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高校女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

2014-04-10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心理工作

翁 洁

(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福建·福州 350108)

近几年来,高校女教师比例逐年攀升。据不完全统计,现在高校教师中女教师已占44.9%[1]。可见,女教师已经成为高校教学、科研、管理和教育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同时,她们也面临着职称评定、职位晋升、工作竞争、角色冲突、评教压力等种种挑战和考验,相当一部分高校女教师心理健康状况不佳,而其心理健康关系着高等教育的质量,并对于学生人格完善、心性培养、身心健康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关注、维护与促进高校女教师心理健康,将有助于女教师以更好的状态投入工作,提高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效率,充分发挥潜能和创造性,促进女教师的个人发展和提升高校教育质量。

一、高校女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

高校女教师作为社会中一个特定职业群体,工作在高等教育一线,为社会输送高端人才付出了艰辛的努力。长期以来,人们总是强调高校女教师的责任和义务,却相对忽视了她们也像其它社会成员一样,享有受尊重、保障自身基本权益的权利。近年来,与女教师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心理问题已日益突显。

当前已有不少研究针对高校女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展开调研工作:南京市高校女教师的一份SCL-90测量调查报告也显示女教师比全国心理健康常模状况要差,在恐怖因子上明显高于男教师,未婚女教师在偏执因子上得分高于已婚女教师,而已婚女教师,尤其是45岁以上的女教师躯体化因子得分突出[2]。河南省高校女教师心理健康问题调研结果同样显示出高于全国常模的状况,检出率达29.1%,突出表现在人际关系敏感、抑郁和焦虑上。总体上高校女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比男教师差,并随年龄的增长,尤其高学历和中级职称女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比较突出[3]。种种当前的调查分析都表明了,高校女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是不容忽视的问题,应该获得社会、学校的共同关注与积极维护。

二、高校女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分析

从当前的高校女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看来,其心理问题的特点比较典型集中于人际敏感、情绪波动、角色冲突、职业耗竭等问题上。以下就高校女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

(一)社会方面

首先,社会转型与变迁给高等教育带来了压力与挑战。高等教育招生规模不断扩大,而就业形势却日益严峻,这种失衡状况对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高校教师们施加了无形的压力。当今社会知识更新速度愈来愈快,信息化与现代化一方面摧毁了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者的权威形象,另一方面也对教师的专业发展增加了压力。这种压力感对高校教师们心理健康的影响是内潜性、长期性的。高校女教师中不胜压力者可能会因力不从心而产生焦虑,自我怀疑和无助感。

其次,社会大众形成对高校教师群体的高期待心态也是造成教师心理压力的重要原因。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教师,被人们贴上“红烛”、“春蚕”等奉献自我的形象标签,认为教师不但要有渊博的专业知识,更有具有人格魅力,还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做事做学问。敬业与奉献是人们对教师的职业期待,向高校教师索取更多已成为一种思维惯性,而对教师的支持、理解和宽容却相对较少。

再次,高校教师的社会地位与其自身需求之间存在矛盾。高校教师教育工作压力大,既要科研又要教学,还要承担其它教育工作,甚至不少教育工作是利用业余时间开展的,工作负荷非常大。尽管教师付出辛苦的努力,该群体的收入、待遇、社会地位却往往不能与其投入、付出成正比。这种失衡的状况和内心强烈的矛盾感,使教师对自身职业价值产生了怀疑,也妨碍了其投入教育事业的工作热情。

(二)学校方面

第一,当前的人事制度改革使高校变成了一个激烈的竞争场所。打破了职务职称终身制,改用聘任制,不同职称的收入也拉开档次。这样的人事制度的确在一定程度上给高校注入新的机遇和活力,但是同时也使高校的教师们陷入随时可能落聘、职业发展危机的焦虑感之中。另外,有研究指出当前高校中正处级、副处级干部中,仅10.9%的女性[4],这与女教师在全体教工中所占的44.9%的比例形成了强烈反差,可能反映了当前人事选拔制度存在对男性倾斜的倾向。晋升机会、待遇的不均等、不公平,也令女教工的职业生涯发展前景堪忧。

第二,学校的管理和制度对教师各方面工作都有很大的影响。部分高校热衷量化评估与管理的模式,制定了严格、详细的检查制度和评比规定,甚至与经济奖励挂钩,严重束缚了教师的手脚和积极性的发挥。相反,模糊的、定位不清晰、要求不明确的管理方式也不可取,如信息不透明、传达不及时,强制增加教师隐性工作量等,都会使教师产生对立的情绪,产生焦虑感和不明确感,带来失调的工作状态,导致心理健康问题。

(三)个人方面

首先,生理因素可能成为影响高校女教师的重要原因。由于女教师自身生理特点,通常要经历每月的生理周期以及怀孕、生育、绝经、更年期生理变化等,这些现象造成的内分泌变化甚至失调都会给女教师们带来躯体上的明显不适和情绪波动。在生育时期的女教师常有身体上的不适反应,造成情绪波动性大,发生抑郁问题的风险也高;在更年期时女教师的生理变化也比男教师更为明显,而体内激素水平的变化将使女教师的情绪更为复杂多变,如易紧张、激动、心理更敏感以及失眠健忘。

其次,多重角色冲突是高校女教师心理健康危机突出的影响因素。高校女教师要同时扮演家庭角色(女儿、妻子、母亲等)和社会角色(教师、研究人员、专业人士等)。每个角色对女教师的要求和期待是不一样的,需要女性用灵活转换的方式与不同的对象互动,在每个情境中以恰当的身份真实地生活。当她们没能处理好角色转换的问题,或因工作与家庭的关系协调问题而带来角色失调,就会导致焦虑等负面情绪,继发教师职业倦怠和无力感。

再次,完美主义的人格倾向是潜在的内因。高校女教师往往对自己“高期待、高标准、高要求”,在工作、家庭、社交等方面等都要求自己做到尽善尽美,不愿承认自己的不足或失败。这样的人格倾向,容易带来人际敏感、关系紧张,对事件采用错误归因和不当的应对方式(如退缩、逃避、碍于面子压抑自己等等),甚至出现自我否定或是自我怀疑。这类女教师们在每次压力情境下都耗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比如为了完成某项工作而忽略了子女教育或照顾家庭,引发家庭关系矛盾以致难以投入工作,结果生活、工作都被耽误,从而加剧挫败感,对自己更不满意,花更多精力去作所谓的弥补,却最终陷入恶性循环。

三、维护高校女教师的心理健康的对策

从高校女教师心理健康的产生原因可以看出,问题的产生不仅与教师的职业特点有关,也与教师的人格特点、应对方式以及生理因素相关,更与社会、学校、家庭的环境密切关联。因此维护高校女教师的心理健康应该综合多种途径来促进高校女教师心理健康。

(一)社会层面

在社会层面上,要呼吁人们对高校女教师职业压力的理解,以更加宽容、支持的态度积极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全社会应该共同努力,将“尊师重教”落到实处,给教师职业以相对应的社会地位,提高教师的工资待遇,改善工作条件,满足教师的合理需求,增加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和社会自豪感,满足其自我实现的高级心理需要。鼓励教师更新知识,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为教师的生涯发展提供社会层面的支持。帮助教师解决工作、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如外地教师的住房、租房、交通补贴,小孩子就读幼儿园等问题),适当予以政策倾斜,让她们能够全心全意地投入高校教育工作中,安心地为高教事业贡献力量。

(二)学校层面

学校要认识到心理健康是教师的基本权益之一,向教师提供教师相关的心理健康培训或心理服务。比如,为女教工举办女性心理健康的知识讲座,让大家学会用心理学的知识更好地认识自己,用适合自己的各种策略和方法来应对问题,达到能心理健康的自我维护和调节的目的;还可配备心理咨询师,为教工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服务;还可以适时组织教师参加一些有益身心的娱乐休闲活动,增进同事间的人际关系,以缓解工作中的压力。

在管理上鼓励民主化管理,信息公开化、透明化,适当赋权于教师,让教师参与学校事务的决策。这种方式将突出教师在学校中的主体性,真正做到关注和尊重教师,让教师将在参与学校管理决策的过程中,增强组织归属感和职业认同感,有利于减少组织冲突,提高教师职业满意度。

完善教师评价体系,将男女性别差异纳入管理与评价中,给女教师提供公平、公开、公正的晋升、评聘机会,重视女教师的职业生涯发展。评价中增加客观观测指标,强调个体专业发展性,减少或弱化横向比较,创设人本主义、和谐的工作氛围,有助于降低女教师职业压力。

(三)个人层面

第一,明确高校女教师的心理健康标准,主动向标准调整自己的状态。教师作为一种职业,对从业者有特定的要求。笔者认为可以从四个方面来描述高校女教师心理健康标准的特殊性:即高职业认同、明确的职业规划、良好的角色转换意识、身心状态的协调发展变化。高职业认同,即对教师职业的认同度高,就意味着对教师职业的特点、要求、性质、功能、意义认识比较深刻,有利于带来高工作价值感,从而提高工作满意度;明确的职业规划是指对自己的现在和未来进行明晰的定位。女教师更应该对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有适当的目标,而不是在忙于调和家庭与事业的冲突中失去前进的动力或放弃原本的专业追求;良好的角色转换意识,主要是指能在工作与生活、家庭与学校、个人与集体、上级与下级等各种关系中有条理的生活,恰当地转换于各种角色之间,按照角色期待行为而不产生混乱的状况。教师心理健康应该强调对多重角色的认知,适当地处理生活中的各种关系,调整和寻找冲突之间的平衡点。身心状态的协调发展变化,主要是从女性发展特点这个层面上来强调的,是指在面临女性特有的生理发展时期时,个体的心理也能相应协调发展,积极地调整过渡并稳定工作状态。年轻的女教师需要建立亲密关系、步入婚姻、分娩后代等;产后女教师一方面要哺育幼儿、照顾家庭,一方面也要应对职场压力;中老年的女教师遭遇更年期的生理变化,同时随着子女的成长和外出学习、家庭结构的变化,学校教学梯队的更替,也容易引发“中年危机”。身心的协调发展变化有助于女教师正确看待自己的身体与心理变化,及时调整工作状态,预防心理危机。

第二,加强自我生理、心理保健。高校女教师应提高自我心理健康维护的意识,尤其是对于与女性生理变化密切相关的时期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积极开展保健。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按时作息,规律生活,保证自己每天有充足的精力投入工作和生活;学习一些心理减压技术为自己减压;明确角色任务,分清每种角色中待解决的事情的轻重缓急,在完成任务的成就感中最大程度地实现自我需要的满足;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主动寻求社会支持,向朋友、家人倾诉,及时将烦恼排解;适度地宣泄,学会将自己从紧张的生活节奏中放松出来。

第三,正确认识自己,悦纳自我,解放被“完美主义倾向”囚禁的自我。高校女教师中有很大一部分的人可能存在着“完美主义倾向”,正是这样的倾向给她们的生活、工作带来了困扰。在面对角色冲突和人际矛盾时,容易变得敏感多疑,诱发焦虑、抑郁等情绪障碍。建议女教师们放下沉重的“完美主义”枷锁,正确看待自己已拥有的优势资源,也客观评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学会承认自己能力与精力的有限性,学会允许自己失误也允许自己失败。在悦纳自我的基础上,学习如何利用和整合自己的优势资源,扬长避短,使原本严苛、刻板的自己变得更加灵活,有朝气。学习重新调整对自己、对他人、对周围事物的评价标准,降低对自己过高的、不切实际的期待,做一个真实的自己。

总之,高校女教师的心理健康需要我们付出长期的关注与干预,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只有从社会、学校、个人多层次、多方面共同努力,才能最大程度地改善高校女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

[1]谢庆玥.提高高校女教师心理承受力的重要性及对策探讨[J].中国科技博览,2009(14):248-249.

[2]刘卫萍,钱旅扬.南京市高校女教师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中国校医,2006,20(6):631-632.

[3]李宝峰.河南省高校女教师心理健康现状及对策研究[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1,21(4):48-51.

[4]赵静静.高校女教师的角色冲突与心理健康[J].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24(6):94-96.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心理工作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心理感受
不工作,爽飞了?
选工作
让心理描写点亮全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