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等教育哲学基础浅析

2014-04-10

宿州学院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培养人才哲学基础

申 花

无锡市广播电视大学,江苏无锡,214021

自中世纪大学诞生起,经历漫长时间的考验后,大学已经成为现代社会最重要的组织机构之一,对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与时俱进。“大学存在的时间超过了任何形式的政府、任何传统、法律的变革和科学思想,因为它们满足了人们的永恒的需要。在人类的种种创造中,没有任何东西比大学更经得住漫长的吞没一切的时间历程的考验。”[1]30哈佛大学校长洛韦尔在20世纪30年代就已经预见到了大学是人类社会最伟大的创造之一,对人类社会的贡献涵盖社会发展所涉及的各个方面,且永有创新、永不落伍,可以经受得起漫长时间的考验。随着大学的不断发展完善,目前已经具备了三大社会功能:培养人才、发展科学和开展社会服务[2]。大学在实现这三个功能的过程中,保存、传授、传播、应用并创造了新知识,加强了不同文化间的交流,推动了社会文明与理智的发展。当今世界,大学被誉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站”,为维持其健康发展,对其进行全方位的理论研究必不可少,但所有的研究都必须建立在高等教育哲学的基础上,因为“高等教育存在的哲学基础是高等教育理论研究的基本内容和高等教育学学科建构的逻辑起点”[3]。

与漫长的高等教育发展历史一致的是对于高等教育哲学基础的各种探究,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布鲁贝克的观点,他认为:“在20世纪,大学确立它的地位的主要途径有两种,即存在着两种主要的高等教育哲学,一种哲学主要是以认识论为基础,另一种哲学则以政治论为基础。”[1]13“认识论”的实践来源于高校科学研究功能,而“政治论”则显然是基于高等教育的社会服务功能。布鲁贝克未就“培养人才”的社会功能具体提出相应的哲学基础,而培养人才的这项社会功能却是不容忽视的。早在19世纪,纽曼为了维护大学最初的职能——培养人才时就说过:“如果大学的目的是进行科学和哲学的发现,我不明白为什么一所大学要有学生?”[4]虽然当时纽曼把培养人才作为大学的唯一职能,是保守和欠妥的;但是观点中对“大学”中“人”的重要性的重视却是正确的。事实上,在高等教育具有的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社会职能中,培养人才是基础,是其他两项功能的前提。

大学是一个传授普遍知识的地方,大学中必然要有教师、学生及相关的教学设施等,其中教学双方的参与者是“人”。既然教师、学生是大学的主角,那么就不应忽视从“人”的角度来探讨高等教育的存在基础、存在和延续的理由以及它合适的存在样式。赫尔巴特在他的《教育学讲授纲要》中写到:“教育学以学生的可塑性作为其基本概念。”[5]德国著名教育哲学家O·F·博尔洛夫对这一观点表示赞同。没有了“人”,尤其是学生,高等教育无法存在。因此,高等教育首先是建立在教育人类学的基础上,这是高等教育得以存在的基础。

第一,人是可以接受教育的动物。博尔洛夫在吸收哲学人类学家见解的基础上,提出“人的可教育性”的观点[6]35。

首先,从人的自然性来看,人是一种生来具有缺陷的生物,需要后天的努力来弥补这些缺陷,因此人是“不断求新的生物”。尼采认为这就是一种“不确定的”,即人是“不定型的,其本质还处在发展中的动物”[6]37。其他人类学家认为这个特点就是“人的非特定化”[7]。事实上,除人之外的其他动物在整体构造上具有特定化的特征,其器官被特定化之后适合于一定的生活条件。例如,在养殖热带鱼的时候会注意水温是否适宜,如果水温过低,热带鱼便会死去,那是因为热带鱼构造上的限制使其只能特定化地生存在热带的水温条件下。但人的器官却没有这种限制,没有片面地因某种行为而被定向、被特定化。人分布在地球的各处,包括自然环境极其恶劣的南北极。“人的非特定化”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可塑的条件,这是人具有强悍的环境适应能力的最终原因,这也极大地提高了人的生存能力。可塑性使人能够适应其所处的环境,这是人接受教育的前提条件。

其次,从人的社会性来看,人也是不确定、不定型的。人自诞生起,是一张白纸,上面没有刻写人的社会本能。人只能在已经改造过的环境中生存,从而自然而然地经历“社会过程”——在外界环境与自我的相互作用下,形成自己带有社会性的思想和意识。在社会化的过程中,通过内外(即人与生存环境)的交流,通过学习,把外在文化内化为内在素质,弥补自身的缺陷,使自己与这个已经社会化了的环境融为一体,获得最佳的生存空间。这种“社会过程”本身便是受教育的过程。

第二,人是需要接受教育的动物。夸美纽斯曾说过:“只有受过恰当的教育之后,人才能成为一个人。”[8]康德也认为:“人是唯一必须受教育的被造物。”[9]而人类学的研究表明,与动物相比,人是一种有缺陷的生物[10]。

首先,从人的自然性来看,人天生是一种有缺陷的生物,需要接受教育,以弥补其不足。其一,在从类人猿进化到人的过程中,人较之于动物,其天性(动物性)中很多生存的本领(先天条件)已经退化了,例如保暖的皮毛、可作为武器使用的尖锐爪牙等。与其他动物相比,人在先天生存能力方面是有缺陷的。其二,与动物相比,人出生过早,人的后代在子宫中没有获得成熟的独立生存的能力,需要度过一段“宫外年”的时光。举个例子,人直立行走这种基本的能力也不是通过遗传而天生所具有的本领,而是人出生后以成人为榜样,在成人悉心教导下通过学习而获得的。这点也可以从狼孩的反例中得到证明,狼孩因为缺少直立行走的榜样,因此不具备这种能力。而动物自诞生便能独立行走,这却是一个司空见惯的现象。其三,与动物相比,人的行动基本上不是受本能指引,而是受意识指导的。但人的意识并非生来就有一个成熟的系统,而是在后天的学习和受教育过程中逐渐成熟起来的。刚诞生的婴儿连自我意识都没有,需要在后天的学习中不断形成、不断完善,才能指导人的社会实践。

其次,从人的社会性来看,人是一种文化生物,需要接受教育。博尔洛夫指出,“人天生是一种文化生物”[6]36。一般来说,人从诞生起就进入了一个文化了的世界。这个世界错综复杂,处处打上了文化的烙印,人只要在这个世界中生存,就必须学习、受教育,将自身文化化,以适应这个世界。正如前文所言,人生来是一种有缺陷的生物,婴儿较之于刚出生的动物,缺少基本的生存能力;同时,人是社会性的生物,只能在人工创造的环境中,在某种文化中才能生存下来,因此,人需要接受教育。“人类的所有能力或知识的积累(被抽象成了‘文化’)都是通过学习获得的,或者通过学习唤起的”[11],而教育是人与文化的中介和桥梁,使双方能够顺利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系统。

综上所述,人是可以接受教育的动物,也是需要接受教育的动物,人只有接受了教育才最终成为“人”,因此从人类学的角度分析高等教育对人的培养是有其理论依据的。但在我国,随着高校绩效改革的深入,相关组织和机构对教师、高校的评估进入了一个怪圈:重视科研、轻视教学,即人才的培养、社会服务则属于锦上添花。高校根据其科研能力进行划分,呈金字塔形状:顶层为研究型高校,中间为教学型高校,基础为各类学院、开放大学。研究型高校重视科研,强调创新,注重理论成果的转化(具有社会服务功能),轻视教学。以无锡地区某高校为例,新入职教师(博士学历)要求必须在规定时间内评上副教授职称,否则解聘[12],而职称评价标准则侧重于科研成果,在如此压力下,教师轻视教学也是为现实所逼。教学型高校以成为研究型高校为发展目标,为在科研上进行赶超,对教师的科研成果要求更是严格。而各类学院、开放大学师资力量较之于前两者薄弱,科研能力和水平有限,教学水平也一般,因此,结合自身实际的情况更注重社会服务功能,提倡为社会大众服务。由此可见,“培养人才”这个高等教育最基础的职能,在我国目前高等教育的现实中却不被重视。要想从根本上改变这个现状,就必须从人类学角度研究高等教育的哲学基础,强调人在高等教育中的关键作用,强调人可以接受教育,并且必须接受教育,这样,才能有助于提高社会对高等教学培养人才功能的重视。通过培养人才,扎实人才的理论基础,提高其创新能力,才有助于科学研究的发展,才能在更大程度上发挥高等教育为社会服务的功能,才能推动大学不断健康发展,永葆青春与活力,进而推动社会的不断进步。因此,对高等教育人类学哲学基础探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指导意义。

[1]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M].郑继伟,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85

[2]周川.简明高等教育学[M].河海大学出版社,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79

[3]李福华.高等教育哲学基础新探[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3(12):25-33

[4]John Henry Newman.The idea of a University[M].Indiana:University of Notre Dame Press,1982:80

[5]赫尔巴特.教育学讲授纲要[M].李其龙,译.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89:1

[6]博尔洛夫.教育人类学[M].李其龙,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35-37

[7]刘金花.生命哲学视野下的通识教育理念[J].现代教育论丛,2010(6):2-3

[8]夸美纽斯.大教学论[M].傅任敢,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39

[9]康德.论教育学[M].赵鹏,何兆武,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3

[10]韦毅.教育起源析论[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2(9):108-112

[11]李福华.高等教育哲学基础新探:兼评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 学 基 础 观 [EB/OL].[2013-11-5].http://www.bjut.edu.cn/college/gjs/details.jsparticleID=133

[12]江南大学新进博士待遇如何[EB/OL].[2013-11-18].http://emuch.net/html/201103/288/06.1html

猜你喜欢

培养人才哲学基础
“不等式”基础巩固
“整式”基础巩固
工匠精神面对高职装备制造培养人才研究
立足社会需求培养人才
菱的哲学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 培养人才振兴乡村
“防”“治”并举 筑牢基础
大健康观的哲学思考
浅析独立学院校企协同培养人才的必要性
“五抓五促”夯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