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厌学型特殊群体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初探*
2014-04-10赵安珍陈汝雅
赵安珍,潘 卿,陈汝雅
(南京林业大学,江苏 南京 210037)
一、厌学型特殊群体的界定及危害
高校特殊群体是指在高校的教学管理中出现的一些个人行为表现异常,他们或表现为不爱学习、逃学厌学;或表现为沉默寡言、不善交流;或表现为情绪失控、行为偏激。特殊群体虽然在高校中所占的比例很小,但如果高校老师不能及时发现,正确引导,他们在大学阶段就不能很好发展,在学生中产生消极影响,甚至会危及到高校安全稳定。因此做好高校这类特殊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高校学工人员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
厌学型特殊群体,作为高校特殊群体中的重点人群越来越受到关注。目前,人们还没有对厌学型特殊群体做出一致的界定。有的界定为“问题学生”[1]中的一种,也有的称其为“学业困难生”[2]。笔者认为这样的定义虽然都有一定的科学性,但也存在范围太大、针对性不够明确的问题。本文所提出的高校厌学型特殊群体是指普通高等学校中那部分智力正常、没有感官缺陷,但是主观思想上消极而导致的逃避学习、厌恶学习的大学生群体。
二、厌学型大学生群体整体状况调查
为了了解厌学型特殊群体的整体状况,我们采用了问卷调查分析的方法,对大学生群体进行了随机调查。为了使研究对象具有广泛的代表性,我们随机抽查了某本科院校的875名学生。调查涉及8个学院,30个以上专业的大一至大三的在校大学生。调查问卷设计了16道问题,主要包括大学生在校学习情况、大学生在学习方面的自我评价、社会因素与大学生的学习相关性等三大块。
关于大学生学习状况,调查结果显示:学生上课不认真听讲的占60%;对于不认真听讲的原因,38.8%的学生认为不感兴趣,22.4%的学生认为老师讲得太差。有61%的学生旷过课,13.3%的学生经常旷课和几乎不怎么上课,这部分学生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厌学生。进一步的调查显示,在13.3%的厌学生中因对老师上课内容不感兴趣而旷课的占45.4%,因老师不常点名而侥幸旷课的占10.5%。
在大学生学习的自我评价方面,调查结果显示:52%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不太适应大学教学方式,其中很不适应的占8.2%;近60%的同学对大学学习有不同程度的担忧;在影响学习的因素调查中,客观因素占36%,分别是认为老师讲课质量的有15.1%,周围同伴影响的有20.9%;主观因素占64%,其中自己的情绪占41.5%,对专业的兴趣程度占22.5%。另有29.8%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学习自觉性不好,并且希望得到监督。
在社会因素与大学生学习的相关性方面,调查显示:44.9%的学生认为大学学习没什么用处;对于毕业后的去向,9%的学生不知如何考虑;课余时间,77%的学生在娱乐、玩电脑或和同学聊天,只有23%的学生会去学习。
根据以上调查结果,可以进行进一步的概括和总结。大学生厌学的心理和行为主要表现有:大学教学方式不适应、上课不认真听讲、旷课现象严重、课余时间自主学习不够等。
三、厌学型特殊群体的成因分析
根据厌学群体的表现特征可以将大学生厌学原因归纳为三个主要因素:社会原因,源于高校扩招的大背景下生源数量激增、毕业生就业竞争加剧等问题;学校原因,源于硬件软件设施跟不上,师资紧张,教学质量下降;自身原因,部分大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缺乏动力,缺乏持之以恒精神。
(一)社会方面:高校扩招的产物
据中国经济网的数据,2013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经达到30%,而江苏等发达省份的毛入学率已经达到47%。高校的扩招,虽然提高了整个国民的素质,使更多的学生圆了大学梦,但扩招实际是以降低分数要求为代价的,高等教育已经由原来的“精英式教育”转化为“大众化教育”,必然会使相当一部分成绩一般的学生有机会进入高等学府。他们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和努力程度也不及扩招前“走独木桥”上大学的学生;进入高校后如果继续延续以前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必然导致成绩不理想,丧失自信,从而逐渐产生了厌学情绪。
高校扩招也使得相当一部分学生因为分数不高而只能进入调剂专业,这些学生入学后因为没进入自己的理想专业而产生厌学情绪;高校扩招也必然导致学生就业压力增大,就业向低层次发展,不少学生毕业后难以找到满意的工作,“读书无用论”也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学校方面:高校教育资源有限
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学生学习和生活所必须的硬件设施和师资如不能配套跟上的话,就会严重影响教育质量。一些专业设置滞后,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式落后,使部分学生产生失望情绪导致厌学。同时学生数量的增加,也加大了教育管理的难度。据不完全统计,一般高校辅导员与学生的比例几乎都难以达到教育部1:200的配备规定。辅导员每天忙于事务性工作,与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学习引导方面的交流并不多,部分学生感受不到来自老师的关爱和要求,从而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
(三)个体方面:学生自身努力不够
随着社会的发展,面对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和社会各种诱惑,许多学生热衷于各种社会活动,沉迷于网络生活,谈情说爱,思想松懈,对学习不感兴趣。另外,长期以来,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中小学教育普遍存在片面追求升学率而忽视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在中学阶段,唯一的目标就是考大学。可一旦考上了大学,以为追求的目标已经实现,就缺了奋斗的动力;再加上如果不能很快地适应大学的学习和生活方式,对自己缺乏严格的自律,学习的恒心和毅力不足,就必然导致成绩下滑,慢慢地失去信心,逐步产生厌学。例如:我校信息学院计算机系一名学生,中学时成绩骄人,但在大学始终不能适应大学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进度,加之学习的自律性也不够,出现多门挂科,最终丧失了学习动力和信心,到大三为止一共有10多门挂科。其中重修没有通过的就有5门。
四、解决厌学型特殊群体问题的对策
(一)做好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奠定大学生活的良好开端
通过调查发现,大学生中上课不认真听讲、有旷课经历的学生比例达到近60%,他们是日后厌学型特殊群体产生的潜在人群,应该早教育、早引导,极大限度地降低这类人群的数量。工作中,我们还发现大三、大四是厌学型群体高发阶段,他们在低年级没有好好学习打好基础,后面专业课学习也难以跟上进度,产生厌学现象是必然结果。因此,解决厌学型特殊群体问题的重要环节是要做好新生入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工作,可以通过理想信念教育、专业教育、职业规划教育以及学风建设等多项措施对他们进行入学教育,促使他们在大学阶段有一个良好的开端。
通过对新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提升他们的荣誉感和使命感。实践证明,大学生成功、高效的学习,都伴随着强烈的理想动机。理想层次越高,抱负越大,学习的内动力就越强。只有树立远大理想,大学生才能认识到肩负的历史使命,才能真正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真正树立勤奋、严谨、拼搏、创新的良好学风[3]。入学教育中,要注重教育大学生树立远大理想,明确自己的使命,珍惜大好时光,提升自我价值,努力使自己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
加强专业教育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大学生不喜欢专业是高校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对于专业的不满乃至不适应,往往影响到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在进行新生入学专业教育时,可以邀请本专业的专家教授为学生详细介绍课程设置、学习过程中的重点难点、就业去向等方面内容。还可以邀请一些优秀毕业生或校友为学生介绍专业学习方法、交流学习体会,让学生充分了解所学专业并逐渐喜欢自己的专业。对于一些确实对专业不感兴趣又难以调换专业的学生,辅导员班主任要多加引导,帮助树立“既来之则安之”思想使其完成基本学业,并帮助其选修一些其他感兴趣的专业课程,逐步提高其学习兴趣。同时引导学生多参加社会工作,注重工作能力的培养,积累工作经验,将来毕业时凭借优良的综合素质,同样能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
对新生进行职业规划教育及就业指导,有利于增强学习的目的性和积极性。大学生学习的主要目的就是将来能找一个最有利于自己发展的职业,因此及早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就业指导,可以使学生早明确方向、早做准备,让学生的大学四年过得充实而不留遗憾。我们在大一下学期就开设就业指导课,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指导,让学生了解职业的特性,思考未来理想职业与所学专业的关系,并要求学生完成一份详细的个人职业生涯规划设计。
大力加强学风建设,引导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一段时期以来,基础教育受应试教育影响,学生学习是“被动式”学习,基本上是教师领着学生走,学生依赖性很强。大学强调“主动式”学习,更多的是“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从高中升入大学是学生的一个过渡期,在这个“过渡期”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至关重要[4]。从事学生日常管理的学工干部、班主任及所有的任课教师都应该重视这一时期的工作,无论是在课堂教学还是在日常管理中,都要对学生进行细致的思想工作,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为何学、学什么、如何学”的道理。特别是班主任更要重视良好的班风和学风建设,要建立一整套的管理和引导机制。如可采取集体上晚自习、建立家长联系制度、日常违纪行为通报制度等,让学生找到中学时期“被管”的感觉,学生和家长的心里都会感到比较踏实。
(二)建立大学生厌学型特殊群体的档案,进行动态管理
学院利用新生入学时的心理健康测试、家庭信息填写以及查阅学生个人档案等方式,了解掌握心理压力大、家庭经济困难、学习基础差等学生的基本情况。同时,结合查看学生期末考试成绩,特别是三门以上不及格学生,综合考虑经常旷课、沉湎于网络游戏等因素,建立厌学型特殊群体学生档案。平时,可通过任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和班级骨干,随时跟踪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做好教育引导工作。我校信息学院通过每周召开一次班长、团支书会议,两周召开一次辅导员例会,每月召开一次班主任工作会议,及时了解班级学生最新动态,特别是掌握厌学型特殊群体的上课、作业、晚自习等情况,对出现的问题或者有严重趋向问题的学生立即进行单独谈心,联系家长,共同帮助其树立信心,督促其完成学习任务。对于前面所提到的张姓同学,辅导员和班主任多次找其谈话,帮助其树立信心,帮助其制定学习计划,并进行每周一次的监督和反馈。经过一年多的努力,该同学终于修满规定学分,在规定时间内顺利毕业并成功就业。
(三)深入了解厌学型特殊群体厌学原因,建立帮扶机制
辅导员班主任对每个厌学学生进行深入调查研究,通过走访班级同学、与厌学学生谈心、联系家长等方式,及时了解这部分特殊群体产生厌学的具体原因。特殊群体厌学的基本原因可以分为:学习基础差、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沉迷网络游戏或热衷于社会工作等类型。对于每个厌学学生,学院要结合厌学原因,提出有针对性的帮扶措施。如对于学习基础差的学生,可以安排成绩优秀的学生“一对一”帮扶,从学习自信心培养、学习方法辅导、答疑解惑多方面进行帮助,必要的还可以请任课教师进行个别辅导。对于专业学习兴趣不浓的学生,辅导员首先要引导学生正确看待专业与就业的问题,应当引导学生从长远的发展来思考问题。指导学生做好学业和职业生涯规划,鼓励学生加强自身学习能力的培养以及综合素质的提高,不断提高其就业核心竞争力;同时还可以鼓励学生尽可能参与各类专业竞赛或科技创新项目,逐步提高学生的专业兴趣。对于沉湎于网络游戏的学生,主要通过辅导员班主任耐心教育、家长配合督促、加强计算机上网管理、帮助制定落实好每日学习生活计划等措施做好帮扶工作。对于因沉湎网络而产生心理不健康甚至抑郁的学生要及时送至心理医生处进行疏导。对于因参加社会工作过多而影响学业的学生,辅导员班主任也要做好教育引导工作,指导学生正确处理好工作与学习的关系,做到工作与学习两不误。
(四)加强网络行为的引导和管理,实施网络教育功能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网络信息技术及传播手段发生了重大的变革,互联网已经成为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表达思想和交流感情的重要场所,在厌学型特殊群体中,有相当一部分沉迷网络中不能自拔。可以通过专题网站、QQ群、微博、微信等媒介载体,建立网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加强网络道德引导,实现网上管理和监控。通过运用网络技术手段,实行网上及时跟踪、重点监控,网下进行说服教育工作。我校信息学院一位学生就曾经因为厌学自暴自弃,在网上发布想自杀的消息,辅导员、班主任及时掌握信息,从而成功干预了一件因学生厌学而可能轻生的案例。
(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强化教书育人理念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教师的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是大学教育质量的生命线。建设一支学术功底扎实、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过硬、专业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是保证大学教育质量的首要前提。高等院校要狠抓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反对以文凭代水平、以学历代能力的错误做法,积极进行教学改革,促进高校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这是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厌学问题的先决条件。同时教师在从事教学的过程中,要始终贯彻“教书”和“育人”并重的思想。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要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要以自身的道德行为和魅力,言传身教,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和价值观,塑造高尚的人格和理想情操;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学习、学习的目标和意义何在,从根本上促进学生提高学习的自觉性[5]。
(六)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创新教育实践载体[6]
校园文化生活是指大学生借助学校平台,以大学生为主体所进行的各种课外文化活动。可以通过开展优秀校友报告会,举办励志演讲比赛、科技创新竞赛,要求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专业实训等,在实践中增长知识,增长才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笔者认为,还可以通过邀请身边特殊群体通过教育后的成才典型,进行专题辅导报告。这对教育其他特殊群体会起到积极作用。如我校资助中心每年开展的“自强之星”的评选,通过个人自荐、面试、网络投票、现场风采展示等环节,评选出“自强自立之星”“自强公益之星”“自强学习之星”“自强感恩之星”“自强创业之星”各两名。对评选出的“自强之星”的事迹汇编成册,在全校范围进行宣传,还可通过在校园内各学院巡回演讲的形式,积极营造全校学生自强自立、爱学要学的氛围。
随着高校扩招、高校教育资源匮乏和大学生学习动力欠缺等问题的产生,高校中厌学型学生的比例正在逐步提高。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任务也越来越艰巨。除了提高辅导员、班主任和学生干部的业务能力和工作责任心之外,还必须重视发挥教学质量的提高和管理制度的改善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方面所起的积极作用。只有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态势,大学生厌学问题才可能逐步得到解决。
[参考文献]
[1] 朱以财,任 杨.高校“问题学生”引导教育策略探析[J].鸡西大学学报,2008(3):11-12.
[2] 唐 瑶.普通高校学业困难生心理状况探究[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5):127-128.
[3] 周恩远,张 瑶,母丽华.浅析大学生厌学现象原因与对策[J].高等教育研究,2009(2):3-5.
[4] 格日乐图,辛智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缺失与对策[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1):28-31.
[5] 张 搜,翟红侠.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大学生厌学问题[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9):68-70.
[6] 于美亚.大学生特殊群体教育帮扶及其科学化实现路径探究[J].教育与职业.2013(6):4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