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实效性的几点思考
2014-04-10陆攀
陆 攀
1.安徽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安徽合肥,230039;2.安徽体育运动职业技术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安徽合肥,230051
增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实效性的几点思考
陆 攀1,2
1.安徽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安徽合肥,230039;2.安徽体育运动职业技术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安徽合肥,230051
分析了当前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现实紧迫性,体现在部分党员和群众由于没有建立科学的信仰观以及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本质和特点缺乏更深入的了解,他们在苏东剧变带来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低潮、宗教信仰的消极影响、反马克思主义思潮的负面影响等多种因素的挑战面前,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弱化甚至危机。基于此,提出了增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实效性的具体举措:坚持科学的灌输,在灌输方式上要实现从“硬灌输”向“软灌输”的转变;同时还要遵守情感认同与理性认知相结合、宣传教育与社会治理相结合、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传统方式与现代方法相结合等原则。
马克思主义;信仰;信仰教育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1]50新中国成立以后,马克思主义信仰取代了儒家信仰,成为了我国的主导信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恢复和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使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获得了强大的理论生命力。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成效,又使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获得了强大的实践生命力。就当前中国的信仰态势来看,马克思主义信仰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展现出勃勃生机,但也应该清醒地看到,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主导地位受到了多方面的挑战,一部分人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弱化,对社会主义信念的消减,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信心的不足,对党和政府信任的下降。因此,对全体党员和人民群众加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主导地位,不但势在必行,而且意义深远。
1 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现实紧迫性
信仰是人生的一种根本需要,但信仰本身不是自然而然获得的,而是后天习得的。信仰教育在个体后天信仰形成中起了关键性的作用。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共产主义理想通过教育的途径传输给人们,使他们理解、认同,并升华为信念、信仰,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和理想信念,并据以指导自身实践的教育活动。
当前,我国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主导地位受到了国际、国内多种因素的挑战,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从国际范围看,苏东剧变给人们带来的信仰震荡一时还难以完全消除,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尚处于低谷,面对“资强社弱”的严峻考验,加上深受国际上马克思主义“过时论”、社会主义“失败论”、共产主义“渺茫论”等错误论调的干扰,一部分党员和群众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弱化甚至动摇。从国内来看,首先,宗教信仰还在不断地和马克思主义信仰争夺群众。现实生活中,还有很多人不能走出宗教信仰描绘的“虚幻天堂”。“中国究竟有多少宗教信徒呢?官方说有一亿,学者说有三亿”[2],但不管哪个数据,对于八千五百多万中国共产党党员来说都是一个庞大的信仰群体。虽然我国宪法明确规定,我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并且党和政府也正在积极引导宗教和社会主义相适应。但对于马克思主义信仰来说,宗教信仰毕竟是消极落后的信仰形式。宗教基本教义中的创世说、宿命论、来世说、灵魂观等都会引导信徒产生悲观厌世的思想,一些地方和领域甚至出现宗教信仰迷信化现象。其次,反马克思主义思潮对马克思主义信仰内容的消解。当代中国反马克思主义思潮从总体上可归结为复辟封建主义的思潮和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两大类。就前者而言,“复辟封建主义的思潮,主要是文化保守主义、新儒学等。这股思潮打着弘扬传统文化的旗号,要求‘儒化中国’、‘儒化共产党’,成立‘儒学院’,由熟读儒家经典的儒生来治理中国。”[3]就后者而言,又主要包括“意识形态终结论”思潮、新自由主义思潮、民主社会主义思潮、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等。这些思潮理论渊源虽在外部,但在我国国内有很大影响。“意识形态终结论”思潮鼓吹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进行“终结”;新自由主义思潮要求取消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实行“全盘西化”;民主社会主义思潮极力消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主张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实行彻底地“虚无”化。这些观点和主张不同程度地影响了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另外,党内腐败、社会不公、贫富差距等一系列社会问题都影响了普通党员和人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因此,必须持续不断地对人民群众进行信仰基本知识的教育,使他们了解信仰的特点、本质和规律,了解信仰与人自身的关系以及信仰选择的标准等,树立科学的信仰观。另外,更要加强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教育,使人民群众和广大党员充分了解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科学性、现实性、崇高性、健全性,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分析社会主义运动中出现的这样、那样的难题和困境,自觉抵制各种错误思潮的干扰,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凝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精神力量。同时,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巩固更需要信仰教育持之以恒。
2 科学地坚持灌输论,提高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有效性
信仰教育必须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这是提高信仰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的重要保证。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方法可以列举很多,如榜样示范法、比较鉴别法、实践教育法等。但笔者这里强调的是,“灌输”仍然是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基本方法。
事实上,在信仰教育中,灌输是培植信仰的最重要途径[4]171。灌输在信仰培育中的重要性无论对于科学信仰,还是非科学信仰来说都是一样的。信仰的生产与知识的获取不同,信仰不是沿着实证的途径形成的,而更多的是依靠人的阅历、悟性和情感的力量,靠长期的灌输性教育,靠训谕、戒律以及制度化的强制约束,靠不断重复而造成的习惯性来潜移默化地改造自我、消融自我,实现自我于信仰之中的。罗素曾说:“绝大多数人信仰上帝,是因为他们从儿童时代起就受到了这种熏陶,这才是主要的原因。”[5]宗教信仰虽然是一种虚幻的信仰,但为什么能长期存而不亡,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与一个人生下来就开始接受这种灌输密不可分。作为灌输宗教信仰一种重要方式——基督教的洗礼,早已从成年人延伸到了婴幼儿。伊斯兰教更是全民族、全家信教,这样小孩一出生就自然是一个穆斯林,从小就开启了信仰真主安拉的生命历程。在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中,灌输也是最为基本的方法和途径,要长期坚持。不能因为一段时间出现的填鸭式的空洞说教给灌输带来的“污名”而怀疑灌输的重要性。但灌输的具体方式要结合时代变迁,要有所变化,即要从单一型的“硬灌输”向渗透型的“软灌输”转变。当前,要具体做到以下几点:一要坚持灌输教育与启发引导相结合。要进一步启发群众思考“社会主义为什么要经过长期的发展阶段”,“处于低谷的社会主义为什么能最终战胜资本主义”等一系列问题,通过把灌输教育与群众体认结合起来,增强灌输教育的接受性、实效性。二要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显性教育是指充分利用各种公开的手段、公共场所,有领导、有组织、有系统的教育方法。过去,大多以显性教育为主。隐性教育是以不明显的隐蔽方式来渗透教育内容,形式上往往具有超时空性、超党派性和非强制性。当前,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应以隐性教育为主,同时也要做到“显”和“隐”的有机配合。三要建立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平等的双向交流模式。与宗教信仰对信仰领袖和传播者顶礼膜拜不同,马克思主义信仰力求展现人民性、平等性,与任何形式的个人崇拜格格不入。在信仰教育中,教育者要秉承马克思主义信仰真精神,率先垂范,充分发扬和体现民主精神、民主作风,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受教育者,使受教育者做到“尊其师、信其道”。
3 把握正确的原则,增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实效性
为提高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还必须遵循一些行之有效的原则,这些原则包括以下几方面。
3.1 坚持情感认同与理性认知相结合的原则
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处于理性认知基础上理性和非理性张力平衡状态的信仰形式。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可能是先从朴素的情感认同开始的,特别是在旧社会,共产党带领人民翻身求解放,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的美好蓝图唤醒了人民群众推翻旧社会、建立新社会的渴望,这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提供了广泛的心理基础和情感基础。正如刘少奇指出的:“他们中有些人是通过自己受压迫的经历,一算帐,一搞阶级教育,提高了觉悟,接受了马列主义;有些人自己没有受过压迫,可是,听人家一诉苦,也有了觉悟,相信了马列主义。”[6]81新中国成立后,经过新旧社会对比的人们,更是出自对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真情实感的热爱和喜爱而信仰马克思主义。但对于当代人而言,面对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在现实上的强烈反差,那种发自内心的对于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的热爱和喜欢之情相比老一代人来说不同程度地减弱了,这就更需要从理性的角度进行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教育,使信仰选择更多地基于理性。也如刘少奇所说:“一个人的阶级觉悟仅仅从感性知识中、从实际生活中得来是不够的,还要提高到理论的高度。”[6]81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也可能是先从理性认知开始的,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使人们为之折服,但信仰的维持和巩固离不开情感和意志等非理性因素的渗透和注入。事实上,在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中,缺乏情感渗透的空洞乏味的理论分析和说教,即使讲得完全正确,也会影响主体的接受程度,甚至会产生一种逆反心理。因此,在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中,唯有坚持情感认同和理性认知的统一,使两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3.2 坚持宣传教育与社会治理相结合的原则
马克思主义信仰离不开宣传和教育。一般地说,任何一种信仰体系的存在和发展都离不开特定的传播系统,“毫不夸张地说,所有宗教特别是大的宗教创始人都是出色的传播高手。没有或缺乏传播能力,一种宗教就不可能建立起来、传播开去”[4]150-151。持续不断的宣传和教育,能使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并关注这一信仰,也易于建立长效机制,使人们在无意识中建立和巩固这一信仰。马克思主义信仰也不例外,对此,中国共产党人历来高度重视。在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培训班、训练班、党校等,在党员干部中进行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通过举办工农夜校、学校、识字班、列宁室、墙报等,在提高人民群众文化素质的同时进行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教育,还通过创办各种报纸、刊物、通俗读物等,广泛地进行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宣传教育,同时还把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宣传教育和革命运动以及群众的思想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取得了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广泛传播和革命胜利的双丰收。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马克思主义信仰宣传教育体系日臻完善,各级党政部门都设有专门的领导和工作机构,形成了党政工团齐抓共管,学校、媒体、研究机构、出版机构各司其职,宣传教育方式日趋多样的良好局面。从现实效果看,马克思主义信仰宣传教育成效显著,马克思主义信仰主导地位日益巩固。但是,对于马克思主义信仰而言,只强调宣传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宣传教育必须直面社会现实,离开社会环境的有效治理,这种宣传教育就会显得苍白无力。当前需要治理和改进的方面还有很多,对此党的十八大报告也作了详细的论述,如“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社会矛盾明显增多,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住房、生态环境、食品药品安全、社会治安、执法司法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较多,部分群众生活比较困难;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一些干部领导科学发展能力不强,一些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少数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动摇、宗旨意识淡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突出,奢侈浪费现象严重;一些领域消极腐败现象易发多发,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1]5等。这些问题无疑会削弱人们心目中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特别是其中的民生问题、党员干部的腐败问题更是引起人民群众的强烈不满,容易使群众形成“宣传教育是一套、实际做的是另一套”的看法,甚至会造成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宣传和教育是一种欺骗的错误认识。对此,必须保持清醒头脑,不能因支流影响了主流。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坚持一手抓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宣传和教育,一手抓社会环境的有效治理,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只有这样,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才能取得更好效果。
3.3 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人们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选择是主体自觉的过程,思想信仰的选择是不能强迫的,但这不能说不需要积极引导。在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中,教育者的职责就是普及信仰基本知识,把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真理性和价值性向群众讲清楚,启发群众的主体性,由群众进行信仰的比较和选择,使他们自觉自愿地信仰马克思主义。没有人民群众自我教育作用的发挥,仅凭教育者的一厢情愿、自说自画,信仰教育的效果必然会大为折减。原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就曾指出:“只有促进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7]信仰教育更需要启发和引导人民群众的自我教育,提高教育的实效性。这里,马克思主义信仰语境中的自我教育,就是指在教育者的启发和引导下,通过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学习和各种信仰的比较,人民群众发挥自身的主体性,进行自我反思、自我改造、自我完善,树立或巩固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过程。重视自我教育方法,是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历史主体地位原理的,它有利于启发人民群众的信仰自觉,提高人民群众的信仰选择能力,使他们较容易地从一切旧有的信仰形式中摆脱出来,树立科学健全的信仰形式。这里,较多地强调了自我教育的重要性,但教育与自我教育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而有机统一在一起的。不能割裂这两者的固有关系,否则,就可能导致实践的偏差。
3.4 坚持传统方式与现代方法相结合的原则
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方式方法要紧跟时代变化,在坚持传统教育方式的基础上,力求教育方式方法的与时俱进。特别在全球化、网络化、信息化的背景下,更要强化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网络阵地建设,充分发挥网络在信仰教育中的积极作用。当前,信仰争夺战的主战场已经从传统的人际传播阵地转向网络传播阵地,各方势力都竞相抢滩网络阵地,争取更多的信众。更有甚者,就连封建迷信也借助网络大肆传播,干着骗人骗钱的丑恶勾当。据报道,“部分‘风水从业者’通过自我神化包装,以‘风水大师’、风水机构为名,借由淘宝网等互联网交易平台高价兜售‘灵符’等风水吉祥物,赚取高额利润,一些骗局虽然十分低级,但受骗者数以万计。”[8]人们在震惊的同时,必须有所反思。在当前复杂的信仰环境下,一方面,要净化网络环境,打击诸如通过网络传播迷信、诈骗钱财的网络犯罪行为;另一方面,必须加强网络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阵地建设,推出更多“红色教育网站”、“红色教育网页”,使马克思主义信仰引领的时代精神延伸到网络。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李向平.中国信仰研究:第1辑[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186
[3]周新城.20世纪90年代以来反马克思主义的几种主要社会思潮[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0(5):14-23
[4]赵建国.终极关怀:信仰及其传播[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
[5]罗素.为什么我不是基督教徒[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18
[6]刘少奇选集:下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7]苏霍姆林斯基.少年教育和自我教育[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4:100
[8]伪“大师”网店兜售“灵符”日进斗金[EB/OL].[2013-08-18].http://news.xinhuanet.com/legal/2013-08/18/c_116986182.htm
2013-11-09
安徽大学研究生学术创新研究项目“马克思主义信仰在中国的历史发展与当代建构”(10117700593)。
陆攀(1977-),安徽长丰人,博士研究生,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
10.3969/j.issn.1673-2006.2014.02.007
G641
A
1673-2006(2014)02-0022-04
(责任编辑周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