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越文化资源的二度创作
2014-04-10余连祥
余连祥
(湖州师范学院 文学院, 浙江 湖州313000)
鲁迅越文化资源的二度创作
余连祥
(湖州师范学院 文学院, 浙江 湖州313000)
跟鲁迅有关的清末民初的绍兴风情以及鲁迅创作的具有浓郁越文化风情的文学作品,构成了鲁迅的越文化资源。此类文化资源可以通过“二度创作”进行多元开发。作为绍兴文化名人的鲁迅以及鲁迅越文化风情作品二度创作的重头戏是鲁迅影像:一是舞台、银幕和屏幕上的鲁迅,二是由鲁迅越文化风情作品进行二度创作的话剧、电影和电视剧等。主题公园鲁镇、咸亨酒店和孔乙己土特产等属于鲁迅越文化资源的衍生品。八十多年来,鲁迅越文化资源的二度创作,已积累了丰富的资源,可以供今后的二度创作利用和借鉴。
鲁迅;越文化;二度创作;鲁迅影像
鲁迅是绍兴籍文化名人,是历史文化名城绍兴最具国内外影响力的一张名片。在去南京求学前,鲁迅一直生活在绍兴。辛亥革命前后,鲁迅还在绍兴教过书。绍兴丰富的越文化资源滋养了童年和青少年时代的鲁迅。综观鲁迅一生,使其受到首次“文化整合”的是绍兴的越文化。
作为伟大的文学家,鲁迅的作品,以小说、诗歌、散文、散文诗和杂文的形式,对于绍兴的越文化进行了多种形式的文学书写。鲁迅的小说,通过S城、鲁镇和未庄,展现了清末民初的绍兴越文化风情。其它作品,尤其是回忆性散文《朝花夕拾》,以及晚年所写的类似的散文《我的第一个师父》《女吊》《我的种痘》《二丑艺术》等,也都深情抒写了对于故乡绍兴的文化记忆。
跟鲁迅有关的清末民初的绍兴风情以及鲁迅创作的具有浓郁越文化风情的文学作品,构成了鲁迅的越文化资源。鲁迅的越文化资源,可以通过“二度创作”进行多元开发。本文试图对于鲁迅越文化资源的二度创作问题作些探讨。
一
鲁迅是说不尽的,鲁迅的越文化资源也是一个说不尽的话题。
鲁迅越文化资源的二度创作具有广阔的空间。首先我们要探讨的是作为绍兴文化名人的鲁迅以及鲁迅越文化风情作品的二度创作问题。
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初,鲁迅就作为绍兴城的文化名人供中外各界瞻仰了。
鲁迅纪念馆位于绍兴市的周家新台门都昌坊口,1953年1月建成并对外开放。1973年创设了鲁迅生平事迹陈列厅,用来展示“革命家、思想家和文学家”鲁迅不平凡的一生。这是当年古城绍兴少有的现代化建筑,符合“文革”时期破旧立新的时代风尚。
2002年,当地政府决策实施《鲁迅故里历史街区保护规划》。为恢复鲁迅故里清末民初的风貌,20世纪70年代创设的陈列厅被拆除,恢复为周家新台门。新修复的鲁迅故里,以现象学还原的方式,重新展示了都昌坊口的清末民初风情,尽量让参观游览者能回到鲁迅青少年时代的历史现场。2004年5月,一座具有清末民初风情的绍兴鲁迅纪念馆在鲁迅故里落成,鲁迅生平事迹展有了更大的空间和更现代化的手段。
整个鲁迅故居的保护规划面积由原来鲁迅故里的1万多平方米扩大到51.57公顷,包括重点保护区、传统风貌协调区和环境风貌控制区。经过多年的保护建设和修缮,鲁迅故里已初具清末民初历史文化街区的规模,营造了原汁原味的古城韵味。参观鲁迅故里,不仅能了解文化名人鲁迅,而且能切身感受到鲁迅当年生活过的越文化“场”。鲁迅故里一期工程开放仅一年时间,就接待了中外游客60万人次,经营收入2000多万元,为更好地加强保护提供了有力的经济支撑。[1]
作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鲁迅故里自2008年6月起,对游客免费开放。随后,游客猛增,2012年达到232万人次。中外游客纷纷前来参观,带动了绍兴的旅游产业。鲁迅的名人效应以及散发着浓郁越文化风情的鲁迅故里,对于绍兴的旅游产业起了很好的带动作用。据浙江省和绍兴市旅游部门的抽样调查表明,在到绍兴的游客中,70%是通过鲁迅的作品知道绍兴、了解绍兴的。海内外游客不远万里来绍兴,寻找的就是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鲁迅笔下浓郁的风情。[2]来绍兴参观鲁迅故里的游客,往往还要去沈园、兰亭、东湖、柯岩等绍兴名胜游览,同时还要消费和购买绍兴老酒、香糕、霉干菜、霉豆腐等土特产品。原先80元1张的鲁迅故里门票,只占游客消费总额的8%。随着游客的增长和旅游产业链的拉长,绍兴的旅游总收入得到了大幅增长。
为了更好地打好鲁迅牌,鲁迅故里在进一步完善硬件建设的同时,应更好地在软件建设上下功夫。鲁迅故里应招募青年志愿者,为前来参观的中小学生做好导游服务,努力让这些学生与鲁迅及绍兴越文化的首次亲密接触就能留下美好的印象,从而为鲁迅与绍兴越文化培养更多潜在的“粉丝”。要充分利用好鲁迅广场,安排内容丰富的有关鲁迅与绍兴越文化的演出活动。
不受时空限制的,是鲁迅越文化风情作品的二度创作。这方面的二度创作,早在新中国成立前就开始了。
丰子恺在烽火连天的抗战时期,边逃难边三次创作漫画《阿Q正传》,传为佳话。丰子恺漫画鲁迅小说,以及赵延年的木刻作品,在鲁迅越文化风情二度创作作品中堪称经典。新时期以来,浙江文艺出版社和福建教育出版社都出版过丰子恺漫画鲁迅小说,有较好的读者市场。最近,春风文艺出版社又推出了《丰子恺插图鲁迅小说全集》,可见鲁迅小说与丰子恺漫画的结合具有永久的读者市场。赵延年木刻插图本《鲁迅小说全编》,2005年由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出版后,也是一本长线书,一直在鲁迅故里出售。
海南出版社2004年推出的《插图本鲁迅经典小说选》,共收入鲁迅小说作品29篇,其中《呐喊》14篇、《彷徨》11篇、《故事新编》4篇。该书选用了著名画家范曾所作、1978年荣宝斋出版的《鲁迅小说插图集》的全部46幅插图。范曾那些以连环画笔法画的插图,有大家气派,与鲁迅小说形成“双美”。全书采用红黑双色印刷,是一部颇有收藏价值的图书。
眼下进入读图时代,鲁迅作品配漫画、连环画固然受读者的青睐,其他如配越文化风情图片的鲁迅作品也受读者的喜爱。钟守成、裘士雄配图的珍藏本《朝花夕拾》《呐喊》等,也是不错的读物。孙郁在《重读〈呐喊〉》中评价道:“裘士雄先生的这本配图本《呐喊》,以大量感性的图片,还原了鲁迅创作该书时的背景,增加了认知的内容,是一本颇有意义的书。今天的青年,在文图并茂的世界里,当会有异样的感受。”[3]5
丰子恺的漫画、赵延年的木刻以及曾范的连环画笔法的插图,已成为鲁迅越文化风情作品二度创作中的经典作品。今后的艺术家,还应更多进行二度创作,以丰富鲁迅越文化风情作品的艺术样式和内容。配图本《朝花夕拾》还可以出版增补本,把《我的第一个师父》《女吊》《我的种痘》《二丑艺术》等同类性质的散文增补进去。
二
鲁迅及其越文化风情作品二度创作的重头戏是鲁迅影像。该类二度创作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舞台、银幕和屏幕上的鲁迅,二是由鲁迅越文化风情作品进行二度创作的话剧、电影和电视剧等。
首先我们来纵向考察舞台、银幕和屏幕上的鲁迅影像。
最早在舞台上塑造鲁迅形象的是抗战时期的“文协香港分会”等六团体。1940年夏,为了筹备“鲁迅先生六十诞辰纪念大会”,冯亦代等请熟悉鲁迅的女作家萧红创作了哑剧《民族魂鲁迅》。萧红根据鲁迅自传、鲁迅作品以及亲自聆听来的鲁迅故事,以女作家特有的细腻,成功塑造了有血有肉的鲁迅形象。遗憾的是,限于当年的条件,8月3日,在“鲁迅先生六十诞辰纪念大会”上演出的哑剧《民族魂鲁迅》,是由冯亦代与“文协香港分会”“香港文协漫画协会”的丁聪、郁风和徐迟等参照萧红所作同名剧本改编的删简版。鲁迅由一位原上海银行职员张宗占扮演。据徐迟回忆,张宗占“长相很像鲁迅先生,由张正宇给他化妆,贴胡子以后,确实非常像鲁迅。这一角色是很难演的,但他演得很好”。[4]354
为纪念鲁迅逝世4周年,萧红的《民族魂鲁迅》,从10月20日至31日,在香港《大公报》副刊连载。全剧共分四幕,每幕又分出场人物、剧情介绍、表演提示三部分。第一幕介绍鲁迅的少年时代,通过鲁迅作品中的阿Q、孔乙己、祥林嫂、蓝皮阿五等人物群像,说明旧中国的世态炎凉和国民性改造的刻不容缓。
新中国成立后,文化部计划筹拍电影《鲁迅传》,并组织了著名作家和著名理论家组成的由陈白尘执笔的实力强大的编剧小组,准备请著名演员赵丹主演鲁迅,计划在1961年鲁迅诞辰80周年时上演。不过由于种种原因,最后只留下半部手稿。[5]
鲁迅的电影,直到2005年才姗姗来迟。电影《鲁迅》由刘志钊编剧、丁荫楠导演,鲁迅之子周海婴任总顾问,濮存昕、张瑜、夏志卿主演。影片选取了鲁迅最后三年的生命历程,七个梦境串在其中,三个死亡组成一个内在结构:杨杏佛之死、瞿秋白之死、鲁迅之死。银幕画面虚实结合。与越文化相关的画面由鲁迅虚幻的梦境开篇:鲁迅在江南空旷昏暗的石板路上漫步。恍惚间,祥林嫂走上前问鲁迅,“人死了有没有魂灵?”“或许有吧。”“那也有地狱了……”接着,鲁迅又被喊着“救救孩子”的“狂人”拉住,而身边高唱着“手执钢鞭将你打”的阿Q却头也不回地冲进黑暗……沿着桨声灯影的绍兴市河。伴着咿咿呀呀的社戏声,这些小说人物反复出现在作家鲁迅的梦中。
这是一部叫好却不叫座的电影,影响力不大。堪称经典的有关鲁迅的电影,还得期待未来。
关于鲁迅的电视剧,孙维民和史兰芽主演的20集电视连续剧《鲁迅与许广平》,2001年播出后,市场反应尚可,但没有得到专家认可。由于题材关系,电视剧中缺乏越文化的元素。
不过上世纪80年代以后,有关鲁迅的专题片倒是形式多样,精彩纷呈。
鲁迅诞辰百周年的专题片《鲁迅传》,有当年的意识形态化色彩,有意强化了“革命家”鲁迅的形象,但当年拍摄的不少画面,具有浓郁的越文化风情。
凤凰卫视的《周氏三兄弟》,更适合当下人的欣赏口味。专题片发掘了不少被遮蔽的故事,且由鲁迅扩大到周作人和周建人。鲁迅研究专家的言说方式深入浅出,画龙点睛。其他有关鲁迅的专题片,也都采用专家言说与图画、影像资料拼接的“多媒体”方式。
央视九套《记录》栏目的八集纪录片《先生鲁迅》,第一集《故乡记忆》尽管也讲到了南京求学与日本留学时期的鲁迅,但主要还是讲述故乡绍兴风情、周氏大家族的兴衰以及鲁迅的童年和青少年时期。画面中出现了乌篷船、市河、石拱桥、石板路、古戏台等众多绍兴越文化的元素,甚至还有鲁迅笔下的咸亨酒店、绍兴大班、目连戏以及戏中的无常与女吊等。鲁迅故里清末民初的文化街区也反复出现。有意变成的黑白画面,更是营造了一种清末民初的文化氛围。孙玉石、钱理群、吴小美、吴俊等鲁迅研究专家向观众言说鲁迅与故乡那种爱恨复杂的情愫,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比较遗憾的事,浙江鲁迅研究界的专家缺席了。
央视《百家讲坛》已是一个品牌栏目,也是一个有争议的栏目。由孔庆东主讲的《鲁迅》系列,够俗但欠雅,影响力也不够大。
接下来,我们来考察由鲁迅越文化风情作品进行二度创作的话剧、电影和电视剧等。
对鲁迅越文化风情的作品进行改编,在鲁迅生前就进行了。1934年,田汉就根据鲁迅的小说《阿Q正传》改编同名话剧。袁牧之(化名袁梅)出任《中华日报》的副刊《戏》周刊主编,就把田汉正在改编的话剧陆续改写成绍兴话,自1934年8月19日创刊号开始连载。田汉和袁牧之的改编,基本得到了鲁迅的肯定。他在《答〈戏〉周刊编者信》中指出:“将《呐喊》中的另外的人物也插进去,以显示未庄或鲁镇的全貌的方法,是很好的。但阿Q所说的绍兴话,我却有许多地方看不懂。”[6]148袁牧之是宁波人。他的绍兴话不够地道,鲁迅作了委婉的批评。
为了给话剧《阿Q正传》造势,《戏》周刊上登载了一些阿Q像。鲁迅看了叶灵凤画的戴瓜皮小帽的阿Q像,不以为然。在《寄〈戏〉周刊编者信》中表明了自己的意见:“我的意见,以为阿Q该是三十岁左右,样子平平常常,有农民式的质朴,愚蠢,但也很沾了些游手之徒的狡猾。在上海,从洋车夫和小车夫里面,恐怕可以找出他的影子来的,不过没有流氓样,也不像瘪三样。只要在头上戴上一顶瓜皮小帽,就失去了阿Q,我记得我给他戴的是毡帽。这是一种黑色的,半圆形的东西,将那帽边翻起一寸多,戴在头上的;上海的乡下,恐怕也还有人戴。”[6]154由此可见,鲁迅十分强调阿Q所生活的绍兴越文化背景的。
尽管《戏》周刊上的话剧《阿Q正传》没有登全,但抗战前夕田汉还是写出了完整的五幕话剧。田汉的本子随后被多次排演,阿Q和孔乙己等人物的会话也都改成普通话了,不再是袁牧之的宁波腔绍兴话。
与此同时,许幸之改编的六幕话剧《阿Q正传》也于抗战前夕发表在《光明》杂志上,1939年8月上海戏剧艺术研究会出版了单行本。该剧在上海孤岛时期连演半个月,场场爆满。许幸之亲任导演,王竹友扮演阿Q。
比较田汉版和许幸之版的话剧《阿Q正传》,构思上有着同样的特色:就是在《阿Q正传》的基本框架内穿插进《狂人日记》《孔乙己》《明天》《药》《风波》《故乡》等小说中的人物和情节。这种改编方法,也就是鲁迅所肯定的“将《呐喊》中的另外的人物也插进去,以显示未庄或鲁镇的全貌的方法”。
1956年为鲁迅逝世20周年,当年上映的《祝福》为根据鲁迅同名小说改编的中国第一部彩色故事片。《祝福》的编剧夏衍,时任文化部主管电影及外事工作的副部长,20世纪30年代就开始从事电影编剧,又熟悉《祝福》的文化背景——绍兴越文化,多重身份似乎注定了这是一次经典的二度创作,同时会带有极强的意识形态化色彩。夏衍根据电影“讲故事”的逻辑脉络与戏剧冲突,二度创作出来的电影语言,基本保持了鲁迅作品忧愤深广的艺术风格和悲剧气氛;导演桑弧充分调动多种电影语言,渲染气氛、推动情节发展;著名表演艺术家白杨主演的祥林嫂,神形兼备,具有强烈的视听冲击力与感染力。
电影《祝福》不仅在国内上映时广受好评,而且还在国际上产生了较好的影响,先后获得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评委会特别奖和墨西哥国际电影周银帽奖。
当年夏衍对于鲁迅小说《祝福》的改编,一方面要忠实于鲁迅原著,另一方面又要用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的革命理论来诠释作品。于是就用高利贷者来强化了阶级压迫,从而冲淡了鲁迅原著对于封建家族制度的批判。夏衍添加的祥林嫂砍门槛的情节,当年广受好评,现在看来是为了表现劳动人民的反抗意识而强加上去的。
说到对于《祝福》的改编,自然要论及越剧《祥林嫂》。1946年袁雪芬领衔主演的越剧《祥林嫂》,为越剧改革的里程碑。该剧的衍生品电影和唱片也广受好评。上海越剧院于1956年秋上演了新编越剧《祥林嫂》。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袁雪芬、范瑞娟、张桂凤、吴小楼等分别饰演祥林嫂、贺老六、卫老二、鲁四老爷等。主创者袁雪芬是浙江嵊县人,熟悉绍兴一带的越文化风情。全剧具有鲜明的时代风貌和浓郁的乡土气息,但在艺术处理上却没有夏衍那样会营造戏份。
新时期,上海越剧院以男女合演的形式排演《祥林嫂》,同样受到越剧爱好者的欢迎。彩色宽银幕戏曲艺术片《祥林嫂》也有不俗的票房。
越剧《祥林嫂》的成功还带动了其它剧种的《祥林嫂》。新凤霞在评剧《祥林嫂》中成功塑造了在封建社会受尽摧残迫害的劳动妇女祥林嫂的艺术形象,她的唱腔也展现了深厚的艺术魅力,进一步发展了新派演唱艺术。
1981年,为纪念鲁迅先生诞辰100周年,鲁迅的小说《阿Q正传》《伤逝》《药》等被改编成同名电影。陈白尘编剧、岑范导演、严顺开主演的《阿Q正传》是又一部根据鲁迅越文化风情作品进行二度创作的经典之作。电影《阿Q正传》很好地体现了小说原著悲喜剧结合的风格,幽默而不流于“油滑”。陈白尘还在电影剧本的基础上,改写出了话剧《阿Q正传》,演出也获得成功。
话剧《咸亨酒店》是剧作家梅阡根据鲁迅小说《长明灯》《狂人日记》和《药》以及《明天》《孔乙己》《祝福》和《阿Q正传》等小说中的人物进行二度创作的,可谓是鲁迅越文化风情小说的集大成者。话剧以反封建作为贯穿全剧的主题,以长明灯作为封建势力的象征,把妇女的悲惨命运和知识分子的不幸遭遇这两条线结合在一起,构成了全剧的主要情节,揭露了封建黑暗势力欺压民众的惨无人道。《咸亨酒店》像是一部《呐喊》的交响曲,向观众展示了一幅发人深思的生活画卷。
2001年前后,为纪念鲁迅诞辰120周年,涌现了鲁迅作品的实验戏剧改编热。既然是实验,自然就可以充分体现二度创作者的主体性,以“我注六经”的方式来演绎鲁迅以及作品。“腹有诗书气自华”“我注六经”,更要考验二度创作者的功力。借用鲁迅的话来说,孔雀开屏固然美丽,而鸭子翘尾巴就不太雅观吧。
众多实验剧中,为人称道的是《无常·女吊》。人艺编剧郑天玮创作的这部话剧,定位是“荒诞喜剧”。话剧将鲁迅的《伤逝》《孤独者》《在酒楼上》《头发的故事》《无常》《女吊》六部作品的相关人物进行了“重组”,讲述了青年知识分子涓生的堕落史,无常和女吊在其中穿插游荡。涓生与子君相爱,然而在日常生活和社会压力的折磨下感情枯萎,子君郁郁而终。这大体是鲁迅小说《伤逝》的故事。然后涓生奉母命回乡为小弟迁葬,给街坊女孩送剪绒花,是从鲁迅小说《在酒楼上》移植过来的。有几句台词提到“留发不留头”之类,灵感自来《头发的故事》。陷入绝境的涓生性情大变,堕落成了“杜大人”手下一名洋洋得意的下属,这是对《孤独者》中魏连殳形象的嫁接。再往后,就是编剧的创意了:涓生和子君在阴间含情脉脉地重逢,无常和女吊争着要到人间某大户人家去投龙凤胎而未遂……
鲁迅这几篇小说原著的结构大致是现代知识分子的“横截面”,二度作创作者却通过移花接木,演绎成了纵向结构的人生三部曲:苦闷人生——不甘平庸——走向堕落,展现了涓生一生的命运。
无常和女吊在舞台上的出现,让话剧有了鲁迅小说《药》那样的“复调结构”。比起华家的治痨病与革命党夏瑜的被杀头这一明一暗两线来,《无常·女吊》的跨度更大,用了涓生、子君在人间的悲剧与无常、女吊在阴间的喜剧这一阳一阴两条线。剧终时,两条线在阴曹地府重合:涓生、子君与无常、女吊在祥和的暖色调舞台灯光中一起向上飞升,剧场里回荡着话外之音:“走啊,不回来了,我永远和你在一起,不回来了。”戏剧最终走出了鲁迅的忧愤深广,迈向了郑天玮的祥和轻松。
话剧《无常·女吊》得到了高度赞赏:“它并不是一部亦步亦趋、不脱窠臼的‘鲁迅的’话剧,而是剧作者郑天玮在鲁迅话语里细致敏锐地捕捉到了其中深刻的人生意蕴,再颇具创意地重新编排鲁迅小说中的典型情节,充分调动和渲染个性人物的舞台活动,以话剧语言改写出的一部当代小剧场话剧。”[7]
《孔乙己正传》的演出具有官方背景,似乎是一部弘扬主旋律的话剧。然而,除了美丽的江南水乡风情和著名导演、美国明星、明清古董家具等这些鲁迅所厌恶的“噱头”,剩下来的只是抨击中国科举制的不痛不痒的主题以及颠覆鲁迅小说原著的传奇故事。
8集电视剧《阿Q的故事》,将鲁迅不同作品中的人物集中到了“未庄”,演绎了一个错位多角恋的媚俗故事:靠打短工糊口的阿Q,虽然跟赵太爷家的女佣吴妈有染,但是又喜爱孔乙己的女儿秀儿;秀儿却只是钟情于革命党夏瑜,夏瑜心里爱的则是林贵福的女儿子君。假洋鬼子一直垂涎“豆腐西施”,借机害死了其丈夫杨二之后想要霸占她。“豆腐西施”则想要和阿Q成家过日子……该电视剧不顾鲁迅原著的精髓,只为媚俗而以错位的多角恋搭台唱戏来叙事,无疑是对鲁迅小说忧愤深广主题的庸俗解构。
纵观鲁迅作品的改编,无论成败与否,都深深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均呈现出强烈的时代色彩与意识形态功能,意味着文学经典的影视戏剧改编,不仅是载体与表现形式的变化,而且其历史是随着媒体的发展,被不同媒体承载的历史,也是经典名著被当下重叙的历史”。[8]
三
探讨鲁迅越文化资源的二度创作问题,还得涉及鲁迅越文化资源的衍生品问题。
绍兴人爱吃“鲁迅饭”,于是从鲁迅的越文化资源中演绎出了很多衍生品,最成功的衍生品便是咸亨酒店。孔乙己土特产,也是一个成功的品牌。当然也出现了祥林嫂洗浴中心等恶俗的衍生品。
据鲁迅二弟周作人回忆,光绪年间,鲁迅堂叔周仲翔等在周家新台门附近开设一家小酒店,取名“咸亨”。由于经营不善,最终关门大吉。鲁迅在《孔乙己》《风波》和《明天》等小说中写到了这个老家门口的酒店,作为人物活动的场景。
1981年,鲁迅诞辰100周年之际,新开的咸亨酒店修旧如旧,颇具绍兴越文化的独特风貌。新开张的咸亨酒店不断积累人气。去该店小酌,似乎成了参观绍兴鲁迅纪念馆的有机组成部分。
现如今,在有着晚清风情的咸亨酒店旁,一座五星级标准的文化主题酒店——咸亨酒店已拔地而起。该酒店传承历史文脉,以鲁迅文化为主题,绍兴越文化为背景,成为绍兴文化旅游休闲的地标。咸亨酒店还不断向外扩张,已在全国各地拥有30余家品牌连锁店,其品牌估价超过38亿元。咸亨酒店还成功开发了咸亨加饭酒、咸亨腐乳等咸亨系列。
其它知名的衍生品还有孔乙己茴香豆、孔乙己酸梅饮、孔乙己矿泉水、孔乙己饭店等孔乙己系列;闰土毡帽、闰土鞋等闰土系列。阿Q也“阔”起来了,形成了“阿Q系列”。
“鲁镇”“百草园”“三味书屋”“阿Q”“社戏”“乌毡帽”“鉴湖”等鲁迅小说中的地名、人名、物名被绍兴人争相抢注成商标。据不完全统计,在绍兴,以鲁迅作品中的人物名、地名做企业和机构名称或商标的已达200多个,不少商标甚至是系列注册。
鲁镇是鲁迅越文化资源的一个颇具特色的衍生品。鲁镇景区,紧邻柯岩风景区,且可联票通用。“鲁镇”是鲁迅在小说中虚构的一个清末民初的江南市镇。人造的鲁镇,以越文化为底蕴,全面展示绍兴水乡的风情古镇,是旧时绍兴水乡的一个缩影,也是鲁迅笔下“鲁镇”的具象化。
鲁镇的硬件设施很好,但缺的是人气,乏的是乡土文化氛围。漫步鲁镇,同质化的商铺太多,却寻觅不到可以住宿的清末民初风情的客栈。专家指出,鲁镇想要搞活,必须开门迎客,将游客留在鲁镇,住在鲁镇,吃在鲁镇,娱乐在鲁镇。
综上所述,绍兴作为鲁迅的故里,大有作为,而且必须大有作为。
鲁迅越文化资源的二度创作,允许百花齐放。可以“我注六经”,也可以“六经注我”。不过经典作品,应该是既要忠实鲁迅原著又应合乎受众的“期待视野”。两者的契合,应是大制作自觉追求的目标。八十多年来,鲁迅越文化资源的二度创作,也已积累了丰富的资源,可以供今后的二度创作所借鉴和利用。鲁迅是绍兴的鲁迅,也是全中国的鲁迅,同时也是世界的鲁迅。鲁迅已是公共文化资源,不允许恶搞鲁迅,吃鲁迅饭必须掌握一个度的问题。鲁迅越文化资源相关衍生品的经营者,要有所担当,为弘扬鲁迅尽一份力。
[1]宣传中.从鲁迅故居到鲁迅故里——关于绍兴名人故居保护和利用的模式研究[J].东方博物,2005,(4):121~125.
[2]傅建祥,刘晖.人文旅游看绍兴[J].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学报,2007,(3):21~26.
[3]呐喊:配图珍藏本[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
[4]徐迟.江南小镇[M].北京:作家出版社,1993.
[5]李新宇.1961:周扬与难产的电影《鲁迅传》[J].东岳论丛,2009,(3):68~72.
[6]鲁迅.鲁迅全集(第六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7]黄益倩.话剧《无常·女吊》对鲁迅作品的改编及其意义[J].鲁迅研究月刊,2006,(9):13~16.
[8]张吕.被意识形态话语“改编”的鲁迅——追溯新中国鲁迅作品影视戏剧改编六十年[J].鲁迅研究月刊,2010,(11).
2014-05-30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地域文化视阈中的现代江南小城镇文学研究”,项目编号:10BZW078;教育部课题“现代江南市镇文学的地域文化阐释”,项目编号:09YJA751026。
余连祥(1962-),男,浙江桐乡人,湖州师范学院文学院教授。
I210.96
A
1008-293X(2014)04-0026-06
(责任编辑吕晓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