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虚拟空间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

2014-04-10

关键词:虚拟空间价值观大学生

雷 瑛

现阶段我国网络的发展与普及,不仅是科学技术上的重大变革,也给人们的价值观念、道德观念、思维方式、行为习惯及工作和语言方式带来巨大变化。网络虚拟空间具有开放性、平等性、互动性和虚拟性等特征,与传统信息存在方式相矛盾,它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和价值观念的影响愈加深刻。大学生尚未形成稳定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这种环境下容易迷失自我而受到网络虚拟空间所蕴含的价值取向的影响。

一、网络环境存在虚拟性

虚拟是指“人类通过数字、语言或行为等思维中介创造性地建构事物、表达事物间关系的一种方法。”这种虚拟性主要表现为物质身体不在场、信息化、数字化和超时空性。它要表述的是与现实世界相对应的、能使人在感觉层面上体验到的、具有与实际体验相同效果性的一种实在。网络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它具有虚拟性,给人们的交往提供了一个区别于现实存在的虚拟空间,在这里人们可以通过文字、图片等虚拟的符号进行交往沟通。

在网络虚拟空间中,人们的性别、年龄、相貌、职位、宗族以及社会地位等都不再是判读一个人的指向标准,人与人之间是完全陌生且存在于这一虚拟空间中用符号代表的两个个体。因而,人们毫无顾忌社会伦理、法律与道德,全凭自己内心的感受发表言论,发泄情绪。但需要我们明确的是网络所编织的空间环境是虚拟的但并不等于虚幻,这种虚拟空间建立在现实世界基础之上,是对现实世界的一种影射。因此,现实世界决定虚拟空间的形式、构成及发展,网络虚拟空间中特有的交往方式也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大学生作为具有专业知识的年轻群体,因其极强的接受能力和适应能力,成为利用网络的主要群体之一。网络把大学生置身于虚拟空间中,为大学生提供新颖的学习生活环境、思维行为方式但冲击并影响了大学生思想道德观念、价值观念的形成与发展。

二、虚拟空间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

1.丰富教育信息资源,但导致价值取向多元化。网络提供的信息覆盖面广,涉及内容丰富详实,对大学生视野的开阔,信息量的更新与扩充具有重要作用。网络虚拟空间是交互性的交流平台,突破时间与空间的局限,为大学生的社会关系、人际关系及科学文化知识获取提供广阔空间,为大学生提供更多了解外部世界的机会,掌握国内外的实际发展情况,形成对外开放的观念和多维度的思维方式,切实有效提升大学生社会公共事务参与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然而,网络使不同地域和民族的文化存在于同一个虚拟空间中,为大学生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信息资源,开辟了全球信息资源共享的新局面。正是信息全球化过程所带来的多样化与开放化,使文化具有前所未有的发展活力,出现了多元化的价值观。但是,由于在虚拟空间中任何发表言论和信息不收任何局限与束缚,会对大学生价值取向的正确选择产生直接的消极影响。目前,网络虚拟空间已成为民族文化、各种意识形态交锋的主战场,西方国家利用网络侵略与渗透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尚未完全形成具有不稳定性,判别是非的能力及辨别信息真伪的能力较弱,易受不同思想文化潮流和价值观念冲击而不知所措,易对原有的传统文化和主流意识形态产生质疑,价值观念和政治信仰产生倾斜,道德判断标准模糊。

2.增强民主平等、公平竞争意识,但导致社会责任感缺失。网络虚拟空间与现实社会相比的优越之处在于在这里的交往不会有高低贵贱之分,人与人之间在绝对平等的基础上进行交往,是在现实世界无法达到的理想式的民主平等状态。在这里人与人仅是存在于虚拟空间的符号,这正满足了大学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后内心渴望的民主平等,切实有效营造良好氛围的同时,进一步增强大学生的民主平等观念。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普及,网络已成为现今毕业生择业的重要平台。网络信息资源透明化,求职者可以在第一时间掌握第一手招聘信息,在机会均等的情况下,大学生可以将自己的个人情况输入到虚拟的网络空间中等待招聘者的审核,在此过程中,充分体现出公平竞争的市场原则而避免现实生活中外界因素的干扰。大学生追求公平竞争的价值目标,促进公平竞争意识的培养与增强。但是,网络虚拟空间充斥大量谣言与不实信息严重冲击着社会的正能量,颠覆了美丑的界限,甚至打破社会诚信的底线。大学生作为中国网民的主力军,正处于价值观形成阶段,基本上是属于一种追随心态,有从众和从权威的心理特征,对信息资源真伪的辨别能力较低。在网络虚拟的空间中,现实社会的道德规范、法律法规的约束力较小而与网络虚拟空间相适应的新的法律法规尚未全面建立,给身处于网络虚拟空间中的大学生一种网络是无组织、无纪律、无道德的错觉,他们在这个虚拟空间中的任何行为都不会受到制约或制裁,导致大学生的网络道德行为规范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减弱,网络的是非观念模糊,出现网络道德失范的行为,主要表现在网络偷盗、网络欺诈、道德责任感薄弱等方面。

3.拓宽交往范围,但导致人际关系疏离。网络虚拟空间中,交往双方地位平等、无利害冲突,它打破身份、地位、职业的制约,促进不同地区、阶层、民族与语言间的相互交往,极大拓展大学生传统交往方式中的交往范围。既满足大学生交流思想、互通信息的需要,又有利于扩大交流范围,增进友谊与亲密度,使大学生交往模式转变为创新型的虚拟交往模式。各个领域和层次的交往得到大学生广泛参与,接触和感受各具特色的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生活方式,丰富了大学生的知识构成和课余生活。网络虚拟空间以其独特的交往方式打破大学生传统的交往形式和交往观念,推进大学生人际关系和谐发展。但是,虚拟空间交往是间接地、虚拟地,是以符号形式进行的“人机交往”,人与人之间没有生活中感情传递与交流仅是虚拟空间中虚拟的人机关系。网络虚拟空间缺乏确切的社会角色关系,大学生在其中可以获得身份、地位以及扮演角色的满足感且比在现实生活实际得到的要多。因此,大学生为了追求所谓的满足感而投入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在网上呆的时间越长,那他们在实际生活中与人接触与沟通的机会变少,导致大学生克服现实实际存在的挫折与困难的能力减弱,在面对现实生活的真正交往时出现不知所措,无法把握正确的交往方式、语言表达及情感态度等,易使大学生出现人格与自我意识分离的心理疾病。面对现实交往困境大学生选择尽量避免面对面的接触与沟通,拒绝承担责任与义务,逃避现实世界,出现大学生间情感冷漠,人际关系冷漠疏离现象。

4.利于主体意识增强,但导致自律意识降低。网络环境的虚拟性开辟了一个崭新的认识和实践领域,对大学生主体意识的形成与发展起到积极作用。在网络虚拟空间是通过虚拟的数字符号进行信息交流与处理,大学生与其交流的对象变为各自独立的数字符号,可以不依赖于其他主体而进行任何活动。大学生在自由、平等的状态下进行信息的互动与交流,虚拟空间中传播形式的互动性使大学生由被动接受转变为自己主动参与,大大提高了大学生的主体性。大学生心理归属感在逐渐增强的同时可以防止心理阻碍的产生及现实的制约,自身主体意识得到完全释放,在挖掘自身潜在的能动性与创造性的过程中实现目标。但是,在大学生充分发挥主体性时会出现自律意识较低、自律主体缺失等一系列的问题。大学生在虚拟空间交往中把个人真实情况隐藏起来,仅用虚拟的数字符号进行交流互动,在这种无人监督和管理的情况下,大学生就会放任自流,容易出现危害社会及他人的不当行为。网络虚拟环境中的文化多元化问题,会造成大学生在多元文化的指导下因缺失正确的判断标准而失去分辨是非对错的能力,不能全面、准确的地判断自己行为的后果而为所欲为,出现此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过分强调主体性却忽略自身自律性。

三、网络虚拟空间下大学生价值观引导对策

1.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网络虚拟空间发展的引导,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要认真贯彻、积极利用、科学发展、依法管理、确保安全的方针,加强和改进网络内容建设,加强网络社会管理,推进网络依法规范有序进行,唱响网上主旋律,使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真正成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新阵地、公共文化服务新平台、人们精神文化新空间。”积极向上网络环境创建,首先应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大学生价值追求、价值目标和价值取向中的主导地位。要顺应时代发展,科学认识并掌握网络虚拟空间的内涵、特征及影响,有效利用网络虚拟空间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网络虚拟空间发展,要符合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时代要求,对教学内容及手段加以丰富,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大学生价值观中。在网络虚拟空间中开设专门的宣传教育网站,方便大学生接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使其传播更趋向于大众化、平民化。有效发挥网络虚拟空间互动性特征,既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大学生健康上网,创建良好的虚拟空间环境,又有利于大学生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

2.强化政府监管力度,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约束网络行为,净化网络环境。在网络虚拟空间开放性、共享性等特征下,网络虚拟空间的信息传播处于一种匿名状态,易使大学生违反法律法规而不自知,破坏良好上网环境甚至会给社会带来严重危害。政府应当加强监督与管理,完善制约网络虚拟空间的法律法规,根据实际情况制定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充分运用法律与先进科技手段严厉打击网上犯罪行为,为大学生提供良好和谐的上网环境提供有力屏障,促进网络虚拟空间的健康、稳定发展。网络虚拟空间信息资源良莠不齐会对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产生消极影响,摄入不良信息不仅对大学生的健康发展造成危害,甚至威胁社会的安定与团结。针对目前情况,政府应加强创新网络技术,加快网络信息安全技术与产品的研发并实现在社会生活中的广泛推广应用。政府应当加大网络绿色软件研究发明的资金投入,推动绿色软件广泛使用,达到净化网络环境,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提供和谐稳定的外部环境。另外,政府还应当积极发挥政府职能,开设专门的教育网站,为大学生知识积累、思想交流提供健康、绿色的交往平台,充分发挥现有的资源优势和师资优势,整合信息资源,发展完善为集学习、娱乐、服务为一体的具有公信度和影响力的门户网站。加大网络知识的宣传教育力度,强调安全上网、文明上网、健康上网的具体主张,利用网络虚拟空间开辟加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新途径、新阵地。

3.建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队伍,创建校园网络教育系统。我国思想政治教育课的教学中,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过程及教育对象会随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出现新的特征,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自身素质及专业理论知识对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具有重要影响。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政治理论修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与时俱进,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头脑,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思想教育工作者在具备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还应适应网络时代的新形式新变化,学习先进网络知识,参加网络技能专业培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课的吸引力与感染力。正确把握网络虚拟空间的发展方向,充分认识其优势与局限,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先进的网络技术相结合,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充分应用,打破传统的教育模式,实现创新发展。校园网络教育系统在网络虚拟空间的建立,有加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积极作用。“网上教育系统必须以构建文化宝库、拓宽知识视野为目标,学校要及时提供丰富、权威、优质的教育资源,使网上教育系统真正成为一个领域众多、内容丰富、精品荟萃的网上文化宝库。这一教育系统的构建主要包括构筑网上文化精品库、建设网上文化课堂。”建立校园网络教育系统,使大学生在学习交流中潜移默化地正确认识并使用网络虚拟空间,帮助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4.重视自我教育,提高自律意识,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大学生在网络虚拟空间中既是信息的接收者,又是信息的传播者,重视大学生自我教育,提高自律意识,培养自律能力,对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正确树立起重要作用。突出强调大学生的网络德育教育,使大学生充分认识网络伦理道德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进行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过程中,重视大学生对网络发展趋势的把握并及时对相关社会问题做出分析,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及自律意识的增强具有重要意义。关注大学生在网络虚拟空间中自律能力的培养,使大学生通过自我要求、自我调控、自我认识,把自身实际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实事求是的设定人生价值目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途径之一,在吸收理论知识同时注重投身社会实践,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检验理论的真伪,用科学的理论知识指导实践活动有序进行。组织开展丰富多样的网络道德教育活动,使大学生在亲身参与中意识到自己存在的意义和能力,认识到自身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支柱作用,激发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加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通过网络德育教育的理论知识与具体的实践活动的互相融合,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1]殷正坤.“虚拟”与“虚拟”生存的实践特性[J].哲学动态,2000,(8).

[2]杨业华.思想政治教育环境需要深化研究的若干理论问题[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0,(6).

[3]吕冬诗.论网络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影响的内在机理[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11).

[4]唐绪军.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3)[M].社会科学院文献出版社,2013.

[5]李后强、彭剑、张立伟.新媒体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N].光明日报,2013-03-05.

(指导教师:郭正红)

猜你喜欢

虚拟空间价值观大学生
我的价值观
虚拟空间设计中的关键技术分析
基于虚拟化的相向行驶车辆间通信机制的研究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浅谈室内设计中虚拟空间的表现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奇闻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