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学习投入研究述评
2014-04-10彭苏浩
汤 倩,彭苏浩
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安徽芜湖,241000
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向大众化的转变,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与此同时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备受社会关注。库恩曾经说过“教育质量高低的核心要素就是学生的投入程度”[1]。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兴起,学习投入作为一种积极的情绪与状态,其相关研究得到了较为深入的发展。大学生是接受高等教育的群体,是未来各行各业的主力军。在强调全面建设学习型社会的时代背景下,有关大学生学习情况的研究也越来越多。当前我国对于学习投入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对大学生学习投入进行系统的研究,可以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和教学质量保证提供可靠的依据。本文将对近几年国内大学生学习投入的研究进行探讨,并对大学生学习投入研究提出展望,以期为今后相关研究提供启示。
1 大学生学习投入研究概况
1.1 学习投入的起源与界定
学习投入概念最初由组织学、管理学中的“工作投入”概念而被引进教育学领域进入研究视野,有关学习投入的理论基础主要有学生中心说、参与理论、良好本科教育七原则等[2]。而关于学习投入的概念至今尚未形成一致的定义,根据国内外学者的相关研究结果表明,对于学习投入的概念界定,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心理状态论、活动定位论、教学关系论。其中学习投入的心理状态论是将学习投入相对立于学习倦怠来理解。Schaufeli等人认为,学习投入是一种与学习、科研和就业相关的,持久的、积极的、完满的情感和认知的心理状态,有活力、奉献、专注三个核心维度[3]。这一观点强调学习投入的稳定性和持久性特征,从积极心理学角度关注个体积极、健康的心理品质,强调这种积极的心理状态能够影响个体的行为效率等,关注的是学习投入时的心理状态。活动定位论观点认为学习投入是一种有意义的投入式学习,学习者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在对自己学习负责的同时积极与他人协作,在明确的学习目标的指导下,充满学习热情,能够持续学习、解决问题、协作运动,并能正确地评价学习成果[4]。这一观点强调学习情境的真实性、学习者学习的积极性等。教学关系论主要基于教学系统的角度来理解学生的学习投入,Fredricks等人认为学生投入是学习过程中行为、情感、认知的相互作用或融合[5]。该观点强调学校环境投入与学生投入的相互作用,在学校大环境中,从认知、情感、行为三个角度进行学生的学习活动研究,主要关注学习投入的构成成分,一般从行为、情感和认知三个维度或其中两个维度来定义学习投入。目前关于学习投入的理解,多数学者从心理状态论和教学关系论来理解,由于Schaufeli等人后来编制了信效度较好的工具,并进行了系列的实证研究,且Schaufeli团队所提出的活力、奉献和专注,在行为、情感和认知层面上都有所体现;而国内学者多数偏从Schaufeli的定义,将学习投入看作一种与学习紧密相关的积极、持久的心理状态。
1.2 大学生学习投入的研究现状与特点分析
1.2.1 我国大学生学习投入的研究现状
随着国内教育模式与人才培养模式的改变,我国学者对大学生学习投入进行了理论探讨与实证研究,有关学习投入的研究也越来越多。纵观国内大学生学习投入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交叉的方面。
一是学习投入的主体。多数学者选择一般本科大学生群体作为调查对象,同时研究主体范围开始扩大到高职生、研究生等。近年来,很多学者开始关注特殊大学生群体的学习投入研究,如邹勇华[6]、计永利[7]、季娇[8]、罗敏[9]、王为一[10]等人分别对贫困大学生、医学院本科生、师范类大学生、军校大学生、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展开了学习投入的相关研究。这些特殊大学生群体的学习投入研究不仅拓宽了学习投入研究的领域,也为今后的大学生学习投入研究提供了进一步的研究思路与参考。
二是关于学习投入的结构与测量问题。目前,用来评估学生学习投入的工具主要采用学生的自我报告形式。由于国外有关学习投入的研究较早,且开发形成了信效度较好的工具,国内对于学习投入的测量工具基本是从国外引进,再进行本土化的修订。国内大部分学者使用信效度较好的Schaufeli等人开发的学习投入量表(UWES-S),该量表是以工作量表(UWES)为基础编制而成,具有活力、奉献和专注3个维度,共17个项目[3]。方来坛等对该量表进行了修订,修改后的中文版学习量表也包括活力、奉献和专注三个维度,在国内学习投入的相关研究中得到了广泛运用[11]。李西营等对于Schaufeli等人的学习量表再次进行修订,修改后的量表包括动机、精力和专注3个维度,并命名为大学生学习投入量表[12],但修定后的量表有待进一步检验。也有学者开始尝试编制适合本土化的学习投入问卷,舒子吁在其硕士论文中采用访谈、开放式问卷对大学生进行调查,编制了信效度较好的大学生学习投入问卷,该问卷包括学习态度、学习收益、自我要求、专注、学习计划5个维度[13]。廖友国从行为投入、情感投入、认知投入维度出发,编制了信效度良好的适合我国大学生的“大学生学习投入问卷”[14]。
三是大学生学习投入的影响因素与相关关系研究。影响因素研究常用的是人口学特征因素(性别、年级、生源地、专业等)对大学生学习投入的影响分析,近年来有关父母教养方式、人格特征等变量与学习投入之间的相关关系探究逐渐增多,研究表明影响大学生学习投入的因素主要来自外部和自身内部。外部因素主要指的是学校环境、家庭环境等社会因素,如学校师生关系、同伴关系、学校管理、家庭经济状况、父母教养方式等;内部因素主要是人口学特征(如性别、年级、专业)、人格特征、应对方式等。研究者通常将学习投入作为前变量来研究其对于其他相关变量的影响,探讨大学生学习投入对于学习倦怠、自我效能感、人格坚韧性、专业承诺、时间管理倾向等变量的影响。
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兴起,大学生学习投入等积极健康的心理也逐渐受到高校管理者的重视。纵观以上研究成果,我国近年来有关学习投入的研究也取得了较好的发展,但仍然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大学生学习投入的程度直接影响着高校教育的质量,有关大学生学习投入的研究必然会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1.2.2 大学生学习投入的特点分析
近年来,我国“90后”大学生渐渐取代“80后”大学生成为大学生群体中的主体,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90后”大学生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相对于“80后”等人群较为优越。同时,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的转变,严峻的就业竞争形势下,很多大学生毕业后找不到理想工作,导致当今许多大学生存在“读书无用论”的消极价值观念,学习积极性不高。有关研究结果显示,我国大学生学习倦怠水平较高,学习投入总体水平呈中等或中下等水平[15-17]。根据Schaufeli对于学习投入的界定,活力指个体精力充沛,有良好的心理弹性,自愿自发地为学习付出努力,遇到困难也能很好地坚持;奉献指个体对学习充满热忱,在学习中体验到意义感、自豪感,并乐于在学习中接受挑战;专注指个体全神贯注于自己的学习,感觉时间过得很快而不愿从学习中脱离出来[18]。张信勇等研究表明,大学生奉献的水平最高,活力、专注的差别不大[16],崔文琴得出大学生学习投入各个维度由高到低依次是活力、奉献、专注[17]。当代大学生生活在一个多元化的社会背景下,往往敢于接受新鲜事物,面对挑战,追求个性,充满激情,同时在校园文化环境的影响下,具有一定的理想抱负,而大学生正处于青年的发展期,又较容易受外界因素诱惑。根据已有研究分析得出结论,当代大学生奉献、活力总体状况较好,而专注这一维度上,可能相对有所欠缺,需要得到关注。由于存在地域、文化、人格特征等各种因素影响,大学生学习投入在人口学特征(如性别、生源地、专业等)以及个性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如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学习投入水平均要显著高于来自城镇的大学生,非独生大学生高于独生大学生等[19]。同时,大学生学习投入作为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一种积极情绪与状态,与其生活背景、经历等有关。因此,大学生学习投入的水平如果加以适当的教育和指导是可以通过培养来提升的。
1.2.3 关于大学生学习投入的研究方法及不足
20世纪30年代,Tyler提出了任务时间(time on task)的概念,并指出,学生投入到学习中的时间越多,学到的也就越多,从此便开启了学习投入的一系列实证研究[20]。国内有关学习投入的研究基本上是照搬国外有关工作投入和学习投入的研究成果。就国内目前已有的学习投入研究成果来看,有关学习投入的实证研究远远多于理论研究。实证研究中主要通过问卷或量表进行相关调查研究。大学生学习投入研究者主要采用Schaufeli等人的观点,翻译或修订相关量表,在研究工具上显得单一。而有关大学生学习投入常有的研究类型是相关研究。最初多数研究者选择两两相关研究,如大学生学习投入与学业成绩的关系研究。目前,越来越多的学者将学习投入与心理韧性、积极情绪、自我效能感、学业成绩等变量进行三者相关关系研究,并进行一些中介效应探索,研究内容上有待丰富。在研究对象上,多数研究者出于取样便捷等原因,主要选择一般大学生群体,如对某一所高校或某一地区的高校进行抽样调查,样本代表性有待提高。将大学生学习投入相关研究在大学生群体中普遍开展的同时,需要对特殊群体的大学生进行学习投入的干预研究。
2 对于大学生学习投入研究的展望
2.1 注重本土化研究
由于我国系统的学习投入研究起步较晚,无论是学习投入理论观点、研究方法还是研究工具,基本都是借鉴国外学习投入的研究。虽然国内学者做出了一些本土化的研究尝试,例如编制适合中国国情的学习投入问卷,开展本土化调研,但至今仍然没有形成一套独特的理论,大学生学习投入研究也是如此。由于大学生群体是未来各行各业的精英,社会建设发展的主力军,研究其学习投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任何理论研究的目的都是为了指导实践,在千变万化的时代背景下,只有将大学生学习投入研究本土化,才能更好地将其学习投入研究成果运用到本土的实践中。
2.2 研究方法和研究工具有待改进
当前,有关大学生学习投入的研究中实证研究占大部分,主要使用的是调查法。通过问卷或量表中的一些题目反映大学生学习投入的现状。这种方法虽然能够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的数据,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例如受调查对象主观影响较大,结果不够客观等。特别是由国外引进的学习投入相关量表,由于文化差异不一定适应我国国情,得出的研究结果的客观性有待考查。研究内容上多数是学习投入与其他变量之间相关研究,只能得出两者或三者之间有影响,却不能得出因果关系,研究范围较为狭窄。因此,今后大学生学习投入的研究需要注重实证研究与理论研究相结合,研究视野有待拓展,同时需要开发标准化的适合我国国情的大学生学习投入测量工具。
2.3 加强学习投入的干预机制研究
有关学习投入的研究表明,大学生学习投入影响其学业成绩、情绪调节、自我决定能力、自我效能感等,学习投入在大学生学习生活以及今后工作中的作用不容忽视;同时大学生学习投入直接影响到高等教育的质量,如何提高大学生学习投入的意识,如何将已有的研究成果应用到大学生学习生活中,也成为今后学习投入的重要研究方向。针对目前多数研究只注重实证研究的现状,大学生学习投入的研究需要注重加强学习投入的干预机制研究,这样,不但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学习效率,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更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综合实力。
[1]Kuh G D.Assessing What Really Matters to Student Learning[J].Change,2001,33(3):10-17
[2]唐巍华.华中科技大学大学生学习投入度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11:6-10
[3]Schaufeli W B,Martinez I M,Pinto A M,et al.Burnout and engagement in university students:Across-national study[J].Journal of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2002,33:464-481
[4]Greg Kearsley,Ben Shneiderman.Engagement Theory:A Framework for Technology-Based Technology,1998,38(5):20-23
[5]Fredrick J A,Blumenfleld P C,Paris A H.School Engagement:Potential of the Concept[J].State of the Evidence,2004,74(1):59-109
[6]邹勇华.贫困大学生社会支持状况及其主观幸福感、学习投入、亲社会行为的关系研究[D].广州:华南师范大学计算机学院,2008:30-35
[7]计永利,臧爽,高原,等.医学本科生学习投入与消极完美主义思想的相关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5):61-65
[8]季娇,戚家勇,鲁妩媚.免费师范生与非师范生学习投入对比研究[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1(5):89-92
[9]罗敏.军校大学生学习投入及其与心理韧性、积极情绪的关系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11:25-30
[10]王为一.地方本科高校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投入的问题与对策:基于H省五所地方本科院校的实证分析[J].湖北社会科学,2012(12):165-169
[11]方来坛,时勘,张风华.中文版学习投入量表的信效度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8,16(6):618-620
[12]李西营,黄荣.大学生学习投入量表(UWES-S)的修订报告[J].心理研究,2010,3(1):84-88
[13]舒子吁.大学生学习投入问卷的初步编制及其应用[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心理学院,2009:12-15
[14]廖友国.大学生学习投入问卷的编制及现状调查[J].集美大学学报,2011,12(2):39-44
[15]连榕,杨丽娴,吴兰花.大学生专业承诺、学习倦怠的状况及其关系[J].心理科学,2006,29(1):47-51
[16]张信勇,卞小华,徐光兴.大学生的学习投入与人格坚韧性的关系[J].心理研究,2008(6):72-76
[17]崔文琴.当代大学生学习投入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高教探索,2012(6):67-72
[18]Schaufeli W B,Salanova M,et al.The measurement of engagement and burnout:A two sample 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tic approach[J].Journal of Happiness Studies,2002(3):71-92
[19]廖友国.大学生学习价值观、学习自我效能感和学习投入的现状及其关系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院,2010:28-32
[20]陈琼琼.大学生参与度评价:高教质量评估的新视角[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9,25(1):24-30
[21]曹杏田,励骅,葛明贵.大学生心理资本研究现状与展望[J].铜陵学院学报,2011(1):109-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