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辛亥革命》一课的教学设计策略

2014-04-10苏雪莲

关键词:辛亥革命教师教学

苏雪莲

一、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是选自人教版教材初中八年级上册历史课中的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中的第八课《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是20世纪初近代中国的第一次巨变,是中国近代化艰难起步的重要环节。它推翻了清王朝政府的统治,终结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开创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本课的主要内容是孙中山为发动辛亥革命做的一系列准备,创建革命党,发布机关刊物《民报》,颁布革命纲领“三民主义”,以及辛亥革命的爆发和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成立。由内容可看出本课知识点较多,内容庞杂,理论性强,学生不容易理解,需要教师的引导。

二、学情分析

初二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分析综合判断的能力、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并且思维能力有了一定的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和批判性,也具备了一定的历史学习方法和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所以在本课的设计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和掌握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分析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交流活动,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并从资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概括历史知识和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以及人际沟通交流的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第一,通过孙中山的革命斗争事迹,学习革命先辈们的勇于探索精神和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增强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中国同盟会的建立及其纲领;评价辛亥革命。难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五、教学准备

搜集辛亥革命的相关资料图片和影视图像,制作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方法

讨论式教学法

七、教学过程

1.课前准备

第一,组织动员学生积极参加讨论式学习。讨论课之前教师先给学生介绍讨论式学习的方法以及讨论式学习意义的讲授式教育,并听取学生对讨论式教学法的意见和建议,看他们是否愿意进行讨论活动,在征求同学们的意见之后再做下一步的工作。之所以要采取学生的意见是为了激发学生参与讨论活动的积极性,教师要向学生详细的讲解讨论的民主性、讨论活动的过程、目的、意义和局限性,教师要让学生明白通过讨论活动要达到的期望与目标,同时也要让学生知道讨论过程中会伴随的一些问题,提醒学生在讨论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另外,教师要强调学生花费精力和时间来为课堂讨论做准备的必要性。组建小组,按前后座位分配,每五个人一小组,各组员推选自己的小组代表。

第二,预设讨论问题:(1)辛亥革命之前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此做了哪些准备工作?(2)辛亥革命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你如何理解?要注意讨论的中心问题应具有开放性,讨论不是随心所欲毫无目的的侃侃而谈,其中心是围绕某一个课题、解决某一疑难问题或者是拓展某一认识,因此讨论的中心问题只能是专题性和集中性的。从思维的逻辑形式来看,归纳式的问题比演绎式的问题更适合讨论。其次,讨论的中心问题应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学说中罗杰斯强调的“以学生为中心”就启示我们要以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提供给他们适合他们水平的讨论问题;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中说教师要对学生自身发展水平、知识水平和身心条件,适时做出准确的评估。以这些理论为出发点,教师在选择所讨论的中心问题时就应当考虑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学生在讨论中心问题的时候能够根据自身的经历经验和所学所得或者在同伴的帮助下解决在讨论中所遇到新问题。要求学生预习课本,掌握课本中的基本历史知识,通过各种渠道搜集有关孙中山的生平资料和辛亥革命活动,为了保证每个学生都能拥有丰富的资料,教师复印并发放相关的材料,要求学生认真阅读,做好笔记,为课堂讨论做准备。

第三,分发的参考资料。材料一:孙中山(1866—1925年),名文,号逸仙,广东香山县(今中山市)人。1894年在檀香山组织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次年在香港成立兴中会总会,准备在广州起义,事泄未成。1905年在日本东京创立中国同盟会,被推为总理,确定“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为同盟会的政治纲领,提出三民主义学说。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后,被推选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人教网)材料二:兴中会以救国为目的,其章程说:“是会之役,专为振兴中华、维持国体起见。盖我中华受外国欺凌,已非一日,皆由内外隔绝,上下之情罔通,国体抑损而不知,子民受制而无告。苦厄日深,为害何极!兹特联络中外华人,创兴是会,以申民志而扶国宗。”(《孙中山全集》第一卷,第19页)材料三:革团命体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各地革命活动蓬勃发展,为建立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准备了条件。1905年7月,孙中山到达日本东京,先后同黄兴、宋教仁、陈天华等人商议筹建统一的革命政党问题。他指出:“此一省欲起事,彼一省亦欲起事,不相联络,各自号召,终必成秦末二十余国之争”,“故现今之主义,总以互相联络为要。”(《宋教仁集》下册,第546页)

第四,课堂导入。师:(多媒体展示《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辛亥革命》、孙中山图像)同学们请看看这两幅图片,分别指出了什么事件和什么人物?生:辛亥革命和孙中山;师:好,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史上是一件很有历史意义的事件,同学们课前进行了预习准备,相信大家对课本的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那辛亥革命的爆发是突然的?还是有了相当的准备?资产阶都做了些什么准备?辛亥革命爆发后取得了一系列的进展,那它最终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这节课我们就对这些问题进行讨论。师:我们班共有35个同学,按课前分好的小组,每七个人一组,共五组,每组有一个小组代表做记录员,要求对讨论的要点做记录,对结果进行归纳,并记录小组的结论。各组围成圆形坐在一起。宣布今天讨论的方式叫“头脑风暴”式。

每个学生对所讨论的题目进行研究,时间规定3分钟,并提出自己的“专家”见解。讨论同一题目的学生组成一个大组,提出问题,交流心得,并写出最终的交流结论。时间为10分钟。当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把提出的各种真知灼见融会贯通,理解意会时开始组建新的小组,要求每组至少有一名关于讨论题目的“专家”代表。每个“专家”代表轮流指导成员讨论关于自己独特问题的独特意见,当所有小组成员都表示理解并掌握所讨论题目的知识时,小组讨论结束。注:这种讨论实际上是进行了两次讨论。两次讨论方式不同,但都是内容丰富。第一次讨论中每个学生都是平等的,在平等的交流对话中分享各自的思想。第二次讨论中每个人都必须参与,每个人的发言都有可能成为亮点,在讨论中每个成员都可以有很大的收获,甚至给了沉默寡言的同学发言的机会,增加他们的自信心,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

师:在讨论前,我宣布讨论时需遵守的原则。

当有人发言时其他任何人不许出声。

按组内座位顺序轮流发言,每个人都必须发言。

每个人发言的时间为1.5分钟

每个人提出自己的观点看法时,需作出解释。

当所有人都发言一次后,就可以自由讨论发言,前面的原则不再起作用。

注:讨论的过程有很多不确定性,但讨论必须要有确定的纪律和原则。学生知道有公平民主的原则指导时,他们便会积极主动地参与讨论。

(教师分配问题给学生)教师先安静的观察学生研究思考问题,三分钟后要求研究同一问题的学生组成一组围在一起集中讨论。教师巡视。

学生在分组讨论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以下几个问题,教师应有所准备:讨论时小组内无人说话,没有形成观点冲突。

有些学生的观点不能充分的表达,词不达意,口语表达不顺畅。

在这两种情况下,对于第一个教师可以从某一个材料或者某一个具体的问题入手,向学生暗示其中内在存在的问题,从而引起学生的争议。对于第二种情况教师可以给学生较多的思考时间,或者将问题分割,观点分层,让学生逐步逐句的回答。

教师在指导学生讨论的过程中可以常利用“沉默”这一手段,对学生来说,沉默可能是学生思考问题必须经历的一个过程,从教师方面来说,在面对学生的提问时,保持适当的沉默,可以把思考的问题再投还给学生,促使学生再进一步的思考。

教师另外还需要考虑以下问题,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提到的问题或者提出质疑时要适当的进行引导:同盟会革命纲领的另外一种表述是什么。如何理解。

“三民主义”与同盟会革命纲领内容的比较。

如何衡量一场革命的成败。

10分钟后,第一次讨论结束,重新分组,交换成员后继续进行5分钟的自由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注:经过第一次讨论后,学生在某些方会形成一定的共识,交换成员后,使学生在观点上再受一次交流的冲击,理解更加深刻。

小组讨论全部结束后,教师对讨论的整体情况做个评价,指出讨论过程中的优缺点,如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或者讨论跑题等等,并对本节课所讨论的内容做个归纳性总结。

讨论完毕后要求学生课后写一篇讨论体会文章。

八、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设计是在讨论式教学法的理念指导下的一次尝试,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方法和要求。注重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由接受型学习到积极主动合作的学习,着眼于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思维,学习习惯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在整个教学设计中从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安排到教学过程的预设,从布置学生任务到完成课堂讨论的过程,虽具有理想主义的色彩,但在现实课堂教学中也具有可操作性。设计讨论的问题具有合理性,课前从观念意识到行为都做了充分的准备,让学生课前搜集资料,预习课本内容,阅读教师提前发放的资料,讨论原则的制定,各种可能性的预测,都做了相应的预设准备,为有序民主的开展讨论提供了有利条件,达到课堂教学基础性目标与发展性目标的统一。

在教学环节上,思路较为清晰,结构较为严谨,教学中所呈现的材料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学生获得较为充分的自主合作讨论交流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民主讨论的学习过程中提高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但是在这种讨论课中并不能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充分的参与到讨论活动中,积极性不高的“沉默者”与滔滔不绝的“演讲家”之间的矛盾并未在设计中解决,还需进一步的研究讨论。此外,对于发言机会少,发言但质量不高的的学生的矛盾如何解决也需要进一步探讨。

[1]王承吉.中学历史教学论[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布鲁克菲尔德,普瑞斯基尔.实用讨论式教学法[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1.

[3]赵秀玲.历史教育学[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0.

[4]何成刚等.历史教学设计[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5]郭成.课堂教学设计[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6]李朝霞.“讨论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法制与社会,2008,(5)上.

猜你喜欢

辛亥革命教师教学
辛亥革命与中国共产党
辛亥革命推翻帝制
最美教师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教师如何说课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圆我教师梦
跨越式跳高的教学绝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