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大学生担当意识的培养
2014-04-10李丹霞
李丹霞
(商洛学院 城乡规划与建筑工程学院,陕西商洛 726000)
大学生是社会中接受高等教育的特殊群体,拥有良好的道德素质与丰富的知识文化储备,是一个社会优秀道德水平与较高文化水平的代表,他们承担着推动社会发展的重大历史责任。大学生担当意识的培养是大学生道德素质提升的重要途径,这关系着青年一代能否承担起时代赋予的责任。2013年12月5日,习近平在给华中农业大学“本禹志愿服务队”回信中谈到:“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有源源不断的强大力量”[1]。然而,随着我国大学生人数的增加以及“90后”大学生队伍的全面覆盖,高等学校学生教育工作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如高校投毒、同学间人身伤害、旅日留学生刀刺母亲、法学毕业生连勇杀人等恶性事件,促使高校教育工作者去探索大学生担当意识的培养问题。
目前,关于大学生担当意识培养的研究相对于大学生责任意识教育的研究较少。在大学生责任意识教育研究方面,王娜、范海荣、赵丽亚发表的《对大学生责任意识的调查研究》、高尔朗发表的《当代大学生责任意识调查分析——对吉林华侨外国语学院法语系277名大学生的问卷调查》、卢秀峰发表的《当代大学生责任意识现状调查与成因分析——以广州地区部分高校为个案》等,对当代大学生责任意识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从调查来看,有些大学生很难做到主动承担责任,也亟待加强教育及引导,功利性较强,对中华民族精神的继承出现缺失[2]。也有许多教育工作者对大学生责任意识教育的紧迫性、缺失原因、提高大学生责任意识的途径方面进行了探讨,强调了高校加强大学生责任意识教育的重要性,认为大学生责任意识缺乏有社会环境、学生自身、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等多方面的原因。
担当意识不仅是责任意识中的一种,也是人们承担起责任的一种实践行为,关于大学生责任意识教育的相关研究为大学生担当意识培养的研究在思路及途径方面提供了借鉴。2010年,王晓岚、李晓兰、曲传靖在《大学生责任担当教育途径的研究》中对大学生责任担当教育的内容进行了阐述,肖东平、苏玲在《影响当代大学生责任担当的现实背景》一文中,对于影响当代大学生责任担当的因素进行了分析,杜坤林在《高校道德中的责任担当教育》中认为责任担当教育要重建责任主体,大学生要在实践中学会责任担当[3]。朱芳缘在《大学生责任担当教育与学校德育创新》一文中,分析了大学生责任担当意识弱化的主要表现,从高校德育建设角度提出了相应对策[4]。黄林萱对大学生党员的责任担当问题进行了研究,对大学生党员责任担当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王球云、王强在《论当代大学生责任担当意识的培养》一文中,对大学生责任担当意识缺失的原因从家庭、社会环境、学校等三方面进行了分析,提出树立榜样力量、组织活动、对辅导员、思政工作者进行激励等方面推动大学生责任担当意识教育[5]。
本文拟从大学生担当意识培养的必要性出发,对大学生担当意识培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探索在高校教育中加强大学生担当意识培养的有效机制。
一、大学生担当意识培养的必要性
担当意识,指的是勇于接受并承担责任的意识。担当离不开责任,责任的践行就是担当,社会上的每个人都承担着一定的责任,在为社会做出贡献的同时,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每个人都应有担当精神,这将推动社会的生产与发展。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应具有的担当意识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社会担当,指对社会的繁荣与进步、对国家的富强与昌盛等方面所应承担的相关责任;二是自我担当,指对自我人生与事业、做人与处事等方面所应承担的主体责任。大学生的社会担当与自我担当是辩证统一的,“对自己的责任就是对社会的责任,对社会的担当就是对自己担当的延伸与放大。把自己融入变革的时代,担当自我,在不断的自我否定与超越中提升、扩大对自我的担当。”[6]担当意识培养是大学生道德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我国目前正处在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当代大学生是将来社会经济发展与社会变革的生力军,是实现中国梦的强大力量,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担当意识的培养迫在眉捷。
(一)大学生担当意识是传统文化的基本要求
我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仁义、礼让、忠孝等思想是其重要构成部分,而这些内容与担当意识是一脉相承的,是责任担当的具体叙说。我国传统儒学从人的伦理道德方面将人划分为不同的角色,并规定了相应的责任,比如“对国家、对民族有责任,是忠;对长辈、对父母有责任,是孝;对家庭、对配偶有责任,是节;对朋友有责任,是义;对自己有责任,是强”[7]。当代大学生,应该更多的学习和领悟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培养自己的担当意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思想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应该成为当代大学生培养担当意识的最高追求。
(二)大学生担当意识是自身发展的客观需要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少数大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扭曲,导致出现信仰危机、担当意识缺失、个体行为失范等一系列问题。有调查显示,近六成的大学生“恐惧家庭责任,避谈社会责任”[8]。一个没有责任感的人,必定会造成担当意识缺失。自古以来,无论中外,大凡成功人士都是有追求、讲奉献、能担当之人,而高等学校在培养人才时,除了知识的培养,对于人的素质的培养也尤为重要,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等一项也不能缺少。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日益激烈,当代大学生如何提高自身素质去适应参与这一浪潮与自我担当意识息息相关。只有积极主动培养自己的竞争意识和奉献精神,不断追求,不断超越,才能更好地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
(三)大学生担当意识是高校德育的必修课程
大学时代是大学生德育的黄金时机,担当意识是大学生道德素质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大学生能否成才的人格基础,因此担当意识的培养应该贯穿于大学生的整个大学生活、学习之中。一项调查,约有80%的大学生认为教师、同学和朋友对自己影响最大[9]。说明大学期间是大学生道德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大学生在校期间,良好的学风、教风、校风对他们优良品格的形成有很大的帮助和促进作用。高校要充分认识到培养大学生担当意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要将大学生担当意识的培养纳入到德育的规划之中,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把握各个阶段、各个环节的教育和培养机会,从而使学生懂得“如何做人,如何在个体价值、个人权利与社会责任的关系中寻找平衡的支撑点,肩负起社会和历史赋予的责任”[10]。
(四)大学生担当意识是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
我国近几十年的发展令世人瞩目,今后相当一段时间改革将处于深水区,需要去啃“硬骨头”。在校大学生是将来社会的建设者,是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只有教育大学生树立担当意识,明确担当责任,社会的正能量才能越来越强大。汶川地震、北京奥运以及现实生活中所显示出的大学生主流精神,都是时代所需、人心所向,都是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精神动力和力量源泉。
二、大学生担当意识培养的现状
(一)家庭担当意识培养偏颇
家庭教育是个人最初接受的教育,家庭教育在一个人的人格形成、习惯培养、道德规范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目前,高校本专科学生已被“90后”所覆盖。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迅速发展,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自2008年至2013年,人均收入水平扣除价格因素呈递增趋势,2013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955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0%,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8896元,实际增长9.3%,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311元,比上年增长10.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1%。农村居民食品消费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为37.7%,比上年下降1.6个百分点;城镇为35.0%,下降1.2个百分点,恩格尔系数递减,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计划生育政策在这一代的显著成效,使得当代大学生成长的家庭环境充满了复杂性,家庭对于孩子过分溺爱与过分的期望并存,在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传统教育观念驱使下,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大多数家长往往只注重孩子竞争技能的培养,培养的目标体现了实用性、功利性,如获得更好的职业、取得更多的经济回报,家庭把过多的精力放在了孩子的学习、竞争技能的培养上。一项调查结果表明,我国城市家庭消费支出中增长最快的是教育,其年均增长速度为20%左右。整体上,子女教育支出已经成为城市家庭的主要经济支出之一,八成费用花在择校培训课外辅导上[11]。对学业成绩的重视使得家庭教育中忽视了孩子道德品质的养成,对于孩子自我担当与社会担当意识的培养缺乏。这些孩子长大走进大学后,往往表现为自私自利、高分低能、畸形发展,对家庭对社会缺乏起码的担当意识。
(二)社会担当意识培养乏力
人格的形成是先天的遗传因素和后天环境、教育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社会环境对大学生担当意识的培养主要是以主流道德文化的渗透、潜移默化的方式来完成,大学生本身作为社会的道德主体,他们的行为也影响着整个社会的道德环境。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拜金主义、利己主义、自我意识严重凸显,个人信仰迷茫、价值观念偏离、道德规范弱化等问题层出不穷,轰动一时的2006年“彭宇案”、2009年“许云鹤案”、2011年“小悦悦事件”、2012年“白酒塑化剂”“毒胶囊”以及发生在大学校园的马家爵事件、清华女生“铊”中毒案、北京大学“铊”投毒案、中国矿业大学校园投毒案、复旦投毒案等一系列恶性事件引发了道德大讨论;另外,官员贪污受贿问题、渎职问题严重,据人民网报道,我国最高检公布2013年1月至8月全国检察机关共立案侦查贪污贿赂犯罪案件22617件30938人,同比分别上升3.6%和3.8%。我国的社会道德环境不容乐观,大学生作为信息敏感人群,得到信息的速度快,对信息的分析处理能力强,在不良社会道德环境的冲击下,社会对于大学生担当意识的培养就显得比较乏力。
(三)学校担当意识培养失范
担当意识作为学校德育教育的一部分,但目前由于受就业、“质量”等因素的影响,部分高校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侧重于提高就业率、升学考研率,往往只唯课堂、只靠课本、只讲成绩。当然,这与当前我国的高等教育仍以应试教育为主有关,大学的教学质量评估中的指标主要是学生考试成绩、四六级通过率、计算机水平以及学术性学科性竞赛成绩等,这使高校教育更倾向于知识取向,而忽略了道德取向[12]。
另外,高校德育教育中,德育教师教学主要以公共课的形式、以课堂理论教学为主,内容比较单一,方式死板,往往“重视政治方向的教育,忽视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的教育,重视理论教育,轻视实践教育,重视专业知识学习,轻视思想改造”[13],这对于知识面广、思维活跃的当代大学生来说,效果比较小。课堂外,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由主管学生工作的总支书记和辅导员来做。然而,在实际工作中由于没有系统的操作方法,再加上辅导员的工作范围比较大、日常管理事务烦琐,用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间压缩得比较少,而更大程度地侧重于管理上,通过批评、禁止等行政管理的手段来规范约束学生的行为,这种强制性的行为对于纠正大学生的偏差行为的作用是有限的。
(四)自身担当意识养成缺失
内因是推动大学生自我发展的重要因素,自我教育作为德育教育的一种重要方式,重点在于自我,通过自我学习、自我反省、自我批评、自我约束以及自我完善来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14]。当前,大学生自我教育存在着很大的问题,自身担当意识培养缺失便是重要的表现之一。担当意识缺失表现在大学生学习生活中,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大学期间对自己的学业不负责,不思进取,失去了方向和动力,作息时间混乱,随意旷课,考试作弊等行为普遍发生。
第二,自我意识过强、不愿付出、依赖别人、人人为我的观念;还有一部分“90后”大学生“注重自我权益,淡化个人责任,表现为唯我独尊、我行我素;只顾自己,不顾别人;贪图享受,无意奉献;纵容权利,漠视义务”[15],衣服脏了掏钱洗,费用完了张嘴要,遇到义务劳动和需要责任担当时绕道行。假期回到家里,晚上上网白天睡觉是其“生活习惯”,家里的事不闻不问,与己无关。
第三,自我约束能力太差,行为过于偏激,大学生自杀、犯罪、不适应集体生活退学事件频发,上网成瘾,迷恋虚拟,信仰缺失。
这些现象体现出大学生的自我教育存在严重不足,自我担当意识培养严重缺失。
三、大学生担当意识培养的途径
(一)校园文化是大学生担当意识培养的有效载体
高校对于大学生担当意识培养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校园作为大学生生活、学习的主要场所,良好学风的养成、远大理想的树立都离不开校园氛围的积极影响。良好的校园文化有助于担当意识的培养,以校园文化为载体,提升大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为担当意识培养提供良好的校园环境氛围。校园文化是各高校所具有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先进文化的重要源头。校园文化所反映出的是一所大学独特的精神文化生活,一般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等等,对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有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从一般意义上讲,大学生的健康人格包括对自身的自尊与自爱、自立与自强以及对他人的友好与尊重、关心与帮助,这些健康人格的形成正是一个人能否具有担当意识的思想道德基础。而校园文化建设中,在重视物质文化的同时更应强调精神文化,硬件设施物质建设固然重要,然而良好的校园文化在于学校的办学特色、办学理念及定位,在于精神文化的塑造。通过校园文艺活动、知识讲座、班风学风建设以及榜样的带动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二)社团活动是大学生担当意识培养的重要平台
高校学生社团是学生在自愿前提下结成的群众性组织,其成员所开展的各种活动具有志愿性和无偿性的特点。“高校学生社团有着思想教育、凝聚学生、培养素质和典型示范功能,大学生可以通过社团活动参与社会服务工作,增强自身的社会参与感和社会责任感”[16],是高校进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平台,由于覆盖面广参与率高,对于大学生担当意识的培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根据笔者与学生的接触了解,在进入大学后,每个班级除了个别学生外,其他学生都会选择加入各种学生组织,目的大致有三种,一种是随从,看别人加入自己也不想落后;第二种是为了在综合素质测评时加分;第三种是为了丰富自己的大学生活,开阔视野,培养和锻炼自己的能力。其中有80%以上的同学属于第三种情况,因此,加强社团活动的管理及引导,充分引导和利用学生社团对大学生进行担当意识的培养是非常有效的。
(三)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担当意识培养的关键环节
社会是大学生的最终归宿,大学生只有真正参与到社会活动之中,才能够真实了解社会现实和社会文化,才能在参与社会活动中形成责任担当意识、提高责任担当能力。“社会实践是大学生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的有效载体,是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既符合教育发展规律和大学生成长规律,又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17]。大学生如果仅仅只接受一些理论教育,而没有实践的体验和深刻的感悟,这对责任担当的培养而言无疑是一种误区。参与社会活动的方式很多,社会调查、见习实习、专题活动等都是较好的选择。由广东边防总队联合团中央学校部、广东省委宣传部等单位联合举办的“与梦想同行——全国大学生走进广东边防海岛部队”大型主题实践活动,就使来自全国50多所高校的60名大学生代表受到了教育[18],他们感受到官兵坚守岗位、无私奉献的精神,这对他们担当意识的形成将会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四)家庭配合是大学生担当意识培养的必要保障
家庭是社会构成的分子,父母是大学生成长过程的伴随者与教育者,对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具有较大的帮助作用。学校应经常与学生家长保持联系,从家长那里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将学生在校的表现情况及时反馈给家长,并指导家长进行大学生担当意识的培养。家庭在培养大学生担当意识方面形式多样,随时随地,寒暑假就是教育的良好时机。寒暑假期间家长可以让孩子多参与一些村里或社区的公益活动,或帮助邻里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还可以鼓励孩子外出临时打工,春节当中可以与孩子一同走亲访友,在走亲访友过程中教育孩子敬老爱幼。另外,家长必须要求孩子不管是在家里还是在学校,自己能做的事一定要自己做。在今年3月9日晚全国“两会”新闻中心举行的网络访谈中,国家邮政局市场监管司副司长刘良一爆料:眼下,高校学生把积攒一段时间的脏衣服寄回家去,家里洗完之后再通过快递寄回来,成了邮政的一种新业务。这种不可思议的现象一方面是大学生责任意识严重缺失的表现,同时也是家庭教育严重缺失的表现。家长要充分认识到培养孩子责任担意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应当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教育孩子学会尊重他人、关心他人,懂得感恩父母、感恩社会,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担当意识,将来更好地奉献社会,服务人民。
(五)社会正能量的传递是大学生担当意识培养的环境支持
社会道德环境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不可低估的影响,主流道德文化的渗透带动作用巨大,“夜不闭户”也是在社会大环境的前提下才可能发生,因此社会正能量的传递,正能量的宣传弘扬有利于为大学生担当意识的培养提供积极的环境支持。当前,市场经济的发展,自我意识的张扬,商业领域出现了大量不诚信无担当的行为,在国民生活中也出现了许多冲击社会道德的负面事件,我国社会道德负能量对于道德文化的冲击愈演愈烈,社会道德环境岌岌可危,对大学生的思想行为形成冲击。社会正能量的传递,如最美妈妈吴菊萍、最美司机吴斌、最美教师张丽莉、托举哥、郭明义等等社会正能量的宣传及我国传统道德文化的弘扬有利于大学生的德育教育,为大学生的担当意识培养提供社会环境支持。
(六)自我教育是大学生担当意识培养的动力源泉
大学生担当意识的培养需要学校、家庭及社会几方面形成合力才能产生较好的效果,但这些方面都是外因,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才是变化的根本。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育是由他人教育和自我教育构成的统一体,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自我教育没有外在强制的力量,而是受教育者内在的自我提高与完善,最大限度地发挥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自我教育也是大学生担当意识培养的根本手段和动力源泉。“自我教育不但是在大学校园中发展自我主体性和创造性的必然要求,更是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和终身教育发展的客观需要”[19]。正确认识自己是大学生自我培养担当意识的前提和基础。认识自己,首先是要认识自己的基本客观条件,包括生理状况和家庭情况等,其次要清楚自己的人生观、道德观及能力水平,第三要了解自己在家庭、朋友及同学等成员心目中的地位,同时还要了解社会对自己的总体评价。大学生有了客观的自我认识与评价,就会有利于形成客观的自我认同,就会明白勇于担当的意义所在,从而有利于形成正确的人际关系和获得他人及社会的认同。这样,人生的路就会越走越宽广。
四、结语
培养大学生担当意识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基本要求,也是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关系到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当前,在大学生担当意识的培养方面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家庭教育中,对孩子的培养,往往注重学业成绩、竞争技能的培养,功利性太强;社会道德环境对于大学生担当意识的培养乏力,主要表现在社会负能量对于传统道德文化的冲击,正能量的传递与弘扬乏力;高校对大学生成才培养也存在着重指标的弊端,德育教育的形式单一,内容死板;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不足,存在着自我管理能力差、自我意识过强、自我约束能力差等问题。因此,要加强大学生担当意识的培养,需要家庭、社会、高校及学生自身多方的共同努力,家庭在培养孩子竞争能力的同时,配合高校对孩子进行德育教育,培养孩子的担当意识;高校通过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对社团活动的有效管理及引导、组织学生进行丰富的社会实践等加强大学生的担当意识的培养;社会是大学生生活成长的大环境,整个社会道德水平的高低影响着大学生担当意识培养的大环境,传递正能量传承优秀社会道德文化为大学生担当意识的培养提供良好的环境支持;作为大学生,也应该明确自己的历史使命,提高自我教育自力,培养自身勇于担当的精神。
[1]习近平.给华中农业大学“本禹志愿服务队”回信.http://news.eastday.com/eastday/13news/auto/news/china/u7ai292827_K4.html.
[2]黄林萱.大学生党员责任担当教育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理工大学,2012:4.
[3]杜坤林.高校道德中的责任担当教育[J].高校理论战线,2012(1):55.
[4]朱芳缘.大学生责任担当教育与学校德育创新[J].新课程研究,2014(1):10.
[5]王球云,王 强.论当代大学生责任担当意识的培养[J].学理论,2012(34):294.
[6]杨金洲.谈青年大学生的担当意识 [DB/OL].http://news.scuec.edu.cn/xww/?view-558.htm.
[7]彭媚娟.论传统文化与大学生责任意识培养[J].理论月刊,2011(2):180-182.
[8]杨帆.“80”后并非想象般潇洒[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0-01-01(2).
[9]肖岁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隐性教育资源利用策略[J].商洛学院学报,2011,25(5):74-78.
[10]王晓岚,李晓兰,曲传靖.大学生责任担当教育途径的研究[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0(6):109-110.
[11]王庆环.孩子教育花钱多城市家庭负担重[N].新民晚报,2012-3-16(12).
[12]李 洁,司东玉.高校德育教育现状研究[J].党史博采:理论版,2013(9):52.
[13]黄治东.当下大学生责任教育路径的思考[J].湖北社会科学,2012(2):177-179.
[14]杨爱丽.基于自我教育的高校学生管理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31(1):85.
[15]刘 飞.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研究[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2006:46.
[16]郝园园.浅议大学生社团的多元价值实现[J].赤峰学院学报,2010,31(5):201-203.
[17]刘延东.了解国情民情社情,勇于担当时代责任[J].中国农村教育,2009(7-8):1.
[18]马云龙,徐旭宇,周 捷,等.责任与梦想同行[J].中国边防警察,2013(6):104.
[19]施一满,刘新庚.转型时期大学生自我教育缺失原因探析[J].中国青年研究,2010(5):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