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文化差异和翻译准确性看文学作品的翻译
——《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译作对比

2014-04-10

关键词:海明威文学作品原文

王 晗

一、文化差异对文学翻译的影响

文学翻译是以语言作为媒介来传播文化的交流活动。尤其是文学作品的翻译,不仅是两种语言的转换,更是不同的社会民族文化的传播和交流。社会文化差异的形态多种多样,比如社会价值观,思维方式,风俗习惯以及宗教信仰等等。社会文化在文学作品中的渗透无所不在,文学作品也是最能反映社会文化的载体。在翻译文学作品的时候,译者要充分了解原文和译文所属的不同的文化背景,才能译出受读者欢迎的作品。本文以海明威的短篇小说《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A Clean Well-lighted Place)的两个译文对比来分析这一问题。

1.价值取向和态度差异。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体现在人际关系以及称谓上。自谦、尊他、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中国的社会文化和家庭关系里中,不同身份的人之间都有约定俗成的称谓。在传统儒家文化的影响下,汉语中有大量体现尊卑区别的词汇,尤其是古汉语,比如在表达自己时用到的自谦词:鄙人、拙见、贱内等;而对别人冠以:贵姓、贵府等等。这些词在人际交往中极为普遍,也处处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而在西方的美国文化里,人人生而平等以及自强独立的文化精神渗透在社会文化的方方面面,亲属关系也没有系统的细分。汉语中对亲疏关系相同但身份不同的亲属称谓都有详细区分,比如:姑妈,舅妈,姨妈;侄子,外甥等等。而英语中的Uncle一词,可对应的有叔叔,伯伯,舅舅等等。

以《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为例:

It was last and every one had left the café except an old man who sat in the shadow the leaves of the tree made against the electric light.(1:23)

曹庸先生译文:时间很晚了,大家都离开餐馆,只有一个老人还坐在树叶挡住灯光的阴影里。(2:31)

张祥麟先生译文:深夜时分,咖啡店里所有的客人都已散去,只有一个老头还坐在灯光照不到的树叶阴影里。

在汉文化里,对年长的老人一般都尊称为:老人家、老前辈,老人等等。曹庸的译文把the old man译为老人,使读者对这位上了年纪的人心生敬意。从海明威的写作风格、以及小说的内容可以得知,海明威的小说句式短小简练,简单的语言背后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寓意。这篇小说依然与海明威其他短篇小说的主题吻合,他笔下的人物迷茫的,正如海明威本人所处的时代——迷惘的一代,“虚无“一次在文中出现的频率最高。二战后的美国,人们麻木而冷漠,社会存在感缺乏,家庭责任感缺失,人与人之间关系冷漠异常。这位老人内心倍感孤独,所以张祥麟先生的译文把the old man翻译成“老头”,就把这位老人的孤独形象以及他人对老人的态度间接地体现出来了。

2.生活习惯的差异。咖啡厅在西方国家的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是一种安静的社交场合,人们在高雅的环境中交流、沟通。这种西方普遍流行的餐饮行业也逐渐在中国流行起来。但相对而言,中国的餐饮文化中,餐馆的市场要更广泛一些,给顾客提供菜肴和饮料,相对而言,更具有实用性。就小说《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而言,小说故事发生的场所是the café,café一次的词典意思是餐馆、咖啡店等等。

同样以例1.的原文为例:

小说中的老人深夜独自在干净、明亮的一个地方喝酒,就此推测这样一个场所应该是一个安静、整洁的地方,供人思考和交谈。小说中的老人在深夜不肯离去、久久留恋的地方应该是像咖啡馆这样的场所。所以,张先生的译文把“the café”翻译为“咖啡馆”比曹先生的译文“餐馆”更合适。

二、文学翻译的准确性

就翻译的准确性而言,严复先生提出的“信、达、雅”的翻译标准,其中最基本的“信”即指忠于原文,具体地说,就是忠于原文的内容、结构、风格。然而,在文学作品的翻译中,除了严格实现准确翻译,更要求译者充分了解原文的文化背景和作者的写作风格,提高自我的专业素质和文学素养,把原作的内容、风格完整、准确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力求再现原作的文学价值和艺术风格。在翻译的过程中,还要考虑词语在不同的篇章和语境中的不同含义。正是那句话“No content,no text”,即是没有上下语境就无法实现翻译实践。

例 1:The two waiters inside the café knew that the old man was a little drunk,and while he was a good?client?they knew that if he became too drunk he would leave without playing,so they kept watch on him.(1:22)

曹先生译文:呆在餐馆里的两个侍者知道这老人喝醉了,他虽然是个好主顾,可是,他们知道,如果他喝得太醉了,他会不付账就走,所以他们一致在留神他。(2:32)

张先生译文:店堂里的两个招待知道,眼下老头还只是略有醉意,他们同样还很了解,这老人是位好主顾,但是要是喝得太多,他就会人走而帐不结。他们因此对他不敢怠慢。

“Be on the watch”在《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的词典》(第7版:2269)的释义为“to be looking carefully for sb./sth.,?especially?in order to avoid possible danger.”小心提防;警戒。曹先生的译文把“kept watch on”翻译为“留神”,按照词典释义,这样翻译无疑是正确的。但就该词所处的语境来看,按照词典来翻译就会失去文学作品原本的情节和含义。虽然老人是个很规矩的客人,从来不会不结账,但是此刻,他在不停地喝酒,很快就会喝醉了,一旦喝醉就不能保证他会不会结账了。店员对他的担忧也只是如此,即便是喝酒,老人也不会有什么危险性可言的。张先生的译文把“keep watch on”译为:不敢怠慢,体现了店员照看他,担心他喝醉的心理,更符合“kept watch on”在个语境里的特殊含义。也从侧面反映了这篇小说中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关系:即便是关心也是基于利益的原因。

例2:

“You should have killed yourself”,he said to the deaf man.The old man motioned with his finger.“A little more,”he said.(1:23)

曹先生译文:“你应该在上个星期就自杀了,”他对那个聋子说。老人把手指一晃。“再加一点,”他说。(2:33)

张先生译文:“你上个星期就应该自杀了,”他对聋老头说。老头伸出个手指示意,“多加一点,”他说。

按照字面意思,原文中的“The old man motioned with his finger.”可理解为老人的手指动了下。曹先生的译文把这一句翻译为“老人把手指一晃”,与句子的字面意思吻合。但阅读的过程中,这个处于段落中间的句子容易令人觉得老人的这一动作是对前一句话的回应。尤其是那些对原作不了解的读者,在读这篇译文的时候容易把“手指一晃”这个动作与头脑不清楚的醉汉结合起来。然而,因为老人听力不好,此刻根本没有听到前面那位店员说的那句恶毒的话。张先生的译文把这一句翻译为“伸出个手指示意”,就把这个简单的动作与后面添酒的要求结合起来。读这样的译文,就会把原作中的任务形象的本质特征体现出来:一位耳聋的孤单老人,贪恋小店的安静,一杯又一杯地喝酒,他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然而悲哀的是连这样一个微不足道的愿望也成为奢求,因为他的留恋,店员不得早点回家而口出恶言。此刻,老人的孤独形象更加鲜明。

例3:

“He had a wife once too.”

“A wife would be no good for him now.”

“You can’t tell.?He might be better with a wife.”(1:23)

曹先生译文:“他从前也有过老婆。”

“这会儿有老婆对他可没好处。”

“话可不能这么说。他有老婆也许会好一些。”(2:33)

张先生译文:“他从前也有过老婆。”

“现在有老婆对他没什么用处。”

“那可说不准。有个老婆也许会好些。”

原文中的“no good for”的字面意思是“对……没好处”.曹先生的译文照这个词组的字面意思翻译出来。虽然是紧扣原文,但是却失去了原文在语境中的意义。张先生把这一句翻译为“现在有老婆对他没什么用处”,就符合作者的写作风格和意图。小说中的老人很富有,但却找不到生存的支点,企图自杀未遂。如果把这一句翻译为“这会老婆对他可没好处”,会引起读者的误解。“没好处”在汉语文化中是“有坏处”的一种含蓄的说法,读者容易产生理解误区:老人不适合拥有老婆。而张先生的译文“现在有老婆对他没什么用处”就真实贴切地再现了原文要表达的含义。老人虽然富有,但精神状态极度糟糕,即便是亲情也无法弥补他内心的空虚和孤独感。他只想结束自己的生命。“虚无”主题也一直是海明威许多短篇小说中突出的主题。这样的理解,对于我们理解海明威的短篇小说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 The Complete Short Stories of Ernest Hemingway(The Finca Vigía Edition),Charles Scribner's Sons,New York,1987(22-25).

[2]陈良廷等译.海明威文集·短篇小说全集[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5.

[3]张祥麟.英汉译例评析[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01.

[4]田德蓓.文学翻译中的文化差异[J].外国文学研究,2001,(1).

[5]王春艳.文学翻译中的文化差异与传递[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10).

[6]孙菲菲.影响翻译准确性的因素探析[J].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11,(3).

[7]黄顺红,文学翻译中的文化差异与信息求真[J].焦作大学学报,2008,(1).

猜你喜欢

海明威文学作品原文
当文学作品扎堆影视化
为什么文学作品里总会出现“雨”
海明威名言
海明威:《雨中的猫》
《老人与海》与海明威
海明威的那些女人们
Performance of a double-layer BAF using zeolite and ceramic as media under ammonium shock load condition
文学作品中不可忽略的“围观者”
台湾文学作品中的第一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