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学校的范式理论与形成机制
2014-04-10鲍远根
鲍远根
(深圳市龙岗区教师进修学校科研部,广东 深圳 518172)
特色学校的范式理论与形成机制
鲍远根
(深圳市龙岗区教师进修学校科研部,广东 深圳 518172)
特色学校是近年来教育界,特别是基础教育界热门话题。从库恩的范式理论视角来看,特色学校是学校共同体探索适合学校卓越发展范式的活动过程,旨在形成学校共同体的共同信念、理论框架和操作办法等。特色学校创建思路是顶层设计、实践生成和范式形成。顶层设计是设计特色学校创建规划,要体现规划的体系化、机制化、民主化;实践生成是特色学校创建实践过程,要体现实践过程的问题化、探究化、叙事化;范式形成是特色学校创建成果的提炼,要形成学校共同体的共同信念、理论框架和操作办法等。
特色学校;范式理论;形成机制
特色学校是近年来基础教育界探讨的热点话题。其实20 世纪七八十年代,关于特色学校的建设,很多国家都进行了相关理论或实践的研究,如英国的专门学校(specialist school)、灯塔学校(beacon school),美国的蓝带学校(blue ribbon school)、特许学校(charter school)、磁石学校(magnet school)等。我国在80 年代改革开放初期提出“特色学校”这一概念。进入 90 年代,以1993 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提出中小学要“创办出各自的特色”为标志,特色学校引起理论界的关注,成为热门的概念。近年来特色学校逐步进入政府教育政策文本,成为推动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和新的办学模式,《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推进培养模式多样化”、“鼓励普通高中办出特色”、“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的教育发展新思路等。
1 特色学校:学校共同体探索适合学校卓越发展范式的活动过程
现在我国大多数学者从学校文化的视角来理解特色学校,并区分特色学校和学校特色。如在内涵指向上,“学校特色”是学校比较单一的某个方面,而“特色学校”则是从整体的角度加以考察的;在发展形态上,“学校特色”是初级形态的,“特色学校”则是高级形态的;在概念属性上,“学校特色”是较低层的概念,“特色学校”则是较高层次的概念,是“学校特色”的提升。
这些对特色学校的理解主要是从静态的概念分析着手的,凸显理解的层次性,从认为特色学校仅是某一学科上的特色(可概况为特色项目)到具有独特教育功能的学校(可概况为学校特色)再到新的办学模式即组织文化(可概况为特色学校)。若从动态形成视角解读特色学校,借用美国著名科学哲学家库恩的范式理论,特色学校则是学校教育、教学、管理人员组成研究与实践共同体,探索适合学校卓越发展范式的活动过程。
具体来说,根据周霖博士观点,教育范式是指一个教育理论共同体(即库恩的“科学共同体”)围绕某一研究主题在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上的共同信念和共同约定。它不仅蕴含着理念和传统的积淀,也包括研究方向和研究主题的建构,还包括研究方法和研究工具的限定。是一个集信念、理论、价值和技术于一身的概念。[1]特色学校更为准确的界定即是:学校教育研究与实践共同体,基于学校实际和实践,探索形成特色学校理念、理论、方法的活动过程,即既要探索基于学校实践的理念、理论和主题,也要探索符合学校实际的特色学校创建方法和技术。按照特色学校范式理论,特色学校创建应按顶层设计、实践生成和范式形成的思路。
2 顶层设计:特色学校创建规划的体系化、机制化、民主化
2.1 理念设计的体系化
教育理念是人们对于教育现象的理性认识、理想追求及其所形成的教育思想观念和教育哲学观点,是教育主体在教育实践、思维活动及文化积淀和交流中所形成的教育价值取向与追求,是一种具有相对稳定性、延续性和指向性的教育认识、理想的观念体系。[2]从理念的内涵和价值来看,教育理念是教育价值取向与追求的观念体系,具有概括性和抽象性,在实践中常出现学校办学理念高高挂在墙上、与学校管理者和教师实践工作相互脱节的现象。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与这些理念和实践工作没有紧密结合有较大关系。因此学校教育理念设计要体系化、具有层级性,不同层次的实际工作有不同的理念。第一层级是学校的办学理念或称之为校长的办学理念,校长办学理念是校长对办学实践的理性思考和理想追求,是校长办学信念的集中体现。更具体地讲,校长办学理念是校长对教育、学生等教育核心要素的本质认识、理想追求及对办学过程中教与学、发展与改革、理想与现实等基本关系的价值信念。第二层级是学校部门工作的工作理念,它是学校各部门工作的指导方针,它既要分享第一层级的学校办学理念,又要紧密联系本职工作的实际特点,是融部门工作性质和办学理念为一体的部门发展理念。如学校教学、教务、德育工作都要有自身的理念。第三层级是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主要是教师根据对学校办学理念、所属部门的工作理念的理解以及自身发展实际,提出的自身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方针,对自身教育教学工作具有潜移默化的指导价值。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具体体现在班级管理、教学组织与实施、团队管理中等。
2.2 方案设计的机制化
制订学校发展方案,其主要用意并不在于拿出一个文本,关键在于实施,因此学校发展方案更强调方案的执行“过程”,通过这一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提升学校的教育质量,从而凸显学校特色。因此,根据学校的发展目标、教育哲学、优先发展的特色项目、学校发展目前的状况(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等),确定切合学校实际的、全员参与的、可操作性强的实施方案是规划得以落实的先决条件。[3]从实际情况来看,制定特色学校发展方案是大多数学校发展的常用之策,很多学校特色学校创建方案设计的体系严密、结构严谨、分工明确,但是若干年后,学校工作还是没有变化,更无从说起特色项目的显现。
特色学校发展的方案设计,从静态内容上来说,包括在学校理念引领下的特色学校整体创建方案、各教育教学部门特色发展方案以及重点创建的特色项目方案;从动态的实施过程来说,方案设计要更关注可操作性,即实践的机制化运作。例如,重点创建的特色项目方案设计要思考以下几点:依据特色办学理念和部门工作理念,结合项目工作的教育价值,提出特色项目教育理念;按照特色项目涉及到的专业内容及本校学生实际,设计分层级成体系的特色项目创建校本教材;依据教材内容以及学校师生实际,为校本教材提供实施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结合学校整体工作实际,设计系列主题化的学生活动;基于学校师资实际,采用多种方式引进、培训、培养特色师资;根据总体发展目标进行时间、人员、任务的划分与具体落实;对方案执行的监控和保障,将保障措施、监控和评价体系等纳入到实施方案中等等。
2.3 设计过程的民主化
“发展越来越被看成是一种唤醒的过程,一个激发社会大多数成员创造力的过程,一个释放社会大多数成员个体作用的过程,而不是被看成是一个由计划者和学者从外部来解决问题的过程。特色学校创建是一种自主的过程。”[4]特色学校发展方案设计的过程要充分发挥民主,广泛采纳相关利益群体(如教师、学生、家长、社区等)的意见和建议来改善学校管理,让他们参与到设计和实施学校发展的全过程,从而协调学校组织内部、学校组织与其周围环境之间的关系,并由此获得广泛的共识、认同,促进学校与社区的共同发展。
在特色学校发展规划设计中发挥民主,就要充分发挥学生在规划中的“当事人”的作用,通过多种途径了解学生的实际和需求,把学生的实际和需求作为学校特色发展的根基,条件允许的话,可以邀请学生参与特色项目的发展规划中来,吸收他们的聪明智慧;教师是特色学校创建的主力军,要充分发挥教师在设计过程中的积极作用,和教师充分讨论特色学校的理念和方案设计;要重视社区、家长在特色学校创建的积极作用,积极向社区及家长通报特色学校发展的整体设计以及特色项目实施方案,并积极主动吸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教育行政部门和专家学者在特色学校创建中起到重要的引导作用,也要重视他们的指导意见。
3 实践生成:特色学校创建实践的问题化、探究化、叙事化
3.1 实践起点的问题化
在顶层设计中,已经为特色学校创建构建了整体框架和平台,如何在整体框架和平台下开展特色创建工作,是实践中的首要问题。许多学校按照精心设计的顶层设计框架进行,全面推进、面面俱到,结果是一段时间内很难见到特色,更难以形成特色学校;另外,一般来说,创建特色学校的学校都有比较好的基础和探索,在某一方面有了一定的特色。因此进行特色学校创建工作就应该从实践中的典型问题出发,突出重点和难点,而不是按照规划按部就班、全面而系统的推进。
在实践中学校可以在每个时间段(学年、学期、月、周),在若干个工作部门开展解决突出问题的创建特色学校的重点工作。并不强求解决的问题具有多少逻辑性和系统性,而是要根据实际来确立问题。这种问题应该是实践中的问题,而不是领导头脑中想出来的,应该发动全体教职员工甚至学生、家长参与到问题征集活动中来。以讲述身边的教育教学突出问题的方式,采用讲故事的方式,具体说出具体实践中的问题,防止参与者采用抽象性太强的词语,拍脑袋和根据经验提问题。管理者根据一个个具体的问题情境,整理归纳出共性的问题,并提炼出相关主题,从而把问题主题化。学校就可以把某段时间界定为“某某主题学年(或学期、学年、月、周等)”。
3.2 实践过程的探究化
在实践起点阶段,已经明确了实践的问题和主题,紧接着就是要解决相应的问题。在特色学校创建过程中,特色体现在过程中是办学手段和方法的特色,办学手段和方法的特色是在解决校本问题中体现的。要形成具有独特办学手段和方法,要以行动研究的方式,探究校本问题,而不仅仅是凭经验解决问题。
华东师范大学陈桂生教授关于教育行动过程的设计包括四个环节:计划(P)、执行(D)、检查(C)、总结(A),并认为“观察”与“反思”是贯穿于行动研究的全过程。[5]按照行动研究解决问题的范式,就是要时刻围绕着问题及主题,在计划—执行—检查—总结中不断解决问题。要提高解决问题的实效性和创新性,在计划前要加强两个方面的研究:一是加强文献研究,要按照解决问题所设计到的主题,从期刊网、他人实践中广泛搜集相关文献资料,系统归纳他人在解决此类问题时所形成的成熟做法和经验,思索他们存在的问题和可能有的不同思路和方向。文献研究能够启发解决问题的创新思路和策略;二是加强调查研究,要按照解决问题所涉及到的主题,再回到与问题相关的情境中去,通过设计调查问卷、无结构化访谈、参与式观察等途径深入细致地了解问题产生的影响因素、可能采取的策略举措等。这样通过大量的文献研究和扎实的调查研究,可以制定出一套解决特定情境化问题的方案。
正如英国学者凯米斯认为,行动研究是一个螺旋式加深的发展过程,每一个螺旋发展圈又都包括行动研究的基本环节。它是第一个螺旋圈的终结,又是过渡到另一个螺旋圈的中介。特色学校创建的过程也就是围绕学校发展难题而不断解难题的活动,从而实现学校螺旋式发展的过程。
3.3 阶段成果的叙事化
教育叙事是表达人们在教育生活实践中所获得的教育经验、体验、知识和意义的有效方式。[6]特色学校创建阶段成果的叙事化,就是要参与特色学校创建的教职员工能以叙事、讲故事的方式诉说自己参与创建过程的真实案例,包括参与创建的具体案例的做法,特别是要体现解决情境化的个性问题的探索历程,彰显探索过程的体验、情感等。参与特色学校创建的教师以故事叙说的方式反思自己的生活,不仅能使参与者对自己的教育、教学、管理等进行适时的总结,而且可以为自己日后工作提供丰富的经验;有助于作为个体的创建参与者从对日常教育、教学、管理等日常行为、知识、技术的反思转变到对自己教育教学观念的反思;还有助于促使创建参与者系统梳理和深入思考自己遇到了什么问题、怎样遇到这个问题和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给看似平凡、普通、单调、重复的活动赋予独特的意蕴,有助于创建参与者发掘、建构日常教育教学生活中的例行事项的深层意义。
4 范式形成:特色学校范式的共同信念、理论框架、操作规范
英国学者玛格丽特·玛斯特曼在《范式的本质》曾对库恩的范式概括为三个层次:一是形而上学范式,也称为哲学范式或元范式,泛指科学家所共同接受的信念;二是社会学范式,是指科学家普遍认可的科学成就和学术传统,包括构成学术研究基础的概念系统、基本范畴和核心理论在内的理论框架;三是人工范式或构造范式,是将范式作为一种依靠本身成功示范的工具、一个解决疑难的方法、一个用来类比的图像,这三个层面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体。特色学校范式结构实际上也包含着形而上学范式、社会学范式和人工范式三个层面。但是特色学校的人文性和实践性,决定了特色学校范式不只是一个科学研究的范式,而且是一个特色学校理论研究与实践操作融为一体的范式。
4.1 形而上学层面的特色学校范式是指特色学校共同体的共同信念
这种信念是共同体在哲学认识论的高度上对特色学校基本问题的认识,其基本问题主要包括学校的性质和功能、特色的内涵、特色学校的内涵等等。特色学校创建共同体对学校、教育的不同看法,就会对这些基本问题产生不同的假设,从而产生不同的理论框架和解释问题的方式,形成不同的特色学校范式。
实践中特色学校共同体的共同信念主要来自两个方面:其一是讨论出的共同信念,就是在特色学校创建顶层设计阶段,即理念设计的体系化,这是共同体的共同信念的最初状态,是经过共同体民主讨论确定的有关对学校、教育、特色学校等基本问题的理解,也包含特色学校创建各工作部门对教学、德育、管理、教研、科研等方面的基本理解;其二是探索出的共同信念,就是在特色学校创建的实践中,根据本校特色学校创建的具体实践活动,检验讨论出的共同信念,按照实践情况,不断完善、修正讨论出的共同信念,最终要使特色学校创建共同体不仅在讨论中,更重要是在实践中都能真正认同这些共同信念,从而能在日常工作中自觉践行这些共同信念。
4.2 社会学层面的特色学校范式是指特色学校共同体在其共同信念指引下所形成的特色学校创建的概念系统、基本范畴和核心理论在内的理论框架
共同体的信念决定了特色学校理论与制度的基本风貌。特色学校理论是在特色学校创建共同体的共同信念的指引下,在创建实践中逐步建构起来的,是共同信念情境化实施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特色学校的人文性和实践性,决定了特色学校理论是质的研究中的理论,是在原始资料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适用于在特定情境中解释特定社会现实和社会实践的理论。这种理论至少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前人的理论、研究者自己的理论、资料中呈现的理论。“前人的理论”是人类已经在本领域建立的公理和定理等;“研究者自己的理论”指的是研究者对本研究现象的假设、观点、前见等;“资料中呈现的理论”是研究者从研究对象直接获得的、或者通过对原始资料进行分析以后获得的意义阐释。[7]在特色学校创建中,顶层设计就是融合了“前人的理论”和“研究者自己的理论”,实践生成中收集到的资料就是研究对象的原始资料。要形成特色学校范式的本土化理论,学校共同体要从“实践生成”中收集到的大量原始资料(真实的教育案例、叙事),以扎根理论的方式提炼本土理论;同时要反思“顶层设计”中的前人理论、共同体的假设并做相应的调整。从而达到融“前人的理论”、“研究者自己的理论”、“资料中呈现的理论”于一体的特色学校本土范式理论。
4.3 特色学校的人工范式层面主要是指特色学校具体的实践操作层面,包括特色学校的创建策略、典型案例等
这是指在特色学校的创建实践中,将特色学校共同体的共同信念、理论范式作为一种示范工具和解决疑难的方法,用以解决特色学校创建实践中的问题,形成特色学校创建的创建策略。特色学校创建的创建策略主要包括:学校共同体在解决问题中所形成的具有独特而有效的操作模式,形成的典型案例。
操作模式主要来源于特色学校共同体从创建过程中解决问题过程中形成的经验,提炼出创建活动的相对稳定的、符合学校实际的工作模式和流程。这种校本工作模式是工作流程和步骤上的思路。形成特色学校范式不能仅仅是学校一个或几个部门形成了成熟的工作模式和流程,而是要所有学校部门都能够具有比较成熟的工作模式和流程。只有这样,才能形成能充分体现学校办学理念和理论的办学模式。一般来说,学校德育、教学、学生管理、科研等重要的学校教育教学部门都要形成特色工作模式和流程。
典型案例是范式技术的具体运用和举例,主要是指在解决学校实际问题中融入共同体中的个人智慧的具体化的探索历程。典型案例主要资料来源于实践生成中的叙事化的阶段成果。具有成熟范式的特色学校应该有优秀教师探索本校教育、教学、管理中最容易出现的具体问题的个案问题研究。这种个案研究成果呈现,不仅仅可以用理论说理的方式,也可以用教师能听懂、愿意听、具有吸引力的讲故事的方式,从而引起共鸣,给人以更多的启发。
在特色学校的范式框架中,各个层面也是一个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有机统一体。特色学校共同体所具有的一致的信念、理论以及实践操作策略的总和,构成完整的特色学校范式。当旧的特色学校范式出现危机时,只有改变共同体的信念,才能解决危机,实现特色学校范式的转型。
[1]周霖.教育理论思维与教育理论发展研究[D].吉林:东北师范大学,2011.
[2]韩延明.理念、教育理念及大学理念探析[J].教育研究,2003,(9).
[3]胡方,龚春燕.做好特色学校发展规划[J].人民教育,2009,(3—4).
[4]楚江亭.特色学校创建:概念透视与模式重构[J].教育发展研究,2008,(8).
[5]陈桂生.到中小学去研究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6]丁刚.教育叙事的理论探究[J].高等教育研究,2008,(1).
[7]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Paradigm theory and formation mechanism of featured school
BAO Yuangen
(Education Research Department,Longgang Teacher Continuing Education Institute[Shenzhen],Shenzhen 518172,P.R.China)
The featured school has been a hot topic in recent years in the education field.In view of Kuhn's paradigm theory perspective,the featured school is an excellent type of educational institution for the school community to explore for the activities of excellent development.It is also intended to form the school community of shared values,theoretical framework and operational methods,etc.The way of formation of the featured school is to create a top-level design,practice reflection and form the school-based paradigms.The top-level design is to create a school-oriented,systematic,institutionalized,democratized school development planning.The practice reflection is the process to create featured school which must explore and reflect the problems of practice,and narrate the whole process of problem solving.The school-based paradigms is to refine the excellent school experiences for the school community to achieve the shared values,theoretical framework and operational methods.
featured school;paradigm theory;formation mechanism
G424
:A
:1672-6332(2014)02-0026-05
【责任编辑: 羊玲】
2014-02-19
鲍远根(1978-),男,安徽六安人,硕士研究生,中学一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学校特色和文化研究、中小学教育科研方法论研究。E-mail:billbao@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