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分享行为研究状况概述—基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2014-04-10吕华
吕 华
(内江师范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四川 内江 641112)
分享行为是社会性行为的一个重要方面,幼儿分享行为是幼儿亲社会行为的一种表现。幼儿分享行为一直是我国幼儿教育的重大课题,它能促进幼儿个体品德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笔者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以“幼儿分享行为”为关键词,共检索到37条记录,其中写“幼儿分享行为”的有30篇。本文将以检索到的期刊论文为分析对象,对幼儿分享行为的研究进行总结,让更多的研究者了解目前我国关于幼儿分享行为的研究现状和不足,为今后的相关幼儿教育研究开辟更广阔的视野。
一、幼儿分享行为的研究概况
(一)研究方法
在研究方法上,以理论研究为主。30篇论文中,有9篇论文实证分析影响幼儿分享行为的因素,其中8篇采用自然实验法,1篇采用问卷调查法。此外,有4篇论文采用问卷、访谈等辅助方法,但在文中并没有论述过程,只描述了调查数据的结果,其余文章都是理论研究,且多数是站在经验的角度。
(二)研究视角
在研究视角上,以教育学单一视角为主。30篇论文中有9篇采用实验法、问卷调查法,从教育学和心理学的视角探讨影响幼儿分享行为的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培养策略。其余21篇论文几乎都是从教育学的视角来探讨分享行为对幼儿发展的积极意义及培养幼儿分享行为的策略。
(三)研究路径
在研究路径上,主要有四种形式:第一种是先简单地论述幼儿分享的现状或者意义,然后重点探讨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策略;第二种是对影响幼儿分享行为的因素进行实证研究或探讨,然后就幼儿分享行为的策略提出建议;第三种不分析现状,而是对分享行为的概念,在幼儿发展过程中的意义、影响因素及培养策略进行分析;第四种是全方位的分析,对幼儿分享行为的内涵、意义、现状、影响因素、培养策略各方面进行详细的论述。
二、幼儿分享行为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幼儿分享行为的内涵
30篇论文中有8篇论文对分享的概念给出了界定,有三种表述:第一种是指与他人共同享用某种资源;第二种是指将自己喜爱的物品、美好的情感体验及劳动成果与他人共享的过程;第三种是指将自己所有物质或所支配的物质或者事件、欢乐、幸福、好处、机会等与别人一起使用、体验的行为。由此可见,目前对分享的概念并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但从以上三种不同表述来看,分享的实质是与他人共享,包括精神上和物质上。
关于分享行为的概念,30篇论文中有9篇论文作了概念的界定,也有三种表述:第一种指幼儿与他人共同享用某种资源的行为;第二种指一种把自己的物品分给他人使用的互惠性亲社会行为;第三种指一种对别人、对社会有利的行为。由此可见,对分享行为概念的界定,也没有统一的说法,但总的认为是与他人共同享用某种资源的行为。
(二)幼儿分享行为的积极意义
在30篇论文中,有12篇论文提到了分享行为在幼儿发展过程中的积极意义。整理分类后,这些积极意义归结为:能减少幼儿的自我中心行为,帮助幼儿建立良好的伙伴关系,促进幼儿社会化,有利于幼儿健全人格的发展和形成,有利于幼儿个体品德的发展。
(三)幼儿分享行为的现状
30篇论文中,有9篇论文分析了幼儿分享行为的现状,其中4篇论文以调查等辅助手段得出:目前幼儿缺乏分享意识和分享行为,不懂得与同伴相处,以自我为中心,独占玩具、食物等行为是一种十分普遍现象的结论。
(四)影响幼儿分享行为的因素
影响幼儿分享行为的因素主要包括幼儿个体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两大类,而幼儿个体内部因素又包括认知因素(观点采择能力、分享观念)和情绪因素(移情);外部因素包括家庭(家庭结构、家长言行、家长教育方式)、学校(教师的言行和态度、同伴)和物品(分享物品的属性、分享物品的数量)。
1.内部因素
30篇论文中有9篇论文提到了幼儿认知发展水平与幼儿分享行为的关系,除了刘晓晓等人[1]的研究属于实证研究,其余8篇论文都属于理论研究。这些研究普遍认为幼儿分享行为受幼儿认知发展水平的影响,体现出幼儿分享观念未形成,缺乏分享技能。影响幼儿分享行为的情绪因素主要体现在移情上,30篇论文中有3篇通过自然实验法对移情训练进行了实证研究。
2.外部因素
有5篇论文提到了家庭结构对幼儿分享行为的影响,有9篇论文提到了家庭教育观念或家长的教育方式对幼儿分享行为的影响。有研究者提到了教师的态度和言行、教师暗示和同伴熟悉度、玩具数量、玩具属性—即公有玩具和私有玩具对幼儿分享行为的影响。此外,还有研究者采用实验法研究了不同属性的刺激物和不同的分享对象、不同教育模式对幼儿分享行为的影响。张莉采用自然实验的方法研究了榜样(外部因素,可能是家长、教师、同伴或其他人物)和移情(内部因素,属于情绪因素)对于幼儿分享行为的影响。[2]
(五)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策略
在所分析的30篇论文中,有26篇提到了培养幼儿分享行为的策略。其中13篇论文提到为幼儿树立分享的榜样;有9篇论文提到对幼儿进行分享体验的培养;有9篇论文提到培养幼儿分享观念,激发幼儿分享意识;有7篇论文提到为幼儿创设分享的机会;有3篇论文提到训练幼儿的分享技能;有11篇论文提到强化幼儿的分享行为;有5篇论文提到要通过“家园”合作来培养幼儿的分享行为。有3篇论文提到要建立分享的规则;有2篇论文提到要巩固幼儿的分享行为。
此外,一些研究者提到通过角色扮演、移情训练和榜样训练来培养幼儿的分享行为。牛玉柏等人研究表明混班教育方式能促进幼儿分享行为,具体操作:小班应用言语引导来使幼儿产生分享意识,中班应用角色扮演让幼儿体验他人情感,大班应组织集体游戏,为幼儿树立同伴榜样。[3]
三、对幼儿分享行为研究的评价
已有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定性研究多,定量研究少
在所收集的30篇论文中,有9篇是定量研究,不到1/3,即通过实验法或问卷调查法获取数据资料,并对数据资料进行分析处理,最后得出相应研究结果。其余21篇论文主要是依据大量的事实和生活材料做的定性研究。尽管定性研究有一定的优越性,但定性研究只有同定量研究结合起来,才能在精确定量的基础上进行准确定性。
(二)经验总结多,个案研究少
现有的关于“幼儿分享行为”研究中,绝大多数学者都是通过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的幼儿所表现出的分享行为,作为教育问题的来源,并且在经验总结的基础上,对所探讨的问题进行资料的收集、整理、分析、归纳,使之系统化、理论化。这几乎成了绝大多数学者所采用的研究方式。在30篇论文中,没有一篇论文使用个案研究法。
(三)重复研究多,创新研究少
关于“幼儿分享行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幼儿分享行为的概念、积极意义、现状、影响因素和相应的培养策略上,这些研究主要是理论研究,特别是关于影响幼儿分享行为的因素和相应的培养策略很多是重复性理论研究,缺少创新研究。而且研究对象不具体,缺乏针对性,因为不同年龄段、不同环境下的幼儿分享行为有不同的表现,相应的策略也不同。
四、关于幼儿分享行为研究的建议
(一)更加关注定量研究和个案研究
在所分析的30篇关于“幼儿分享行为”的论文中,经验性研究占了2/3,为了用更准确的定性研究来丰富研究内容,今后应更加关注定量研究和个案研究,这样不仅可以丰富研究的内容,扩展研究的方法,而且通过实证研究得出的数据能使研究更具有准确性、更具有说服力;通过个案研究,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结合起来,也更能引起社会各界对幼儿分享行为的关注。
(二)更加关注农村幼儿分享行为的研究
目前,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没有搜索到关于“农村幼儿分享行为”方面的论文。根据影响幼儿分享行为的外在因素来看,农村幼儿所在的家庭环境、家庭教育方式、学校师资、教育方式等方面有其特殊性。国家中长期计划纲要中强调大力发展农村学前教育,而大力发展农村学前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农村幼儿的发展,作为幼儿亲社会行为的一种表现—分享行为,也应同样受到关注和重视。
(三)适当借鉴国外学者的研究经验
尽管所分析的30篇论文中,有9篇论文采用了实验法、问卷调查法对影响幼儿分享行为的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但总的来说,目前我国对幼儿分享行为的研究主要限于理论层面,实证研究偏少。而国外学者在20世纪70年代,关于影响幼儿分享行为的因素的实验研究,就已经达到了高潮。在今后的相关研究中,可以借鉴国外学者的研究经验。
总之,目前我国对幼儿分享行为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成就,幼儿分享行为这个研究领域,需要更多的专家学者不断地耕耘探索,以不断丰富和完善研究成果。
[1] 刘晓晓,莫书亮,王红敏,等.3~5岁儿童的分享行为与心理理论和所有权认知的关系[J].学前教育研究,2013(1):24-30.
[2] 张莉.榜样和移情对幼儿分享行为影响的实验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8(1):26-32.
[3] 牛玉柏,李占星,胡瑛.混龄教育和同龄教育幼儿分享行为的对比研究[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3(1):27-29.
[4] 曾英.促进幼儿分享行为的教育策略[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S1):249-250.
[5] 张金荣,高丹.教师暗示和同伴熟悉度对幼儿分享行为影响的调查研究[J].早期教育:教师版,2011(1):16-18.
[6] 胡晓颖.浅谈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J].上海教育科研,2006(10):61-62.
[7] 唐慧琳,严娟.玩具数量对3~6岁幼儿分享行为的影响[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11(5):90-93.
[8] 邢雯吉.玩具所属性对4~6岁幼儿分享行为的影响[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2006(10):3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