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设高水平实验技术队伍的思考与探索

2014-04-10许安国赵艳娥张家栋

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4年4期
关键词:技术人员队伍实验室

许安国,赵艳娥,张家栋

(1.北京交通大学 人事处,北京 100044;

2.北京交通大学 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北京 100044)

实验技术队伍是高校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是学校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1]。建设高水平实验室,培养高质量创新型人才,不仅需要具备优良的硬件条件,更要有一支综合素质高、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实验技术队伍[2]。当前,实验技术队伍建设滞后,与高校发展不相适应是不争的事实,虽已引起各方重视,但由于种种原因,实验技术队伍建设进展不大,成效不明显。北京交通大学近年来通过深入调研,全面分析队伍现状,理性思考,深入剖析原因,明确了实验技术队伍建设思路与目标,提出一套建设对策并付诸实践,在加强实验技术队伍建设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

1 高校实验技术队伍现状

长期以来,我国一直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导致实验室工作得不到应有重视。实验室队伍也普遍存在着年龄老化,职称、学历结构不尽合理,高水平人员流失严重,实验室工作人员积极性不高等诸多问题[3],我校也不例外。为全面深入了解实验技术队伍现状及存在的问题,2011年学校主管人事工作的副校长带领相关部处负责人遍访全校实验室,全面了解各实验室运行状况、人员配置及工作状态,集中组织召开了学院领导、实验室主任、技术骨干、青年教职工等4个层面的专题座谈会,对实验技术队伍开展了全面摸底调研。调研结果表明,实验技术队伍现状令人堪忧,主要表现在以下4个方面:

(1)队伍规模不小,但专心从事实验技术工作的比例不高。学校专任教师1 600人,在编在册的实验技术人员180人,两者比例将近9∶1,规模不小。但真正专职从事实验教学、实验室管理的人员124人,不足70%。

(2)队伍年龄老化,学历、职称结构不尽合理。180人中,具有副高以上专业技术职务56人,占31.1%,超过2/3的人员为中级及以下职称,还有27人为工人;46~55岁达52%,超过一半,35~45岁只占11%,“十二五”期间到达退休年龄的人数达34人;具有博士学历的只占2%,硕士学历的占32%,大学本科学历的占41%,大专及以下学历占25%。

(3)队伍整体素质和能力不能适应要求。一些重点实验室,尤其是新建实验室,购置了大量新设备,建设标准和要求高,选配实验技术人员时,在现有人员中往往找不到合适的,只能指派教师或博士生兼职管理;一些实验室虽配备了专职实验人员,但由于技术、设备的不断更新,使这些人员难以适应[4];还有一些实验室,多数实验技术人员参与到教师科研团队,主要精力投入科研任务中,往往对实验室本职工作投入不足。总之,“真没人”、“干不了”、“真不干”的情况同时存在。

(4)队伍整体活力不足。学校重视不够,对实验技术队伍没有具体规划、没有针对性的建设举措。学院管理粗放,岗位职责不明确,日常管理松散,要求不高,一定比例的实验技术人员干劲不大,动力不足,一些优秀人员感觉个人前途渺茫,人心思动,忙于跳槽转岗。

2 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经深入调研、现状分析,我们将实验技术队伍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原因总结为以下4个“不到位”。

2.1 认识不到位

教育部对从事实验室技术工作的“实验队伍”称为教学辅助人员,在高校各类人员编制中不明确[5]。实验人员通常被看作是附属于理论教学的辅助人员,正是这种“教辅”定位,容易形成3个“认识误区”:一是与教师队伍相比,往往将实验技术队伍建设摆在次要地位,缺乏整体规划,建设经费得不到保障;二是认为这支队伍具有可替代性,实验技术岗位要求不太高,什么人都可以干,往往成为教师队伍中不愿干、干不好人员分流转岗的“收容所”;三是认为与教师队伍相比,考核难以量化和刚性,薪酬待遇可以适当低一些。

2.2 管理不到位

对实验技术队伍的管理比较粗放,表现为:

(1)岗位职责不够清晰明确。学院制定岗位职责时,往往将所有实验人员归为一类,且以定性描述为主,这就容易造成职责不明,要求不严,考核标准模糊,直接导致那些“干不了”、“真不干”人员安心长期混迹于这支队伍。

(2)考核标准不适应岗位特点。考核实验技术人员,往往过于强调承担实验教学工作量大小、科研成果的多少,使得那些立足本职岗位,潜心于研究性实验设计与开发、实验手段方法升级与革新、高精尖实验设备应用开发的优秀实验人员得不到认可和有效激励。

(3)获得推优及奖励的机会少。学校的推优评先、荣誉奖励,一般都按学院下达名额,学院通常会把机会留给教师,优秀实验技术人员很难获得推荐机会。

2.3 激励不到位

由于认为实验技术人员处于教辅地位,岗位职责不明确,考核难以量化和刚性,实验室技术人员在工资待遇、职称评定、津贴和社会福利方面与教师存在明显差距[6]。事实上高校实验技术人员中不乏一些高技能人才,但再优秀的实验技术人员,待遇上也要低教师一等。这样的工资制度设计,容易造成优秀骨干人员不安心工作,或想方设法转教师岗,或另谋高就。另外,高校实验系列没有正高职称,无论实验室技术人员具有多高的技术水平和优秀的业务水平,都与正高职称无缘,优秀实验技术人员一般40岁左右评上高级工程师职称,就遇到个人职业发展的“天花板”。

2.4 保障不到位

实验技术队伍日常建设经费,往往可有可无,能省即省,实验技术人员的进修深造、培训提高、技术更新机会不多,直接影响知识结构更新和技术技能的提升[7]。

3 高校实验技术队伍建设思路与举措

3.1 基本思路

根据上文分析,高校实验技术队伍建设,既存在认识不到位和重视不够问题,也有体制机制方面的问题。切实加强这支队伍建设,必须要注重顶层设计,针对问题症结,推出“组合拳”,方能见实效。我校提出加强高水平实验技术队伍建设的基本思路是:制定实验技术队伍专项规划,单列建设经费;设岗定责,加强日常管理;设置关键岗位,稳定一批技术骨干;公开招聘,吸引一批优秀技术人才;完善晋升、培训、考核、分配、评先推优等机制,激发队伍活力。

3.2 主要举措

(1)提高认识,明确实验技术队伍的角色定位与建设目标。校院两级领导统一认识,明确实验技术队伍是学校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加快发展和建设的一支重要依靠力量,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支撑作用。同时,立足校情,学校“十二五”人才队伍建设规划中专门针对实验技术队伍的规模、结构、质量进行具体规划,出台了加强实验技术队伍建设文件,明确这支队伍的建设思路和目标、重点任务、保障机制,以此来统领校院两级具体建设行动,确保实验技术队伍建设取得实效。

(2)按需分类设置岗位,细化各类岗位职责。学校按岗位责任和技术能力要求,分为关键、重点、普通3类岗位,关键岗位总体可按25%~35%比例掌握;学院按照工作性质和承担主要任务的不同,将实验技术岗位大致分为实验教学为主岗位、平台建设为主岗位和实验室管理为主岗位3种类型,分别制定相应的岗位职责和考核要求,并明确到岗位聘用合同中。

(3)按岗聘用,建立灵活的用人机制。关键、重点岗位聘任,打破身份限制,坚持以品行、能力、业绩为导向,注重发挥现有实验技术人员的特长;空缺岗位坚持公开招聘,重点考察应聘者的敬业精神、责任心、团队协作意识以及与岗位相匹配的相关工作技能和经验,吸引对实验技术工作有兴趣、具备有较强实践能力和一定教学经验的教师转聘,或面向社会招聘,也可专兼结合;急需人才经考察胜任关键岗位,可直接调入,其他人员按合同制聘用方式管理。

(4)完善晋升晋级评价机制,拓展职业发展通道。为吸引和稳定高技能优秀人才,学校按需设置少量研究员岗位,让优秀专职高级实验师晋升到正高岗位,破除职务晋升的“天花板”。同时针对实验技术岗位特点,注重实绩、能力、水平和贡献,完善职务晋升和岗位晋级评价标准,让那些敬业爱岗、业绩突出、技术能力强的优秀人员能够脱颖而出。

(5)加强日常管理,完善岗位履职考核机制。完善组织机构,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为牵头和主管部门,各学院明确1名分管领导,配齐实验室主任、副主任。日常考核以履职业绩为主的岗位考核导向,侧重对敬业奉献、技术能力、教改或科研成果、技术开发、自制实验设备、大型实验设备开发利用、研究性实验设计、指导学生实践技能等方面考核,既有质的要求也要有量的要求,使考核具有可操作性,考核结果作为岗位聘任、进修培训、评奖评优的重要依据。

(6)完善优秀实验技术人员激励机制。校内绩效工资分配上向关键岗位和重点岗位适当倾斜,受聘关键岗位人员,实现“同工同酬”,岗位绩效工资按同等级教师岗位标准执行。通过设立专项奖励制度或在现有奖项中单设名额等方式,使得优秀实验技术人员能够激励。同时,设立了专项研究基金,鼓励实验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8]。

(7)突出岗位特点,加强技术培训。学校每年要拿出一定的经费,有计划地开展实验技术人员的培训工作并使其制度化[9]。培训应是一个系统工程,要制订系列培训计划,进行专业、技术、管理、行为规范等全方位的培训,并把兄弟院校间的交流、国际交流学习纳入计划中[10]。对实验技术骨干,有序选派参加专业领域大型会议、到国内外著名高校实验室或研究机构学习深造,或到工程现场、大型设备生产维修企业学习和实践等方式,开阔眼界、丰富实践经历,更新知识结构,夯实理论基础,提高专业水平。另外要重视并加强对新聘人员的指导和业务培训,充分发挥经验丰富实验技术人员的传、帮、带作用。

4 结束语

建设高水平实验技术队伍是长期和复杂的系统工程[11-12]。高校只要从认识上高度重视,政策上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配套机制,行动上相关部门齐抓共管,密切配合,就一定能培养出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结构合理的实验技术队伍。

[1]温光浩,程蕾,陈敬德,等.当前高校实验技术队伍建设的思考[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26(5):8-10.

[2]刘艳,孟威,邵妍,等.高校实验技术队伍探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31(12):181-183.

[3]左铁镛.充分发挥实验室的作用 建设一流大学[J].中国大学教学,2007(12):4-6,67.

[4]徐晓忠,徐小军,杨潮.高校实验技术队伍建设的现状与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05(7):50-51.

[5]钱小明.新时期高校实验队伍建设的探索与思考[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30(1):203-205.

[6]杨安定,丁伟雄,曾凡智.当前高校实验技术队伍建设的探索[J].中国现代教学装备,2006(4):27-28.

[7]吴育廉.高校实验队伍建设的问题与对策[J].科教文汇,2010(12):182-183.

[8]李井葵,张海彬.新时期高等学校实验技术队伍建设实践探索[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12(3):98-99.

[9]徐世同,曾繁丽.加强高校实验队伍建设 促进创新型人才培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28(9):152-154.

[10]沈剑敏.有效提升实验技术队伍综合素质的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26(7):152-154.

[11]陈文倩,宋军,战永佳.高校实验技术队伍建设的探索与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30(3):190-192.

[12]云婷婷,罗一帆.高校实验技术队伍现状调查与分析[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30(5):197-199.

猜你喜欢

技术人员队伍实验室
越南农业管理和技术人员线上培训
我国首批正高级船舶专业技术人员评出
企业技术人员能力评价的探索
电竞实验室
电竞实验室
电竞实验室
电竞实验室
马纯栋:维修技术人员应提高诊断仪的利用率
还剩多少人?
“五老”队伍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