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林语堂的文化选择和翻译

2014-04-10岳岚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文化观林语堂省略

岳岚

(安阳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河南·安阳455000)

林语堂的文化选择和翻译

岳岚

(安阳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河南·安阳455000)

林语堂的一生创作翻译了大量反映中国文化的作品,为中国文化的传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东西融合的双重文化身份和当时东西方不平等的文化势力,使得林语堂在创作翻译的过程中受到了两种文化观的影响。本文从跨文化的角度来解析翻译作品和译者的文化观之间的互文关系,试图找到林语堂翻译作品中文化观的具体表现,以期为研究林语堂及其作品提供新的思路,引发该领域更深的思考。

林语堂 文化观 翻译

一、引言

林语堂作为一位作家、翻译家、哲学家和语言学家,在国内外都有极高的知名度,曾被誉为“二十世纪智慧人物”之一。他一生的创作和研究留下了丰富的成果,从翻译、小说、散文到词典、教材,形式多样,并且涉及到了语言、宗教、哲学、文学、历史等多个领域。特别是其长篇小说《京华烟云》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并被当时的《时代周刊》评论为“现代中国小说的经典之作”。出生于中国,生活在西方,东西方双重文化使他具有双重文化背景,林语堂翻译作品的研究价值也来源于他东西兼备的文化背景和文化身份。

翻译不仅是两种语言的交流,也是文化的传递。译者不仅要能够准确把握原文本的文化信息,而且要了解译入语和源语言两种文化的差异,才能避开文化障碍,符合译入语读者的理解程度和期待。在翻译过程中,在尊重原文本的前提下,译者为实现其翻译目的必然会发挥其主体性,他本人的文化观和文化取向便会影响他的翻译思想以及处理文化差异的方法和策略。在林语堂的翻译中既包含了他难以割舍的东方文化情节,又迎合了外国读者的理解程度和文化期待。

二、林语堂的翻译与文本选择

林语堂的翻译作品有《浮生六记》、《孔子的智慧》、《老子的智慧》等。其中哲学主题占了很大一部分,既有传统哲学思想的文本,也有有关生活哲学思想的文本。林语堂的翻译作品中代表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主要是《孔子的智慧》和《老子的智慧》,通过这两部作品向西方介绍了中国的儒家思想和道家精神。林语堂的生活哲学思想也体现在他翻译的文本选择上。林语堂偏爱选择郑板桥、袁枚、金圣叹等人的作品来翻译,欣赏他们恬淡的生活态度。这样一种性格与林语堂的人生哲学正相契合。除此之外,林语堂还有一部分翻译文本和他的文学观有密切联系,他所选择的翻译原文有很大一部分是诗文的翻译,如苏东坡、李清照、李白、杜甫等人的作品,以及《红楼梦》里的《葬花词》等名著中的诗词。

作为一个游走于东西方两种文化的学者,林语堂有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又有西方生活经历并精通西方语言,而他的作品主要是面向西方的读者,因此将中国的哲学文学作品翻译成英文或以英文创作叙述中国发生的故事是林语堂介绍中国文化的主要途径。他选取的翻译文本不仅迎合了当时外国读者在工业化的高度压力下向往恬淡闲适生活的心理诉求,更是出于他自身对于这样的生活哲学思想的肯定和这些文学作品的欣赏。

三、林语堂翻译策略的选择

翻译是两种语言的转化,也是两个文化的媒介,从跨文化的角度来研究翻译就要考虑到两种文化的差异和译者的翻译目的、时代背景和译文读者等各种影响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的选择因素。在林语堂的翻译作品中,他独特的文化身份和双重文化背景都能找到对应的痕迹。

(一)文化补偿

根据语内交际的需要,当读者和作者处于同一文化当中,作者通常把不必要的文化信息省略掉,有时作者省略语篇内信息相关内容,有时省略语篇外的文化背景。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为了让外国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本,译者就需要填补这些省略的内容,全面传递原文信息。林语堂的翻译文本大多选择中国传统文学作品,其中隐含的中国传统文化较多,势必给西方读者造成了理解障碍。因此在翻译过程中林语堂弥补性的翻译了这些省略的文化信息,具体来看主要有三种文化补偿方式。

1、文内增译

例1“…for vigilant guard should be kept lest Mannia in her despair should seek a“short-sighted way”out,by which she meant suicide.”(《京华烟云》林语堂1998)

“……就是大家得特别留神看着曼娘,怕她一时想不开会寻短见。”(《京华烟云》林语堂著张振玉译2004)

林语堂的英语创作中往往会把具有文化含义的部分直译为英语,这种异化翻译的手法保留了中国传统文化内容但short-sighted way外国读者不好理解,所以他又直接做了信息的补偿by which she meant suicide。但在回译的时候则没有必要解释了,所以汉译直接译为“寻短见”。

2、文内和文外注释

文内增译可以扫除理解障碍,但是语言略显冗长,所以林语堂也采用文内和文外注释的方法。

例2“今日真如渔父入桃源矣。”(《浮生六记》)

“Now I really feel like the fisherman who went up to the Peach-Blossom Spring.(Reference to an idyllic retreat mentioned in an essay by Tao Yuangming.”(《浮生六记》林语堂译1999)

桃源指的是清净怡然之地,远离世俗之争,出自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林语堂在文中采用直译的方法,后加脚注补充说明其文化含义。

无论是文内增译还是文内文外注释,其目的都是跨越两种文化的障碍,满足外国读者的理解需求。同时我们也注意到林语堂在译文中大都采用了异化翻译的方法保留原文的语言,出现了许多汉语式的英语。这说明林语堂在照顾西方读者的接受程度时也在极力保留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现了他的文化观中无法割舍的东方文化情结。

(二)文化借用

赫维(Hervey)和希金斯(Higgins)提出了文化借用的概念,即当译入语中无法找到和源语言中的文化表达形式对等的形式时,就把源语中的文化表达形式逐词翻译过来。林语堂在向西方介绍中国文化时也同样用文化借用的方式处理两种文化中有差异的成分,保留了汉语的文化特色。剖析其原因,一方面出于他对中国文化的深厚感情,另一方面西方的读者也希望看到具有异域色彩的内容,了解更多的中国文化特色。如以下例句:

例3“The ancients said,‘Red cheek,harsh fate,’but I say it was not the red cheeks but the clever heads that ruined women.”(《京华烟云》林语堂1998)

“古人说:‘红颜薄命。’不过我却说红颜不见得薄命,而聪明多才才薄命。”(《京华烟云》林语堂著张振玉译2004)

在林语堂的英文创作中,有许多关于中国传统文化和习俗的内容被直接翻译为英文写了出来,因此这一部分内容也可以作为他的翻译文本来研究。为了保持中国文化的原貌,林语堂常把汉语中的俗语和成语不加解释的直接搬到英文中,如例3中“红颜薄命”的直译,生动形象,外国读者也可根据语境推知大概的意思。

近年来,随着国际间的交流越来越频繁,读者接受外来语言和文化的能力也越来越高,文化借用的策略正顺应了不同文化剧烈碰撞和交流的趋势。

(三)文化替换和文化删除

文化替换的概念是由比克曼(Beekman)和卡洛(Callow)提出的,即用译入语中功能相同的词汇或词组代替原语言中读者不熟悉的事物。文化替换或文化删除尽管可以减少读者的理解障碍,但原文本中的文化内容也有可能流失。在林语堂的汉英翻译中也存在用文化替换的策略来处理文化差异的内容。

例4“与余为总角交。”(《浮生六记》)

“He was a childhood chum of mine.”(《浮生六记》林语堂译1999)

有古文功底的中国读者不难理解“总角”,指的是小孩子头上的发髻,多指代童年,但外国读者很难理解。林语堂用了英语中最普通的词汇替换了原文。虽然理解上没有了障碍,但译文没有了异域色彩,文化也没有完全转换。文化替换的运用反映了林语堂在翻译过程中首先考虑的是读者的理解需求,也反映出在东西方文化不平等的状态下,林语堂迎合西方文化势力的不得已的文化观。

文化删除在翻译过程中把原文里的文化部分直接省略也是考虑到译文读者的文化接受程度,规避文化差异带来的困难。但是文化删除造成了原文化的流失,反映出译者背离原文化迎合译入语文化的立场。林语堂采用文化删除的策略是在不影响文章逻辑关系的前提下把原文内容省略掉不予翻译,或是用简单的语言替换原文本。

例5“君曰:爱我哉!忘其口而念我。”(《扬州瘦马》)

“How he loves me!remarked the duke.”(《扬州瘦马》林语堂译2002)

例句中英文翻译只翻译了前半部分,后半部分被省略掉了。“忘其口而念我”,来源于弥子瑕与卫国君的故事,弥子瑕陪卫国君散步,在果园里吃到一个桃子很甜便将咬过的桃子递给卫国君,忘记了君臣有别,桃子已经被咬过了,却得到卫国君的称赞“忘其口而念我”。这部分对于外国读者虽然很难理解,但直接省略不翻译对源语言文化来说是巨大的损失。

(四)翻译策略和文化观

从广义的互文性的角度来看上述的林语堂的翻译策略,每一种翻译策略和方法都受其文化观的影响。有时他采用文化补偿、文化借用等策略,极力保留原有的文化特色和表达方式,表现出他难以磨灭的东方文化情节。而有时又采用文化替换甚至文化删除的方法又表现出他在尽力迎合西方读者的理解需求和审美期待。这两种文化观并不是矛盾的、对立的,相反在翻译过程中是相互交融的。这也是由林语堂的双重文化身份形成的。东方文化培养了他对中国的哲学、文学、宗教、历史的浓厚兴趣,而三十多年的西方生活经历和基督教的家庭背景又让他深刻感受着西方文化。他极力介绍中国道家儒家的哲学思想和古典文学,又受到外国读者的文化期待、理解需求和西方审美观等因素的影响对原文本做了一定的改动。

四、结语

林语堂在创作和翻译领域里的丰硕成果在海内外得到广泛研究和传播。林语堂在《八十自叙》里称自己是“一捆矛盾”。在跨文化视角下看林语堂的创作和翻译作品,透过其翻译文本的选择和翻译策略的选择,可以看到林语堂隐藏在其作品背后的复杂而又矛盾的思想,他尊重喜爱中国文化,竭力想向外国读者介绍中国文化的精髓,但又收到外国读者的文化期待和品位的影响,在翻译和创作的过程中不得不做出妥协,这两方面交错融合,形成了他多姿多彩的创作和翻译。

[1]冯庆华主编.文体翻译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2]许渊冲.文学语翻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3]秦文华.翻译研究的互文性视角[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4]萨伊德著,王宇根译.东方学[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

[5]王少娣.跨文化视角下林语堂翻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博士论文,2007.

[6]王东风.翻译文学的文化地位与译者的文化态度[J].中国翻译,2000.

[7]王兆胜.林语堂大传[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6.

[8]林语堂译.浮生六记[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9]林语堂译.扬州瘦马[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

[10]林语堂著,张振玉译.京华烟云[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11]林语堂.京华烟云[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

H 315.9

A

1009-8534(2014)04-0067-03

2014-05-16

岳岚(1980—),女,河南安阳人,安阳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

猜你喜欢

文化观林语堂省略
林语堂:幽默艺术与快乐人生
偏旁省略异体字研究
探访林语堂故里
1940年林语堂短暂的重庆之行
习近平的传统文化观
习近平传统文化观研究
HIS COUNTRY AND HISPEOPLE
中间的省略
浅析中国室内设计的文化观
论瞿秋白的马克思主义文化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