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校企双方主动性协同建设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2014-04-10何岩峰乔元明王树立戎红仁张炳生吕苗荣
何岩峰,乔元明,王树立,戎红仁,张炳生,吕苗荣
(1.常州大学 石油工程学院,江苏 常州 213016;2.常州大学 教务处,江苏 常州 213164)
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是指高校依托企业建立的、由高校和企业密切合作开展工程人才培养的综合平台[1-2],是高校培养大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的重要依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加强校内外实习基地基本建设”、“创立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3]。江苏省出台了《江苏省高等学校实验教学与实践教育中心建设管理办法》,建议“采取…合作共建模式,建立健全共建共管机制和开放共享机制,深化高校和政府部门、行业企业的合作”[4]。
目前国内校企共建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的建设与运行中[5],普遍存在着企业重视程度不够、资源投入不到位等情况。出现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企业的一些领导担心向学校投资会影响企业的生产。因此,本文认为:必须引导企业领导认识到向学校投资是为企业培养人才对自己很有利,才能充分发挥校企双方共建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的主动性。
鉴于以上情况,中国石化华东石油局-常州大学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以下简称实践教育中心)在建设过程中,明确提出“从学校的行业背景出发,以骨干企业为依托,以专业特色为引领,以校企共赢为目的”的建设思路,充分考虑合作企业的真实需求,按照特色化的 “PRIMO”(即 practice,reality,innovation,morality,open等5个原则)实践教学理念,制订建设和教学计划,着力于改变企业对实践教育的理念,提高了企业协同建设实践教育中心的主动性,确保了实践教学的质量[6]。
1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的建设和运行情况
中国石化华东石油局-常州大学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于2012年5月由常州大学与中国石化华东石油局联合申办。该中心以大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为目的,以页岩气、煤层气等非常规油气资源的钻采及储运工程专业知识体系为特色。
为加强对实践教育中心建设及教学的管理,校企双方于2011年即联合成立了专门的管理机构“常州大学-华东石油局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管理委员会”,并开始了实践教育中心的筹建工作,组建了以企业副总经理任管理委员会主任、由企业人力资源部部长和常州大学教务处及二级学院领导分别任副主任的实习基地实践教学管理机构。
经过2年多的建设,实践教育中心硬件条件大为改善。已改建了26.7公顷(400余亩)地的实践和实训教学基地,新购置了钻井实训井场、采油实训井场、油气计量与集输流程设备、井下工具展示和组装操作室,建成了授课教室、计算机室及宿舍楼和食堂等配套设施。改建完成后,实践教育中心已可同时容纳约500名学生的实践教学。
常州大学的石油工程和油气储运工程等专业的学生从2011年起开始入驻实践教育中心,进行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实验教学和毕业论文(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的学习,实践教育中心的教学管理制度已基本完备、实践教师的授课效果良好。在实践教育中心的建设过程中,也遇到了企业主动性不够的问题,针对于此,采取了一系列的解决措施。
2 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建设和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2.1 充分利用学校的行业背景,提高相关专业在行业内的知名度
建成高水平实践教育中心,首先需要在行业找到具有一定规模的龙头骨干企业,主动配合高校协同建设。为解决这一问题,学校从自身的发展规划和发展历史出发,明确学校的优势骨干专业和重点建设专业,集聚全校的资源优势重点加强与企业的交流联系,让企业认可学校为行业企业提供人才培养和教育培训服务的意愿,认同校企合作建设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可以使企业成为高层次行业人才的培养基地、能拓宽企业在业内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从而提高企业共建的主动性,为促成龙头骨干企业与高校协同建设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奠定基础[7]。
常州大学原名江苏石油化工学院,曾隶属于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有深厚的石油与石化行业背景。为彰显学校的行业特色,2011年江苏省人民政府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成功签署了共建常州大学协议。近年来,学校领导和实践教育中心的负责人频繁走访各油田企业,加强了与油田企业的全方位产学研合作,积极组织行业的大型学术会议。学校鲜明的石油石化特色和相关专业的优秀毕业生得到了越来越多油田生产企业的认可,为常州大学得到中国石化华东石油局的大力支持、校企共建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2.2 协同企业进行教学改革,彰显工程实践人才的专业特色
在实践教育环节中,企业往往关注培养出的工程实践人才的知识体系是否能够与本行业的技术进展相一致,是否与本企业的业务方向相一致,是否能适应本企业的工作岗位要求,这是企业主动与高校共建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时所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所依托的行业龙头骨干企业规模较大、产值较高、有特色,其生产工艺和装备代表了行业的最高水平,所以依托该企业建设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时,必须认真参考企业技术人员的意见,根据并依托企业的生产工艺与装备特点改革培养方案、实践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内容[8-9],以便充分发挥企业的实践教育资源优势。而经过这样的实践教学改革后,本专业必将形成区别于其他高校同类专业的鲜明特色,为提高企业对该专业毕业生的招聘意愿、缩短人才进入企业后的培训实践时间,为毕业生在就业岗位上与其他高校毕业生进行错位竞争等带来多重的优势[10]。只有彰显特色,才能得到企业的认可
围绕中国石化华东石油局-常州大学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的建设,常州大学石油工程专业与油气储运工程专业近年来进行了一系列实践教学改革。两专业以非常规油气资源生产为特色,紧紧抓住国家加强页岩气等非常规油气资源开发的政策契机和华东石油局成为中国石化从事非常规油气资源开发的唯一单位的机遇,成功申报了江苏省重点建设专业类。实践教育中心邀请企业专家共同调整了培养方案和实践教学环节,增开了非常规油气资源方向的特色课程和实践教学项目。将实践教学环节增加到40个学分以上;在原有的课程体系内新增了“页岩气与煤层气工程概论”、“水平井和定向井技术”、“水力压裂”和“油气工程安全技术”等特色课程;将部分实验项目和实践类教学内容(如“井下工具”、“示功图测试”等)的授课环节调整到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的实训现场由现场专家讲授。目前的专业特色得到了行业企业的认可,与企业的需求和行业的发展趋势相一致,企业参与实践教育中心建设和实践教学的积极性明显提高。
2.3 充分利用企业资源,提高实践教学水平
对于承担实践教学任务的企业,教学资源的投入量是影响实践教育中心建设效果和保障实践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目前,学校基本不可能为企业投入基本建设经费和设备购置费,另一方面,企业也不愿意为满足学校现有的实践教学任务而购置专用教学设备[11]。
针对企业人、财、物投入量不足的问题,仅依靠对企业宣传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作用不大、效果不好。相反,若改变思路,依托企业现有资源改革实践教学方法和内容,则可以较容易地解决这一问题[12]。
实践教育中心对合作企业进行了深入的调研,着重调研了企业现有的人力资源培训机构及教学条件。调研中发现,中国石化华东石油局已经配置了30余位来自于现场生产一线技术专家作为实训教师,自建了实训井场,建成了一系列真实的油气开采及储运工艺流程,并拥有宿舍、食堂等配套设施。为此,校企专家共同改革了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调整教学时间等,依托企业和高校现有的实践教学条件,各有侧重地建设与共享实践教学资源。高校侧重于建立基础性和研究性实验装备,企业侧重于建设真实装备和场地,并联合成立了管理委员会,制定了一批管理制度,对实践教学资源、实践教学质量和实践基地的学生生活加强管理,很好地解决了企业投入不足的问题,培育出了“示功图测量”、“井下工具拆装”等特色性的实践教学课程。
3 总结与体会
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是高校工科类专业培养工程实践技术人才的关键,也是解决当前普遍存在的本科生实践教学成本高和实践教学效果不佳等问题的有效途径。中国石化华东石油局-常州大学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在建设过程中,牢牢坚持“从学校的行业背景出发,以骨干企业为依托,以专业特色为引领,以校企共赢为目的”的原则,以培养企业需要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为目标,积极引入企业专家参与建设,充分利用校企双方的教学资源,极大地发挥了校企双方共建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的主动性,初步建成了以“PRIMO”实践教学理念为指导的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
)
[1]李东升,李文军,毛成,等.校企工程教育深度合作模式的初步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3):88-92.
[2]刘维,李文军.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的建设[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2(2):171-173.
[3]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Z].2010.
[4]江苏省教育厅,江苏省财政厅.江苏省高等学校实验教学与实践教育中心建设管理办法[Z].2012.
[5]李新颖,王喆,蒋占军.“铁路通号工程”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建设思路[J].计算机教育,2011(14):107-109.
[6]李曼丽.变革中的实践教育理念:清华大学工业工程系案例分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2):22-25.
[7]刘宏珍,侯义斌,黄樟钦,等.国际校企深度合作培养卓越工程人才的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2(5):16-18.
[8]柯福阳,赵显富,孙景领,等.测绘工程专业校企合作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建设[J].测绘工程,2012(5):93-96.
[9]刘华,吴波,隋金玲,等.全面整合实践教学资源,创建工程教育中心[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26(6):107-109.
[10]吴波,隋金玲,闫笑非,等.具有鲜明工程特色的校外人才培养基地的建设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27(1):9-13.
[11]刘宏升,朱泓,刘晓华,等.基于校企协同创新的工程教育改革探索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30(9):25-27,34.
[12]易新河,文益民,张净.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建设探讨与实践[J].高教论坛,2013(4):66-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