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拉萨环境伦理观的重塑

2014-04-10黄军锋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伦理观拉萨市拉萨

高 月 黄军锋

(西藏民族学院法学院 陕西·咸阳 712082)

一、拉萨城市环境的现状

青藏铁路的修建联通了西藏和内地之间的经济命脉,这有利于加快西藏中部经济区的形成,提高了产业间的依存度,促进了产业链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及优化升级。[1]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交通的便利等因素,使得大量的游客和务工人员涌入西藏,使得西藏尤其是拉萨的城市环境压力日益增加。

(一)城市道路

拉萨市①作为国家一级旅游城市,相比过去,城市面貌有了很大改观,现代化基础设施日趋完善。但城市化建设,离不开城市环境。通过实地考察,拉萨市道路两旁垃圾桶的安置密度较大,但是,道路两旁的果皮纸屑依旧很多。偶遇刮风,垃圾和沙粒混杂被风卷起,街道卫生环境较差,人们大多要戴口罩才能出行。藏族流传着神山禁忌、神湖禁忌、活地禁忌、神鸟神兽禁忌以及“好吃”的禁忌。[2]这些禁忌在半农牧区、纯农牧区还流传这样的环境习惯,然而在城市,环境禁忌的拘束力却被渐渐弱化。

(二)城市周围山体风化

西藏拉萨市多山,市内遍布寺庙,其中大昭寺、小昭寺、布达拉宫、哲蚌寺与甘丹寺等名寺,香客尤为众多。藏族有个重要的习俗,就是朝拜时必烧一种植物(藏语叫“桑”),将“桑”和青稞、水等物一同置于火上,以示吉祥之意。然而,这种植物在选取上很有讲究,依照当地的习俗,不可取山脚下的“桑”,因为其上有牲畜粪便等污秽之物,所以必取山峰的中上方的“桑”,方为干净吉祥的“桑”。本地藏民历来有烧桑的习俗,每家每户屋顶均有烧桑的烟囱,每日清晨均会烧桑。近年注入西藏的外来人员,耳濡目染逐渐也会形成这样的习俗,可是因为住房的原因,大多无法在家中焚烧,闲暇时也会去寺庙烧桑。尤其是到了旅游旺季,游客的数量激增②。由此可以推想,桑的焚烧量会非常庞大。又因拉萨独特的高原气候、年降水量少等自然因素,烧桑习俗对于拉萨市周边的山峰植被覆盖率也是一个极大的挑战。一旦山体植被遭到破坏,山体风化势必会给拉萨市的城市空气环境、道路环境等造成非常恶劣的影响。

二、拉萨环境伦理观念的现状考量

(一)本土民众有环境伦理观念,但却出现逐渐弱化的现状

环境伦理观是人类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的经验总结,是为协调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约束自己的行为而建立起来的一种新秩序。藏传佛教的十善法,以及关于自然生态与自然保护规约,使西藏的本地民众普遍形成了一种环境习惯。在西藏,环境习惯法多以禁忌的形式出现。在各类禁忌中,多数内容直接关系到对动植物的保护问题。

在地域上,环境伦理观念从拉萨市周边的县、乡到拉萨市中心逐渐弱化。拉萨市县、乡等城市化不高的地区,环境伦理观念仍旧很浓厚。在拉萨市郊,人们在转神山,游神湖的过程中,不点明火,不乱扔杂物;在拉萨市郊的山上也很少看到信徒留下的垃圾纸袋等。在转山途中,我们遇到一位老人,她正把自己的食品袋放入自己的背包中。她说在神山上乱扔杂物是不允许的,有时看到山间小路上有瓶子或者包装袋等,她也会捡起来装入自己的背包,带到山下。但在市区,她就不会将街道上的杂物放入自己的背包。

在时间上,环境伦理观念自解放初到今天,呈现出逐渐弱化的趋势。就拉萨市而言,环境伦理观的最初形成是源于人们对自然的敬畏。那时,拉萨的经济结构也都以半农牧、纯农牧为主,因此,具备生产能力的人们依赖自然,敬畏自然,多向天神、山神祈求家人及牲畜的平安。久而久之,环境伦理观念就在老一辈的言传身教下代代相传。随着拉萨经济结构的转变和调整,财富的积累方式不再是依赖单一的畜牧业,所以,环境伦理观念便随着经济结构的多样化,呈现出逐渐弱化的趋势。

在年龄上,环境伦理观念的弱化程度与拉萨市人口年龄成反比。年龄越大,环境伦理观念越强,反之越弱。拉萨的城市化进程越来越快,加上全国各类院校对拉萨市的教育援助力度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西藏的孩子有机会去内地读书。虽然在环境禁忌上仍旧受西藏大的宗教环境的影响,但是生活在现代化的城市,这部分孩子的环境伦理观念会出现逐渐弱化的趋势。由于新的一代没有经历过靠天吃饭的历史,有关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更多是书本的说教,其意识约束不强,所以其环境伦理观念也在逐渐弱化。

(二)外来人员环保宣传易,但入心难,环境伦理观念未形成

环保观念不同于环境伦理观念,前者属于纯道德范畴,后者却包含了环境意识、环境道德观念、环境道德情感、环境道德信念、环境道德原则和环境道德规范等一系列人类主观内省性的环境伦理内容。环保的道德意识属于内心评价,无法在人们内心形成量化标准。人们有环保的意识,但很少有环保行为。如大量的植被被消耗以供奉神灵、游客素质的参差不齐、以及外来人口激增带来的城市环境压力等因素,导致人们普遍轻视环境保护,忽略了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虽然我国《刑法》中有危害环境的具体定罪量刑条款,但在司法实践中达不到量刑标准的案件较多。由于拉萨城市化进程逐渐加快,本土的环境伦理观念逐渐弱化,外来人员的环保道德无约束力,使得拉萨本土民众的环境伦理观念受到很大的冲击与滑坡。长期的务工人员只追求经济利益,短期的观光客只追求自然、人文等异域风情带来的不同视觉感受,他们的环保素质参差不齐。即便掌握一些自然环境系统运行规律,从务工和短期观光的目的出发,他们也没有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去正确把握和预测人、社会和自然三者之间环境伦理道德关系变化所导致的结果。因此,外来人员的环保道德缺乏约束,环保观念仅仅停留在环保宣传,他们的行为在冲击拉萨本土民众的环境伦理观念的同时,其自身的环境伦理观念也极难自发形成。

三、重塑拉萨环境伦理观的几点建议

旅游城市的整体面貌是具有模板作用的。通过重建拉萨的环境伦理观,不仅有利于拉萨市的城市环境,更能带动、感染、促进和加强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国游客的环境伦理观念,每一位感染了这种观念的人们回到自己的生活圈,也会成为一个环保元素将环保伦理散播出去。

(一)金钱与行政立法共同促进拉萨环境伦理观念的重塑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有很多禁止性的规定,但却没有明确的量刑标准,这就将部分城市环境保护的议题推入道德范畴。由于道德约束是不具有强制力的,并且也很难授予特定人管束环保道德的权利,因此一定程度的金钱惩罚是必要的。我们认为可以借鉴《刑法》中的社区矫正的做法,使得拉萨城市环境的改善从小的区域展开,点点成线,线线成片。例如拉萨市有很多治安管理站,在每个治安管理站都插入环境督导员,前提是环保部门要有明确处罚标准,尽快出台切实可行的环境处罚条例,这样才能保障执法工作的顺利进行。行政力量和社区职能的相结合,责令实施污染环境者栽树或交纳一定罚金,由行政部门统一栽树或划拨资金,由社区组织人员代为执行;责令实施环境污染者去废品收购站或污水处理厂做义工,其期间长短视危害程度而定。优化“桑”等奉神植被的入藏渠道,选择地理环境较好的内地地区,专业种植桑,避免本地的产销长龙对拉萨周围山体的植被破坏。从去年的拉萨人口普查和对进藏游客人口统计来推算,桑的消耗量不容小视,因此,抬高旅游旺季的价格,以价格杠杆控制桑的燃烧量。同时,行政机关之间要相互配合,互相监督,严格把关,杜绝为让路于旅游而以环境作代价的运营商与行政部门暗箱交易行为。将环境保护的观念与保护成本相挂钩,才能确保城市环境伦理观的重塑。内心的环保伦理必须通过外在的手段来强化保障。

(二)环境公益诉讼促进拉萨环境伦理观念的重塑

环境伦理观在拉萨的重塑,要注重实现拉萨的城市环境的正义。环境公益诉讼是一种典型的环境问题解决途径,它有着主体的分散性和不固定性,正是由于主体的这一分散性和不固定性,更需要环境公益诉讼介入民众的生活,让民众意识到环境权利的重要性,使环境正义深入人心,促进环境伦理观的深化。环境行政管理或执法毋庸置疑是强而有力的环境保护途径,在现阶段,也确实存在着环境行政执法的必要性。可如果过分依赖环境行政手段,偶遇环境监督管理部门的不作为,又会使环境保护成为一纸空文。所以,公益诉讼能将拉萨市民众的积极性调动起来,积极参与环境公益诉讼,缓解由于环境行政管理的缺陷导致的一系列环境公害,从环境行政与公众参与两者的结合处寻求一种平衡方式。[3]

(三)其他手段促进拉萨环境伦理观念的重塑

首先,加强媒体宣传。媒体宣传应具体到乡镇及村落,鼓励民众自发拍摄一些环境实况,在互联网上或电视媒体上进行播放,让人们切实看到与自己生活息息相关的环境问题;其次,要不断创新法制宣传的内容和形式,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方式加大环境伦理宣传的深度,让人们在耳濡目染中感受法律的尊严与权威;再次,注重对宣传效果的考核,组织专门机构负责对法制宣传的监督和检查,以增强法制宣传的力度。有条件的,小到乡镇,大到省市,进行环境评比,通过评比相互借鉴学习;最后,增加可循环利用资源的回收成本,一方面可以吸纳社会闲散人员投入到环保的队伍中来,另一方面,可循环利用资源的回收率也可大大提高。

四、结语

金钱堆砌的城市拉萨,需要金钱来维护它的洁净外衣。环境伦理观念的重塑,不能仅仅依赖于立法和司法,多元化的方式才能应对多重因素给拉萨本土的环境伦理观念带来的冲击。行政的力量结合公众的积极参与,逐步推进环境公益诉讼在拉萨的成长发展,通过对本土民众的环境伦理观念在城市中的强化,带动、感染外来人员环境观念,在促进拉萨环境伦理观的重塑的同时,也给其他地区注入了积极有益的环境保护力量。

注释:

①“拉萨”在藏语中为“圣地”或“佛地”之意,长期以来就是西藏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的中心。西藏拉萨市辖7县(当雄县、堆龙德庆县、曲水县、墨竹工卡县、达孜县、尼木县和林周县)1区(城关区)。全市总面积近3万平方公里,市区面积59平方公里。全市总人口近55万,其中市区人口近27万,有藏、汉、回等31个民族,藏族人口占87%。拉萨总人口52.15多万(包括流动人口),其中市区人口25.74万人(流动人口10.07万人),农牧区人口26.41万人。

②据拉萨市旅游局统计,2012年1月至8月累计接待国内外旅游者508.32万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29.27%。特别是进入八月,拉萨举行雪顿节、赛马节等传统节庆旅游活动,吸引了大批游客进藏。据统计,2012年仅雪顿节期间,拉萨就接待国内外旅游者104.52万人次,同比增长15.31%。

[1]朱玉福,唐文武.青藏铁路通车对西藏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2010(3):37-41.

[2]马晓琴,杨德亮.地方性知识与区域生态环境保护——以青海藏区习惯法为例[J].青海社会科学,2006(2):134-138.

[3]陈洋.环境公益诉讼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2.

猜你喜欢

伦理观拉萨市拉萨
拉萨舰,入列
拉萨市歌舞团迎来建团60周年
关于西藏饲草种植模式探讨——以拉萨市为例
拉萨市近54年气温变化特征
拉萨市土壤肥力变化趋势与改良策略
拉萨姑娘美
彼岸与此岸:门罗《好女人的爱》中的加拿大相对主义伦理观
拉萨设施月季白粉病的发生与防治
黑格尔财富伦理观述论——兼论社会转型期国民财富观的问题与重构
去拉萨不能错过的五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