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孙中山的政治思想探析

2014-04-10韩剑锋陈立康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宪政孙中山民主

韩剑锋,刘 佳,陈立康

(河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 北辰 300401)

说到孙中山的政治思想,大家一般都是从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即三民主义思想来研究孙中山的政治思想。因为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是孙中山先生一生思想的精华,涵盖了孙中山对当时中国的现状的体察和对中国未来的构想,在当时具有很大的进步性,对于现如今我们设计中国的发展道路和推进政治体制的改革都有着很大的借鉴性。因此我们如果要考察孙中山的政治思想的话,那么就很有必要对三民主义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尤其是其中的民权主义。

1 孙中山政治思想的必然性

孙中山先生坚持革命、热爱祖国,力争推翻腐朽的清政府,开创一个理想的民主共和时代。孙中山在其一生的创作中尤其是在参加革命活动以来,不断地对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体制考察吸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同时又考虑当时的中国实际情况,最终他丰富的政治思想形成。

1.1 孙中山政治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

孙中山民主思想的确立,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生成发展的。这与20世纪初的时代背景、特殊国情是密切相连的。

20世纪初,帝国主义疯狂地侵略瓜分中国,此时的国家正面临着中国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孙中山为改变中国社会残酷的现状,提出民主思想。旧民主主义革命屡遭失败,在新文化运动和俄国十月革命之后进入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代,这时的国际国内形势都发生了深刻巨大的变化,孙中山也紧随历史潮流,与时俱进,其政治思想也随之发生改变。

鸦片战争前后中国的社会状况是完全不同的。在鸦片战争之前,中国社会是一个传统的以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封建社会;而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就不再完全是封建社会而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就是当时中国的特殊国情。此时,中国从封建社会逐渐走向现代化,在这过程中社会矛盾日益激化,又抑制了中国近代化的进行,中国的半殖民地化在进一步加深,促使孙中山提出了反满、反帝、反军阀等一系列民主思想,并且运用这些思想指导革命实践。

1.2 孙中山政治思想的理论渊源

孙中山的思想虽然包括古今中外,其主要来源却是欧美近代的思想,我国古代正统思想如考试监察制度只是占其中的一小部分。西方思想在孙中山思想体系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主要是因为孙中山个人的人生经历和当时的时代背景所决定的。长期的海外革命生涯,使孙中山成了对西方近代的政治和社会制度拥有大量知识的人,并由此逐步形成了他自己的革命理想。

在中国结束封建专制统治,建立民主共和国是孙中山在这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里所追求和为之献身的。而这种民主共和国正是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为榜样的。因此,西方的一些政治文化制度是孙中山思想,尤其是他政治思想的主要渊源。

孙中山的政治思想始终是贯穿着一条主线,即坚持革命民主主义纲领,迎合世界潮流,在民主革命发展中发挥了其独特的作用。毛泽东曾高度评价过孙中山的政治思想,认为其政治思想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有益的东西,是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值得去借鉴。

2 民权思想是孙中山政治思想的核心

在多年的革命实践中三民主义在不断的发展壮大,逐渐成为孙中山的政治思想纲领。三民主义是中国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孙中山用它来领导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民权主义又是三民主义的核心,其中的五权宪法和权能分治又是民权主义的两大核心部分。

2.1 “五权宪法”思想

孙中山把“五权宪法”这一思想放在了重要的位置,常常把它看成是一种建国方略。1906年11月15日,孙中山在与俄国社会革命党领袖该鲁学尼等人的谈话中,首次提出了革命胜利后要在中国实行五权分立共和政治的思想:“希望在中国实施的共和政治,是除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外还有考选权和纠察权的五权分立的共和政治”。[1]五权分立就是在西方三权分立的基础上并结合中国古代两权产生的,由五院分工负责,各执其事,共同行使国家政权,保障各院顺利发挥作用。

孙中山的五权宪法是在汲取三权分立的优势基础上,又分析了三权分立的弊端之后提出的新理论,而不是在三权分立基础之上简单地加上了两权。

五权宪政思想的提出,是集成中外之精华,不仅吸收和发展了西方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学说,而且添加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中的合理成分,在政治思想史上举足轻重。同时在中国宪政史上也有着重要的地位,推动了中国民主政治进程的发展。

2.2 权能分治

权能分治学说是孙中山的宪政思想的基础,它主张国家的权与能要分开,民权可以限制和制约政府权力的有效发挥。

孙中山先生把政治权力分为“民权”和“治权”两部分,孙中山先生说:“政治之中包含有两个力量:一个是政权,“政是众人之事,集合众人之事的大力量;一个是治权,治是管理众人之事,集合管理众人之事的大力量。这两个力量,一个是管理政府的力量,一个是政府自身的力量。”[2]这个概念最能简单明了地解释政权与治权之间的关系。政权是指人民手中可以管理国家力量的大权,使人民可以充分发挥这个权利,治权是指政府机关治理国家事务时自身的权力和力量,国家机关可以充分把握这个权力。孙中山先生认为只有坚持权能分开学说才能尽快建立起民主共和的时代。

孙中山还发展了卢梭的“直接民权”和“主权在民”这一思想,指出要有民众掌握四大直接民权来参与国家事务,体现出其民主精神。人民的这四权应与政府的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这五权分开设置,相互制约,达到平衡。主权在民是指人民是国家主权的真正掌握者,人民可以对政府进行监督与参与。[3]

权能分治是宪政理论历史上的突破,当前我国正处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中,权能分治使政府和人民的关系开始发生改变,人民开始注重自己的主权意识,这都为以后我国宪政的发展指明了前进的道路。[4]

2.3 地方自治

在孙中山的革命方略中地方自治也是至关重要。在地方自治这一方略中县自治是他所极力主张的。孙中山认为县自治能够更好地促进民权的发展,体现出直接民权和主权在民的思想。县自治对于培养人民的自制能力及从事政治活动的能力是十分有益的。因此,地方自治应以县为单位。孙中山对“地方自治”这个方案的实施给予了很大的重视,他认为:“盖无分县自治,则人民无所凭藉,所谓全民政治,必无由实现。无全民政治,则虽有五权分立、国民大会,亦终未有举主权在民之实也。”[5]

均权主义前提下的地方自治是孙中山地方自治的一大特点。用均权主义调解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并不是指权力的平均,而是通过中央与地方的不同性质功能进行区分,权力应该属于中央的就由中央来掌握,权力属于地方的就应归地方来掌管,使国家权力既有利于中央的统一领导,同时对地方积极性的调动也会十分有帮助。把均权主义作为处理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关系是均权主义政治所要求的。

地方自治是受宪法和法律保护的。因此,地方自治是宪政的基础,而训政是实行地方自治的必经阶段,训政时期的政治任务就是完成地方自治,没有地方自治,保障人民权利的宪法就成了一纸空文。想要实行宪政,必先培养人民对政治事务的责任心和自治能力。孙中山认为地方自治这一方略的实施有助于提高人们参与公众事务和政治活动的积极性进而培养他们对于国家事务的责任心。

孙中山的这一套地方自治的设想并没有在实践中得到很好的应用,但是在理论上孙中山的县自治很完美,不仅考虑了近现代政治发展的总体趋势,而且也充分考虑了中国当时的国情。

3 孙中山政治思想的当代价值

孙中山一生都在致力于推翻封建的专制统治、为建立一个理想的民主共和时代而奋斗。他注重提高人民的民主意识,实行普遍平等的民权,也希望能够建立起民主的资产阶级共和国。当今,我们应适当借鉴孙中山的政治思想来建立和完善我国现有的民主政治制度,推进政治体制改革,防止腐败滋生,为人民批评监督政府创造条件,人民所满意的政府是能够接受民众批评的政府。

孙中山的政治思想是中华民族伟大的思想遗产,也成为了我们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孙中山政治思想具有进步和前瞻性,直到今天,对我们今天的政治文明建设都能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路和视角。

[1]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室.孙中山全集(第一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1.

[2]孙中山.孙中山全集(第九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6.

[3]孙中山.孙中山全集(第五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5.

[4]邱聪江.孙中山宪政思想思想探析[J].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01,(6).

[5]陈旭麓.孙中山集外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猜你喜欢

宪政孙中山民主
别开生面先行者——孙中山的哲学创意
Ese valor llamado democracia
中共在国统区掀起的两次宪政运动高潮
博林布鲁克宪政思想研究——以18世纪英国宪政史为背景
关于现代民主的几点思考
好民主 坏民主
欲望的位置:论两种慎议民主取向之争
民国时期孙中山邮票赏析
孙中山民生主义的现代启示
宪政视野中的人民政协民主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