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城派古琴流变与艺术特征
2014-05-16丁艺媛
铁 梅,丁艺媛
(1.沈阳师范大学 音乐学院,辽宁沈阳 110034;2.沈阳音乐学院 研究生部,辽宁 沈阳 110818)
诸城派古琴流变与艺术特征
铁 梅1,丁艺媛2
(1.沈阳师范大学 音乐学院,辽宁沈阳 110034;2.沈阳音乐学院 研究生部,辽宁 沈阳 110818)
古琴是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唐宋时期开始有派别之分。诸城派形成于清朝时期,几百年来形成了独具山东地方特色的演奏风格和曲目。近代以来,诸城派古琴逐渐在全国范围内流传开来,在世界舞台上也是熠熠生辉,这都是众多诸城派传人多年努力的成果。如今,在多元文化的大背景下,诸城派古琴艺术同其它传统艺术一样受到冲击,这种艺术瑰宝要如何适应新形势的发展而历久弥新,是新时代琴人要接受的重大考验。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虽历经坎坷,但庆幸的是仍旧有许多琴人致力于弘扬诸城古琴艺术,才使得诸城古琴这朵艺术奇葩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常开不败。
古琴;山东诸城;历史;传承
一、诸城派古琴的历史渊源
诸城派古琴源于山东诸城,山东省位于中国华北平原的东部,是中华民族古老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从古至今,先后产生了诸如孔子、孟子、庄子、诸葛亮、鲁班、扁鹊等许许多多的对后世产生广泛影响的历史文化名人。诸城,又名龙城、相州,位于山东半岛的东南部,黄海西岸。诸城文化根基甚深,正所谓“天地洪荒虞帝出,千年人说诸冯村”。先秦西汉时期,诸城曾为儒林之堂奥。也就是如此肥沃的文化土壤滋养出了古琴这种文人艺术,并且形成了具有浓郁的山东地方特色、独树一帜、自成一派的诸城琴派。
诸城古琴,从宋朝至今,曾涌现过道教大师丘处机等众多琴家。早在19世纪前半期,山东诸城就有了两位影响非常大的古琴家,一位是王雩门(字冷泉)属金陵派,风格绮丽绵延,其辑有《琴谱正律》。另一位是王溥长(字既甫)属虞山派,风格清微淡远。王既甫之子王作祯(字心源),自幼跟父亲学琴,左手指法的吟猱工夫甚深,当时王冷泉与王心源被称作“诸城二王”。王冷泉先生的弟子王宾鲁(字燕卿)自幼喜爱古琴,后经康有为介绍,在南京高师(今南京大学)任教。王燕卿有弟子徐立荪、王少如、宋明约等人。王心源先生弟子王露,字心葵,曾赴日本学习音乐,回国后在济南大明湖畔组建“德音琴社”。1919年,北大校长蔡元培邀请王露担任北京大学古琴导师。自此,山东诸城派古琴开始流向全国。后人将王冷泉、王心源、王露三人合称“诸城三王”(又称“琅琊三王)。王心葵先生是山东诸城派发展到顶峰时期的一位重要代表人物,培养出大量弟子成为诸城琴派第四代传人。解放前后在山东诸城琴派的继承和教学重任实际上落到了这些第四代传人张育瑾、詹秋、詹 秋、王凤襄等人的肩上(见下图),他们共创济南市业余古琴研究会,使诸城琴派再度出现较繁荣昌盛的局面。但由于种种原因,他们教授的学生,都是以此作为业余雅玩的爱好者和艺术学校的副科学生,其中始终未出现具有专业水平的出色者。近代以来,由于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诸城派古琴艺术的发展又活跃起来。2010年8月,诸城派古琴被收入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
图为本文所提及诸城派琴人师承关系
二、诸城派古琴艺术特点
(一)诸城派古琴艺术风格
自清代以来,古琴立调体系被分为两类:一类是以三弦为宫的五音命调法;另一类是以一弦为宫的均命调法。诸城古琴采取以上两种立调折中的办法形成了自己的立调体系,即以三弦为宫而以律吕命调法:三弦为宫音的调是黄钟调(F调);一弦为宫的调是林钟调(C调),慢三弦;二弦为宫的调是无射调(bE调),紧二、五、七弦;四弦为宫音的调是太簇调(G调),慢一、三、六弦;五弦为宫音的调是仲吕调(bB调),紧五弦。我国传统音乐的一大特色是推崇再现音乐作品的创造性以及二度创作的自由性,所以中国古代记谱法只能记出音高,并未记出准确节奏,这就给了演奏者足够的空间进行二度创作。因此,在不同派别演奏家的二度创作下便产生了独具特色各派不同的艺术风格。
诸城派古琴产生于山东,受当地文化特色影响甚深。山东民间音乐风格热情奔放、抑扬顿挫,受此影响诸城琴曲所表现的感情是悲喜分明,大起大落,质朴感人,从不刻意追求清丽淡雅、纤巧秀美的风格,而以淳朴见长。其琴曲布局工整,节拍严谨,主题明确。不同于其他琴派琴曲的长大辉宏,诸城派琴曲则是以短小精悍著称。
(二)诸城派古琴演奏曲目
古琴乐曲是中国民族音乐宝库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诸城琴派之祖谱是在清嘉庆间历城(今山东济南市)发现的毛式郇先生于1799年辑篆的手稿《龙吟馆琴谱》抄录的8首曲目。另外琴家王既甫有《桐荫山馆琴谱》传世、王冷泉有《琴谱正律》传世、王心葵著有《玉鹤轩琴谱》15卷抄传于世、王燕卿弟子徐立荪等人根据王燕卿《龙吟观琴谱》残本整编而成,流传甚广、第四代传人詹秋著有《琴歌集》传世。诸城琴派基本曲操为《搔首问天》、《平沙落雁》、《长门怨》、《捣衣》、《流水》。其中以《平沙落雁》、《长门怨》最为普遍,《捣衣》一曲,其它琴派已不常弹奏,只有诸城派仍然传授。诸城琴派独有曲操三首《秋风词》、《关山月》、《长门怨》,此三曲只在诸城古谱中有记载,二三十年代时得到广泛流传。《秋风词》出自民国初年《梅庵琴谱》。山东诸城派王燕卿传谱,由弟子徐立荪、邵森编订,1931年初版。曲体小型,有词。这是一首以闺怨为内容的琴曲。原谱旁标注唐代大诗人李白所做的《秋风词》,这首词是典型的悲秋之作,秋风、秋月、落叶、寒鸦,烘托出悲凉的氛围,加上诗人的浪漫的想象,内心完美的刻画,显得更加凄婉动人;《关山月》原为汉代《鼓角横吹曲》中曲目,本是戍边战士在马背上吹奏的军乐,表达了思乡报国的幽怨情感。琴曲《关山月》为本世纪诸城派古琴独有的乐曲,琴曲虽然短小,但音韵刚健、质朴,旋律流畅,具有浓厚的山东地区民族音乐的风格。这首琴曲的曲谱,最早见于公元1930年石印本的《琴学管见》,后又被收入公元1931年王燕卿弟子徐立荪、邵森编订的王燕卿传谱的《梅庵琴谱》中;汉代的相和歌中有《长门怨》之曲名,其题材表现陈皇后阿娇被汉武帝冷落在长门宫时的哀怨心情。近代流行的诸城派同名琴曲《长门怨》,具有浓郁的山东地方音乐的风格,可能是后人按其意而拟作,是诸城琴派的代表曲目之一。全曲六段,高潮在第四段,曲中用高音滑奏和泛音交替来表现女性哀怨的形象和悲愤交加的情绪,在高音区中有古琴曲少见的比较激越的表现,低音区极其凄厉哀婉,如泣如诉来表达被遗弃女子心中的哀伤。
(三)诸城派古琴演奏手法及特点
从西汉中期到唐代以后,出现了近90种左右手技法,其中仅泛音就有19个。如今古琴右手弹奏基本指法共有八种,惯称“八法”,即“勾”“剔”“抹”“挑”“托”“劈”“打”“摘”。诸城派古琴艺术在这些基本指法上又根据自身演奏习惯和特点逐渐形成了肉指按弦、以实音为主、回锋手法、托擘运用、拨撮的运用等独特的弹奏手法。诸城派古琴弹奏中为取得浑厚温润的音色,减少指甲与琴面的摩擦之声。左手按弦多用肉音,五徽以上因音位较高,所以必须用甲按弦。所以多采用肉指按键的演奏手法以提高演奏音质的韵味;以实音为主的演奏手法是诸城派对古琴传统演奏上的一个重要突破,在演奏中一个按音后的走手音上下滑动最多不超过四次,从实际音响效果出发,减少手指与琴面的摩擦声,在余音未消失之前必有一个按音出现,使音乐连贯旋律感强。改变了传统古琴曲那种概念上的“弦外之意”;回锋手法是诸城派独有的古琴演奏手法,符合山东地区民族音乐的地方特色。在演奏中趁发声猛然先向下而急转向上绰至本位得声,动作连贯敏捷如出一体,如同用毛笔书写颜体字时的回锋笔法,在琴曲中如出现山东侉腔音调时常使用这种演奏方法;诸城派对托擘这种手法的称谓与其他琴派不同,诸城派在运用托、擘指法时,大指向身处弹称托,反之则称擘,然而其他琴派在运用托、擘指法时,大指向身处弹称擘,反之称托;诸城派在强音演奏上大量运用拨、撮这两种演奏技法,这使音乐更加刚健有力,棱角分明。而且还通过多次使用轮指和滑音又化解了过硬的棱角,使古琴音乐更加独具韵味。
除以上多种古琴演奏手法之外,诸城派在演奏过程中还大量地使用变化的吟、猱等手法,不仅体现了山东地区民族音乐的独特韵味,而且充分地抒发了古琴音乐作品的内在情感。
三、诸城派古琴的传承与发展
2008年诸城派古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2010年8月,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颁证仪式上,诸城派古琴被授予“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奖牌。山东诸城派古琴艺术在国内的传播可以分为在山东本土的传播、北上传播以及南下传播三个方面。2006年,由诸城申报的诸城派古琴入选山东省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2007年,山东省文化厅公布了第一批73位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高培芬被列为首位诸城派古琴的传承人。如今,诸城琴派第五代、第六代传人相继成立琴社,开展传承活动,产生广泛影响。
诸城派古琴自1920年以来由王心葵在北京的古琴教学开始了北上的传播。王心葵因病还乡以后由其弟子张友鹤在北京进行诸城派古琴的教学,并通过在北京大学音乐研究会的教学工作中,诸城派在全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20世纪30年代初,张友鹤以古琴演奏家的身份,应百代公司邀情录制了四张唱片,这是我国最早灌制的诸城派古琴唱片。而且他本人还是国乐改进社的创始人之一。1916年,经康有为的推荐,诸城派古琴演奏家王燕卿任教于南京,将诸城派古琴带到了南方,到1920年以后,他在南京的徒弟徐立荪以他任教的南通师范和南通中学为基础,广泛招收学生,使诸城派古琴演奏技艺迅速在江南地区广泛流传。以王燕卿为首的作为山东诸城王氏古琴家族中的一系,如今已发展成具有浓郁山东地方民间音乐风格的梅庵派,梅庵派的演奏风格不仅在国内而且在国际上也具有深远的影响。诸城派随着王燕卿南下,继而由徐立荪带到南通,以梅庵琴社为载体,继续发展,创造了滚轮、回锋等新技法,极大推进和巩固了诸城派古琴的艺术内涵。诸城派古琴第五代传承人朱子易2005年8月为英国约克大学录制了《潇湘水云》等4首传统古琴名曲,在国际上推广和传播了诸城琴派古琴的演奏技艺,并且对驻济南高校的留学生宣传、传授了诸城派古琴的演奏技艺,使诸城派古琴在国际社会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2011年,来自南京的诸城派古琴第六代传人茅毅先生来诸城举办了“龙音习习——古琴音乐会”,现场演奏了《良宵引》、《秋江夜泊》、《石上流泉》、《平沙落雁》、《流水》、《渔樵问答》、《捣衣》,还有诸城派独有曲操《长门怨》、《秋风词》、《关山月》等琴曲。茅毅先生还将自己斫制的11张价值不菲的古琴和11张琴桌捐赠给了诸城市文化路小学,茅毅先生定期赶到诸城义务传授古琴,并在该市文化路小学设立了“云雪堂诸城古琴培训基地”,向小学生普及古琴知识,还免费为诸城当地喜欢古琴艺术的爱好者授课。同时,茅毅先生还委托他东营的一位学琴六七年的学生每月义务到文化路小学,为该校的学生传授古琴知识。
诸城琴派是近代琴坛上一支融古开今、别具一格的艺术流派。琴者,情也。传情以达志,借情以言性。所以,“琴”不仅可以观风教,也足以正人伦,调心志,谐伦理,平阴阳,诸般个体生命的感念都可以借琴来抒发,所以“琴”也就成为人生艺术化的一种必需。古琴,作为我国最早产生的乐器之一,从古至今都是中国文人怡情养性、励志修心的乐器,被古人誉为“圣人治世之半,君子修养之物。”早在蒙昧时期,华夏始祖伏羲氏和神农氏就已经“削桐为琴,绳丝为弦”。宋代产生了清晰的师承体系,起初分为京师、两浙、江西三个派别。到如今已经有川派、广陵派、虞山派、山林派、福建派、金陵派、浙派、常熟派、齐鲁派、中州派、蜀派、卢山派、梅庵派、诸城派、广陵派等众多派别,受历史条件和地区条件的影响,这些派别在流传过程中各有其特点,使中国的古琴艺术呈遍地开花之势。
古琴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总会经过循环往复的产生——发展——完善——消亡而构成其历史发展进程。尤其是近代,随着外来音乐文化的广泛传入,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不少学者都曾提出过古琴的“消亡论、落伍说”,认为古琴音乐将要随着文人的演变而消失,如同历史文物一样被永久封存。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古琴音乐文化不仅没有因经不住考验而退出历史舞台,反而在不断的发展和改革当中重新焕发了其艺术魅力。2003年11月7日,中国的古琴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第二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但是传承古琴艺术过程中遇到诸如古琴商业化、社会心态浮躁、现代古琴教学重技能轻文化的教育方式、传统人文精神缺失等一系列阻碍,使古琴艺术的传承呈现出“传形骸、失内在”之势。即传留下的只是古琴奏法以及曲目,而失去了其深厚的文化内涵以及人文精神。这是当代古琴传承人要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如果当代的古琴教学,仍不注重传播其文化内涵而只拘泥于基本技能的运用的话,那么古琴艺术会失去其最珍贵的历史文化,成为与其他乐器一样的一种演出工具。在苍白的文化背景下,古琴艺术流传的道路又会走多远?所以,当代古琴传播,不光要提升传承人的琴技素质,更要丰富其文化素养。要让古琴这门古老的艺术不止作为一门乐器传承下去,还要将其视为一种文化加以保护流传,使古琴这门艺术以独特的演奏技巧伴随着浓厚的文化底蕴流传于后世。无论是在当今社会或是未来都让具有如此厚重历史渊源的古琴艺术,依旧散发璀璨夺目的文化之光。
[1]王笑天.诸城派古琴艺术与名曲[M].济南:泰山出版社,2007:8,9.16,18.
[2]张育瑾.山东诸城古琴[J].音乐研究,1959(3):64,70.
[3]米永盈,刘淑美.诸城派古琴的艺术特点及其在山东的发展现状[J].齐鲁艺苑,2007(3):63,65.
[4]杜晶.诸城派琴人在山东地区的生存现状[J].大舞台,2010(5):229,230.
[5]袁静芳.民族器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53,259.
[6]易存国.中国古琴艺术[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2,15.
[7]白庚胜.古琴[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9:74,98.
J632.31
A
1674-5450(2014)01-0162-03
2013-11-22
铁梅,女(回族),辽宁海城人,沈阳师范大学副教授。
【责任编辑 王凤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