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基层学术组织建设研究综述及启示

2014-04-10孙士俊丛春秋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4年5期
关键词:学术大学基层

孙士俊,丛春秋

(苏州科技学院 a.党委、院长办公室;b.人事处,江苏 苏州 215009)

大学基层学术组织建设研究综述及启示

孙士俊a,丛春秋b

(苏州科技学院 a.党委、院长办公室;b.人事处,江苏 苏州 215009)

基层学术组织作为学术“重镇”,在高校的发展演变与内部改革中扮演重要角色。国内对大学基层学术组织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三个方面:大学基层学术组织的内涵、特征与历程;大学基层学术组织权力结构、发展机制的理论;大学基层学术组织的改革与发展的理论创新与实证。国外相关研究则集中于对高等教育系统本身或者大学组织的整体特性,未将大学基层学术组织作为独立对象进行专门探讨,但他们介绍的大学学术组织的发展经验以及研究所采用的科学方法,形成的独特见解和取得的特色成果仍然具有借鉴意义。

大学;基层学术组织;研究综述;启示

基层学术组织作为学术“重镇”,在高校的发展演变与内部改革中扮演重要角色。[1]国内对大学基层学术组织的研究最早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初,自2003年教育部启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之后,研究成果明显增多,主要集中于三个方向:第一,基础研究,包括对大学基层学术组织的概念、特征、演变史、规律的探讨与追溯;第二,理论研究,包括对大学基层学术组织的权力结构、运行机制、生成机制的辨析与研究;第三,创新与实证研究,包括对大学基层学术组织建设、运行状况、创新设想、具体实践的调查与分析。此外,国外一些学者也提出关于大学学术组织建设的理论,值得重视。

一、国内相关研究进展与综述

(一)大学基层学术组织内涵、特征与历程

陈何芳、陈彬结合姚启和教授与伯顿·克拉克关于高等教育系统的理论、观点,从工作、结构、权力和成员四个核心要素对大学基层学术组织概念、作用、属性进行界定,并从高等教育研究、大学学术发展、大学基层学术组织自身功能角度说明开展大学基层学术组织研究的实践价值和理论意义。[2]向东春指出,大学基层学术组织“值得关注”,它的生命蕴涵于“学术性的坚守”、“独立性的维护”和“团

队精神的高扬”这三大属性当中,并且指出大学基层学术组织实质上是“学术共同体”。[3]郑晓齐、王绽蕊从“基层” “学术” “组织”三个关键特征要素区分了大学组织中与基层学术组织相类似的概念和形态。对大学基层学术组织的概念内涵、属性特征和功能作用的探讨切中这一领域的核心,也是开展深入研究的理论前提。[4]21一些学者重点关注大学基层学术组织的发展演变历程与规律,并对我国大学基层学术组织特别是高校教研室的发展做出总结,得到“大学基层学术组织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它的发展受到来自大学自身职能与规模、知识发展、学科分化、国家政治、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制约与影响”的结论。[5]胡成功等人以德、法、英、美、日大学学术组织结构演进的“纵向结构扁平化与网络化” “横向结构多样化与灵变化” “整体结构柔性化与弹性化”三大趋势为参照,探讨了我国大学学术组织的八种结构类型和存在的弊端。[6-8]

(二)大学基层学术组织权力结构、发展机制的理论

对大学基层学术组织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于两方面:一是对大学基层学术组织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的辨析;二是基于学科理论探讨大学学术组织的生成与发展机制。马廷奇检讨大学组织的结构特征和运行机制的问题,大学基层学术组织及学术人员的个体活动领域存在“负功能”困境,认为研究应从大学组织的顶端向“基层”转移和深入,主张大学制度创新,实现大学的核心任务与彰显学术权力相联系,坚持“学术为本” “教师为本”。[9]陈何芳在借鉴“学术民主管理权力”和“学术权威”等成果基础上,从历史和学理两方面探讨基层学术权力的合理性,并对大学基层学术权力的性质、来源、要素、主体、客体、作用形式进行归纳和总结,辨析了大学基层学术组织与“学术自由” “学术自治” “学术中立”的关系。[10]徐文娜关注大学基层学术组织的学术权力结构问题,从核心概念的界定到对大学基层学术组织学术权力的历史回顾、成因分析,再到对我国大学基层学术组织学术权力关系错位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合理化构建策略。[11]在强调大学基层学术组织的“学术性”这一核心属性特征时,宣勇认为学科制是现代大学基层管理制度的一大趋势,他主持的“大学学科组织成长机理研究”课题组就大学学科组织的生成标志、方式、周期、规律进行研究,并提出大学学科组织的生成与生长策略。[12]此外,也有些学者从组织文化、制度建设、知识管理等角度尝试探讨大学基层学术组织的若干理论问题。

(三)大学基层学术组织的改革与发展的理论创新与实证

不少学者、高校管理工作者在大学基层学术组织的发展创新方面作出不懈努力,为我国大学基层学术组织建设与发展提供可贵成果和实证经验。虽然这类研究很大程度上仍限于原则性和方向性的探讨与假设,实践上也多为局部试验性个案,且拘于研究型大学或教学研究型大学层次和范围,但这些成果仍会成为重要借鉴和参照。陈何芳、陈彬从改善组织管理的角度提出以学习型组织理论为指导、激发基层学术组织的内动力的建设策略,重点关注“建立共同愿景”和“加强组织学习”的独特作用,从大学基层学术组织一般特征、发展历程研究延伸到改革创新范围。[10]与此同时,胡成功发表对全国231所高等院校的基层学术组织现状与问题调查报告,报告不仅提供基于问卷调查的关于大学基层学术组织建设与运行多维度的状况分析,发现并概括我国大学基层学术组织存在的代表性、关键性问题,同时也提出创新基本思路与建议,为国内开展高校基层学术组织建设状况调查研究较早、较全面、具有一定影响力的范例。[13]而后对大学基层学术组织建设发展的理论创新与实证研究逐渐增多,宣勇等人提出研究型大学的组织管理重心要下移至学科这一基层学术组织,对如何建立学科制的基层学术组织及其职能提出有价值的设想。[12]

针对大学基层学术组织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一些学者试图构建大学基层学术组织的二元矩阵模型。如段丹借鉴组织结构的相关理论及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等中外高等院校学科组织结构创新经验,针对直线职能制学科组织结构弊端,提出基于矩阵结构的大学学科组织结构构想。[14]也有学者在校院两级管理的背景下提出跨学科矩阵化运行体系的创新设想。叶飞帆认识到大学社会责任的“二元性”,分析了大学基层学术组织基于学科和面向问题的双维度属性,尝试利用“现实与虚拟,稳定与动态”的二元模型解决问题。[15]此外,文军、石磊将基层学术组织定义到学院层面,并立足效率与整体性要求,特别强调学术领袖对基层学术组织建设与发展的作用。[16]实证研究的进展体现为:有学者分别以浙江工业大学、沈阳师范大学为例,系统介绍大学基层学术组织建设的创新尝试—教授研究

室制度,并探讨了这制度的理论基础、合理性、特点以及运行机制;也有学者如郑晓齐、王绽蕊就北京地区8所“985”高校基层学术组织现状、组织特征以及发展趋势进行实证分析,着重介绍兰州大学、东北大学、浙江大学等研究性大学基层学术组织的改革方案与经验。[4]68-80这些学者利用个案,对高校基层学术组织改革研究进行了实证分析,提供了具体的改革原则和改革行动的范本,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二、国外相关研究进展与综述

在国外,高等教育一直被广泛关注,但关于大学基层学术组织的专门研究并不多,往往作为关注高等教育整个系统时的必要部分被提及,散见于高等教育发展史及大学治理等综合性论著中。

美国教育家伯顿克·拉克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就领导研究小组对英、美、法、德等欧美发达国家及日本、泰国等国的高等教育进行系统分析和研究,先后出版多部著作。[4]他如此评价“高等教育的扩展问题”:“组织理论家凝视一会大学的古怪工作方式,然后就回到商号去了;政治学家收集几篇有关政府和高等教育的论文,然后就回到传统的政治机构去了;经济学家计量一些投入和产出并推测收益和成本,然后就为他们的研究工具寻找其他题目了;社会学家在社会分层的研究中注意教育,而忘却其他问题。”[17]他的博士生约翰·范德格拉夫等人在《学术权力:七国高等教育的权力模式》中运用组织社会学、比较政治学和公共管理学等分析方法,采用六级层次分类法比较联邦德国、意大利、法国、瑞典、英国、美国和日本等七国的高等教育制度的权力结构,总结七国学术权力的四种模式:欧洲模式(也称大陆模式)、英国模式、美国模式和日本模式,并提出层次分析、整合分析、发展分析和利益分析等四种分析观点。

伯顿·克拉克本人在1983年出版的《高等教育系统—学术组织的跨国研究》专著中明确阐述高等教育系统作为由生产知识的群体构成的学术组织的基本要素、整合与变革的过程及高等教育系统规范理论。他选择“工作” “信念” “权力”三种要素解释大学组织的内部结构、学术系统的层次划分、学术信念的文化意义、学术权力的作用形式以及组织内部的冲突与整合等问题。他基于矩阵结构和学术分化论为起点而形成的高等教育系统“等级性”、“适应性”及“运行机制选择”等理论思想,成为影响高等教育管理和高校管理体制研究最深远最广泛的理论。而后,他集中了八位国际知名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编成《高等教育的观点:八个学科的比较的观点》一书,从历史、政治、经济、组织、文化、社会学地位、科学社会学、政策分析观点等角度出发,对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权力结构、经费制度、组织模式、文化特征、科学活动、政策影响等问题进行独特的反思。伯顿·克拉克及其研究团队遵循系统研究的路径,通过比较研究的方法,多侧面、多视角地探析了多国高等教育系统的结构特征、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以及发展变革的趋势,介绍了各国的高等教育的发展经验,明确并规范了相关理论,为我们全面了解和认识大学的组织特性、内部结构、权力原型机制等方面提供坚实的前提和基础。

陈何芳在其研究成果中提出:在国外,对大学学术组织的研究是近半个世纪高教管理研究的热点之一,提出了官僚模式、学者模式、松散联合模式、文化传奇模式、多维复合模式、有组织的无政府模式与垃圾箱模式、双元结构模式等组织理论模型。这些研究成果对大学基层学术组织的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借鉴作用。[10]国内也有学者对国外关于大学学术组织的理论研究进展进行了梳理和概括:尽管从19世纪就已经开始零星地对大学学术组织进行了研究,但直到20世纪50年代随着组织理论的逐渐成熟,有关大学学术组织的理论研究才呈现出系统化趋势。这批国内学者将国外关于大学学术组织的理论研究分为三个阶段:20世纪五六十年代是大学学术组织理论的形成期,代表性的理论有科森和米勒特的双元型学术组织理论、帕森斯和古德曼的学会型组织理论、斯特鲁普和布劳的官僚型学术组织理论;20世纪七八十年代是大学学术组织理论的发展期,出现了巴德里奇的政治型学术组织理论,科恩和马奇的有组织无政府状态型学术组织理论,卡尔·威克的松散结合型学术组织理论;20世纪90年代至今的大学学术组织理论主要包括罗伯特·伯恩鲍姆的控制系统型学术组织理论,李·伯尔曼和特恩斯·迪奥的多样化框架学术组织理论以及彼得·圣吉的学习型学术组织理论。虽然这些研究仍然集中于对高等教育系统本身或者大学组织的整体特性,未将大学基层学术组织作为独立对象进行专门探讨,但他们介绍的大学学术组织的发展经验以及研究所采用的科学方法、形成的独特见解和取得的特色成果仍然具有借鉴意义。当然,由于各国国情和高等教育发展进程、办学理念、办学基础、

办学条件等存在差异,需要结合我国国情和发展实际进行有选择的吸收和借鉴。

三、若干启示

通过对国内外关于大学基层学术组织研究成果与实践进展的梳理,我们可得出若干重要启示。

1.大学基层学术组织的变革是世界性课题。虽然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发展的背景、进程不尽相同,但大学的组织属性趋同,并具有相对稳定性。在内部组织结构上,基层学术组织作为基本单元自下而上地影响整个大学组织的运行与发展,进而成为整个高等教育系统中的重要结构与功能单位。也正因为如此,关于大学基层学术组织的认识和研究更多地被置于“系统”之中,呈现出过于宏观的倾向,表现为对基础问题的重复研究。将大学基层学术组织作为一个独立对象,对其相关概念、内涵、发展历史进行界定、追溯、概括,进而构建相关理论体系是必要且重要的。当然,大学基层学术组织建设作为管理问题,实践创新或许比理论探讨更有意义,只是这样的行动和成果并不多见。

2.大学基层学术组织存在的诸多问题。究其根源在于其功能设计、运行机制和大学组织的发展目标、发展环境不相适应。其中突出的问题表现为:组织体制与结构类型趋同;组织职能偏狭、功能弱化;组织结构关系不协调、运行不畅、缺乏活力;组织中的学术权力受到来自行政权力的干扰与束缚;组织目标、信念、凝聚力缺失等。这些问题在不同类型的高校中都有不同程度的表现,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一方面,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历史和高校发展面临的总体环境决定了大学组织必须经历变革,无论是哪种类型的大学都必须面对和适应这一形势与要求,基层学术组织建设创新也势在必行;另一方面,由于不同类型的高校在办学历史、办学基础、办学条件、办学资源等发展要素上存在一定差异,进而影响和决定各自的发展目标、发展理念、发展特色、发展规模,因此不同类型大学的基层学术组织应有不同形态和机制。就教学型大学而言,其基层学术组织建设创新方向不是好高骛远地追随研究型大学,而应结合自身组织特点和发展状态,寻求能兼顾“现实与未来,教学与科研、基础与特色、稳定与灵活”的基层学术组织模式与运行机制。

3.在既有的关于大学基层学术组织的创新策略与建议方案中,存在两种倾向:一是将大学基层学术组织存在的弊端归咎于“教研室”这一传统组织形制,“取消教研室”成为集中呼声;二是过分强调基层学术组织的科研职能,形成“基于学科或创新团队”的创新模式也成强势主张。大学基层学术组织的变革,不在于如何称谓,更不能顾此失彼。任何类型的大学的基层学术组织的学术功能设计都必须兼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职能,基于学科或创新团队的创新模式未必适用所有类型的大学,更未必适合所有的学科。而被广为诟病的教研室仍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特别是在教学型大学中,在一定条件下和一定时期内,教研室仍是履行专业教学职能、实施人才培养的可靠形式,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赋予其更为充实的功能,如何提升其运行活力和发展动力。

[1] 曹琦林.高等学校基层学术组织发展研究[D].杭州:浙江师范大学,2011.

[2] 陈何芳,陈彬.论开展大学基层学术组织研究的实践价值与理论意义[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17(1):31-33.

[3] 向东春.大学基层学术组织的属性透视[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3):104-106.

[4] 郑晓齐,王绽蕊.研究型大学基层学术组织改革与发展[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21.

[5] 陈何芳,陈彬.大学基层学术组织的历史演变及其启示[J].高教探索,2002(4):48-51.

[6] 胡成功.五国大学学术组织结构演进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5):49-55.

[7] 胡成功,刘洁.大学学术组织结构发展趋势简论[J].高等教育发展与评估,2008(1):83-87.

[8] 胡成功,田志宏.我国高校学术组织结构现状研究[J].大学教育科学,2003(4):5-8.

[9] 马廷奇.大学组织的变革与制度创新[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4.

[10] 陈何芳.大学基层学术权力探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3,24(5):30-35.

[11] 徐文娜.大学基层学术组织的学术权力结构研究[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2):165-169.

[12] 宣勇,张金福.学科制:现代大学基层学术组织制度的创新[J].教育研究,2007(2):33-37.

[13] 胡成功.高等学校基层学术组织现状与问题—全国231所高等学校问卷调查报告[J].高等教育研究,2003(6):38-46.

[14] 段丹.基于矩阵结构的大学学术组织结构创新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03.

[15] 叶飞帆.大学基层学术组织的二维模型及其应用[J].中国高教研究,2010(2):59-61.

[16] 文军,石磊.论中国高校基层学术组织的形式和制度创新[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6(5):62-66.

[17] 克拉克 伯顿.高等教育系统—学术组织的跨国研究[M].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1.

(责任编辑:宋现山)

Review and Enlightenment of the University Academic Organization Construction

SUN Shi-juna, CONG Chun-qiub
(a. Offce of Party Committee and President;b. Personnel Department, Suzho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uzhou 215009, China )

Basic academic organizations as academic “centers” play important roles in the development and reform in college. The domestic study on basic academic organizations of university focus mainly on three aspects: the connotation,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process of basic academic organizations in university;university power structure, development mechanism theory of grassroot university academic organizations;theory innovation and the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basic academic organization of university. Foreign researches focus on the overal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ystem of higher education or university organization, instead of the basic academic organization university as an independent object, but the unique view of scientifc method and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university academic organization are introduced, and the research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esults have

ignifcance.

university;basic academic organization;research review;enlightenment

G472.5

A

1008-7931(2014)05-0089-04

2014-02-26

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项目(2012SJD630026)

孙士俊(1979—),男,黑龙江肇东人,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丛春秋(1973—),男,黑龙江肇东人,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

猜你喜欢

学术大学基层
“留白”是个大学问
基层为何总是栽同样的跟头?
学术是公器,不是公地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基层在线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基层治理如何避免“空转”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