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也”字在复句格式中的语义贡献

2014-04-10陈鸿瑶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4年5期
关键词:复句用法语义

陈鸿瑶

(东北师范大学 留学生教育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4)

“也”字在复句格式中的语义贡献

陈鸿瑶

(东北师范大学 留学生教育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4)

在并列复句中,“也”字的意义也并不只是“类同”那么简单;在转折复句中,只有说话人认为前后分句间有条件关系时,“也”的意义才表“类同”,但“也”的意义并不作用于前后分句,而是作用于说话人预设和复句意义内容之间,这是因为,条件关系是说话人建立心理可能性尺度的基础,前分句常常是后分句成立的可能性尺度最低点,从而在说话人预设和复句意义之间构成语义逆承关系。

也;搭配;复句格式;语义贡献;认知视角

一、“也”字构成的复句格式

姚双云比较全面地考察了现代汉语关系标记搭配的基本情况,其中与“也”相关的搭配格式有七类,文中标示为三类“也”,[1]79-133,分别为:

也1联结相关联的或者重复的事件,以单用为主。

村里很多人都赶去看热闹,她男人和公爹也去了。

也2表示无论条件怎样,后果都相同,主要搭配格式有“无论/不管/虽然/尽管……也”等。

你不说,我们也查得出你姓甚名谁!

也3关联转折分句,主要搭配格式有“虽然/尽管……也”等。

春儿虽然看不惯,也没有觉得好笑。

邢福义认为“也”是作为跨复句大类的关系标志,并列举了六类分句间只用“也”来标识的复句关系:[2]535-537

第一,并列。

松墙是绿的,梧桐树是绿的,雨是绿的,灯光也是绿的。

第二,转折。后分句前边可以添加“但是、可是”之类。

他听课,也不打招呼。

第三,虚拟让步。前分句可以添加“即使”。

再过二十年、三十年,我国生产力发展起来了,也不会两极分化。

第四,无条件让步。前分句包含任指性疑问代词,可以添加“无论”或“不管”。

……把我这算盘子扒到哪儿,我也没二话。

第五,因果。前分句可以添加“因为”,后分句可以添加“所以”。

条件不同,面临的任务也不同。

第六,假设。前分句可以添加“如果”。

咱们要不收,他连嘴都不敢张了。……咱们收了东西,付了钱,他们也好张口了。

马真指出虚词研究切忌将虚词所在的句法格式的意义归到包含在格式中的虚词身上,并以“也”为实例详细探讨了“也”可以表示多种语法意义的观点,认为“也”虽然可以用在多种格式中,但作用却是相同的,都表示类同,因此,这种种格式又具有共同的特点,都表示事情的结果不因条件的不同或情况的变化而不同,即条件、情况等不同了,变化了,而结果还是类同的。[3]216-234虽然邢福义的分类和叙述确有马真先生所批评的情况,例如第五和第六类,第三类的例句也不甚恰当,但是在这些复句格式中,无论搭配词语出现与否,“也”字均可承担起表达分句间语义关系的任务。因为从信息内容看,汉语常规句的核心成分大致构成一条左轻右重的矢轴,因此汉语主从复句的常规语序一般都是从句在前,主句在后,汉语复句的前项连词语义负载相对较轻,因此常可省略。这样,后项连词就少了一项约束,多了一点自由表现的空间。[4]85那么“也”字仅以单纯的“类同”义来表现多种语义关系似乎就不那么说得通了。

徐阳春认为可以简单地把“复句格式”定义为:是人们为显现特定复句语义关系而约定俗成的抽象表达形式。关系标记也是一种语义标记,语义标记更是人类在思维中表达逻辑联系的语言符号。[5]2可见,复句格式或关系标记与语义内容应该是一种相互需要的关系,从某种程度上讲,与论元和动词的关系相似。马清华归纳词汇语法化动因时,肯定了吸收是推动语法化运动的一种语言内部力量,[6]并在《语义共振:突变式吸收的意义条件》[7]中以“又、也”的语义吸收为例,证明了语义共振是保证吸收得以实现的一个重要语义条件。可见,关系标记或构成复句格式的词语意义与句义之间是相互协调的,词语意义是其可以标记某种关系的前提。

据我们观察,“也”字与其他词语搭配主要可以构成以下复句格式。

并列复句:也罢……也罢/也好……也好/也……也。

转折复句:“虽然/尽管……也”等。

让步复句:“即使……也/无论……也/宁可……也”等。

下面我们将逐一分析“也”字在以上格式中的语义贡献,暂不考虑“也”字与其他词语搭配的非复句格式。

二、“也”字在复句格式中的语义贡献

从认知的角度讲,“类同”是“也”的原型意义,但当人的认知能力作用于“比较框架”,对“也”的语义结构进行概念化识解,就形成了“并存” “添加” “递减”等“也”字语义理想化认知模式的组成部分,[8]我们认为,在“也”字相关的复句格式中,依然是这些意义在贡献着力量。

(一)“也……也”

邢福义认为“也……也”是并列复句,是情况的并列。[2]172例如:

(1)说话嗓门也高了,脸色也好看了。

(2)听说你病啦,饭也吃不下,觉也睡不好。

在该格式中,说话人突显的是“也”字的[并存]义,强调多种客观情况并存,起到列举的效果。被连接的客观情况没有主次轻重之分,并存的“也”字增强了分句间的并列意味。区别于“也”字独用连接并列分句的情况。例如:

(3)我是前年来西藏工作的,他也是前年来西藏工作的。

(4)敌我之间和人民内部这两类矛盾性质不同,解决的方法也不同。

例(3)、(4)突显的是“也”字的类同义,对这类复句的理解是一个异中求同的过程,而且,两分句虽然是并列关系,但两者的地位却不同,前一分句作为比较标准存在,是后一分句的参照标准,这在例(4)中表现得尤为明显,“矛盾性质”和“解决方法”是依存关系,“矛盾性质”起主导作用,所以也有人把它看成因果关系。

(二)也罢……也罢/也好……也好

该格式联结相同或相反性质的事件(事物),如:

(5)上当也罢,受骗也罢,你我都得过到头。

(6)他拔出宝剑也好,骂你也好,踢你也好,据我看,都是做的样子。

姚双云认为“也罢”和“也好”本来都是语气词,但是它们配对使用的时候可以关联小句,关联的小句在逻辑关系上是并列关系。[1]161由于“也罢”和“也好”具有关联小句的功能,因此,有些学者干脆把“也罢”和“也好”作为兼类词处理,单用时作语气

词,搭配使用时作连词。姚双云介绍了其他观点:“也罢”与“也好”关联小句的功能不是词汇本身有的,而是在成对使用中由搭配结构赋予的。语气结构具有衔接功能是因为它体现了人际意义,这些同类型的句子之间形成一种同类关系,具有衔接作用。我们觉得“也罢……也罢”的衔接作用不仅仅是因为“同类型的句子之间形成一种同类关系”,正如姚双云所说,从“也罢……也罢”的语用价值来看,大多数句式表达了一种轻微的让步意味,关联的事件含有无条件的让步。[1]162在表达效果层面,对举格式“也罢……也罢”大体上相当于“无论A还是不A……都……”的格式。那么该句式让步义的来源又是什么呢?我们认为这与“也”字语义有莫大的关系。

据《现代汉语虚词例释》的解释,“也罢”与“也好”用法基本相同,表示“也就算了”的意思,表示作出某种处理,决断并不圆满,却只能如此。[9]456如:

就是缺一个戒指,一对手镯,唉!如今这些东西不时兴了,不送也罢……

总之,这一节不说也罢。

这些东西并不急用,暂时不买也罢。

马真把“也”字用法分为实用和虚用两种,“也”的实用用法,就是指在有“也”的句子里,相类同的诸项都明白说出,表达相应性类同。而“也”的虚用用法,就是指在有“也”的句子里,相类同的前项只是隐含着未明白说出,甚至是假想的,实际上不一定能明白确切地说出,表达不相应的类同。[3]226这种分法是有道理的。在我们看来,实用用法中对“也”字意义的识解是客观视角,而虚用用法中对“也”字意义的识解则带有主观倾向,隐含未说的类同前项是“也”触发的语用预设,不言自明。所谓“相应”和“不相应”,我们理解就是语用上的“符合预期值”和“反预期值”。

“也罢”属于“虚用”用法,即相同项隐含未说,那么根据句义我们把隐含未说的相同项可以补出:

就是缺一个戒指,一对手镯,唉!如今这些东西不时兴了,(送当然好),不送也罢……

总之,这一节(可以说),不说也罢。

这些东西并不急用,(买当然好),暂时不买也罢。

可以说,“隐含未说”的做法正是可以使“处理、决断”变得“圆满”的做法,而因为某种客观原因只能放弃,所以“也”字在这里突显的是[添加]义,我们觉得是这种与主观意愿相违背的、退而求其次的[添加]产生了“让步”的意味。

《现代汉语虚词例释》认为“也好”与“也罢”相比语气较轻,“某种意见、办法跟通常的作法或自己的想法不同,但也可行”。[9]457如:

这样的特殊情况,难得碰上一次,锻炼锻炼也好!

不买也好,反正这些东西又不急着用。

这种语气上的变化应该来自于“好”的积极义,而“也”字突显的依然是[添加]义。

在词语的搭配中,一些词项的搭配行为显示了一种特殊的趋向性:习惯性地和某一类具有相同或相似语义特点的词项搭配。这个趋向性就是语义韵。搭配理论对语义韵的定义是:语义韵是指相同或相似的语义反复与节点词在文本中共现,使整个跨距内弥漫了一种特殊的语义氛围。[1]172“也罢……也罢”和“也好……也好”的区别正是语义韵的区别。感情色彩包括褒义、贬义和中性三类,语义韵也分为积极语义韵、中性语义韵和消极语义韵三种。如果一个节点词的搭配词绝大多说都具有消极的语义特点,那么该节点词就会具有一种消极语义韵。同样的道理,如果一个节点词的搭配词绝大多数具有积极的或者中性的语义特点,那么该节点词就具有一种积极的或者中性的语义特点。[1]173“也罢……也罢”体现了说话人无奈和悲观的情绪,而“也好……也好”则表达了说话人的乐观的态度。

(三)“虽然/尽管……也”

通常认为这是个“转折”复句格式,例如:

(7)他虽然不及格,也被录取了。

(8)春儿虽然看不惯,也没有觉得好笑。

根据马真的分析,这个格式表示让步转折,其中的“也”还是表示类同,只是它所表示的是不相应性类同。[3]221这种解释对于例(7)是适用的,隐含未明的部分可以理解为说话人的预设“及格的应该被录取”,但是这种解释对于例(8)似乎就不那么妥当,即“看得惯”和“觉得好笑”之间没有条件关系,“也”突显的是[并存]义,即“看不惯”和“没觉得好笑”是并存的两种情况。邢福义认为“转折句式的成立,取决于事物间存在转折关系的逻辑基础。具体点说,取决于事物间具有违逆性、对立性或差异性”[2]482,即转折复句的分句语义内容间应该存在转折关系的逻辑基础,可见,更确切地说法应该是复句语义内容与说话人预设间应该存在违逆性、对立

性或差异性。

(四)“即使……也/无论……也/宁可……也”

这些句式均表示让步关系,例如:

(9)即使自己吃亏,也不能占别人便宜。(10)无论怎么说,他也不听。

(11)宁可饿死,也不能为五斗米折腰。

这几个句式有共同的表意特点,即前后小句之间的语义逆承,李晋霞、刘云认为语义逆承是转折复句的语义基础,此处“也”指的是整个句子内容跟预设内容的异中求同关系,而不是复句前后小句之间的求同关系,“也”的求同关系的作用范围也覆盖着隐含未说部分。[10]正如马清华所说,“也”由同一关系发展为表同一关系的悖反,其用法偏移了典型,职能扩大了,但内容仍牵涉同一性问题,[4]100这正是有主观倾向的“也”字的意义表现,对语句的理解涉及心理扫描过程,说话人选取可能性尺度中的最低点是语义逆承关系建立的根本条件,此不赘述。

三、“也”字关涉复句关系的演变

“也”字关涉的复句格式很多,我们只是选取了每个类别的代表性格式进行了分析,根据《汉语复句研究》三分的复句系统[2]38,“也”字所关涉的复句关系属于“并列”和“转折”两大类。李晋霞、刘云认为,同一关系词语可以表示多种复句类型,是复句关系演变的结果,而且复句类型演变遵循并列类>因果类>转折类的一般趋势。虽然说对语言现象演变规律的考察一般采用历时的方法,但语法化理论认为这种考察也可以在共时平面上展开。[10]从共时的角度看,“也”字关涉的复句关系也存在并列类>转折类的演化过程,这种演化与说话人的主观认识有关,与“也”字的意义识解有关。例如:

他去,我也去。

这句话可以有多种理解:

A.他去,我也去。

B.虽然他去,我也去。

C.即使他去,我也去。

A句为并列复句,说话人着眼于前后分句间的异中求同,“行为主体不同,行为内容相同。”这是“也”字最基本的用法,从认知的角度讲,分句间的“异”和“同”是“图形—背景”关系,说话人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调整视角,“图形—背景”关系得以变换。当“同”作为“图形”被突显,可以理解为“虽然行为主体不同,但行为内容相同”;相反,当“异”作为“图形”被突显,可以理解为“虽然行为内容相同,但行为主体不同”。在语言表层可以通过语流重音来表现,前文已述。B、C为转折复句,从A到B、C,副词“也”突显的语义内容不同,主观性也随之增加。

从语法化与主观化的关系上看,语法化程度的递增常伴随着主观化程度的递增。[10]对于行为主体差异的格外关注是说话人主观性增强的表现,也是对“也”字用法的非范畴化过程,更是转折复句形成的基础,这正如徐阳春所言,复句语义关系是以现实世界中实际存在的不同现象之间的联系方式为基础的,这种联系方式只有被人们所认识和反映,它才有可能转换为语义关系;但人们在认识和反映过程中又并非是消极被动的,在复句语义关系的形成过程中,说话人主观视点起主导作用。[5]3复句语义与说话人预设之间的语义逆承是转折复句的共同特点,“也”字的语义作用由分句间扩大至说话人预设和复句之间,“也”字的识解也由客观轴向主观轴转移。

[1] 姚双云.复句关系标记的搭配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 邢福义.汉语复句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3] 马真.现代汉语虚词研究方法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4] 马清华.语义的多维研究[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6.

[5] 徐阳春.现代汉语复句句式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6] 马清华.词汇语法化的动因[J].汉语学习,2003(2):15-20.

[7] 马清华.语义共振:突变式吸收的意义条件[J].汉语学习,2004(5):15-19.

[8] 陈鸿瑶.关联副词“也”多义性的认知解释[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9(3):102-105.

[9] 北京大学中文系1955、1957级语言班.现代汉语虚词例释[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10] 李晋霞,刘云.复句类型的演变[J].汉语学习,2007(2):20-26.

(责任编辑:施建平)

The Semantic Functions of “Ye” in Compound Sentences

CHEN Hong-yao
(College of Overseas Education, 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 Changchun 130024, China)

In coordinated compound sentences, “ye” does not simply mean “similarity”. In transitional compound sentences, there exists a condition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former clause and the latter one, and “ye” means “similarity”only when the speaker thinks so. At the same time, the meaning of “ye” will not act on the clause before and after it, but on what the speaker expects and the content of that compound sentence. That is because the speaker’s cognitive possibility is based on a conditional relationship, and the former clause is often the minimum condition to make the latter one possible. In that way, a semantic reverse bearing relationship is formed between expectations of the speaker and the meaning of the compound sentence.

ye;collocation;compound sentence;semantic reverse bearing;cognition

H146.1

A

1008-7931(2014)05-0034-04

2014-09-10

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12YJC740004);吉林省社科基金项目(2012B72)

陈鸿瑶(1976—),女,吉林四平人,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语言学。

猜你喜欢

复句用法语义
连动结构“VP1来VP2”的复句化及新兴小句连接词“来”的形成
address的高级用法你知道吗?
汉语复句学说的源流
语言与语义
“作”与“做”的用法
特殊用法
“上”与“下”语义的不对称性及其认知阐释
略论复句分类与对外汉语教学
认知范畴模糊与语义模糊
复句内部不应当用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