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传播

2014-04-10葛艳玲

关键词:少数民族马克思主义民族

葛艳玲

(中共中央编译局马克思主义文献信息部,北京 100032)

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传播

葛艳玲

(中共中央编译局马克思主义文献信息部,北京 100032)

全面系统地梳理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传播的历史,这将填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百年传播史方面的空白。同时,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传播现状及传播机理的研究,将为民族地区的意识形态工作及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提供决策参考,并且对我国民族工作的创新发展、民族地区的稳定也将具有积极意义。

马克思主义理论;少数民族;传播

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在我国确立乃是全民族的历史选择。由于受到宗教信仰、民族意识以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影响,民族地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较为薄弱的地区。在中国这样一个多民族国家,培养各民族的国家认同感、维护国家的独立和安全,迫切需要加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工作,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各民族的广泛传播,打牢各民族共同的思想基础。

一、研究缘起和研究的主要内容

因地域、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原因,多年来,我国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民族地区传播历史与现状、传播方式与机理等问题的研究明显不足。利用民族学和传播学的相关研究方法和理论知识,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传播史研究方面的已有成果和丰富的文献资料。系统梳理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传播的历史、客观分析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当今民族地区传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从民族地区的对象特质、传播系统、载体资源、成效评估等视角,探求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传播机理。

具体来说,可从纵横两个角度设定研究的基本范畴和基本内容。纵向上,注重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传播的历史源流,理清历史脉络和现实状态,以此作为研究的基础;横向上,注重考察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我国民族地区传播过程中的信息编码、译码、内容制作和生产过程,并采用民族志的研究方法对中国社会转型时期大众传媒在我国民族意识形态建构中扮演的角色及不平等关系进行考查。在上述研究基础上,深入探寻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我国民族地区的传播特质、传播机理以及对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影响,并提出加强和改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我国民族地区传播的对策建议。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传播的国内外研究之现状

(一)从国内研究情况来看,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比较薄弱的地区,而学术界对这方面的研究更是薄弱。

1.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少数民族语言文本相对缺乏

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国内外的传播,中央编译局做了一系列的专题研究,收集和整理了大量有关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研究领域的文献信息资料。但从目前的研究现状来看,较少涉足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少数民族地区的传播。国内学者翻译了大量马恩经典著作,这些著作以中央编译局翻译出版的马、恩、列、斯著作为代表。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分布的国家,在56个民族中有21种民族语言文字,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只翻译成7种民族语言版本,例如《资本论》,仅有“彝”“维”“哈”“朝”“壮”“蒙”“藏”七种版本[1]。

2.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民族地区的传播史研究缺乏系统的考证

五四运动后,由于中国社会客观形势的变化,少数民族群众逐步觉醒,马克思主义在民族地区传播具备了一定的条件,对近代革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少数民族革命也成为了中国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2]。但是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的实践与传播,却很少提及民族地区。《思想的历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百年传播》(中央编译局,2011)及《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的出版和传播研究》(庄前生,2010)等著作,在介绍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过程中都忽略了马克思主义在民族地区的传播。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民族地区的传播史值得细化后再做进一步的研究。

3.对马克思主义在民族地区传播方式、传播效果缺乏跟踪、分析和研判

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问题及传播路径、机制的研究,例如:《当代马克思主义传播问题的研究》(李诺枫,2009)、《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研究》(冯培、王靖华,2011)等,但对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和大众化传播问题的研究并不多见,虽然散见有《论马克思主义在少数民族中的传播(1919—1924)》(刘定禹、于华珍,2007)、《民族地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选择》(杨晓梅,2010)、《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的区域特性构成研究》(王宁,2011)等几篇论文和极少数与本研究有关联的硕博论文,但这些研究通常都缺乏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效果的跟踪、分析和研判。目前,国内学者关于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的研究居多,例如,金炳镐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发展史》(2008)、胡岩的《马克思主义民族观》(2004)、韩敬主编的《马克思主义人权观与中国少数民族》(1994)以及云南人民出版社刊印的《中国少数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教育丛书·研究系列》(1993)等,但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政策如何在民族地区推广和普及的较少,而对其效果的研究更是少见。综上所述,我们发现,马列经典著作民族语言文本的相对缺乏及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民族地区传播史研究系统考证的缺乏,导致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民族地区的传播研究相对薄弱。

(二)从国外相关领域的研究来看,学者们并未直接论述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的传播,大多是基于对马恩经典著作的研究和对中国历史现实的考察。

1.国外学者对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理论研究较少

有些学者认为,在中国社会主义的建设当中,意识形态“目的和手段”的矛盾冲突一直贯穿于整个社会主义的探索过程中,如:(美)莫里斯·迈斯纳的《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乌托邦主义》(1991);还有学者集中于研究中国意识形态的变化,如:美国学者富兰克林·格理菲斯等,奥格森伯格也曾断言,理解中国最好的方法是分析他的思想史、分析其信仰、社会与政策的相互关系(《中国:动荡的社会》,1978);派尹则认为:“正是民族主义,共产主义和毛泽东的思想为现代中国的历史提供了动力”(《中国政治的精神实质》,1968)。另外一些研究把中国意识形态的发展模式定义为毛泽东时代的“毛泽东主义模式”和后毛时代的“现代化模式”(詹姆斯·R·渴森、布兰特利·沃马克:《中国政治》,2004)。

2.国外学者对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群众的意识形态缺乏深入细致的调查和研究

对于少数民族地区意识形态问题,美籍印裔学者杜赞奇提出的“复线历史观”理论,即针对长期以来,历史学界的“线型历史观”问题提出的新观点,他认为中国社会复杂的历史进程中存在着“文化主义”和“民族主义”两种意识形态倾向,通俗地讲就是“有教无类,华夷一家”的文化论和“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民族观[3];而马丁·巴贝尔(Martin Babel)在分析了拉美民族国家的建构和传播实践的关系后强调:“没有媒介传播则无法充分理解民族国家如何将群众变为人民,将人民转化为民族,再演变成一个国家”的过程;诸如此类的书籍还有[美]巴菲尔德(Barfield·T)的《危险边疆——游牧帝国与中国》和欧文·拉蒂摩尔(Owen Lattimore)的代表作《中国的亚洲内陆边疆》等。

三、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传播存在的焦点问题

民族地区要加强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就必须因地制宜,结合少数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研究出一套适合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民族地区发展、壮大的内在传播机制。就目前的传播状况而言,存在如下几个焦点问题:

第一,在理论建构上,急需建构一套既适应少数民族群体特性、又与当前民族地区治理特点相统一的主流意识形态传播机制。在主流意识形态、族群认同、国家意识之间建立诠释性的模型,以深化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学说的研究。同时,引入“发展传播学理论”,探讨大众传播媒介对少数民族意识形态领域的冲击,用“发展”的话语阐述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与大众传媒的关系。

第二,在资料贡献上,国内马列经典著作民族语言文本研究的缺憾仍需弥补,新时期马克思主义思想传播史的研究领域亟待拓宽。可通过东、中、西部民族地区的民族志调查的个案,收集在地域、族群上存在较大差异的典型案例,并全面展示具有重要价值的少数民族群体意识形态传播的全貌。

第三,在制度建构上,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民族地区功能的定位与民族优秀文化的相互融合研究、与民族群众日常生活化的实现途径研究、民族地区社会转型背景下如何有效应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被边缘化”研究、主流意识形态,如何掌控民族地区其它意识形态并不断优化研究等方面,需要不断与实际相结合,提出一系列有针对性、可操作的制度建议。

第四,在操作技术上,需要结合少数民族群体特点,寻找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民族地区传播的实现途径,从而改善基层理论资源不足、教育阵地不牢、宣传合力不强的状况,并指引少数民族群体提高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说的认识,更好地融入到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建设中去。

四、总结及意义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社会转型速度的加快给人们的思想带来了冲击,价值取向上的多元弱化了以“信仰追求”为特征的马克思主义理想。我国少数民族群众大多有宗教信仰,有的民族是全民信教,民族地区党员干部信教问题甚至被提到了国家决议层。随着近些年来“准宗教热”现象的出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民族地区的功能发挥也呈现出某种被边缘化的趋势,对党的认同、对民族地区的团结乃至国家的稳定都产生了消极影响。时下流行的所谓“信仰危机”,并非是没有信仰,而是主流信仰危机,或更准确地说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危机[4]。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的教条化、脱离民族地区实际的传播方式和手段等因素严重阻碍着民族地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知和把握。应时代和民族地区发展所要求,从新的研究视角出发,探寻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民族地区传播的实现途径,以满足新时期下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民族地区传播的需要,对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具有深刻和长远的现实意义。

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遵从少数民族本土特征,建立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民族地区的传播机理,既是民族地区发展的需要,又是拓展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理论研究的客观要求。就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而言,不同的民族语言习惯、文化心理、价值观传统、宗教信仰、民俗文化基础等,决定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过程中的载体和方式也应有所不同[5]。从研究现状上看,目前较少涉足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少数民族地区的传播,因此,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传播是对国内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问题研究的有益补充。从研究方法上讲,采用民族志研究方法,通过对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历史和现状的调查和研究,一方面了解马列经典著作在民族地区的传播情况,全面领会老一辈革命家和民族语言翻译家在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过程中所作出的贡献;另一方面扩大意识形态传播学研究者的理论视野,并进一步提升理论水平。从学术价值上讲,一方面丰盈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传播的史料;另一方面又将现代传播学的观点、方法、理论框架和研究范式引入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领域,并针对少数民族这一对象特质进行深入研究,为新时期、新形势下解决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长效机制问题破题求解。

[1]庄前生.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的出版和传播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115.

[2]郜世奇.民族精神的概念界说[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06(4):39-42.

[3]莫里斯·迈斯纳.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乌托邦主义[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87.

[4]王宇.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传播实现过程的矛盾及原因分析[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10(2):97-99.

[5]吴飞.火塘·教堂·电视——一个少数民族社区的社会传播网络研究[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8:56.

G641;C957

A

1674-5450(2014)01-0041-03

2013-09-10

葛艳玲,女,新疆石河子人,中共中央编译局博士后,助理研究员。

【责任编辑 王凤娥】

猜你喜欢

少数民族马克思主义民族
我们的民族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认真看书学习 弄通马克思主义
多元民族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