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荦研究述略
2014-04-10刘万华
刘万华
(商丘师范学院 1.文学院;2.汉梁文化研究中心,河南 商丘 476000)
文史哲专题研究
宋荦研究述略
刘万华1.2
(商丘师范学院 1.文学院;2.汉梁文化研究中心,河南 商丘 476000)
从宋荦第一部诗集《古竹圃稿》诞生至今,有关宋荦的研究大约经历了三个阶段:酝酿期,低谷期与高潮期。就学者们有关宋荦的生平、著述、宦游、收藏、鉴赏等方面的记载与研究的文章进行归纳总结,分析和揭示宋荦研究的现状与发展趋势,以期促进和推动宋荦研究走向深入。
宋荦;文学活动;文化活动;综述
文学批评往往伴随作家作品的诞生,作品的诞生又为文学批评提供了对象。对宋荦的批评与研究,自其第一部诗集《古竹圃稿》结集就已经开始了,延及今日,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有清一代,是宋荦研究的酝酿期;二,民国至上世纪八十年代,是宋荦研究的低谷期;三,九十年代至今,是宋荦研究的高潮时期。
一、清代:酝酿期
宋荦生于明末,长于清初,幼即侍卫顺治皇帝,而通显于康熙一朝。 集世家、才子、显宦、诗人于一身,顺治六年(1649)邑人侯方域一见即称许:“宋子年少有异材,是吾昔者雪园四子之所未及见者也。 ”[1]又云:“牧仲年未二十,博学能文章诗歌,笔翰动天下 。 ”[2]及 荦 侍 父 归 里 , 方 域 等 人 便 邀 其 重 开 雪 苑 文社。 至顺治十一年荦《古竹圃稿》结集,王铎、侯方域分别为此集作序,王序称宋荦其人“不贵与人争一旦之名,而藏修潜德千秋不朽之业”,称其“诗受铸于 唐 , 音 调 清 新 , 范 我 驰 驱 , 游 意 乎 无 穷 之 次 ”[3], 这也就开启了对宋荦其人其诗的研究先河。
及宋荦官位日显,交游日广,所为诗文亦愈多,所得名贤序跋褒奖之词亦复不少。然毕竟是当代人,又是同好或门客弟子,所言自然溢美之词多而稍欠公允, 如计东赞其为:“天下俊杰非常之士也。年十岁,精骑射。十一,能制义、诗歌。十五六能尽交天下士,斐然有令名。 其骑则能御趹踶之马,上下峻阪,一日行四五百里;其射则能插矢于地,纵马射之,两矢相合不纤黍失;其制义则规矱先型,能自变化,尽奇正之法;其诗则上自苏、李,下迄三唐,尽臻其 妙 ;其 交 天 下 士 ,则 折 节 虚 左 如 寒 士 。 ”[4]门 下 士 周龙 藻 云 : “ 生 平 业 诗 为 专 家 , 恒 与 新 城 王 公 方 驾 。 ”[5]然尚未能盖棺定论。
作为“晚年位益崇望益重,海内以为泰山北斗… … 少 喜 为 诗 , 老 而 不 休 , 世 恒 以 渔 洋 、 绵 津 并 称 ”[6]者,宋荦卒后,其生平事迹与作品一直受到清人的关注。 如宋荦自撰《漫堂年谱》、汤右曾《皇清诰授光禄大夫太子少师吏部尚书漫堂宋公墓志铭》、 宋至等《少师公行状》、吴士玉《皇清诰授光禄大夫太子少师吏部尚书漫堂宋公神道碑铭》以及《归德府志》卷二十五、《河南通志》卷五十八、《清史稿》卷二七四、《清史列传》卷九、郑方坤《国朝名家诗钞小传》卷二、钱仪吉等《清代碑传全集》卷六七、李元度《国朝先正事略》卷九、朱方增《从政观法录》卷六、钱林辑《文献征存录》卷十、叶衍兰,叶恭绰编《清代学者象传合集》、张维屏辑《国朝诗人征略》卷十三、《中州先哲传》卷二十四,等等,是今天宋荦生平研究的基本的史料来源。
宋荦的诗文创作在清代也颇受人关注,清初的侯 方 域 赞 其 诗 : “神 苍 骨 劲 , 格 高 气 浑 。 ”[7]周 龙 藻 尝称:“商丘宋公诗风行海内,海内推服无异词。 ”又称其为文“无剿说,无雷同,兴会偶发,随物赋形,而自合于规矩。是故序记之文长于切,论辩之文长于醇,考订之文长于核,哀诔之文长于思,下至寸简尺牍,似属匆卒不经意者,而亦跃跃有生气,尚何家数、行墨 之 可 拘 哉 ? ”[8]至 清 中 叶 , 四 库 馆 臣 云 : “ 荦 虽 以 任子入官,不由科目,而淹通典籍,练习掌故,诗文亦为当代所推,名亚于新城王士祯……其诗虽不及士祯之超逸,而清刚隽上,亦拔戟自成一队。 其序、记、奏 、 议 等 作 , 亦 皆 疏 畅 条 达 , 有 眉 山 轨 度 。 ”[9]洪 亮 吉亦 云 :“康 熙 中 叶 , 大 僚 中 称 诗 者 , 王 、宋 齐 名 。 ”[10]他们对宋荦诗文创作表示肯定的同时,对宋荦的诗坛地位与影响的形成起到了一定的推波助澜作用。
当然,由于邵长蘅选王士祯、宋荦诗为《二家诗钞》以及王士祯赠诗《叹老口号寄宋牧仲开府》两件事,使宋荦又颇遭后人诟病。 尤其在王、宋齐名这一问题上,自赵秋谷因交恶王士祯而连带攻击后,遂成为后世贬抑宋氏的口实。 康熙三十四年(1695),邵长蘅选王、宋二家诗为《二家诗钞》,并称:“今海内 称 诗 家 ,并 称 新 城 、商 丘 两 先 生 无 异 辞 。 ”[11]然 赵 执信颇为不屑,谓邵氏此言乃阿谀之辞。 后来如舒位云:“两公诗格绝不相似,且宋实非王敌。 邵青门合刻 二 家 之 诗 , 意 在 尊 宋 , 适 足 以 形 宋 之 短 耳 。 ”[12]当然,此后也屡有人为其辩白,如郑方坤云:“两尚书诗,论者要不无轩轾。 即先生曾有句云‘绵津三舍避渔洋,诗屋新题讵敢当’,未敢以雁行进也。 然当新城雷动风行之日,求其别开生面、旗鼓相当,而风流宏长、力能为一代主持文柄者,恐亦舍西陂一老别无 替 人 也 。邵 氏 题 词 ,未 可 谓 尽 阿 所 好 也 。 ”[13]郑 氏 客观上承认宋氏之诗不如王氏,但当王士祯风行雷动之日,能主持一代风雅尤其是江南文坛者,舍宋氏亦别无他人能代替,所以邵氏之言并不全是阿谀之辞,郑方坤所言是比较公允的。 四库馆臣亦曾辨其原委,云:“此其所选新城王士祯、商丘宋荦之诗也。是时士祯为刑部尚书,荦为苏州巡抚。 而长蘅实长洲人,又荦之门客。 赵执信见之,有违言。 故士祯寄荦诗有‘尚书北阙霜侵鬓,开府江南雪满头,当日朱颜两年少,王扬州与宋黄州’之句,盖言己为扬州推官之日,荦为黄州通判之日,已同以诗名,初不以致位通显始并称也。然长蘅实不自远嫌,致干物议。至今 论 者 不 允 , 殆 亦 有 由 矣 ”[14]论 述 其 中 原 委 颇 为 翔实,评价亦较为公允。 又,李慈铭尝阅《筠廊二笔》,进而攻击“牧仲故不读书,所记无足观者”,并举《关侯祖墓碑》等三条斥其“弇陋如是,他可知矣。 其体例 亦 甚 芜 杂 , 在 说 部 中 最 为 下 乘 。 ”[15]李 氏 好 谤 责 前人,有此论亦不足为怪。
另外,宋荦作品的刊刻出版工作亦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不仅宋荦生平创作随集随刊,其著述在生前大多已经刊刻出版,少数以钞本形式流传,而且在其死后又有所发展,比如《西陂类稿》,康熙间至雍正初,在宋荦死后不久,其儿孙们便补辑刊刻出版,成为《西陂类稿》流传中最完善的版本;至乾隆间,被文渊阁四库全书收入,其他十余种著述又被列入存目之中;至光绪四年,吴元炳又以活字铅板印刷;好事者又花费很大精力誊写缮录,发行钞本。其《筠廊偶笔》《二笔》以及《漫堂说诗》等亦被《说铃》《檀几丛书》等广为流传的丛书所收录。 凡此都扩大了宋荦的影响,为研究宋荦提供可资借鉴的文本资料。
总之,有清一代对宋荦及其著述的关注大多集中在诗歌上,方法上以随感、点评式评论为主,评论中往往夹杂个人的情感好恶,不够系统,亦不甚科学,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科学研究。 但诸家所作碑传、墓志以及随感式评论往往涉及其人其著述的方方面面,其中亦不乏真知灼见,论述精辟,为后来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民国至上世纪八十年代:低谷期
这一时期宋荦较少被关注到,研究成果亦很稀少,诗歌依然是关注的焦点,但其鉴藏方面的成就却引起人们的注意。在其著述出版方面,民国六年宋氏族人感《西陂类稿》屡经兵燹,流传较少,于是据初刻补辑重刊,此本存世较多。 宋恪寀、宋明善、徐继儒等人亦以序跋的形式简评了宋荦其人其文。在诗歌方面,徐世昌《晚晴簃诗汇》收其诗二十四首,并论其诗云:“西陂雍容暇豫,其气和,其辞炼,在盛唐雅近王、韦,五言尤粹美。 细读之,使人躁释矜平,知其涵养者深也。 子至诗稍有圭稜,然名章秀句 ,不 愧 名 父 之 子 。 ”[16]邓 之 诚 《 清 诗 纪 事 初 编 》选 其诗二首,张舜徽《清人文集别录》对宋荦其人及其作品亦有研究,称“其为诗,早负盛望,几与士祯相齐。邵长蘅即尝选士祯及荦诗,为王宋二家集,以流布于世,虽赵执信力持异论,然其诗为当时所推重,固无 以 易 之 也 。 ”[17]针 对 前 人 在 王 宋 齐 名 问 题 上 的 疑问,进行了较为客观地辨析。
宋荦鉴藏方面的影响在清代亦常为人所乐道,如汤右曾称:“尤精鉴赏法书名画, 尊彝甁盎到目,别其真伪,指所自出……藏书多近万卷,吴中得荆公《百家诗选》《施注苏诗》残本、《苏子美集》,属其徒 校 而 刊 之 。 ”[18]进 入 近 现 代 , 其 鉴 赏 收 藏 方 面 受 到了更大的关注。 《中州先哲传》称:“迄于清亡,而荦之名烂焉。荦富收藏,精鉴赏。自言鉴别书画能于暗中摸嗅得之,盖所见古迹多尔别有神悟,非可以常理测也。 旧传合肥许翰林孙荃家藏画鹑一轴,陈洪绶题曰北宋人笔,人不知所出,荦一见定曰崔白。 持画向日曝之,于背映出印文曰‘子西’,即白号也。 众皆诧服。黄州推官王丝未之信也。会燕客,厅事悬一画,荦从门外舆中辨为林良笔,迨下舆视之,果良画也。 丝始心折。 今世共宝荦故籍,其后裔家已落,书贾始贱买荦物而贵售之,最后凡略有荦手泽者,悉居为奇货,入市不论价。 久之宋氏觉之,而斥卖已尽。 唯存荦印章数事,与书贾约,从人家得旧册就加印 章 以 充 荦 物 , 得 值 而 平 分 焉 。 士 林 传 为 佳 话 。 ”[19]傅增湘先生尝得阅稿本《迎銮日记》,在《题宋牧仲迎銮日记稿本》中赞荦刻书:“写刻乃精丽无伦,颇具天 水 遗 范 。 ”[20]民 国 间 , 宋 荦 的 藏 墨 著 作 如 《 漫 堂 墨品》《漫堂续墨品》等被收入《十六家墨说》等丛书中,其藏墨亦多为《百十二家墨录》等书所著录。 建国后,周绍良先生的《清人名墨谈丛》更是用三节的内容来研究宋荦的藏墨,并称其为“清代康熙年间一大藏墨家”,其“鉴识之精,收藏之富,不惟冠绝一时 , 后 来 者 亦 难 伦 比 ”[21],评 价 相 当 高 !
综观此期,有关宋荦的研究评论,重点从诗歌转向鉴赏收藏等方面,方法逐渐从点评式向概括式、考证性的综合分析过渡。 虽处于低谷时期,但也为新时期的研究打下了基础。
三、上世纪九十年代至今:高潮期
上世纪九十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日渐深入,学术界亦生机勃勃,宋荦研究亦逐渐恢复,尤其是近年来关注度持续升温,有了较深入的发展。 首先,宋荦著作被影印出版,随着《历代画家诗文集》《文渊阁四库全书》《续修四库全书》《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藏稀见丛书汇刊》 等丛书的出版发行,宋荦的主要著作得以被影印刊出,为现代研究奠定了坚实的资料基础和前提条件。
其次,在广度和深度上,本时期的研究都取得一定的成绩,陆续诞生了一批成果,广泛触及了宋荦其人其诗文的各个方面。关于宋荦的藏书和刻书,成为这一时期宋荦研究的热点,成果较多。 如,刘 乾 的 《宋 荦 刻 书 考 》[22]较 为 详 细 地 考 述 了 宋 荦 刻 书情况,将其刻书分为四种:重刻古籍、代刻时人著作、选刻时人著作和宋氏家集,分别进行考论,开现代研究宋荦之先河。 此后,曹红军《清康雍乾时期臣工 刊 书 进 呈 内 府 现 象 研 究 》[23]对 宋 荦 刊 刻 并 进 呈 《 御制诗集》《御批资治通鉴纲目》 等书进行了考述,他的 《康熙〈皇舆表>的编撰及其在苏州的刊刻过程考 》[24]则 考 述 了 宋 荦 等 刊 刻 《 皇 舆 表 》的 过 程 。 对 宋 荦及其宋氏家族藏书的研究则更为频繁,如张万钧《商丘宋氏藏书锁谈》、程伟《商丘宋氏藏书考》、徐春燕《清初河南藏书家宋荦》、李凤花《清初著名藏书 家 刻 书 家 宋 荦 》[25]等 , 但 因 为 没 能 看 到 宋 荦 的 《 西陂藏书目》和《漫堂藏书录》,宋荦及其宋氏家族藏书的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入。
对于宋荦生平事迹及其著作的研究也在有序地展开。 交游研究成为宋荦研究的一个热点,宋荦一生扬历中外四十余年,交游遍布天下,对他的交游进行深入的研究有重要的意义,成果也很丰富,如 《八 大 山 人 与 宋 荦 》[26]一 文 由 八 大 山 人 的 《 孔 雀 图 》考述两人间的千丝万缕的联系和交往;马大勇的《 开 府 江 南 的 宋 荦 与 “江 左 十 五 子 ”》[27]考 述 了 宋 荦 与“江左十五子”的交游,并阐述了宋荦对这一诗歌群体 的 建 设 及 影 响 ;《曹 寅 、 李 煦 与 宋 荦 》[28]考 述 了 江 宁织造曹寅、苏州织造李煦与江苏巡抚宋荦之间的交游 ; 刘 书 鹏 《 宋 荦 与 王 士 祯 交 游 考 论 》[29]论 述 了 王 士祯与宋荦的交往及其对康熙诗坛的影响;来新夏的《 康 熙 与 宋 荦 》[30]与 黄 建 军 的 《 宋 荦 与 康 熙 文 学 交 往考 论 》[31]则 分 别 论 述 了 宋 荦 与 当 朝 皇 帝 康 熙 的 关 系 。贾 光 《宋 荦 事 迹 征 略 》[32]较 为 深 入 细 致 地 考 述 了 宋 荦一生行迹,并对其作品进行了系年。 关于宋荦著述的研究,主要有王树林的《宋荦的诗歌创作和诗歌结 集 》 、 《 宋 荦 杂 著 杂 编 考 》[33]二 文 , 分 别 考 述 了 宋 荦的诗集和杂著,但因资料限制,考述并不完备。
宋荦的文学思想和文学创作也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对宋荦的诗歌思想和创作、词论等渐趋深入 。 关 于 宋 荦 的 诗 歌 研 究 , 如 严 迪 昌 《清 诗 史 》[34]第 四章第三节论述了宋荦的诗歌创作历程及其建设“江左十五子”诗人群的过程和意义;刘世南《清诗流派史 》[35]将 宋 荦 纳 入 清 初 宗 宋 派 来 论 述 宋 荦 的 诗 学 思想 ; 刘 书 鹏 《 论 宋 荦 的 诗 学 观 》[36]一 文 从 《 漫 堂 说 诗 》来论述宋荦诗学与清初复古思潮、宗宋诗学及王士祯“神韵说”的联系;黄玉琰《宋荦的创作历程与明清 诗 风 之 递 嬗 》[37]则 从 宋 荦 诗 学 思 想 转 变 的 过 程 ,来论述宋荦诗学承前启后的诗歌史意义。由于未能结合宋荦集外序跋诸文及其诗歌,对其思想与创作的研究稍显单一,仍有较大的开掘空间。
关于宋荦词学创作与思想的研究则较少,如《清词史》仅稍稍涉及宋荦的词学思想;陈水云《论康 熙 年 间 河 南 词 人 群 的 词 学 思 想 》[38]论 述 了 以 宋 荦 、刘榛、周在浚为代表的河南词人群的词学思想。 关于宋荦的古文思想,仅见李婵娟的《从〈国朝三家文钞 > 之 编 选 看 清 初 文 风 之 转 变 》[39]一 文 , 论 述 了 宋 荦编选《国朝三家文钞》体现出的审美倾向,及其对清初古文思想转向“淳雅”一面的作用。
总之,这一时期宋荦的著作得到较大规模影印出版,为深入细致的研究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相关研究也取得较为丰富的成果,对宋荦的生平、著述、文学等方面均有所涉及,尤其在其藏书刻书、交游研究等方面已较为深入。但由于文本资料的限制,对宋荦文学思想的研究虽时有涉及,却并不深入和系统。研究方法上已经过渡到系统化、全面化的研究,不再是过去的点评式研究。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对宋荦文学思想与文学创作并未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虽有零星涉及,也是分散的。 再者说,由于宋荦著述丰富而又分散各处,仅从其《西陂类稿》等已经影印出版的著作来进行研究,已经很难深入下去,让研究者颇感困难。 基于此,我们选择了这一论题,着重考察宋荦的文学思想和文学创作及其著作的版本源流问题。
[1][清]侯 方 域.雪 园 六 子 社 序[O]//壮 悔 堂 文 集·遗 稿.续 修 四 库全书 1406 册影印清顺治刻增修本:101.
[2][清]侯 方 域.赠 宋 子 昭 序[O]//壮 悔 堂 文 集 : 卷 2.续 修 四 库 全书 1405 册影印清顺治刻增修本:631.
[3][清]王 铎.古 竹 圃 稿 序[O]//西 陂 类 稿 : 卷 首.清 康 熙 间 宋 至 补刻本.
[4][清]计 东 .赠 宋 牧 仲 序 [O]//改 亭 文 集 : 卷 5.续 修 四 库 全 书1408 册影印清乾隆十三年(1748)计璸刻本:136.
[5][清 ]周 龙 藻.皇 清 诰 授 光 禄 大 夫 太 子 少 师 吏 部 尚 书 漫 堂 宋公 墓 表[O]//宋 筠.商 丘 宋 氏 家 乘 : 卷 18.清 乾 隆 六 年 (1741)刻本.
[6][清 ]宋 至.少 师 公 行 状 [O]//宋 筠 .商 丘 宋 氏 家 乘 : 卷 15.清 乾隆六年(1741)刻本.
[7][清]侯 方 域.宋 牧 仲 诗 序[O]//壮 悔 堂 文 集·遗 稿.续 修 四 库 全书 1406 册影印清顺治刻增修本:100.
[8][清]周 龙 藻.西 陂 文 稿 序[O]//西 陂 类 稿 : 卷 首.
[9][清 ]永 瑢 等 .四 库 全 书 总 目 :卷 173[M].北 京 : 中 华 书 局 ,1965:1526.
[10][清 ]洪 亮 吉 .北 江 诗 话 : 卷 5[M].北 京 : 人 民 文 学 出 版 社 ,1983:98.
[11][清]邵 长 蘅.二 家 诗 钞 序[O]//二 家 诗 钞 : 卷 首.清 康 熙 三 十四年(1695)刻本.
[12][清]舒 位.瓶 水 斋 诗 话[O]//续 修 四 库 全 书.影 印 清 光 绪 十 二年边保枢刻十七年增修本〈瓶水斋诗集>附.
[13][清]郑 方 坤.国 朝 名 家 诗 钞 小 传 : 卷 2·西 陂 诗 钞 小 传[O]//周 俊 富 辑.清 代 传 记 丛 刊.台 北 : 明 文 书 局 ,1985.
[14][清]永 瑢 等 .四 库 全 书 总 目 : 卷 194[M].北 京 : 中 华 书 局 ,1965:1775.
[15][清]李 慈 铭 撰,由 云 龙 辑.越 漫 堂 读 书 记·子 部·杂 家 类 [O].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711.
[16]徐 世 昌.晚 晴 簃 诗 汇 : 卷 32[M].北 京 : 中 华 书 局 ,1990.
[17]张 舜 徽.清 人 文 集 别 录 : 卷 3[M].武 汉 : 华 中 师 范 大 学 出 版社,2004:69.
[18][清]汤 右 曾.皇 清 诰 授 光 禄 大 夫 太 子 少 师 吏 部 尚 书 漫 堂 宋公 墓 志 铭[O]//宋 筠 重 修.商 丘 宋 氏 家 乘 : 卷 16.清 乾 隆 六 年(1741)刻本.
[19]经 川 图 书 馆 辑 .中 州 先 哲 传 : 卷 24[O].民 国 二 十 四 年(1935)刻本.
[20]傅 增 湘.藏 园 群 书 题 记·史 部·传 记 类[M].上 海 : 上 海 古 籍出版社,1989:188.
[21]周 绍 良.清 人 名 墨 谈 丛[M].北 京 :文 物 出 版 社 ,1982:140.
[22]刘 乾.宋 荦 刻 书 考[J].黄 淮 学 刊,1991(2).
[23]曹 红 军.清 康 雍 乾 时 期 臣 工 刊 书 进 呈 内 府 现 象 研 究 [J].求索,2005(12):205-208
[24]曹红军.康熙〈皇舆表>的编撰及其在苏州的刊刻过程考[J].新 世 纪 图 书 馆 ,2007(3):53-55.
[25]张 万 钧 .商 丘 宋 氏 藏 书 锁 谈[J].河 南 省 图 书 馆 学 刊 ,1981(1):49-51;程 伟.商 丘 宋 氏 藏 书 考[J].河 南 省 图 书 馆 学 刊 ,2005(10):86-87; 徐 春 燕.清 初 河 南 藏 书 家 宋 荦[J].河 南 省图 书 馆 学 刊 ,2005(12):62-63; 李 凤 花.清 初 著 名 藏 书 家刻 书 家 宋 荦[J].商 丘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学 报 ,2010(3) :67-68.
[26]萧 鸿 鸣.八 大 山 人 与 宋 荦[J].南 方 文 物 ,1999(1).
[27]马 大 勇.开 府 江 南 的 宋 荤 与 “ 江 左 十 五 子 ”[J].南 阳 师 范 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8).
[28]雷 广 平.曹 寅 、李 煦 与 宋 荦[J].红 楼 梦 学 刊 ,2005(6).
[29]刘 书 鹏 .宋 荦 与 王 士 禛 交 游 考 论[J].商 丘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2008(11).
[30]来 新 夏.康 熙 与 宋 荦[J].紫 禁 城 ,2007(4).
[31]黄 建 军.宋 荦 与 康 熙 文 学 交 往 考 论[J].湖 北 民 族 学 院 学 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6).
[32]贾 光 .宋 荦 事 迹 征 略 ( 上 、 中 、 下 )[J].商 丘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2009(5)(7)(8).
[33]王 树 林 .宋 荦 的 诗 歌 创 作 和 诗 歌 结 集 [J].黄 淮 学 刊 ,1996(1); 王 树 林.宋 荦 杂 著 杂 编 考[J].黄 淮 学 刊 ,1996(2).
[34]严 迪 昌 .清 诗 史 [M].杭 州 : 浙 江 古 籍 出 版 社 ,2002:538-543.
[35]刘 世 南.清 诗 流 派 史[M].北 京 :人 民 文 学 出 版 社 ,2004.
[36]刘 书 鹏.论 宋 荦 的 诗 学 观[J].语 文 知 识 ,2008(1).
[37]黄 玉 琰.宋 荦 的 创 作 历 程 与 明 清 诗 风 之 递 嬗[J].河 南 教 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6).
[38]陈 水 云.论 康 熙 年 间 河 南 词 人 群 的 词 学 思 想[J].商 丘 师 范学院学报,2000(6).
[39]李 婵 娟.从 〈 国 朝 三 家 文 钞 > 之 编 选 看 清 初 文 风 之 转 变[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5).
(责任编辑 倪玲玲)
K249.2
:A
:1671-9123(2014)03-0052-04
2014-06-10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4czw073);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12BWX002);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项目(2013-ZD-019);河南省科技厅软科学项目(122400450577);河南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建设计划资助项目(教社科〔2012〕1176 号)
刘万华(1980-),男,河南商城人,商丘师范学院文学院、汉梁文化研究中心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区域文化与文献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