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比较威廉·布莱克与威廉·华兹华斯笔下的“伦敦”

2014-04-10郭晓青

宿州学院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华兹华斯布莱克伦敦

郭晓青

长治学院师范分院英语系,山西长治,046000

英国伟大的浪漫主义文学家威廉·布莱克与威廉·华兹华斯都描写了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英国首都——伦敦,两首诗的创作时间及修辞手法都相差无几,但相同时代背景下的伦敦却有两个截然不同的形象。布莱克呈现了伦敦的两个截然不同的生活画面:独占的泰晤士河、独占的街道、宫墙及教堂[1]59-62——富人的天堂,而伦敦街头的每张衰弱的脸、婴儿的啼哭、士兵的叹息、妓女的诅咒则展现了资本主义统治下穷人的地狱;华兹华斯则通过借景抒情的手法,展现了晨曦中美丽的伦敦形象,来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及对未来生活的憧憬。

1 时代背景

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发生了剧烈的经济和社会变革:现代化的资本主义社会取代自给自足的农业社会,成为社会经济体制的主旋律。在此期间,由于圈地运动及农业机械化大生产,大量流离失所的、无立足之地的农民涌入城市,沦为工人[2]194-196。“屋漏偏遇连阴雨”,此后在拿破仑战争(1799—1815)期间:法国为了赢得欧洲殖民地的领先地位,为了赢得政治及经济霸权,同英国进行了土地兼并战及贸易争夺战。这导致英国人民经历了经济大萧条:物价飞速上涨,工人的工资急剧下跌——工人一天劳动十六个小时的工资还不够一天的饭钱,民不聊生、怨声载道的工人举行了大罢工。

2 诗歌流派

威廉·布莱克(1757-1827年)是英国新古典主义文学向浪漫主义文学过渡时期重要的里程碑式的人物,其代表作有《天真之歌》《经验之歌》等[3]129。早期的作品文笔简洁明快,中后期作品的风格有了较大的转变,语言晦涩难懂,内容充满神秘主义色彩。众所周知,华兹华斯以自然诗人和田园诗人而闻名,以热爱大自然、讴歌大自然而著称。“诗歌是自然感情的真实流露。”对于诗歌的语言,华兹华斯有其独到的见解:“诗歌的语言须来源于人民的真实生活,这样才能不受社会世俗的影响,才能源远流长、富有哲理性。”另外,“诗歌的语言应与散文的语言有所不同,诗歌的语言应避免词藻华丽、主观臆断、言之无物、反复无常”[3]171。他曾自称:“对我来说,大自然就是一切,我是长期崇拜大自然的人。”[4]20-24他的自然观贯穿于他的诗歌的始终。所谓的自然观,即在工业资本主义社会,在这个物欲横生的时代,只有大自然这种神秘的力量,才能净化人类的灵魂,才能维护人类的尊严,才能使人类获得自由。

3 对比研究

3.1 诗歌的主旨不同

布莱克的《伦敦》从经济、政治、宗教、军队等社会的方方面面,展现了在资本主义统治下,富人过着天堂般的生活,而穷人则过着地狱般的生活,通过伦敦街头的惨景来揭露英国社会的腐败和商业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而华兹华斯的《威斯米斯特桥上》则展现了栩栩如生、富有魅力的伦敦形象,他重申了他的主张,站在一天的角度来讲,城市并不与大自然相冲突,而是大自然的一部分。

3.2 诗歌的意境不同

布莱克所描写的是喧闹的、悲惨的伦敦形象:婴儿的啼哭声、士兵的叹息声、妓女的诅咒声等;更悲惨的是流血的宫墙、漆黑的教堂和婚姻的灵柩车,这些让人望而却步的景物就如同地狱般的恐怖,让人感到毛骨悚然。然而,华兹华斯笔下的伦敦,主要描写的是这座城市的建筑物,他将伦敦置于大自然中去描绘,运用拟人的写作手法,给读者展现了一幅美丽的图画:太阳将这座城市沐浴在它的光辉之中,泰晤士河随心所欲地流淌,雄伟壮丽的伦敦身着晨曦,就像披上一领长袍,房屋好像在睡觉。并且运用重复的写作手法,展现伦敦的宁静之美。

3.3 诗歌的韵律不同

格律和韵律是诗歌音乐性的重要内容,根据不同的格律,诗歌的形式也有不同的表现。布莱克的《伦敦》共有四小节,每小节都运用了四行诗的形式,其韵律是“abab”,这样铿锵有力的韵律显示出作者对现实中穷人过着地狱般生活的强有力的批判。而华兹华斯的《威斯米斯特桥上》运用了彼得拉克体的十四行诗,由两部分组成:前半部分共八句,韵律是“abba/abba”;后半部分共六句,韵律是“cdcdcd”。他尽量用不对称的单调句式,以避免雕琢的痕迹,同时运用表示停顿的七个标点符号,给人一种即兴之感;其轻快的节拍和韵律给人一种轻松的快感,体现了该诗的主题。

3.4 诗歌修辞手法的异同

诗歌是最高级的语言艺术形式,其语言的精炼和修辞手法的运用在文学创作中颇具有特色。相同之处:二者均使用了“重复”的修辞手法。在布莱克看来,伦敦是穷人的地狱,他从“每个声音,每个诅咒到心灵铸成的镣铐”,“every”重复运用了七次,这些铿锵有力的节奏无形中给读者烙下了伤感的烙印。而华兹华斯为了赞赏这美轮美奂人间景色——伦敦,在诗中连续用了三次“never”。

不同之处:布莱克擅长于独创新奇的修辞格,能够化抽象为具体,“mind-forged manacles”这种隐喻的运用体现了他这方面的天赋;“士兵的叹息、留血的宫墙、婚姻的灵车”等都体现了他这种化抽象为具体的才能[5]127-129。另外,布莱克还擅长于运用讽刺的写作手法。“独占的泰晤士河、独占的街道”,即本当为市民自由享有的街道和河流却被富人霸占。一座座熏黑的教堂,既指教堂的外面“积上一层厚厚的灰尘”,也指“教堂失去了其宗教的纯洁性”。象征手法的运用,有助于深刻地描绘和辛辣地讽刺伦敦的腐败并揭露其社会根源。与之相对比,华兹华斯多用拟人的手法来体现伦敦犹如少女般的优雅,连太阳、河流、建筑物都被拟人化了。

4 诗歌中伦敦不同形象的成因

在如此短暂的八年里,伦敦可能发生如此翻天覆地的变化吗?当然不会,这两首诗的不同主要受作者的家庭背景、受教育状况、人生经历及个人情绪的影响,这些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家庭背景:1757年,布莱克出生于伦敦一个贫困的袜商之家。而桂冠诗人——威廉·华兹华斯(1770—1850)出生于英格兰北部的湖畔区,西昆布兰郡科克茅斯的一个律师之家。

受教育状况:由于家境贫寒,布莱克自幼未上过学。11岁才进入绘画学校学习,在校的四年期间,发现了惊人的艺术潜能。虽然他的父亲执意让他向一位知名的画家学习,但为了家庭及弟妹着想,他断然拒绝了父亲的好意,执意去向一位雕版印刷师学艺。然而,这并未阻止其成才之路,1779年他荣幸考入了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学习美术。相比之下,华兹华斯虽幼年不幸,但受到好心人的资助,舅父把他送到离家不远的寄宿学校去读书[6]122-124。在那里,他受到优美的湖畔景色的熏陶,渐渐地培养了他对大自然的兴趣,这为他成为浪漫主义诗人提供了锲机。并于1787年就读于剑桥大学。

人生经历:1782年,布莱克与花匠之女凯瑟琳·布歇喜结连理。婚后不久,首次出版了《诗歌素描》这本诗集。六年之后,又先后出版了《天真之歌》《经验之歌》等四本诗集。1825年后,饱受病痛之苦的布莱克,矢志不移地要在临终前完成但丁《神曲》的插图工作[7]73-83,直到去世前的几天,他仍在顽强地工作,但遗憾的是直到终老,他也未能如愿以偿。与之相比,华兹华斯在赴法期间,与法国姑娘阿内特·瓦隆(Annette Vallon)一见钟情,生下一私生女[3]169-179,但由于经济困难不得不返回英国。一位崇拜他的老同学去世后,留给他一笔900英镑的遗产,这足以确保他衣食无忧。两年后,与湖畔诗人柯勒律治结识,开启了他的诗歌创作生涯,不久二人共同出版《抒情歌谣集》[8]7-9。

个人情绪:布莱克的一生命运多桀、一贫如洗;他一生壮志难酬,历经沧桑;他一生鲜为人知,受人啜泣。他被世人误解为“疯子”与“魔鬼信仰”的杜撰者与散播者,这影响了他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站在劳苦百姓的立场,看世间百态,话人生凄凉。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工业资本家垄断泰晤士河及其周围的街道,追逐利润、压榨工人,生活极其奢靡,犹如在人间天堂;而穷人被压榨得一无所有,他们历经沧桑——脸上呈现的衰弱与痛苦、内心的呼喊、婴儿的啼哭——生活在富人为他们铸成的心灵镣铐的阴影里,暗无天日犹如黑暗的地狱。相反,华兹华斯为了与他青梅竹马的玛丽·哈钦森结婚,远赴法国:此行的目的是为了和平解决他与情妇阿内特·瓦隆及其私生女的关系,并表达他将娶玛丽的愿望。在取得阿内特的谅解之后,人逢喜事精神爽,刚踏上故土——威斯米斯特桥上的华兹华斯,激情澎湃、意气风发,值此良辰美景,挥笔写下了《威斯米斯特桥上》这首诗,运用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展现了沐浴在灿烂晨曦中,无与伦比的伦敦美景:伦敦婉如披上霓裳云衣——千姿百态、妩媚动人。此后,他的诗歌的主题重在:寄情山水,探索人生真谛。

5 结束语

通过以上分析,不难发现:布莱克的诗摆脱了18世纪新古典主义诗歌循规蹈矩、强调理性、讲究明晰、结构对称、追求艺术形式的完美与和谐的束缚,为英国浪漫主义文学开辟了先河。他的《伦敦》表达了他对生活在人间地狱中的劳苦大众的同情,对资本主义社会富人罪恶的揭露及对腐败的资本家的强烈的批判。而华兹华斯则处于浪漫主义文学的鼎盛时期,他的诗歌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了巨大的变革:《威斯米斯特桥上》将人造的建筑物和大自然融为一体,展现了人间天堂的美丽的画卷,同时,也体现了他热情奔放、积极向上的人生理念。

[1]王莎烈.英国诗人笔下的伦敦:从布莱克到华兹华斯[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1):59-62

[2]杨小洪.布莱克《伦敦》探微[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4):194-196

[3]常耀信.英国文学简史[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129-133,169-179

[4]冯海荣.论华兹华斯的自然观[J].衡水师专学报,2003,5(1):20-24

[5]裘乐英.揭露资本主义社会丑恶现实的一面镜子:布莱克《伦敦》与华兹华斯《伦敦,1802年》[J].嘉兴学院学报,2003(4):127-129

[6]方新生.湖畔派诗人华兹华斯[J].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1993(4):122-124

[7]吴翔林.英美文学选读[M].增订版.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73-83

[8]吴伟仁,印冰.英美文学史及选读[M].上海: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8:7-9

猜你喜欢

华兹华斯布莱克伦敦
植物批评视域下的华兹华斯诗歌研究
清夜
华兹华斯对郭沫若早期诗歌创作的影响
华兹华斯田园诗歌的圈地叙事
淘气大侦探暴走伦敦
新生
去往伦敦
天真的预言
一粒沙子
风景、地方与浪漫主义——华兹华斯的湖区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