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教育在思想政治课中的探索和践行—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为例
2014-04-10周小云
周小云
(硅湖职业技术学院 基础部,江苏 昆山 215332)
教育因人的生命而存在,生命的生长需要才是教育的基本内容。[1]生命教育,简言之即围绕生命所开展的教育,然而关于生命教育的具体内涵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冯建军认为:生命教育是指个体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过程中,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生命意识熏陶、生存能力培养和生命价值升华,最终使其生命价值充分展现的活动过程。[2]如果一种教育,让学生学会很多,却没学会如何幸福地生活,那么这种教育至少是残缺的。他将生命教育提到了一定的高度,即生命教育是其他教育的起点,也是所有教育最后的落脚点。
一、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现状分析
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经济的增长、科技的进步,同时也使得人与人、人与自然及人与社会产生疏离,致使各国自杀、他杀的现象不断增加。唤醒学生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的教育,也日益受到研究者的关注。国内研究领域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关注生命教育。从国家到地方教育部门进行了许多生命教育科研、教学实践、教材编写、教学大纲试行等活动,取得了较多的成果,但是这些活动主要在中小学进行,在大学中关于生命教育的研究和报道还相对较少。近年来一些大学生自杀和他杀的案件不断见诸报端。有调查表明,自2008年起,自杀已经取代了突发疾病和交通事故成为大学生意外死亡的第一大原因。这些现象表明我国大学教育中生命教育的缺席。
2013年11月27日,备受社会关注的“复旦投毒案”公开庭审。自从本案发生后,社会各方就案件的不同角度进行分析,一场关于生命教育的思考开始了。生命教育也受到各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福州大学于2013年5月8日举办“十字”生命教育试点工作展示活动;西北政法大学2013年12月4日开展了“生命—生活—生存”系列教育活动。这些围绕生命教育展开的活动,在我们倍感痛心的同时得到了些许安慰。
生命教育需要社会、学校和家庭三方的齐力配合和共同参与。课堂是学生形成生命观的主要场所之一,而思想政治(下文简称“思政”)课承载着对大学生的情感和思想教育的重任,生命教育是思政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同时也与思政课的教学目标相吻合。所以,教师在思政课堂中对学生的生命教育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思政课中生命教育的践行
冯建军提出学校中推行生命教育着力的重要方面就是课程,应该以思想教育课为主体,在学科中渗透生命教育。[3]而作为大学生思想教育重要课程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全国大学生的必修课,所以在本课程中渗透生命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
笔者经过三个学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教学实践,得出了这样的结论:使用体验式教学比传统的理论教学,对学生的生命教育能够起到更好的效果。体验是生命在活动过程中产生的内在感受、主观经验和深刻情感。[4]在体验中学生能更全面地认识自己的生命,能更直接形象地感悟到生命的可贵,以及珍惜自己生命、尊重生命的价值。生命教育不仅要使学生掌握人体的构造等生命的特点,更重要的是唤醒学生热爱生命、敬畏生命的情感,进而全方位地感悟生命。“参与、体验、感悟、分享”是体验式教学的重要元素,体验式教学的这些特质,正契合了生命教育的要求。体验式教学不是一种方法而是一种理念,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目的、教学效果,可以采用相应的形式。这也使得生命教育呈现多元化及灵活性的特点。体验式生命教育是通过模拟情境、互动分享、角色扮演等围绕生命所开展的体验活动,让学生通过活动感悟喜怒哀乐,最后分享对生命的感悟。
(一)分享体验
分享体验是在学生掌握内隐知识的基础上,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分享交流真实经历和情感,在体验和感悟中,更好地掌握和消化之前学习的知识,并内化为自己的认知。生命教育不能简单地传授知识,而应该强调亲身体验和感悟的过程,强调学生通过自己以往的生命经历,结合自己的理解、认知等来引起自己及他人的感悟和反思。在教学中运用分享体验的方法来进行生命教育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硅湖职业技术学院从2010年起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进行课程改革,结合现阶段学生特点,将教材体系变成教学体系。将书本的八章内容分解为十几个模块,其中将教材第三章“领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形成一个题为“惜,我们珍爱生命”的模块。在这个模块中我们设置了一个分享环节,分享的话题是“你名字的含义是什么?”这个环节主要是为了让学生知道我们的生命不仅是属于自己的,还属于自己的家庭。因为几乎我们每个人的名字都包含了父母对子女的希望和深深的爱。有一个学生在这个环节中跟大家分享了她的故事:在高中的时候由于学业的压力加之周围的人际关系处理得很不好,心情抑郁,曾经一度有放弃自己生命的冲动,但是有一天她爸爸跟她讲了自己名字“赛楠”的含义,就是希望她“赛过楠木,能够超越一切阻碍,勇往直前”,所以从那一天开始她就发誓,无论遇到什么事儿,都要勇敢地活着,为了自己,也为了自己的家人。这个分享环节“以名字的含义”为切入点,通过几位学生的现身说法,激发了班级大部分学生的家庭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进而更加珍惜自己的生命。
(二)模拟情景体验
“死亡教育”是当前国内进行生命教育实践过程中的难题之一。“死亡”一直是我们中国人口中的敏感话题,在生活中避免提及,但是避免提及并不代表不应该提及。在国外,有些国家通过“模拟葬礼”让人们体验死亡的感觉,来警醒人们珍爱生命。
生命教育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而是震撼学生心灵、感染学生灵魂的教育。要能触及学生的心灵,教师必须创设情境,让学生有感而发。模拟情景体验在这里是指让学生建立一种虚拟情景,想象自己是一个不久于人世的人,要留下一封遗书来表达自己弥留之际的意愿和情感。在课堂中可以利用让学生写临终遗言这样的体验活动,来鼓励他们珍惜生命、珍惜身边的人。在模拟体验,即“写遗书”的过程中,学生进入了一种新的情境,进行“临终体验”。通过提前“写遗书”的方式帮助学生重新思考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以及科学地认识和对待死亡。很多学生的“临终遗言”中都表达了自己对周围的亲人、朋友的留恋与不舍,对自己之前不良行为习惯的悔改,进而对生活的态度发生转变,愿意更加积极地看待人生,对待身边的人,对待生活环境。
(三)角色扮演体验
角色扮演法是要求学生扮演一个特定的角色来让学生体验,进而学会换位思考,在模拟的情景中感受其扮演角色的心理活动并表现出来。在课堂上可以布置任务,让学生在课后编排情景剧或者回家与父母互换角色,体验为人父母的不易。有一个班级由班长组织编排了别开生面的情景剧《重生》,班级里挑选学生分别扮演父亲、母亲、婴儿、产科医生等角色,配以合适的音乐,展现父母孕育生命的全过程。整个班级尤其是参与角色扮演的学生感受到了生命的珍贵与坚强,并体会到父母养育孩子的艰辛。实践证明角色扮演法效果明显,让学生学会了感恩父母,感恩自己的生命。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了解生命的诞生,体验生命的喜悦,理解生命的尊严。
在体验和观看了学生自编自演的情景剧后有学生这样分享道:“生命真是个奇迹,无数个机缘巧合让这个独一无二的我来到这个世界上。我们或出生于贫穷,或生于富有,哪怕是人生的路再坎坷我们也应该珍惜,因为生命不只是我们自己,最起码它还属于赐予我们生命的父母。”还有学生这样说:“在这之前,我一直以为生命只是属于自己的,自己的学习、生活包括以后找工作都是自己的事情,不会考虑家人和身边其他人的感受。通过参加情景剧的角色扮演,改变了我之前的想法,我不仅要为自己而活,还要为了家人,为了所有爱我的人。”
(四)范例引导体验
人们只有找到了自己对生活意义的正确答案,才会自觉地朝着选定的目标努力,以全部的情感、意志、信念去创造有价值的人生。[5]在上课之前我们曾经做过一份问卷调查,调查显示学生自杀的倾向大多源于学业、就业的压力。为了让学生不要因为一点点不顺就轻言放弃自己的生命,我们希望通过一些真人实例向学生展示,在我们生活中有很多人虽然非常艰辛,但是依然在为自己的生命、为自己的梦想努力,并且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比如2010年中国达人秀年度冠军刘伟,励志演讲家尼克·胡哲,虽然尼克·胡哲没有双臂,但生命依然可以非常精彩。当听完他们的人生经历,有学生这样说:“从生命开始到结束,我们就注定在这个过程中经历一些我们本当经历的,有的时候晴空万里,有的时候会是狂风暴雨,但是不要气馁,换个角度,狂风暴雨说不定就成为帮助我们清理和滋润人生道路的清洁剂和润滑剂。”通过实例引导学生明白:人生的苦难或许无法避免,但是我们可以选择用怎样的姿态去面对。
三、小结
开展生命教育是知、情、意、行辩证统一的过程。以上提到的四种方法,虽然形式不同,但是它们的理念是一致的,即根据学生、学情等具体情况,运用合适的体验形式,体验生命的宝贵,让学生受到心灵震撼的同时,强化生命意识,从而敬畏生命、珍爱生命,提高自己的人生境界。有研究表明:当我们用眼睛看,我们只能记忆10%;当我们用耳朵听,我们只能记忆30%;当我们用身体经历,我们却能记忆80%;当我们用心感受,将无限内化于心。[6]体验式生命教育正是让学生进行亲身体验或者联系自己的生命经历,并用心感悟生命的意义,最后将感悟内化为自己的认识。利用分享体验开展生命教育,避免传统灌输式教学的僵化和教条,采用学生易于接受的、丰富多彩的形式,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有形和无形之中增强了学生的生命意识,从而让他们从心灵深处受到感染,真正唤醒学生对生命热爱和敬畏的情感。
[1] 冯建军.生命与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2.
[2] 冯建军.生命教育的内涵与实施[J].思想理论教育,2006(11):25-29.
[3] 冯建军.生命教育:引导学生走好人生之路[J].思想理论教育,2003(6):29-32.
[4] 刘志军.生命的律动:生命教育实践探索[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256.
[5] 李厚刚,张延华.将生命教育贯穿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2(1):60-62.
[6]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编写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