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院校女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调查与分析
2014-12-16王鹤
王 鹤
当前,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已经成为一个社会热点问题。师范院校女大学生作为大学生中的特殊群体,她们具有“师范生”和“女性”的双重角色,因此,她们的就业及其就业价值取向就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应当更加受到特殊的关注。为此,我们组织了课题组,对此问题进行调查和研究。此次调查以山西师范大学为例,主要围绕师范院校女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中的性别意识和对教师职业的认同感两个方面进行,希望从中了解师范院校的女大学生在求职时如何看待自身的性别特征和专业特性,从而对其就业价值取向形成一定的认识,以便帮助她们树立科学可行的就业观,使这支庞大的队伍可以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一、基本就业期望
1.调查样本的基本情况。此次调查以山西师范大学即将毕业的2010级师范专业的女生为调查对象,共发出510份调查问卷,收回有效问卷489份,其中文科生249份,理科生142份,艺术生98份。调查对象中,家庭住地在省会城市的有44人,在地级市的有166人,在乡镇的有117人,在农村的有161人。调查内容主要围绕“基本的就业期望”、“女性的就业观念”、“师范生的就业观念”三个方面。
2.基本的就业期望。在这一部分,主要调查的是师范院校的女生对工作地域和薪资的期望。首先是关于理想的工作所在地,有56%的人选择回到家乡,有25%的人选择北京、上海、广州及沿海等经济较发达的城市,而只有12%的人和7%的人选择留在毕业院校所在城市和去往西部等经济欠发达地区。这一结果主要与山西师范大学的地理位置有关。山西师范大学位于临汾——山西省内一普通地级市,其地理位置、交通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就业的空间等因素都不占优势,对广大学生的吸引力不足。因而广大学生选择离开学校所在地,去往其他地方求职。
在薪资方面,调查将其分为了四个档次,分别是每月1 000元以下、1 001元~3 000元、3 001~5 000元、5 000元。在调查对象中,只有2%的人表示可以接受1 000元以下的工资,而有32%的人和51%的人对工资的期望值分别在1 001~3 000元、3 001~5 000元。除此之外,还有15%的学生的理想月薪在5 000元以上。总体而言,女大学生的工资期望值略高于实际的工资标准。要想拿到理想的薪资,还是需要一定的时间和努力的。
二、师范院校女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中的女性意识
调查的第二部分主要围绕的是女大学生如何看待其性别与就业间的关系。
1.调查结果。在“工作对于女生的重要程度”的问题上,有近96%的女生认为,工作对于自己来说非常重要或者比较重要,而只有不到5%的女生认为工作对自己不重要或者很不重要。而在择业时,考虑最多的因素是:薪金、工作的稳定性以及自身的专业背景和兴趣。其中,有42%的人将“兴趣”排在了其择业时考虑因素的首位。而考虑最少的两个因素分别是“专业对口”和“父母的安排”,选择的人分别只有27%和10%。
面对女大学生的就业形势,绝大多数女生持悲观态度,有23%和53%的人认为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和比较严峻,而认为就业形势不严峻的人只占到调查人数的21%。关于“女大学生在找工作时遇到的障碍”,认为是“自身素质”和“技术能力和实践经验”的分别有362人和337人,排在所有选项的前两位。而认为性别是主要障碍的也有230人,排在所有选项的第三位。面对“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有63%的人认为最有效的措施是“女大学生应该提高自身素质,积极参与社会竞争”,而选择“加强性别平等宣传”、“完善社会保障机制”、“制定两性平等就业政策”的人较少,分别只占到总人数的11%、13%和12%。
在问卷中,除了调查女大学生的就业价值取向外,还涉及到了对几个观点的看法。观点和调查结果如表所示。
比较同意干得好不如嫁好问 题 非常同意 同意 不同意 很不16% 61% 21% 2%家庭美满才是女性的成功 12% 75% 12% 1%女性必须在经济上独立 86% 11% 3% 0%全职太太是一种现代的选择 1% 18% 58% 23%男大学生能力比女大学生强1% 3% 47% 49%
2.师范院校女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中的“女性主体意识”。所谓的女性主体意识是指:女性作为主体对自己在客观世界中的地位、作用和价值的自觉意识。具体地说,就是女性能够自觉的意识并履行自己的历史使命、社会责任、人生义务,又清醒的知道自身的特点,并以独特的方式参与社会生活的改造,肯定和实现自己的需要和价值。通过分析调查结果,我们不难在师范院校女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中发现这种主体意识。首先,绝大多数的女生肯定了工作对于女性的意义,即将走出校门的她们希望通过自身努力的工作来完成自我在经济上、生活上的独立。同时,在择业时,又比较注重自我发展,除了工作的稳定性和薪资外,考虑最多的因素就是兴趣爱好。可见,她们在就业时已不单纯的满足于得到一份工作,而是希望将工作与自己的兴趣爱好结合起来,以达到自我构建、自我价值实现的最大化。面对相对恶劣的就业环境,女大学生这种主体意识同样也体现出了积极的一面。不能否认,由于女性的生理特质和家庭角色,目前在用人单位中存在着大量性别歧视现象。因此,大多数的女大学生对自己未来的就业形势持有悲观的态度。但是,在分析自己求职最大的障碍时,选择“自身素质”和“技术能力和实践经验”的人要多于选择“性别”的人。可见大部分的女生对自我的认识是清醒的,虽然性别在求职时带来了一定的困扰,但是她们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了自身的能力上。她们将自己与男性放在平等的位置上,认为在求职时拼的是实力,而非性别。这种进取意识正是是女性自主意识中的一个方面。
3.女性主体意识的矛盾在就业价值中的体现。祖嘉合在《试论女性的主体意识》中讲道:“女性主体意识像其他社会观念一样,在现实中呈现出十分复杂的、矛盾的情况。积习深重的旧传统观念是一种巨大的习惯力量,对新观念有极大的抗异性,使女性主体意识的确立不可能一墩而就。”女性主体意识中的这种矛盾在调查中也得到了体现。
调查对象中的大多数人都有一定的自主意识,她们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希望通过努力工作来把握自己的未来,但是选择工作时却将“稳定性”摆在了考虑因素的首位。她们渴望独立,不愿听从父母的安排,但是其中的大多数人却将理想的工作地点选择在了家乡。有73%的女生在否认“男大学生的能力比女大学生强”的同时,表示同意“干得好不如嫁得好”这一观点;有68%的女生在否认“全职太太是一种现代的选择”的同时,表示同意“家庭美满才是女性的成功”。因而不难看出,受到高等教育的女大学生虽然思想解放,要求男女平等,但同时也深深受到了“男主外,女主内”等传统观念的影响。在择业时,究竟是哪一种价值取向占据上峰,决定了其最终的求职结果。
三、师范院校女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中的教师职业认同感
这一部分,主要是围绕师范院校女大学生对其师范生的身份和对口职业——“教师”这个岗位的看法。
1.调查结果。关于师范生的就业形势,只有1%的同学认为“非常乐观”,有22%的人认为“能找到满意的工作,但要付出很大的努力”,70%的人认为“能找到工作,但不一定满意”,还有7%的人认为“很难找到工作”。
关于“教师”这一职位,有53%的师范生将其作为了自己的第一选择,至于选择从教的原因主要是:工作稳定性高;假期较长;工资待遇稳定;学校氛围好、人际关系单纯。而47%的选择不从教的调查者给出的原因主要是:发展空间较小、待遇较低、没有兴趣。
2.师范院校的女大学生对教师职业的认同感。总体而言,师范院校女大学生对其师范生的身份和教师职业的认同感还是较高的。师范院校学生就业的趋向主要是中专、中学等中等一类的学校,依据我国目前中等教育的状况,尤其是农村的中等教育,其师资的数量和质量还是不能适应中等教育的需要,有很大一部分教师没有经过正规师范院校的培养,不具备从教的最起码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因此,教育部不失时机地组织和实施国培计划,对中学教师进行继续教育,以适应飞速发展的教育形势的需要。据此,目前中等学校对师范院校毕业的大学生还是有一定的容纳空间。因而大部分的人对师范生的身份还是持肯定态度,虽然只有1%的人认为其就业形势“非常乐观”,但还是有超过90%的人认为师范生可以通过努力或是降低求职标准可以顺利地找到一份工作。其次,有超过50%的调查者在择业时首选教师这个岗位。其原因主要是教师这个职业的特点正好满足了女大学生对于“稳定性”要求,而且与其他职业相比,教师的工作也较为规律和轻松,可以方便女性照顾家庭。第三,目前国家对教育事业比较重视,出台了像“免费师范生”等一系列政策,使教师的地位不断提高,这势必还会提高对师范生和教师职业的认同感。
3.师范院校的女大学生对教师职业认同感中的差异。
第一,学科因素产生的差异。通过分析不同学科的调查者我们发现,文理科类专业女生在择业时优先选择教师岗位的比例明显大于艺术类专业女大学生。这可能是因为文理科类女生与艺术类女大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以及不同专业所受教育内容和教育环境不同所致。而且目前,在普通中小学中,对于文理老师的需要要远远大于对艺术类老师的需要,所以艺术类学生要想成为教师,竞争还是较为激烈的。同时,我们还发现,在文理科之中,文科类女大学生将教师作为首先职业的比例高于理工科女生,这是由于文科教学比较注重理论,比较符合中小学校教育中注重知识传授的特点。而理工科的实践性较强,除了教师职业外,可供选择的职业相对较多。所以大学期间注重学科教育之间的平衡,可以为女大学生的教育提供更多的机会。
第二,属地因素产生的差异。在来自省会城市和地级市的共210名调查者中,有46%的人将教师作为首选职业。而在来自乡镇和农村的共279名调查者,有55%的人将教师作为首选职业。因此我们可以初步得出,来自来小城镇或农村的师范院校女大学生对教师的认同感高于来自大中城市的。这可能是由于城乡女大学生在物质生活、声望地位上存在显著差异。来自乡村的女大学生对生活水平较低,而教师的基本性质正好可以满足其物质需要。城市生活相对于农村生活来说生活成本更高,因而在就业的过程中,女大学生更倾向于选择能提供优厚物质待遇较高的其他工作。
面对师范院校女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所呈现出的特点,师范学校应当加强其专业性的教育,同时积极承担起引导的责任,帮助学生提高自我专业素养、树立有利于自我发展的就业价值观。而政府也应当尽快构建良好的女大学生就业环境和社会评价,营造公平竞争的和谐就业平台,为女大学生的就业提供更多的机会。
[1]刘艳萍.地方高师院校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以乐山某高校为例[D].西南交通大学,2009.
[2]邱小禾.师范女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分析及对策[J].文教资料,2007,(11).
[3]祖嘉合.《试论女性的主体意识》[J].妇女研究论丛,1999,(2).
[4]李广贤.女性意识及对女大学生就业的影响[J].社会工作,2011,(3).
[5]李昕.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感的调查研究——以江西师范大学为例[D].江西师范大学,2012.
[6]武旭召.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感调查研究[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