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鞠躬育良才 敏学著文章
——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张树华教授访谈录

2014-04-10韩淑举

山东图书馆学刊 2014年1期
关键词:图书馆学图书馆工作

韩淑举

鞠躬育良才 敏学著文章
——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张树华教授访谈录

韩淑举

韩淑举(以下简称韩):张老:您好!谢谢您能接受我们的采访。中小学阶段是一个人学习成长的基础时期,先生是从哪里上的中学?是什么时候考上北京大学的?当时为什么会选择图书馆学系呢?

张树华(以下简称张):我于1932年生于北京,长于北京。1944年,考上了北京第二女子中学(简称女二中),至1950年高中毕业。女二中在解放前就有中共地下党组织。虽然她们从未公开身份,但是从她们的热情、友善的态度中,我们可以感觉到她们与一般的同学不一样。她们积极组织和团结校内进步的同学,参加反抗国民党黑暗统治的斗争,如:“反饥饿、反内战”的示威游行。还介绍我们去北京大学的孑民图书室借阅一些进步书刊。在她们的感召下,我于解放前参加了地下党的外围组织“民主青年联盟”(简称民联),在迎接解放军进城,保卫学校安全等活动中做了一些工作。1949年春,凡参加“民联”的人,都自动转为青年团员(当时叫“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之后,我于1952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49年北京解放了,当时真有一种迎接到了曙光,看到了光明未来的感觉。当时唱一首“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的歌,而我的心中也确实感到天是明朗的天,地是自由的地,内心充满欢欣鼓舞的激情。但是,人有旦夕祸福,就在我热情奔放,准备参军参干时,忽然得了骨结核病,住进了医院。眼看很多同学参军、参干、参加南下工作团,而我只能呆在医院,呆在家里,心中的懊丧难以形容。

转眼到了1950年,高中毕业了。不能参军、参干,只好考大学吧。之前曾听北京大学的大姐姐说,北大有个图书馆学专修科,又因为曾到北大孑民图书室借书的启发,我感到图书馆是个非常圣洁的地方。它可以充实人的知识,启发人的思维,净化人的心灵,学这个专业是很好的。但在当时的社会气氛下,能够参军、参干是无上光荣的,而对考大学是持”无所谓“的态度。我当时的想法是:能考上大学就上大学,考不上就“参干”(当时的病情已好转),所以没有把考大学放在心上,也从未做过任何复习或准备。不料发榜后,竟然考上了北京大学图书馆学专业,就这样我进了北京大学。

一进北大就感到一种浓厚的民主、团结、奋进的气氛。当时北大的地址在东城区“沙滩”,一进校门就是有名的红楼。红楼后面有一个大广场,写着“民主广场”四个大大的红字,这是全校同学每天做早操或开大会的地方。开大会时,不管时间多长,大家都是席地而坐。当时女生住沙滩民主广场北侧的灰楼内,男生住在校外北河沿的三院。系里有个资料室,在北楼的202室,这个“202”成了我们课堂实习与课下自习的基地。当时的食堂是由北大的学生会自己办的。每月4元5角的伙食费。主食是窝头、丝糕或高梁米饭,每顿有两种素菜。食堂养了几头猪,每个月杀一头,大家“打牙祭”。到了“打牙祭”那天,同学们都好像过年似的。

解放初期,政治运动很多。我们入学不久就开始了抗美援朝运动。系学生会组织同学排演了各种节目,到市区和郊区进行抗美援朝宣传。记得几位同学演了一个小歌剧,内容大概是讲一个无辜的男孩子被美国飞机炸死了,老妈妈万般思念儿子的情景,演得十分逼真,对于揭露美国帝国主义的侵略行为起了一定的作用。同学们在宣传活动中团结战斗,气氛热烈。1952年参加“三反”、“五反”运动则是另外一种形式。除一部分同学留在校内搞北京大学校内的“三反”运动外,其他大部分同学走向社会,参加了北京市的“五反工作队”。我被分到广安门的一个小钢铁厂搞“五反”工作……偶尔回校,大家互相交流参加运动的体会,彼此互相鼓励,同学间充满了友爱、真挚的感情。

韩:在北大学习期间,先生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对先生此后的学习研究产生了什么影响?

张:解放初期,大学教育处于从“传统的社会科学教育体系”,向以“学习苏联学术体系为主”的转变时期。例如,解放前,北大图书馆学专修科邀请一些老教授或老图书馆学专家开设了一些课程,包括:

中国目录学(王重民先生讲授)、版本学(赵万里讲授)、校勘学(王利器讲授)、四库全书总目研究(王重民讲授)、西洋目录学(毛子水讲授)、中文编目(陈鸿舜讲授)、西文编目(耿济安讲授)、图书馆概论(袁同礼讲授)等。

解放后,在“全面学习苏联”的思想指导下,参考了苏联图书馆学院的一个教学大纲,开设了:图书馆学引论、图书馆藏书与目录、图书馆读者服务、图书馆组织(管理)四门业务课。解放前的课程全部取消了,老教授们造诣较高的知识不敢拿出来讲,而苏联的一些东西又不太熟悉,所以教学内容显得很薄弱。例如,王重民先生是著名的目录学、版本学家,但他精湛的学术成就,却没能传授给我们,现在想来实在可惜。

刘国钧先生于1952年由兰州大学调来北大图书馆专修科。他给我们讲的第一门课是《图书分类》。刘先生开门见山指出,图书分类是以科学分类为基础的。他指出:各种学科都包含着一定的科学内容,这些内容是从属于这门学科的,它们组成一个类的系列,叫做“类系”。而一门学科从它的上位类来看,还有一些并列的学科,可以叫做“类列”。将“类系”和“类列”按照一定的规律组织在一起,就形成了一种学科的科学体系。为了用于图书馆整理图书的工作,要对分类体系加注一些标识符号。标识符号大多按“层累制”组成,这就组成“图书分类法”。刘先生将图书分类法分解开来,层层讲解,他的讲课富有哲理性、逻辑性、系统性,使我们在掌握了分类理论、分类体系和分类标识符号后,对各种图书分类法可以触类旁通,一通百通。也可以说,他的讲课,不仅“授人以鱼”,而且“授人以渔。

韩:大学毕业后,先生留校任教。长期从事图书馆学教育和专业培训工作,为中国图书馆界培养了许多优秀人才,请您介绍一下您这方面的情况好吗?

张:1953年我毕业留校后,分配到图书馆学教研室任教。先后开设过下列课程:

50年代,开始讲“图书馆读者服务”课程。1986年曾与张涵、赵世良合作出版《图书馆读者工作教程》。以后一直关注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的进展。

60年代,系里将“图书馆读者工作”课,合并到“图书馆学”课程内,成为一门大课,我开始讲授“图书馆学概论”,直到80年代。80年代初,北京大学和武汉大学图书馆学系的老师合作编写《图书馆学引论》一书。该书曾获得国家教委颁发的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一等奖。

80年代中期,我接受了北京市社会科学“七五”规划中的“北京各类型图书馆志”科研项目,从此加强了对图书馆事业史的研究。在此之前,我于80年代初曾给本系88级和89级讲过“图书馆事业史”专题课程。

80年代中期,我开始招收研究生。并开始给研究生讲授“图书馆学发展史及有关文献”课程。可以说,我从80年代开始对图书馆事业史和图书馆学史方面,进行了资料积累和研究工作。

自80年代至90年代末的20年间,我先后指导过本系18名硕士研究生和4名在职硕士研究生。现在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都成了骨干。其中已经有4位评为教授,4位评为研究馆员或副研究馆员,还有几位成了公司的经理或总裁。

韩:先生对于图书馆学基础理论、图书馆事业史和图书馆学史有深入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请您谈谈您的治学方法以供后学晚辈参考。

张:首先,关于治学道路。1953年我从北京大学图书馆学系毕业后,留校任教,至离休共有45年的教龄。20世纪50年代初期,北京大学对青年教师的培养提出了“跑圈”和“蹲点“两条途径。所谓“跑圈”就是在本专业范围内,对各门基础课都搞一搞,打下比较广博的基础。所谓“蹲点”就是毕业后即确定专门的教学和科研内容,向专深方向发展。当时许多老教授都提倡青年教师要“跑跑圈”,把专业基础搞得宽一些。在这种大气候下,我毕业后曾跟随舒翼翚先生任“图书馆学引论”课程的助教,后又跟随陈鸿舜先生任“图书馆藏书建设”课程的助教。1956年以后,我开始独立讲授“图书馆读者服务”课程。1958年以后,为了减少课程的多头现象,系里将“图书馆藏书建设”与“图书馆读者服务”两课程并入“图书馆学概论”这一大课内,我又开始讲授“图书馆学概论”课。这样,至1960年,在大的“图书馆学”范畴内,我跑了“一圈”。现在回过头来看看,用六七年的时间,对几门业务基础课搞一遍教学工作,使我获益匪浅:

第一、使我对各门业务基础课的基本内容、学科结构、各种学术观点以及待研究的理论和实践问题等,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打下了较扎实的基础;

第二、对图书馆学各分支学科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内在联系有了一定的认识,这使我在后来看待图书馆学中的一些问题时,能够从宏观的角度去分析

和认识,对我后来的科研道路大有益处。例如,80年代前后,我先后发表了几篇文章:“试谈图书馆工作的规律性”(载《图书馆工作》1979年第4期)、“谈谈图书馆工作的辩证关系”(载《图书馆工作通讯》(陕西)1979年第18-19期)、“论图书馆的中介作用”(载《图书馆理论与实践》1988年第4期)、“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制约因素”(载《大学图书馆通讯》1988年第5期)、“论图书馆资源共享”(载《江苏图书馆学报》1986年第3期)等。这些都是从宏观角度来研究图书馆和图书馆事业的机制、机理等理论问题。这些论文对于揭示图书馆工作的本质和规律,探讨图书馆工作的内涵和外延等,是有一定意义的。

70年代末,北大、武大两校图书馆学系的教师合编的《图书馆学基础》教材,根据当时我们的认识和水平,尽量反映了那一时期国内外图书馆学理论的发展和图书馆现代化的趋势,在当时图书馆学理论界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图书馆学基础》一书曾获国家教委颁发的“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一等奖”。

《孟子》中有一句话:“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说约也。”这里所谓的“博”是指做学问要广博地掌握各种知识;所谓的“约”是指在有了较广泛的基础知识之后,到一定时期,就要收拢,要“由博返约”,向某一专门方向发展,否则泛泛搞下去,哪一门也搞不专深。

我从60年代开始,结合教学任务,专攻图书馆学概论和图书馆读者服务两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十几年后,围绕这两个分支学科,又逐渐扩大研究领域,80年代先后开设了“中国图书馆事业史”和“图书馆学说史”两门课程。从此以后,我开始从宏观角度研究中国图书馆事业史和图书馆学史,在“约”的基础上,再进一步扩大研究领域和范围,使之“以约驭博”。所以,在治学道路上,要“由博返约”,“以约驭博”,这是我的第一点体会。

其次,关于治学方法,有以下几点体会:

第一、要从宏观角度审视和研究中国的图书馆事业及图书馆学的发生、发展。

我在宏观研究方面的研究情况是:

(1)在图书馆事业史方面:我联系各个时期图书馆事业的进展情况进行研究,发表的主要论文有:《图书馆事业发展的轨迹与展望》《中国图书馆办馆观念的变迁和发展》《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百年回眸》。2008年,出版了《20世纪以来中国的图书馆事业》一书,全书65万字,较全面地论述了自清朝末年至21世纪初,一百多年间中国各类型图书馆事业从产生、发展,直至21世纪前后,图书馆现代化、数字化的发展进程。

(2)在“图书馆学说史”方面,主要论文有:《中国“前图书馆学”的发展及有关文献》《中国近代图书馆学的发展及有关文献》《30年来我国图书馆学研究的发展和今后任务》《80年代初期国内、国外图书馆学基本理论研究的进展情况和发展趋势》等文章。

第二、要理论联系实际。

图书馆学是实践性较强的一门学科,它是图书馆事业和图书馆工作的理论概括和总结。离开图书馆实践活动,图书馆学研究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要在掌握大量第一手材料的基础上,进行理论总结和概括。

1986年以后,我承担了北京市社会科学“七五”规划项目“北京各类型图书馆志”的研究任务,因此,转向对北京各类型图书馆事业的研究。先后调查了北京市500多所各类型图书馆,走访了北京图书馆界的专家和同行数十人,计算了几千个数据。撰写了一些论文:《北京古代藏书事业的渊源及其发展》《北京地区图书馆事业的现状及其发展战略》《北京近代图书馆的产生和发展》《中央国家机关及其所属科研系统图书馆的结构分析》《中国的学校图书馆》等文。经过数年的调查,撰写了35万字的稿子,于1991年由燕山出版社出版了《北京各类型图书馆志》一书。可以说,没有大量的调查和走访,不掌握第一手材料,《北京各类型图书馆志》一书是写不出来的。它以大量翔实的史料、事实、数据、现状分析等,从纵横两方面详细地反映了80年代以前北京各类型图书馆的结构、现状、进展及新的面貌。

又如:为掌握解放前旧图书馆学期刊的情况,我与一位研究生刘素清一起钻进北大图书馆旧期刊库,将北京大学图书馆所收藏的解放前有关图书馆方面的旧期刊40余种搬出来,从创刊号看起,了解每种刊物的创刊年、创办单位、刊期、创办宗旨、主编人、栏目设置、主要内容及特点等,做成卡片。在此基础上,写成《解放前图书馆学专业期刊》一文,发表在《晋图学刊》1993年第1期上。

第三、抓住图书馆界出现的新事物、新情况、新问题进行研究。

80年代后,我国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为

配合国内经济转型,我以中国图书馆学会“读者服务研究”分委员会主任的身份,与组内同志一起,于1991年至1994年间,举办了三次全国性的学术研讨会,重点讨论图书馆进一步加强为科研、为企业开展信息服务的工作。三次研讨会的情况如下:

(1)1991年在大连召开“图书馆读者工作为科研、为生产服务的理论和实践”研讨会。大会交流论文63篇,书面交流论文142篇。会后,我与杨沛超、胡继武两位先生合写了《80年代以来,图书馆为科研、为生产服务的进展与展望》一文,发表在《中国图书馆学报》1992年第1期上。

(2)1993年全国十大钢城联合在鞍山市召开“图书馆为大、中型企业信息服务”学术研讨会。收到论文66篇。会后我与刘素清合写《国有大、中型企业信息需求的调查分析》和《企业信息工作的作用及其服务方式》两文,分别发表在《管理现代化》1995年1期和《图书馆学刊》1994年3—4期上。

(3)1994年在丹东市召开“市场经济与图书馆服务”学术研讨会。交流论文80多篇。会后编印了《文献信息的开发与利用》(论文集)。我于会后写了《市场经济条件下,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的开拓与延伸》一文,发表在《图书馆学刊》1995年2期。

上述学术活动在国家经济转型期,不仅充实和提高了我的图书馆学教学理论和教学内容,而且对当时的图书馆如何为大、中、小型企业开展信息服务工作起到一定的理论概括和实践总结的作用。

最后关于治学态度。要有不断学习、不断进取的精神,这是我的另一点体会。如果说,古人尚要“学无止境”,那么在今天,“学无止境”的问题更突出、更严峻。80年代以后,世界进入信息社会,现代化、网络化、数字化的迅速发展,给图书馆事业带来了巨大的变革,图书馆新技术的应用日新月异,使人目不暇接,在这种形势下,我们这一代人原有的知识结构已不敷应用,必须面对现实,重新学习。虽然我年龄已高,但不甘心就此落后。于是60多岁开始参加计算机应用培训班,掌握最基本的计算机应用技术。同时关注图书馆界新技术应用的动向,阅读一些有关的书刊。在这种情况下,我试着写了几篇文章,聊表我对现代化进程的关注。它们是:《新技术革命与读者工作的变化》《从传统咨询走向网络咨询》《信息服务与知识导航》。2006年与三位研究生(王京山、刘绿茵、张久珍)合作出版了《数字时代的图书馆信息服务》一书,由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出版。2008年出版了《20世纪以来中国的图书馆事业》一书,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2013年,又将我的部分论文编辑了一本论文集《中国图书馆事业和中国图书馆学发展史论丛》,由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出版。

时代在前进,我虽然不如年青一代进步得那么快,但起码在思想上,在认识上不能太多地落后于时代的进展。

韩:我知道您退休后依然笔耕不辍,继续从事专业研究。请您谈谈退休后的生活情况。

张:1997年我于65岁时离休,因为还有一名我指导的研究生没有毕业,所以又续聘了一年。因为在图书馆学的范围内打拚了40多年,离休后许多业务问题还在脑海中回旋,割舍不下。适逢21世纪新的世纪开始,所以写了几篇带有总结性的长文。如:

1、“20世纪中国的图书馆事业”载《中国图书馆年鉴2003年卷》专文。

2、“20世纪中国图书馆观念的变迁和发展”载《中国图书馆年鉴2005年卷》专文。

3、“中国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百年回眸“载《中国图书馆学报》1999年第6期。

4、“我国图书馆事业发展的轨迹与展望”载《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1年第3期。

5、《20世纪以来中国的图书馆事业》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出版。这是在我所撰写的书中,花的时间最长,用的功夫最多的一本书,从2004年至2008年。前后用了四年的时间,才完成这本书的写作和出版。

2004年一种突如其来的怪病(SARS)席卷国内,因为它的传染性极强,大家都躲在家内深居简出,正在无所事事之际,陈源蒸同志嘱我与他一起编写《中国图书馆百年纪事》一书,我欣然从命。首先分类设置各种条目,条目列出后,我就到北大图书馆和信息管理系资料室搜集有关的资料。几个月下来,竟然搜集了几十万字的资料,再加上此前我在各种图书馆学刊物上发表的20余篇有关图书馆事业史的文章,大约有一百万字的资料。但这些大多是零散的、不成系统的、资料性的东西。2006年申请到北京大学的教材出版资助金,这给了我将搜集到的大批资料能够“系统成书”的机会。

全书共65万字,分为15章,除最后两章《图书馆自动化的发展历程》和《数字图书馆的发展历程》是由张久珍老师撰写,其余各章均由我撰写。该书的内容有:从纵向来看,包括了自清朝末年至21世

纪初的一百多年间,各个历史时期图书馆办馆观念的变化;中国图书馆事业在各个时期的发展历史。从横向来看,包括了:三大类型图书馆事业的巨大发展;图书馆各项业务工作的进展;图书馆学研究和图书馆学教育的发展;图书馆协作组织的建立与图书馆之间的资源共享;图书馆自动化、网络化、数字化的发展历程等。为了反映最新的发展情况,本书用了较多篇幅论述20世纪80年代以后,至21世纪初,我国图书馆事业在自动化、网络化、数字化方面的发展历程和巨大进步。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谢灼华教授在给本书写的“书评”中指出:该书“资料丰富,条理清晰,既有丰富的历史感,也有最新的典型材料”——是图书馆“百年变迁的忠实记录”。(见:大学图书馆学报2009年第3期105—107页)

我自1953年毕业留校任教,至2013年,整整一个甲子。我现在已至耄耋之年。今年将我过去发表的有关图书馆事业和图书馆学发展史方面的论文,选择了40多篇,编了一本论文选集:《中国图书馆事业和图书馆学发展史论丛》,全书45万字,由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3年10月出版。

张树华学术著作目录

一、论文

1.图书馆的群众工作.图书馆工作(北京),1956(6)

2.10年来读者工作回顾.图书馆学通讯(北京),1959(10)

3.北大图书馆学系函授班的教学情况和几点经验.图书馆(北京),1963.2

4.五年来我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和成就(与刘国钧.纪国祥合写).图书馆(北京),1964(3)

5.谈谈图书馆工作的辨证关系.图书馆工作通讯(陕西),1979(总18-19)

6.试谈图书馆工作的规律性.浙江图书馆工作,1979(3);图书馆工作(科图),1979(4)

7.新中国图书馆大事年表(与吴慰慈合编).图书馆工作(北京),1979(6)

8.新中国图书馆事业30年(与吴慰慈.郑莉莉合写).吉林图书馆学会会刊,1980(2)

9.30年来我国图书馆学研究的发展和今后任务.北京大学学报,1981(1)

10.刘国钧教授生平及学术思想研究.吉林图书馆学会会刊,1981(4)

11.视听资料浅谈.资料工作通讯,1981(3)

12.读者工作的回顾.图书馆工作与研究,1981(2)

13.公共图书馆为科技服务的几个问题.图书馆工作与研究,1982(4)

14.北京大学图书馆学系发展史.图书馆杂志,1983(1)

15.藉书园.共读楼.古越藏书楼——我国早期公共开放的私人藏书楼.宁夏图书馆通讯,1983(4)

16.读者工作的性质和职能.图书情报工作,1984(4)

17.读者工作学科的构成.图书馆工作与研究,1984(3)

18.35年来我国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的进展情况和发展趋势(与邵巍合写).图书馆学研究,1984(4)

19.80年代初期国内外图书馆学基本理论研究的进展情况和发展趋势(与邵巍合写).我国图书馆事业研究资料汇集.中国图书馆学会秘书处印,1984年

20.35年来我国读者工作的发展与趋势(与郑挺合写).高校图书馆工作,1984(3)

21.孙毓修所著《图书馆》述评.山东图书馆季刊,1985(3)

22.图书馆读者工作的理论与预测.中国图书馆学会读者服务工作经验交流会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1985年9月

23.新技术革命与读者工作的变化(与郑挺合写)出处同上

24.杨昭悊著《图书馆学》一书述评折.山东图书馆季刊,1986(3)

25.读者工作的实质.大学图书馆通讯,1986(2)

26.我国图书馆读者服务观念和服务工作的发展和变迁.北京大学学报,1986(4)

27.论图书馆资源共享.UAP论文集.北京图书馆1988年编印出版;江苏图书馆学报,1986(3)

28.阮冈纳赞及其《图书馆学五定律》一书述评.大学图书馆通讯,1986(6)

29.早期的北大图书馆学系.黑龙江图书馆,1987(5)

30.论读者结构.大学图书馆通讯,1988(2)

31.北京地区图书馆事业的现状及其发展战略.北京图书馆通讯(北图内部),1988(1)

32.精通古今,学贯中外的图书馆学家——刘国钧先生.北京图书馆通讯,1988(1)

33.中学生课外阅读情况的调查及加强阅读辅导的意见.图书馆工作与研究,1988(2)

34.论图书馆的中介作用.图书馆理论与实践,1988(4)

35.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大学图书馆学报,1988(5)

36.阅读心理学的含义与体系结构(与李广健合写).黑龙江图书馆,1988(6)

37.论图书馆部分工作产业化经营(与周庆山合写).文献工作研究,1988(4)

38.四十年图书馆读者服务的实践与理论进展(与项一平合写).中国图书馆学报,1989(2);另:日本《图书馆杂志》转载

39.当前高等院校学生的阅读需求特点分析.北京高校图书馆,1989(1)

40.北京近代图书馆的产生、发展和现状.大学图书馆学

报,1990.1-6期连载

41.我国中小学图书馆发展史.儿童图书馆与中小学图书馆,1991(2)

42.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中小学图书馆宣言》的理解和认识.儿童图书馆和中小学图书馆,1991(3-4)

43.中国古代藏书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图书馆杂志,1991(5)

44.《图书馆学基础》一书出版的前前后后及对一些问题的思考.图书馆,1991(5)

45.新中国建国后四十年图书馆读者服务的实践和理论进展.图书馆界(日本),1991.v.42.no.6

46.80年代以来图书馆为科研、为生产服务的进展与展望.中国图书馆学报,1992(1)

47.历史上的天津通俗图书馆.图书馆工作与研究,1992(2)

48.中央国家机关及其所属科研系统图书馆的结构分析.图书情报工作,1993(3)

49.图书馆学、情报学领域中的“会议文献”述略.图书与情报,1993(1)

50.解放前我国图书馆学期刊发展述略(与刘素清合写).晋图学刊,1993(1)

51.中国的学校图书馆.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1993(1)

52.北京古代藏书事业的渊源及其发展.图书馆学研究,1994(1)

53.企业信息工作的作用及其服务方式(与刘素清合写).图书馆学刊,1994(2-3)

54.国有大中型企业信息需求的调查分析(与刘素清合写).管理现代化,1995(1)

55.市场经济条件下,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的开拓与延伸.图书馆学刊,1995(2)

56.中国女图书馆员的数量、结构及心理状态分析(与董小英合写).中国图书馆学报,1995(5)

57.中国女图书馆员的现状分析.妇女研究论丛,1995(2)

58.密切配合经济形势,大力开展读者服务研究的学术活动.中国图书馆学会工作通讯,1995(1)

59.英国人如何收集、利用商业信息——记英国利兹市图书馆的商业信息服务部.市场报,1996.4.16

60.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的启迪——参观英国两所公共图书馆之观感.图书与情报,1996(2)

61.商业信息服务的楷模——参观英国利兹市图书馆有感.图书馆研究与工作,1996(3)

62.英国利兹大学图书馆见闻.大学图书馆学报,1996(5)

63.英国的稻草人节(郁勤).中国旅游报,1995.12.10

64.信息高速公路对信息教育的启示(与刘绿茵合写).津图学刊,1996(3)

65.对治学道路和治学态度的几点体会.中国当代图书馆界名人成功之路.武汉大学出版社,1996.7:269-301

66.北京大学函授班的缘起及初期的教育活动.北京大学图书馆学函授教育40周年纪念文集,1996:8-9

67.北京大学图书馆学函授班教学的几点经验(出处同上)(45-47页)

68.我国的中小学图书馆.儿童图书馆及中小学图书馆,1997(3-4)

69.中国大陆的中小学图书馆.海峡两岸儿童及中小学图书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北:1996.12.10-11在台北举行,1997年1月出版

70.1947-1997年北京大学图书馆学系发展史.北京大学学报增刊,1997

71.缅怀刘国钧先生二三事(出处同上)

72.对1994年联合国教科文颁布的《公共图书馆宣言》的认识和理解.中国图书馆学报,1997(3)

73.开展具有特色的读者服务活动.图书馆学研究,1997(1)

74.从《中小学图书馆征文》看当前中小学图书馆工作的研究热点.儿童图书馆与中小学图书馆,1997(4)

75.全新的视角,可喜的收获——为《图书馆社会教育学》一书所写的序言.中华读书报,1997.12.17

76.民国时期北京地区私立图书馆述略.北京图书馆馆刊,1998.3:108-111

77.戊戌变法与我国开放式藏书楼的产生.北京图书馆馆刊,1999(1)

78.从传统咨询服务走向网络咨询服务.北京图书馆馆刊,1999(4)

79.中国图书馆读者服务百年回眸.中国图书馆学报,1999(6)

80.概略科技查新(张焕).山东图书馆季刊,2000(1)

81.引导中小学生去探索未知世界——介绍《不知道的世界》.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2000(6)

82.向中小学生介绍四种科普型期刊.图书情报通讯,2000(3)

83.培养中小学生具有健康的心理——介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指导丛书》.图书情报通讯,2000(4)

84.我国图书馆事业发展的轨迹与展望.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1(3)

85.信息服务与知识导航(与张宇萌合写).中国图书馆学报,2003(1)

86.古越藏书楼开放的时代背景和思想基础.开放的藏书楼,开放的图书馆——纪念古越藏书楼创建百年论文集.浙江人民出版社,2002:53-58

87.五四运动至抗日战争爆发,我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江西图书馆学刊,2003(4)

88.20世纪中国的图书馆事业.中国图书馆事业百年纪事.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中国图书馆年鉴(2003年版)(专文).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

89.20世纪中国图书馆观念的变迁和发展.图书馆,2006(3);中国图书馆年鉴(2005年版).(专文)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51-59

90.图书馆服务发展的三个阶段.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6(4)

91.哈佛燕京学社及其引得编纂处.山东图书馆季刊,2006(3)

92.19世纪西方人士在中国创办的几个图书馆.江西图书馆季刊,2007(1)

93.新图书馆运动中的图书馆教育思想.图书馆,2007(2)

94.从刘国钧先生的“图书馆学五要素”谈起.图书情报工作,2007(1)

95.新中国图书馆事业发展的一次浪潮——记“全国图书协调方案”及其协作、协调活动.中国图书馆学报,2009(3),21-26

96.50年前的一段回忆(封面有1964年全国第一中心参观团在湖南韶山的照片).图书馆,2009(5):56-58页

97.80—90年代我国图书馆事业的全面发展.山东图书馆季刊,2009(6):1-7

98.北京晚报.2009年9月11日特8-9版刊登“老北图”照片(1950级同学在文津街老北图实习的照片,其中有王重民、万希芬先生)

99.内蒙古图书馆事业的全面总结.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9(6)

100.中国“前图书馆学”的发展及有关文献.大学图书馆学报,2012(3):30-36

101.中国近代图书馆学的发展及有关文献 待发表

二、论著

1.图书馆学基础(教材).(北大、武大合编).商务印书馆,1981

2.图书馆读者工作教程(教材).(张树华,赵世良,张涵合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

3.中小学图书馆工作概论(教材).(张树华,董焱合著).海洋出版社,1991

4.张树华论文选.四川图书馆学会出版,1988

5.读者学与读者工作文选(论文集).(张树华,项一平合编).书目文献出版社,1988

6.北京各类型图书馆手册.张树华主编.燕山出版社,1988

7.图书馆学基础(修订本)(教材).商务印书馆,1991年2月

8.北京各类型图书馆志(专著).张树华主编.燕山出版社,1993

9.文献信息的开发与利用(论文集).(张树华,姜岳合编).《管理现代化》增刊,1994

10.读者服务与研究(教学大纲).高教出版社,1996

11.图书馆学.情报学文献源(教材).董小英主编.书目文献出版社,1996

12.中小学图书馆工作导论(教材).(张树华,董焱合著).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

13.20世纪中国图书馆百年纪事.(陈源蒸,张树华合编).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

14.数字时代的图书馆信息服务.(张树华,王京山,刘绿茵,张久珍合著).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5

15.20世纪以来中国的图书馆事业.张树华,张久珍合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16.中国图书馆事业和中国图书馆学发展史论丛(张树华论文选集).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3

猜你喜欢

图书馆学图书馆工作
图书馆
不工作,爽飞了?
选工作
去图书馆
寂寞与喧嚣:当代图书馆学研究现状剖析
中国图书馆学之当下:反思与瞻望
广西图书馆学会2013年年会暨第31次科学讨论会在贵港举行
广西图书馆学会2012年年会暨第30次科学讨论会在南宁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