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微电影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影响*
2014-04-10任妍
任 妍
(太原工业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8)
一、微电影的内涵及特点
2010年12月,一个时长一分半的短片《一触即发》一出现在互联网上,就迅速引起了大众的关注。“微电影”这一概念由此产生。2011年,筷子兄弟《老男孩》的爆红使得中国微电影进一步走向了主流媒体,并仍以惊人的速度不断发展着。
微电影(Micro Movie),即微型电影,是指在电影和电视剧艺术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具有完整故事情节和较强可观赏性的小型影片。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胡克教授对此进一步作出解释:一是微电影比影院电影有更高程度的自由化;二是概念定义应打破审查、发行、评论等各种形式的限制[1]。
与博客、微博一样,微电影之所以能够对人们的价值观念和思想动态产生一定的影响,进而能够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发挥一定的创新作用,其本身具有四大特点。
第一,微电影之“微”字最直观的体现为微时,即时间较短,最短的不过一二分钟,最长的也不会超过一个小时。这样就能充分满足大学生“快餐式”的诉求,再加上其传播方式的便捷性,就使得高校学生能够充分利用吃饭、睡觉等零碎的时间通过手机、平板电脑等工具来进行收看,这就促使微电影广泛传播开来。第二,微电影的制作周期较短,成本较低,难度较小,几千元几天时间就可以完成相关拍摄,使得高校学生很容易从单纯的旁观者转变为积极参与的创作者和表演者。这就充分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微电影在高校中得到迅速传播。第三,微电影能够被免费无限下载、转发和共享,并且操作程序简便、灵活,内容非常丰富,特别是青春励志篇、爱情篇、亲情篇和草根篇等广大青年学生比较关注的热点题材,更能引起他们的强烈共鸣和热烈反响,进而促进微电影的传播。这些热点题材对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是大有裨益的,同时也是微电影能够得到迅猛传播的原因之一。第四,微电影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寓教于乐”。青年学生对“填鸭式”的说教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会感觉枯燥、无味,甚至产生厌学和怠倦的心理,进而使思想政治教育达不到应有的预期效果。而微电影却能将理论教育有机地融入到“电影娱乐”之中,让大学生通过最直观、最强烈的感官感受得到教育和启发。
二、微电影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微电影在经过兴起(2011年)和探索阶段(2012年)后,2013年迎来了井喷式的增长。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3年12月中旬,网络播放平台共上映微电影9000片次,平均每个视频网站上映800部。至此,微电影成为继微博、微小说之后的又一大新媒体形式走进我们的生活。值得一提的是,高校青年学生作为新时代的弄潮儿,正在以各种各样的方式自觉不自觉地接受并传播着这一新兴片种,其中更有不少人开始尝试制作和拍摄微电影,它无疑也能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产生重要影响。
(一)积极影响
1.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截至目前,绝大部分院校的思想教育工作者对大学生思想情况的了解都是以班会、谈心、书面思想汇报的形式来进行的。这些传统的方式虽然具有一定的效果,但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比如对问题的了解浅尝辄止,抓不住重点等,进而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微电影的出现恰恰弥补了这一不足,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打开了另一扇窗。大学生可以尽情地参与到微电影的鉴赏、评析甚至制作过程中,随着心灵的感觉尽情地释放自己的情感。借此机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根据大学生喜欢关注的微电影的题材总结出大学生的情感需求,进而可以较为全面地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并加以针对性地引导。
2.提升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便捷性。相比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传播幅度窄、速度慢的不足,微电影的便捷性无疑是其一大亮点。在微电影时代,大学生在宿舍就可以通过观看微电影了解社会生活,汲取各种各样的信息,同时也可以把自己制作的微电影传播到互联网世界里,与大家共享。据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获取大量的微电影资源,并向大学生进行推荐,有条件的高校可以尝试制作一些优秀的微电影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这样就能够克服传统教育方式的很多局限,更加有效、广泛地传播优秀思想文化,进而提升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便捷性。
3.增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我们可以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分为两个层面,即直接的时效性和间接的时效性。所谓直接的时效性,主要是指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使大学生的言谈举止符合社会的高标准要求,为其他人做出表率,为共建文明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间接的时效性则体现了更深层次的内涵,即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融入大学生的灵魂,从而促进其内在修养的提升和人格的完善。相比较而言,间接的时效性才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取得良好效果的终极表现和最终目标。我们不难看出,无论是直接的时效性还是间接的时效性,微电影在其中起的作用都是不容小觑的。微电影的题材十分丰富,能够为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提供海量的素材,使其能够充分选择加以使用;微电影的便捷性能够将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扩展到大学生学习和生活中的很多场合,促使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能够迅速广泛地传播优秀思想;微电影的制作过程较为简易,这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与大学生能够充分地参与到微电影的创作过程中并随时进行推心置腹的沟通交流和互动,促进了彼此更深入的认识和了解,进而大大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
4.发挥了比传统教育更具影响力的潜在作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通常是填鸭的、公开的、严肃的、显性的,可能使大学生的视觉、听觉产生疲劳甚至感到厌烦,从而达不到预想的效果。但微电影却能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将教育工作者想要表达的理念、观点、情感、认识等内容不知不觉地融入到大学生的头脑中,使其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熏陶,接受教育。这样的教育方式是传统方式所不能达到的。例如,筷子兄弟组合的微电影《父亲》,就将父亲和孩子之间的亲情演绎得淋漓尽致,触动了无数青年学生的心弦,让他们深深地懂得了父亲对自己浓浓的爱,并从中汲取了很多正能量,真正实现了“或许一部只有十几分钟的亲情微电影,就能触动很多平时只知道让父母关心而几乎不关心父母的学生的内心”[2]的预期效果。
(二)消极影响
与此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微电影也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一些不容忽视的消极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紊乱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使得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受到冲击和挑战。微电影制作成本低、制作难度小及传播速度快且不受时间、地域限制等特点,使得微电影内容鱼龙混杂,良莠不齐。有的微电影属于恶搞、低俗的没有任何价值的作品;有的微电影充斥着很多消极颓废、不健康思想观念甚至公开宣扬暴力、色情和丧失道德底线等内容;有的微电影则刻意追求感官刺激,宣扬拜金主义和奢靡主义……有些高校对于校园网上的微电影的上传、下载把关不严,使得很多垃圾微电影在青年学生之中得以传播,“那些喜欢新鲜、刺激而认知辨别能力尚未健全的大学生极易因盲目追随而导致其价值偏离和行为失范”[3]。这些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有所偏差甚至相背离的微电影,在不同程度上紊乱了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对青年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造成不好的影响,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受到冲击和挑战。
2.强化大学生的自我观念,使得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难度增大。微电影的制作及传播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自由发布信息、发表观点、表达意见的有效渠道,且被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所喜爱,并成为一种时尚。它是大学生个性化的表达方式,使得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得到进一步的增强和发挥,大幅度激活了他们的主体意识和强烈的表现欲望,从而使他们的自我观念和个体意识得到急剧膨胀。有些大学生受微电影的负面影响,过度追求享乐,追求个人自由、个人价值、个人利益,轻视集体利益、不关心国家命运等,这样发展下去定会影响到大学生的价值取向,重个人轻集体、重功利轻道德、重时尚轻传统、重索取轻贡献……这无疑增加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度。
三、高校应利用微电影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一)高校应利用微电影进行学习资源的跨界融合
传统的课堂教育虽然仍然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而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微电影的产生促使高校不得不采用跨界思维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充分发挥新媒体特别是受广大大学生推崇和喜爱的微电影的话语权。在学习资源的内容设计上,应加入大量大学生易接受且能主动接受的内容,从而进一步优化和完善学习资源内容。除了必须采用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外,在教学手段和方法上应敢于、善于运用微电影等多媒体技术,使得理论灌输富有新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论》等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核心内容。针对它们的特点,为吸引学生,高校应利用微电影的现代手段使抽象的内容具体化、枯燥的内容情趣化,并鼓励青年教师创建精品课程,使它成为大学生乐于主动接受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和主课堂。同时,高校应将包括与核心内容相符合的背景知识、典型案例、新观点、优秀成果等利用微电影的形式进行推广,充分发挥微电影的优势,在“微”字上下大力气、做足文章,有效利用教学课间、自由活动等零星时间对学生进行充满正能量的思想政治教育宣传,进而在潜移默化中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二)高校应创造条件支持青年学生拍摄优秀微电影
高校应从自身挖掘素材,组织专业人才,拨付专门资金,把真实发生在本校内的先进、感人事迹拍摄成微电影,还原当时的情景,使之能够栩栩如生地展现在学生眼前。这样的艺术形象可以“感染人、陶冶人、教育人,引导广大青年学生追求特定的价值目标,树立人生理想等问题”[4]。和传统方式相比,这种方式更能被青年学生接受和理解,更能够引起其强烈共鸣,提升其境界,净化其灵魂,从而能够更好地带领青年学生健康、茁壮的成长,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取得更好的效果。高校社团联合会可以组织成立专门的“红色微电影社团”,鼓励有兴趣的同学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红色微电影推荐、微电影鉴赏、微电影评论和微电影创作中来,使其成为校园微电影行业的“资深专家”和“影视明星”,最大限度地满足他们的自尊心,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的热情,进而形成良好的“红色微电影氛围”。通过这种方式不断扩大思想政治教育在校园生活中的影响力。
(三)高校应进一步规范对微电影的管理、引导
高校应投入专门资金、组织专门人员对互联网尤其是校园网上的微电影进行认真细致的审查和甄别,设置一道类似于“防火墙”的链接屏障,将不健康的微电影与社会大众特别是与青年学生隔断,从源头上彻底杜绝其带来的消极影响。
高校更要发挥积极向上的导向作用,加大对具有社会正能量的微电影的宣传力度,鼓励大学生观看优秀的微电影作品。具体来讲,可以引导大学生观看以下几方面的微电影:一是展示传统文化精髓的微电影。我国是具有5000年优秀文化积淀的泱泱大国,历史上的很多经典故事如“孔融让梨”“孟母三迁”“王祥卧冰”等都已经成为微电影的素材。观看这样的微电影,能使我国的传统文化得到更好地发扬和传承。二是以某一道德模范,先进人物为主体,以其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为主线,充分挖掘主人公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先人后己的优秀品质的微电影,进一步弘扬“真、善、美” “奉献”等社会主旋律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大众特别是青年学生树立人生的榜样。三是反映小人物奋斗史的微电影。由于近年来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导致部分青年学生认为学习再好也实现不了就业,因此就自暴自弃,不思进取,得过且过,而这类反映小人物奋斗史的微电影能够引起青年学生的关注和共鸣,并使其坚定对未来就业的信心。高校应在qq群、公共微博、公共微信平台等多媒体平台上对此类微电影进行高效、便捷、免费的推荐和分享,并鼓励大学生点赞和发表评论,进而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高一然.新潮影像:微电影命名与形态学术研讨会综述[J].电影艺术,2012(4):158-159.
[2] 陆生发,陆发玉.微电影视域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大众文艺,2013(17):234-235.
[3] 吴小英.微时代视阈中高校网络德育困境及对策[J].学校党建和思想教育,2011(2):84-86.
[4] 姜思哲,付 珊,赵 杰.影视文化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和对策[J].教书育人,2010(2):8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