来说,创作的书法作品中需要拥有与时代精神相契合的意境,假如书法作品失去了时代性,书法作品的生命也就不可能长久。时代精神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形成和发展的,是体现民族特质、顺应时代潮流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价值取向、精神风貌和社会风尚的总和。而我们当下的时代精神体现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知难而进、艰苦奋斗、务求实效、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精神。它是中华民族进步的不竭动力,也是适应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要求的核心价值要求,其核心正在改革创新。现代书法与现代艺术一样,也应该具有现代思想与现代精神。书法艺术的发展和研究已经到了一定的高度,在内容和形式的深入研究以外,我们要加大对时代特色的探讨,力求创作出符合新时期精神的书法作品。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综合素质的提高,中国社会中民族自信已得到广大社会群体的认同。这使得书法艺术在中国日益普及,已经发展成一种群众性艺术,并通过各种途径向海外传播。

书法艺术中所含有的中国文化精神是西方抽象艺术所不具备的,其重视虚实、黑白、奇正、变化的表现方法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而这些技术特点也是发展土壤完全不同的西方抽象艺术所不具有的。

书法虽然可以从抽象的角度来单纯欣赏线条的美感,但是总不能离开文字的范畴去书写,否则就会丧失其发展所依托的最初本源,如果“书”已不“书”了,更到哪去谈“艺”?不写字无以为“书”,胡涂乱画则无以称之为“法”。中西方有着不同的艺术精神,中国的社会文化和西方的社会文化不是一个平面的东西,各自以不同的社会发展模式和传承,彼此之间存在的是差异,并不存在差距。书法艺术本来是中国特有的一种艺术,我们不应该去学习西方“波洛克式”的涂抹书法,我们可以借鉴但不应该乱搬。具有新时代精神的现代书法不可能是无视汉字造字原则的乱写,用哗众取宠来夺人眼球,更加不是“涂抹”艺术。中国传统书法艺术被普遍地认为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文人情趣的影响,而以商业为目的的书法创作及其现象则被忽视。中国书法作品市场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商业对接的前沿阵地,书画在被创造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与经济因素缠绕在一起。如果不正确认识这一事实,必将导致我们书写和认识的局限性。我们从生活实践中感受社会发展,以当前社会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为契机,用爱国主义的热情,贴合当代中国发展的精髓,在传统中创新,在符合中国文字发展的基础上,我们创造新的书法形象,形成我们当下的自信、革新的新书风。通过书法作品中的时代精神传达,我们传递当下中国的时代精神,这对于弘扬中华文化,实现中华民族全面的伟大复兴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责任编辑:徐智本)endprint

猜你喜欢

艺术精神文化特征时代性
散文诗的时代性、视野与创新
青铜器的时代性与器型的演变
汉代陶塑的时代风格与艺术精神探析
庐陵民俗体育文化特征与创新性研究
中国共产党党员质量标准演进研究
清初遗民万寿祺书法研究
试论当前新媒体艺术呈现的文化特征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及其现实意义
试析中国传统戏曲的艺术精神
谈青春题材电影的母题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