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通识教育视阈下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提升

2014-04-10李小元陈洁标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通识院校素养

李小元 陈洁标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深圳 518055)

高职教育研究

通识教育视阈下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提升

李小元 陈洁标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深圳 518055)

通识教育是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重要途径。 高职院校通识教育应基于职业教育的特点,不能简单模仿或复制普通高校通识教育的观念和模式,应围绕人文素养、品德素养、审美素养等理论教学课程体系与实践课程体系等方面设计教学内容,拓宽教育途径,提升教学效果,使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更贴近企业、行业、社会的发展。

通识教育;职业素养;高职教育

随着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社会和企业对未来人才的职业素养特别是职业人的全面素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因此,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院校加强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已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而作为培养学生全面素质的通识教育也理应成为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培育不可忽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概念厘清

(一)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的内涵

素养在现代汉语词典里的解释是 “平日的修养”。 职业素养即从业者在从业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基本素养,指的是人们通过学习和锻炼,在从事某种工作时所表现出来的专业技能和道德操守的总和。 因此,职业素养应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职业技能、职业纪律、职业责任和职业道德。 提升个体职业素养是高职学生充分认识自身潜能,胜任未来职业活动所必需的基本意识、能力和知识的集合。良好的职业技能在高职学生的从业过程中占据首要地位,而职业纪律、职业责任和职业道德同样也是必备的。提升高职学生职业素养,不仅有助于专业技术的学习、应用和创新,而且也是高职学生职业生涯稳定发展的保障。

(二)通识教育的基本内涵与发展

“非专业,非职业性教育”的通识教育的研究、探讨、运用主要在高等教育领域。 它既是一种教育理念,也是一种人才培养模式,是当前高等教育的关键词之一。

1.通识教育基本内涵

1945 年《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在美国的发表,可认为是现代意义上的通识教育产生的标志。自此,通识教育才开始真正在西方得到实质性发展,并形成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在教育对象中开始实施。它使人文教育再次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对高等教育各科目中植入通识教育理念和操作产生了重大影响。 当前,尽管理论界从不同角度对通识教育的概念有不同表述,但都离不开把它作为一种以人为本、构建人的主体性、培养人的全面素质的教育。通识教育指的是“在高等教育阶段面向全体学生实施的综合素质教育,非专业性、非工具性的基础教育, 与专业教育共同构成高等教育。 ”[1]因此,通识教育在目标上不是某一狭隘专业领域的专才,而是一种把人作为社会发展的目的、动力和主体的观念,并且是具有远大眼光、通融识见和优美情感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在通识教育的过程中,学生需要综合、 全面地了解人类知识的总体状况,在拥有基本知识和教育经验的基础上,通过融会贯通,形成自己比较宽厚、扎实的专业基础以及合理的能力结构。在通识教育模式下,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仅是一个“全面发展的人”,而且是一个独立的、主动的、具有创造性的“人”,更是一个具有全面素质与和谐人格的公民。

2.职业院校通识教育的发展概况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向深层次发展,许多高校开始重视并实施通识教育,把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改革作为提高整体教育水平的重要途径。高职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 《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1]9 号)中提出要“合理确定中等和高等职业学校的人才培养规格,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载体,强化学生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就业创业能力的培养”, 基于这一使命, 高职教育必须针对学生特点,既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又不能忽略学生的职业纪律、职业责任和职业道德等人文素质的提升,必须有效地融合“精神、能力、技术”。 然而,由于通识教育的缺乏,高职教育所培养的学生又往往表现出综合素质不高,在学习、做事、做人、与人沟通和交往等方面能力不尽如人意,这些问题较为集中地体现在刚走进社会不同岗位的毕业生身上。因此,以广泛的、非专业性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为主要内容的通识教育被越来越多的高职教育管理者和教育者提到具体日程,并成为高职院校毕业生提升职业素养,实现毕业生与岗位需求、职业需求深度融合的有效途径。

二、基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培养下实施通识教育的必要性

随着社会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和职业结构的变化,社会对高职院校毕业生的要求除了具备“专业知识与技能”之外,还必须具备相应的心理承受能力、独立生活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应变能力、创新能力等良好的职业素养。 而这些非“专业知识与技能”之外的职业素养,既是通识教育的重要元素,也是社会评价高职院校学生合格与否的重要指标。因此,通识教育无疑应成为高职院校完善社会培养体系,实现供需对接的重要平台。

(一)通识教育有利于弥补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封闭性

西方道德教育学家雅斯贝斯认为“教化是生活的一种形式,其支柱乃是精神之修养和思想的能力,其范围乃是一种成系统的认识。 ”因此,涵盖职业道德、职业纪律、职业责任等内容的职业素养培养不是简单依靠单一的灌输所能实现的。开放式、多元化的通识教育能够克服传统德育课程在价值信仰与道德人格方面教育的封闭性弊端。通识教育的宗旨在于注重广泛、深入的有关人文、社会和自然等基本知识的教育及其对学生人格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它通过唤醒对象主体自觉,培养学生全面认知而引导学生形成敏锐的洞察力、判断力以及选择能力等职业素养,为传统高职院校的职业素养教育提供了新视野。

(二)通识教育优化了高职学生职业素养价值观教育的不足

理性价值观念确立是主体经过价值甄别、对比、取舍与教化的结果,这也是高职学生职业素养中价值观选择与确立的自觉性要求。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人的多元价值观共生与冲突愈发剧烈。理性自觉的价值追求需要主体调整价值追求的内容结构,并表现出价值追求的全面性和由低级向高级飞跃趋向。当前,社会普遍价值追求呈现出狭隘性和不平衡性,掩盖了主体更为全面和更为丰富的价值生活。 因此,价值观建设应该引导人们尽可能自觉追求多种价值的实现,同时全方位培养主体理性的价值追求和体验能力,但是提高人们价值自觉的课程模式又是当前高职院校课程教育所欠缺的。当前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培育所依托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承载任务繁重,包括政治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审美观素质等方面内容。 这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模式较难对学生职业素质培养取得全面深刻的效果,特别是在加强职业道德、职业纪律、职业责任和赋予高职学生价值观世界的积极成长方面具有一定难度。 因为,学生对职业道德、纪律、责任等文化素养以及它们所蕴含价值观念的认同,不可能通过单一、片面灌输就可以实现,而是需要建立在全面理解的基础上。通识教育正是在此基础上,克服弊端,为学生职业素养养成提供了课程载体,这与提高人的价值自觉目标是相吻合的。

(三)通识教育注重基本职业能力培养,为良好职业素养奠定扎实基础

通识教育有别于专业教育,它坚持面向全体学生,通过涉及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广泛的知识, 采取必修课与选修课等灵活学习机制,开设思想政治理论、公文写作、计算机基础、安全教育、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心理健康教育等公共必修课程,建立融知识课程与活动课程为一体的课程体系,充分尊重了学生作为主体的独特兴趣,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形成合理的、较全面的知识结构,又能让学生在知识海洋中学会思考,培养健全有力的人格,为学生终生学习提供基础和技能。 它更注重学习、思考、批判能力的培养,并扩充学生学习生活的经验,保证了学生基本岗位适应能力,奠定扎实职业素养。 根据《2011 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2007 届大学毕业生在毕业三年后认为,基础知识面的扩展(本科 62%、高职高专 54%)和人生观的建立(本科 45%、高职高专 39%)是母校对自己事业和生活帮助最大的。 ”[2]这充分证实了通识教育对学生未来职业素养的影响力。

三、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培养中通识教育误区

我国高职教育发展至今,已经进入了蓬勃发展的历史阶段。高职院校职业素养教育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践教学等方面均取得了一些成就,为社会培养输送了一批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同时,我们应该认识到当前高职院校在职业素养培养中存在片面强调学生职业技能教育,弱化人文教育的重专业轻人文倾向,忽视了高职学生作为主体社会人所具备的职业素养。因此,高职教育中通识教育具有不可取代性,通识教育是高职院校职业素养培养的重要途径。高职院校通识教育不能无视职业教育的特点,不能简单模仿或复制普通高校通识教育的观念和模式,应该兼备通识教育的共性和职业教育的个性,走出简单地把通识教育等同于就业指导,片面认为加强通识教育必须以压缩专业教育为代价,或者学生职业素养的高低对就业影响不大等误区。

(一)简单照搬本科院校通识教育模式的误区

高职院校在培养目标、学制、教学模式、学生素质等方面具有自身的特点,不能照搬本科院校通识教育的经验。通识教育在部分本科院校已有较为丰富的实践,譬如北大、复旦,以及香港、台湾地区等高校。与本科院校侧重培养基础性研究和学术性人才相比,高职院校侧重的是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培养的是一线应用型技术人才。高职专科仅有三年学制,要同时实施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照搬照套的培养思路是不现实的。 与本科学生相比,高职专科学生在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以及自学能力等方面相对不足。 因此,高职院校职业素养培养需要另辟蹊径,构建具有高职特色的通识教育模式。

(二)把实施“通识教育”简单等同为“就业指导”的误区

就业指导主要指的是通过分析目前就业环境和就业形势,依据大学生成长过程和择业需求,传授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认识与塑造自我、创业教育、创业素质与训练、就业信息获取、求职材料制作、就业途径及人事代理、择业心理调适、就业协议与劳动者权益保护等内容,从而帮助学生提升自我素质、明确职业规划、培养创业素养、提高就业适应性。 高职院校通识教育突出的是学生职业素养,包括学生的职业意识、环境、态度、行为、道德、情感以及与职业相关的教育,相对于就业指导,它不仅仅是局限于课堂教学或简单的就业事务指导,而是旨在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品质教育。因此,从内容上讲,就业指导只是高职院校通识教育的一部分。

(三)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互不相容的误区

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虽然有所侧重,但不是互不关联。高职院校的专业教育主要侧重于传授学生职业知识与技能,教会学生掌握工具和技术,以适应相应的职业岗位和工作任务。通识教育面向的是人与社会,侧重于人性以及价值观的教育,培养学生具备正确的态度、思维和情感,更好地使用工具和技术。两者虽然侧重点不同,但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来说却是相互补充、不可偏废。 只有充分意识到两者之间的作用和特性,才能双轮驱动,共启职业素养培养之行。 因此,高职院校需要协调好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教学时数,不能忽视通识教育,削弱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任何片面重视专业教育,压缩通识教育课时数的行为,从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的角度看,都是急功近利的行为。

(四)片面认为学生职业素养的高低对就业影响不大的误区

当前,很多高校都把学生就业率作为办学的重要指标,往往也比较重视学生的专业技能和求职技巧,忽视了通识教育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 在求职中,学生依靠自身的职业技能也许很容易找到工作,但是由于自身职业素养不足,缺乏发展后劲,同样面临被淘汰的威胁,而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往往是用人单位决定聘用求职者与否的依据。 因此,依托通识教育,提升学生综合职业素养,是高职院校不可忽视的课题。

四、构建高职院校通识教育体系,提升学生职业素养

“通识教育认为,一个合格的受教育者结束学业进入社会角色后,除了掌握精准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也应同时兼备对社会的理解与包容,与他人的合作与团结,恪守社会道德,遵从社会纪律和规范,有健康向上的心态和审美情趣,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和 创 新 、 求 变 的 观 念 。 ”[3]围 绕 这 些 教 学 理 念 , 高 职院校在正常的专业教育以外,可以围绕课程体系、途径结构、学科课程设计等方面进行规划,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

(一)高职院校通识教育的课程体系

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需要通过课程载体来实现,这是通识教育的主要阵地。 同时,多种形式的课内外实践活动是通识教育必要且重要的补充。

1.高职院校通识教育的理论课程教学体系

第一,人文素养体系。 人文素养顾名思义即“人文科学的研究能力、知识水平和人文科学体现出来的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 “人文”应涵盖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哲学、文学、法学、音乐等学科的知识。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除了专业岗位的职业知识以外,还应具备“法律、区域经济、行业管理、社会学等基本知识,主干课程应包括历史学、心理学、中国宪法、中国刑法、婚姻与继承法概论、慈善事 业 与 社 会 变 迁 、 法 律 文 书 写 作 等 。 ”[4]人 文 科 学 素质的完成必须通过通识教育的课程体系完成,使学生最终具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社会承担能力,获得融入社会、行业的技能,形成终生学习、继续教育和培训的综合素养。

第二,品德素养体系。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意义重大,历来是我国各层次教育中的重要内容,但不同层次的学生,教育侧重点应有所不同。由于高职院校注重学生就业,于是学生思想品德素养体系的构建,应该与教育目标相符,加强高职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教育,着力开展学生诚实守信、爱岗敬业的职业素质教育,加强对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这一体系的课程应该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思想道德修养、形式与政策等。 此外,“在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增加国际国内政治、经济、社会形势和社会热点问题的介绍和探讨,提高学生的政治素质。还应该增加学生社会实践的内容,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了解社会,使学生充分了解到社会现状和就业的压力,增强学生的就业紧迫感和社会责 任 感 。 ”[5]

第三,审美素养体系。 审美素养体系旨在通过文学艺术教育的形式,培养高职学生的审美经验、审美情趣、审美能力、审美理想等,形成良好的人文精神和人文修养,进而提升学生在工作和生活中对美的接受和欣赏能力,以及审美的鉴别能力和创造能力。 这一体系的课程应该涵盖音乐、绘画、戏剧、舞蹈、书法、摄影等内容,培养学生科学的审美观念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2.高职院校通识教育的实践课程体系

实践课程体系包含课内与课外两个渠道,课内实践主要指学生在课堂内的动手实践,包括校内实训模拟课程和顶岗实习技能课程。课外实践既包括学生走出校门,参加社会实践、主体实习、社会调研、社会服务等了解社会、关心民生的校外社会体验课程,也包括学生通过校园文化参与的各类专家讲座、创业报告、技能比赛、助学招聘等公益服务类、体育运动类、文化艺术类等活动。

(二)高职院校通识教育的系统结构

通识教育的实现是一个综合的系统工程,高职院校通过课内理论课程、课外实践活动课程和隐性课程三个通识教育模块的实施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做到在课堂上学习、在活动中体验、在环境中熏陶。高职院校通过采取通识教育必修课、限选课、任选课的方式,要求学生在通识教育限选和任选课中选修一定的学分。学校通过通识教育实践课程,为学生营造良好的环境和活动条件,学生通过参加通识教育实践活动课,可修得相应的学分,通过通识教育理论课与通识教育实践课相结合,既使学生扩展知识,又在实践、活动、竞赛中,提高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等。 同时,高职院校除了在教学上进行设计外,还应该在行政上设立专门的通识教育管理部门,鼓励学生自己开展活动,加强学生之间、教师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 总而言之,通识教育应当通过一个双元多层互动的系统结构来完成。

(三)高职院校通识教育的学科课程教学设计

高职院校通识教育应立足于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在通识教育学科课程的内容上、教学方法上、教学效果评价上更应贴近企业、行业,通过结合企业、 服务就业, 将课程的内容与过程置于企业、行业、社会的环境中进一步实现。

1.精选教材,拓宽教学内容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决定了人才培养的目标和需求离不开学生的职业素养,因此必须以学生的职业素养为基础构建学科的内容。通识教育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遵循所需与所教结合的原则。 任何有关价值、意义、人生、伦理的相关内容都可以成为书本知识的补充。 一方面,选好教材或讲义,甚至任课教师自己可以编写一些符合本校学生特点的教材或讲义,这样既可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授课效果,同时又能提高学生兴趣。 另一方面,对于教学内容一定要精选、优选。 在教学上应该将体现学科前沿、最新动态的内容纳入到课堂教学中,同时兼顾基础性与专业性,基于以大学生开阔视野、拓宽知识面、完善知识结构而开设。

2.讲授与实践相结合,综合多种教学手段

职业素养的养成特别强调在所处的生存与发展的社会体系中个体对由学科体系所获得的理论知识的把握与应用。理论知识与由行动获得的实践经验,必须通过思维内化,进而转化为能力,即经由“ 获 取 — 反 思 — 内 化 — 实 践 ” 的 过 程 形 成 。[6]因 此 , 通识教育在授课上应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利用文本、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多种信息媒介来表现教学内容,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 同时,不能囿于单一的讲授式教学方法,应该讲授与实践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为学生提供主动参与和实践的机会,这样才能将学生的被动学习变为自由地、主动地学习。

3.完善考核的形式,转变通识教育考核的方式

考核形式的选择,要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以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提高学生 综 合 素 养 为 前 提 。[7]通 识 教 育 课 程 应 完 善 考 核 的形式,既可以是闭卷、开卷考试形式,也可以是笔试、口试相结合,或者采取期末考试与调查报告、小论文相结合的形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对学生的观察,特别是将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在课堂参与讨论、小组辩论、调研报告写作等平时表现都纳入平时成绩的考核之中。平时表现才是考核的真正内容。 多样化考核方式的运用,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为学生提供质疑、探索和表达的机会,培养学生的能力素养。

[1]李 曼 丽 ,林 小 英.后 工 业 时 代 的 通 识 教 育 实 践 —— 以 北 京大 学 和 香 港 中 文 大 学 为 例 [M].北 京 : 民 族 出 版 社 ,2003:17-18.

[2]薛 继 红.高 职 院 校 通 识 教 育 与 学 生 职 业 胜 任 力 关 系 研 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2(20):84-87.

[3]于 春 荣.关 于 普 通 高 校 经 济 学 专 业 课 程 体 系 的 改 革[J].长 春大学学报,2006(5):77-78.

[4]邢 运 凯.基 于 可 持 续 发 展 角 度 的 高 职 院 校 通 识 教 育 体 系 构建[J].丽 水 学 院 学 报 ,2010(4) :116-119.

[5]李 彦.通 识 教 育 应 成 为 职 业 教 育 的 重 要 内 容[J].河 北 广 播 电视大学学报,2009(1):81-84.

[6]韩 凝.基 于 综 合 职 业 能 力 培 养 的 高 职 通 识 教 育 解 析[J].湖 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8):24-25.

[7]张 翠 英.高 职 院 校 学 生 职 业 能 力 培 养 途 径 探 析[J].苏 州 教 育学院学报,2012(6).

(责任编辑 倪玲玲)

the VocationalCollege Students'Occupation Literacy Promo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eneralEducation

LIXiao-yuan CHEN Jie-biao
(Shenzhen Polytechnic,Shenzhen 518055,China)

General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way to cultivate students'occupation accomplishment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General education in vocational college should be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occupation education,and can not simply imitate or copy the conception and mode of the general education in ordinary college.It should focus on theory teaching course system and practice course system,such as the humanities accomplishment,moral accomplishment,aesthetic accomplishment,etc.to design the teaching content, widen the educational method,improve the teaching effect and to make the cultivation of occupation accomplishmentmore close to the developmentof the enterprise,industry,society.

General education;Occupation accomplishment;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G718.5

:A

:1671-9123(2014)03-0023-05

2014-05-31

李小元(1972-),男,陕西西安人,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副研究员,主要从事高校管理与思想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通识院校素养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简述大学通识课教学改革
通识少年“种”石油
通识少年小课堂 血液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