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熟悉的旋律 陌生的情感—吴地民间音乐融入校园的实践研究

2014-04-10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4年5期
关键词:吴歌旋律民间

徐 颖

(苏州市第十六中学,江苏 苏州 215003)

熟悉的旋律 陌生的情感—吴地民间音乐融入校园的实践研究

徐 颖

(苏州市第十六中学,江苏 苏州 215003)

柔婉清雅又丰厚多姿的吴地民间音乐对于当代中学生来说既熟悉又陌生,优秀吴文化传承的根应该在学校,研究吴地民间音乐融入中学校园,要从挖掘地方音乐教学资源入手,加强吴地音乐的课程化研究,在交流与实践中引导学生在熟悉的旋律中引起亲切的情感共鸣,让吴方言的民间曲调、歌谣能代代传唱下去,在全球化过程中留下吴文化的精、气、神,留住民族的根。

吴地民间音乐;课程化;实践研究

在充斥着速食文化和时尚追求的网络时代,新生代学生徜徉于信息网络文化里的“非主流”,已然是都市快餐文化的“原住民”,不时沐浴着后现代文艺气息的“小清新”,曾经人们耳熟能详的地方民间音乐文化,却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渐渐离我们远去。

中国艺术研究院著名音乐学家田青曾建议,在“城镇化”过程中,要兼顾“文化多样性”,更要做好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工作。身处吴侬软语的姑苏城,很多教师有着与笔者相似的感受:中学生对于吴地民间音乐能够听辨出是昆曲还是评弹,并且认为其旋律是具有特征、较易辨认的,但若要再作进一步探讨时,却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在吴地民间音乐中,尽管是很熟悉的旋律与音调,却总难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参与性。上述现象说明,这些听起来似曾相识的旋律曲调,已很难使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学生与地方民间音乐之间无形中形成了一道陌生的隔阂。打破这一隔阂是每位音乐教师的理想愿景,需要教师调动一切正能量,积极引起学生在情感上的认同与共鸣,才能使之在体验传统音乐文化的过程中,碰撞出理解与欣赏的火花。

基于此,结合地方特色、学校特色与教师的特长,挖掘吴方言地区尤其是苏州以及周边具有丰富

的浓郁地方特色的吴地民间音乐资源,开展初级中学吴地民间音乐融入课堂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为使学生在熟悉的旋律中激发认同与共鸣,笔者就如何在中学教学中适时融入吴地民间音乐作了有益的思考与实践。

一、勤于挖掘教学资源—熟悉的旋律就在身边

吴文化博大精深,其中的昆曲、苏剧、评弹、吴歌等,更是吴文化音乐百花园中的朵朵奇葩。昆曲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评弹、吴歌也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通过对这些“非遗资源”的挖掘、整理、分类、比较后,我们发现如今很多为人们耳熟能详的影视音乐作品与吴地民间音乐有着深厚的渊源,为音乐课堂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

经典的戏曲老电影《三笑》中大量运用了吴地民间音乐中评弹、吴歌等音乐曲调,如《无锡景》《紫竹调》《茉莉花》《山歌调》(评弹调)等,旋律优美,配以剧情唱词,风趣幽默,生动感人。由评弹曲牌《大九连环》(又名《姑苏风光》)曲调重新改编而成的《苏州好风光》,保留了原《大九连环》原汁原味的基本元素,歌词、旋律尽显优美柔情,在第28届世界遗产大会期间,此歌一经亮相好评如潮,2004年被定为苏州市市歌。又如被广为传唱的江苏小调《茉莉花》,又名《鲜花调》,经过加工处理和艺术再创造,旋律愈显委婉细腻,1981年由著名歌唱家程桂兰用苏州方言演唱的《好一朵茉莉花》在全国范围流传开来,是第一首流传到海外的中国民歌,也是近年来在世界性重要活动中演出频次最高的一首吴歌小调。

近年来,同样涌现出不少新创的作品,为吴地民间戏曲、曲艺的赏析提供了很多可供选择的素材,如台湾范宗沛《水色》专辑中的《摆渡人之歌》,融合了评弹元素,配以琵琶、钢琴以及水波声,顿使吴侬软语、轻弹柔唱、姑苏风韵扑面而来。又如,王力宏的《在梅边》,将昆曲元素融入了现代音乐;姚谦在李玟的《流转》中运用了一段苏州传统方言的RAP配唱,开启吴方言与流行演唱结合之先河;黑棒的《霞飞路的87号》中融入了上海方言,歌曲后半段还交织着《天涯歌女》的旋律以及《摇啊摇,摇到外婆桥》 《笃笃笃卖糖粥》的吴地童谣;还有根据二胡演奏家贾鹏芳演奏的《春景》旋律填词、近来爆红网络的苏州原创方言歌曲《姑苏城》,都是丰富的课程资源。诸多精彩纷呈的吴地小调、曲艺、戏曲等音乐元素的吸纳、移植而成的新作,使学生在情感态度上改变了以往对吴地民间音乐“土” “旧”的印象,从而生出浓厚的兴趣,愈发珍爱家乡音乐。

教师要善于倾听学生的音乐喜好与心声,找准学习兴趣点,倾力于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与最优化的研究,勤于挖掘我们身边的吴地民间音乐资源,从中整合出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教学资源,由似曾相识的熟悉旋律入手,抛砖引玉,激起学生主动探究的意愿,探寻这些熟悉的旋律源自何处,进而追本溯源,引领学生领略旋律之中的吴风雅韵,感悟旋律之外的深厚情感。

二、勤于实践,吴地音乐课程化—为熟悉的旋律培育知音

吴地音乐课程化要求教师做民间音乐的欣赏者和爱好者,提高对吴地民间音乐的理解、认同和研究,合理、有度地开发与利用吴地音乐资源,将其纳入学校课程内容,通过全面规范地设计和有序地组织,开展相关的吴歌校本课程研究,使之有机融入中学校园教学实践,努力探索吴地音乐课程化的多种实践新路径。

(一)致力于实践研究,适时将吴地民间音乐与教材有机结合,渗透吴地音乐文化

音乐教育的主阵地在于课堂教学,教师有计划、有目的、有智慧地实施吴地音乐课程化,要确立让学生了解、感知、珍爱吴地音乐的教学目标,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结合学生认知特点,灵活运用不同教育教学方式,在教学中融入吴地民间音乐。

以“小调集萃”赏析为例,融入吴歌《茉莉花》进行吴地民间音乐的拓展赏析。首先由梁静茹演唱的流行歌曲《茉莉花》最后一分钟的片段剪辑导入新课,这一片段与《好一朵茉莉花》的唱词与旋律基本一致,只是采用了流行的演唱风格与编曲配器。随后,教师可以直接切入主题,展开对小调《好一朵茉莉花》的赏析,再对吴歌《茉莉花》(前身又名《鲜花调》)的旋律、节奏等进行分析、比较,使学生了解民间小调的音乐特征,鼓励学生分别用吴地方言与普通话演唱并体会由此产生的不同韵味,并适时进行音乐文化的延伸与拓展。现代流行音乐的元素根源于民间音乐,很多脍炙人口的流行音乐作品都是在民间音乐的基础上创作出来的。如20世纪90年代,周艳泓作词、张宏光谱曲的《又见茉莉花》直接引用《好一朵茉莉花》的旋律;阎肃作词、孟庆云谱曲的《亲亲的茉莉花》则间接运用了《茉莉花》的第一句

旋律,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以《茉莉花》的主旋律串起整节课的文化结点,使学生理解一首民歌能衍变出多首新歌,培养出学生对家乡文化的亲切感,增强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在吴地音乐课程化研究的实践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学习,勤于钻研,恰当地融入吴歌、评弹、昆曲等赏析,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结合教材渗透吴地音乐,潜移默化地使学生认识到民族民间音乐在文化传承以及现代流行音乐的创造中所具有的重要作用,成为引领学生学习的智者,合理推进吴地音乐课程化研究。

(二)开发校本课程,在活动课程中普及并提高吴地音乐文化的校园受众面

传统民间音乐是在过去的社会历史环境中所产生并流传至今的音乐。吴地音乐归属传统民间音乐,也被称为“原生态”音乐,其“地方性知识”因素起到了非遗保护的核心作用,受到城市民众的欢迎。[1]在传统社会尤其是广大乡村,音乐中的歌唱形式通常与人们的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是人们用来“表达”生活的一种方式,因此传统民间音乐一直是人们生活的一部分。但在如今的城市中,人们已很少使用这种传统的歌唱形式来表达自己的生活感受。[2]在中学开发吴地音乐校本课程研究,可以使吴歌这种传统音乐在校园课程中得到有效拓展,有助于学生理解民间音乐与人们生活相互依存的文化内涵。

1.吴地音乐校本课程的研究

吴地音乐校本课程的开设要结合学校具体情况与教师自身特长,充分尊重学生的身心特点和需求,对授课时间、课程内容、教学模式等作精心安排,通过多种有效方式进行吴地音乐的普及与提高。学校一开始可以采用培训、采风、收集、整理资料研究的方式,帮助教师提高对吴地音乐的理解与研究能力。普及初始,也可开设专家讲座普及吴地音乐文化艺术,用说说、讲讲、唱唱等中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了解吴地音乐的起源与艺术特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校园广播帮助学生了解吴地音乐,宣传其艺术魅力,在校园里推广,受众面广,更有益于找寻更多吴地音乐小“知音”;通过与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昆曲传习所协作,挂牌成立“吴歌传习所”,合作开展校园昆曲传承活动,定期由国家级、省级吴歌传承人进校园教唱吴歌、昆曲,邀请评弹表演艺术家和评弹学校的学生进校园为学生表演,让学生直接感受苏州评弹婉转清雅的艺术魅力。

2.吴地音乐校本课程的教学方法

参与校本课程学习的学生通过课堂教学的普及,大多会对吴地音乐产生兴趣,因此教师可在研究层次上有所提升。对于昆曲、评弹等看似学生较熟悉的音乐形式,教师不能仅仅套用讲解、学生听赏的教学模式,要尽量联系学生的日常学习,贴近学生生活,调动学生积极性,多讲多练多实践,引导学生共同参与吴地音乐校本课程的研究。实践活动中,指导学生唱词、旋律、发音等要尽量尊重原作,保留吴地音乐的韵味,在评弹、吴歌的读词或是唱词中都必须使用吴地方言。实践证明,结合历史故事,借助演唱的方式,运用方言可以帮助学生尽可能准确地理解地方音乐的优美旋律,更能使学生从中感受吴地音乐鲜明浓郁的特点。也只有将地方色彩的研究与吴语的研究结合起来,才能使学生真正感悟吴文化的音乐内涵。

在中学校园进行吴地音乐的课程化研究,需要教师在教授吴语音乐文化时,坚持以音乐学科特有的知识和技能为出发点,帮助学生理解吴地民间音乐中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地方民俗文化,同时又要启发学生感悟吴地民间音乐所传达出的音韵之美。由于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习惯在很大程度上与教师的引导密切相关,所以吴地音乐的课程化需要教师具有持之以恒的钻研精神和对文化研究与教学研究敏锐与执着的品质,勤于实践,勇于创新,通过熟悉的旋律赏析辨析,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审美,走出模棱两可甚至似是而非的情感误区,催生出认同与欣赏的情感。

三、勤于传递,实践交流多元化—课堂教学的拓展

“文化总是要与人类及其实际活动结合在一起,才能存在”[3],每个学生有不同的生活与习得经验,要让学生真正喜爱家乡的音调,爱听爱唱并形成习惯,还要通过交流与实践活动,让音乐学习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所以,在吴地音乐课程化研究的基础上,除了实践赏析与校本课程相结合的形式,还可以走出校园,面向社会。在社会的民族音乐环境氛围中,以采风、参与体验民俗活动、深入民间音乐社团等方式,学习生动的吴地音乐;也可以在学校艺术节期间开展吴地音乐主题活动,通过举办吴地音乐知识讲座、音乐表演活动,学生参与体验

吴地音乐的演奏演唱互动,开展各类学生社团的交流实践汇报演出,使吴地音乐渗透传递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中。

学校可以有效利用学生社团资源,在活跃校园文化生活的同时,给学生提供充分展示自我风采的舞台。如学生音乐社团每两周举办一次的演出交流活动,极受学生喜爱,参与表演的曲目有抒情委婉的《苏州好风光》《月儿弯弯照九州》,欢快活泼的《搭凉棚》《银河落勒太湖里》,甚至还有学生自编自创的“陈曲新唱”,如改编《开心调》:“一二年盼来新轻轨,我俚(衬词)学生得实惠,免费公交乘地铁,苏州市民乐陶陶!”依据《哭七七》曲调创编《四季歌》:“一年之计在于春,学生窗下读书忙,江南姑苏好风光,勤奋学习为家乡!”所填唱词虽显稚嫩却不失真挚,学生自创的校园吴歌新作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能动性,调动了学生歌词创作的积极性,激发了他们的音乐学习热情。校园舞台上下的互动频繁,演唱形式多样,气氛热烈,能激励更多的学生自发加入到吴歌、评弹的跟唱队伍中,优美的旋律从学生中来又到学生中去,感染着每一位同学。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既为学生提供了展现自我风采的机会,又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与实践地方音乐的空间。

如今国际间学校文化友好交流活动日益频繁,学生有更多机会展示特色民间音乐,传播民族文化。在文艺交流中,学生展示的吴地音乐令国外友人对昆曲、评弹情有独钟,越具有民族性的就越具有特色,吴地音乐成为增进友谊、传递文化的纽带。学生在与海外同龄人分享清雅吴文化的同时,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声声熟悉的旋律已然成为浓浓的乡音乡情,学生们在学生时代便悄然铭记于心灵深处。只有这样的音乐才能引起心灵的共鸣,生生不息,代代相传。

综上所述,吴地民间音乐要融入中学校园,不仅是简单的知识积累或是教材的编写,还需要在课程中进行资源的挖掘整合和课程化实践研究。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品味经典隽永的苏昆、评弹与吴语小调等熟悉的旋律,使学生感受到阵阵清新淡雅、历久弥新的人文气息,增强对家乡文化的自豪感。音乐教育工作者并不是一味地去守护“他人牧场”的羊群,更应该守护好“自家牧场”的羊群。要守护好自家的这群“羊”,必须先让学生了解、热爱家乡音乐文化,从而能自觉传承地方音乐文化。中学生是文化的传承者,他们对于民间音乐文化的传承需要教师悉心引领,音乐教师责无旁贷。我们理当排除干扰,坚持传递民族民间音乐的正能量,主动担负起弘扬优秀民族文化和引导学生审美趣味的责任,坚持其公益性、社会性以及民族特色的传承性,在校园审美的主阵地上务实创新,让耳边熟悉的吴地民间音乐如涓涓细流,滋养学生的心灵,启迪学生的心智,实现和谐共鸣。

[1] 宋瑾.乡村视野的城市音乐[J].音乐艺术,2013(1):76-84.

[2] 薛艺兵.中国城市音乐的文化特征及研究视角[J].音乐艺术,2013(1):65-75.

[3] 鲁洁.超越与创新[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74.

[4] 吉尔兹.地方性知识[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

[5] 胡定荣.课程改革的文化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6] 莱顿 罗伯特.他者的眼光[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

[7] 布莱金 约翰.人的音乐性[M].马英珺,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7.

[8] 冯光钰.中国同宗民歌[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8.

(责任编辑:宋现山)

Familiar Melody, Unfamiliar Emotion: The Practice and Research of Integrating Wu Folk Music into Music Teaching in Junior Middle Schools

XU Ying
(Suzhou No.16 Middle School, Suzhou 215003, China)

The gentle, elegant, rich and colorful Wu folk music is both familiar and strange to contemporary junior middle school students. The inheritance of the excellent Wu culture lies in schools. The research of integrating Wu folk music into music teaching in junior middle school should start from seeking the teaching resources of local music. The study of the curriculum of Wu music needs to be strengthened, and the students are guided to have emotional resonance to the familiar melody in exchange and practice, so that the folk tune and songs of Wu dialect can be passed down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 and the found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and the essence of Wu culture can be preserved in globalization.

Wu folk music;curriculum development;practice research

G622.4

A

1008-7931(2014)05-0098-04

2014-05-30

徐 颖(1974—),女,江苏苏州人,中学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硕士,研究方向:中学音乐教学、校本教研。

猜你喜欢

吴歌旋律民间
唐代口哨旋律拟解
电影《醉吴歌》圆满杀青
吟诵的旋律性初探
子夜吴歌·冬歌
江南音一曲,传唱千年
7月,盛夏的旋律
高人隐藏在民间
高人隐藏在民间
高人隐藏在民间
高人隐藏在民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