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空间叙事与中国叙事学的“前世今生”

2014-04-10田晓琳

怀化学院学报 2014年8期
关键词:前世今生叙事学理论

田晓琳

(吉首大学 师范学院,湖南 吉首416000)

引言

前不久在参加某高校承办的中外文学批评思潮学习交流时,笔者听了一位叙事学专家的讲座,期间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空间叙事和中国叙事学有何关联?”在讲座的互动环节,笔者就此问题请教了该专家,但却得到了让人疑惑不解的答案。专家的意思是空间叙事和中国叙事学不是一码事,空间叙事是从地理环境考察的。对笔者而言,这个答案不尽人意,因为笔者近期曾涉猎叙事学,对上述问题颇为关注,并做过一些资料收集工作,故对此保留自己的看法。虽然这位专家未能就此问题进行全面深入的讲解,但对此问题不尽人意的回答却引起了我更加深入的思考,也提振了厘清此问题的动力。这也是笔者写作此文的动机。本文的目的不在于针对该专家进行指责,而是想就此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以明是非。

一、中国叙事学的发展历程

笔者要论述的问题不是简单的几句话就可以回答的,它需要我们一步一步地弄清楚一些具体环节。首先我们得弄清楚中国叙事学的发展轨迹也就是历程。叙事的行为早已有之,最早从《诗经》开始到先秦时期的诸子散文再到汉赋就有了明显的叙事痕迹。“《诗经》中有叙事较为充分的篇章,如《邶风·谷风》、《豳风·东山》以及《卫风·氓》等”[1]119虽然在唐宋以前,诗歌占文坛的主体地位,但诗歌也是叙事很好的表达手段,叙事诗就是其中最明显的代表。到了明清时期,诗歌让位,小说占据了文坛的中心位置。虽然小说在此前就有了发展,比如唐传奇就是小说发端的雏形。但从明清时期开始,小说这一新的叙事载体才真正使得中国古人叙事活动的发展有了前所未有的进步和成就。四大名著何以能代代相传并且中外闻名?这是因为名著的作者很好的给我们叙述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发展面貌及当时人们的生活状态。但是我们要谈的中国叙事学是一门关于怎样叙事的学问。叙事也就是讲故事。简单的理解,中国叙事学实质上就是关于中国人一直以来是怎么讲故事的一门学问,且更关注于理论层面。我们说中国是一个叙事大国,但我们有关叙事的理论却才是最近几十年的事情。中国古人关于叙事的理论已有但不成体系,往往散乱的呈现在一些古人的文学批评、随笔或点评里面。董乃斌指出:“我们从《文心雕龙》中找到了刘勰对文学叙事的种种论述,也找到了这些观点与中国文学史叙事传统的关联。”[2]57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叙事学称谓最早是由西方人提出来的。1969年法国文艺理论家托多罗夫(T.Todorov)出版了《〈十日谈〉语法》一书,作者写道:“……这部著作属于一门尚未存在的科学,我们暂且将这门科学取名为叙述学,即关于叙事作品的科学。”[3]10叙事学这一名称由此得以确立。法国结构主义催生出结构主义经典叙事学,在西方如火如荼掀起了研究热潮,但仅仅数十年就沉寂固步自封了。原因是结构主义走不出语法研究的牢笼势必穷途末路。然而,正是因为法国结构主义经典叙事学的固步自封才有了后经典叙事学的跟进和发展。以法国为中心的结构主义经典叙事学移位到了北美。上个世纪90年代西方的后经典叙事学发展态势成全面开花之势,但此时中国的叙事学才刚刚起步。中国没有自己系统的叙事学理论只能从西方引进了。在上个世纪90年代的西方,以北美为中心的后经典叙事学在迅速发展的同时,中国也迎来了叙事学发展的繁荣态势。但显然中国的脚步已经落后,因为我们还在结构主义经典叙事学上面打转转时,西方业已转向新的后经典叙事学理论了。从上个世纪90年代到世纪之交,国内叙事学的发展呈现出以下三方面趋势:其一,国内有一批叙事学研究者翻译介绍西方的叙事学理论研究成果;其二,有不少研究者用西方叙事学理论来研究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并取得了显著成果;其三,一批中国学者致力于建立中国自己的叙事学理论。不管是哪方面都成绩斐然。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人文学科的空间转向,国内有一批叙事学研究专家开始向西方看齐,他们引进并利用西方的后经典叙事学理论来建构和研究国内的叙事学理论和作品。北京大学的申丹,江西社会科学院的傅修延、龙迪勇以及暨南大学的张世君都是这些研究者当中的典型代表。

二、空间叙事的由来

空间和叙事有何关联?它们如何联系起来?空间叙事能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这都是我们要努力解决的问题。关于空间叙事能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这个问题,笔者也曾和江西社会科学院的傅修延教授做过交流。傅先生认为空间叙事要成为一门学科是很难的。但他的意思也暗含不是不可能。实际上关于空间叙事在国内的研究已经掀起了一股势不可挡的热潮。近日笔者专门在中国知网里面就此问题进行了专门的搜索查检。通过中国知网我们看到,截至目前,关于空间叙事的专著有10部,博士论文有4篇,硕士论文有65篇,期刊论文有近200篇。这么庞大的数字使我们很难相信空间叙事只是新世纪以来在中国出现的叙事学发展的新的方向。这些文章要么是纯粹理论的研究,要么是用理论研究文学作品。但不管怎么样,它们都是将叙事学延伸到空间方向。“空间理论学家们普遍认为,人类从根本上来说是空间性的存在者,总是忙于进行空间与场所、疆域与区域、环境和居所的生产……而空间的概念也很广阔,它包括私人空间和公共空间、家庭空间和社会空间、文化空间和实用空间、休闲空问和工作空间……除此之外,空间叙事中还包括由第一空间、第二空间、第三空间构成的空间规模概念(spatial scale)。”[4]空间叙事理论对文学作品的研究由此成为可能。国内空间叙事发展的领跑者首推江西社会科学院的龙迪勇。他在博士论文中指出“叙事学研究既存在一个时间维度,也存在一个空间维度,但在传统的叙事学研究中(无论是经典叙事学,还是后经典叙事学),人们都有意无意地忽视了后者。现在,叙事学是到了该重视空间维度上的研究的时候了。”[5]1龙氏研究成果颇丰,在国内产生了显著的影响。该领域成绩不凡的学者,还有江西社会科学院的傅修延,值得一提的是,傅先生在听觉叙事方面的研究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暨南大学的张世君对空间叙事的研究也颇具功力。那么空间叙事到底是什么呢?实际上空间叙事就是西方后经典叙事学的应用。后经典叙事学讲究叙事学的发展要走出语法研究的牢笼,提倡跨学科发展研究,如图像叙事,医学叙事,听觉叙事,空间叙事等等。空间叙事是其中一脉,发展之迅速是让人羡慕的。

三、空间何以叙事?

上述众多专著以及论文都在直接或间接的使用空间叙事的理论来从事文学作品的研究。那么这些论著的作者是怎么把空间运用到叙事学中去进行研究呢?我们先看看几篇有关空间叙事的博士论文是如何开展研究的吧!2001届上海外国语大学博士研究生胡妮的毕业论文《托尼·莫里森小说的空间叙事》将空间分为现实的物理-生存空间,纠结的内在-心理空间,虚构的欲望-权力空间,虚幻的神圣-宗教空间四个层面展开论述。她还将空间意象分为“厨房式”“道路式”“圣经式”并对其叙事功能进行了重点论述。华中师范大学余新明博士的毕业论文《〈呐喊〉〈彷徨〉的空间叙事》将空间叙事分为固定空间叙事和移动空间叙事,将固定空间叙事分为绝对固定空间叙事和相对固定空间叙事,将移动空间叙事分为二元对立型移动空间叙事,二元互动型移动空间叙事和圆形移动空间叙事。他还对《呐喊》《彷徨》中城镇空间意象,宗教文化空间意象,“沙龙”“客厅”“道路”式空间意象与小说叙事建构进行了分析论述。博士毕业于上海师范大学的龙迪勇在其博士论文《空间叙事学》中对空间叙事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论述。他介绍了叙事学研究的空间转向,分析了时间性叙事媒介的空间表现,并以《故园》中的神圣空间,《纪念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中空间作为时间的标识物,《伤心咖啡馆之歌》中空间变易与叙事进程,以及《墙上的斑点》中意识的流动与叙事的支点为例,对现代小说的空间叙事做了具体的讲解。他还将现代小说的空间形式分为中国套盒,圆圈式结构,链条式结构以及其他类型。关于空间叙事的硕士论文比较多,但大多也是沿用这些博士论文中类似的空间分类和叙事方法,并无太多新意。通观这些论文,不难看出,空间对叙事学的发展带来了全新的研究视角和问题域,给叙事学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

四、空间叙事和中国叙事学不是一码事吗?

前面我们已经分别对空间叙事和中国叙事学的发展历程做了简要的介绍和论述。那么空间叙事和中国叙事学是不是毫无关联的两码事呢?我们认为,二者之间还是有关联的,并非毫无关系。空间叙事是以北美为中心的后经典叙事学的发展,后经典叙事学讲究跨学科,所以叙事学的发展和空间结合起来就成为了可能。空间和叙事学的结合使得叙事学的发展出现了新的视角和问题域。中国叙事学是以法国结构主义经典叙事学为基点,通过引进西方早期的叙事学理论并结合中国自己几千年来的叙事活动和叙事理论通过一批批中国叙事学专家和研究者的不懈努力一步一步地建立并发展起来的理论。显然,这个工作是一个不断发展和修正的过程,并且需要今后不断的努力和完善。因为理论的发展是反复无止境的。随着新世纪以来后经典叙事学在国内的发展和传播并引起一波波的研究热潮,相信中国的叙事学也会跟进世界潮流而与时俱进。这样一来,中国叙事学才能与世界接轨不断完善。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叙事学和空间叙事是有着内在联系的。可以说空间叙事就是中国叙事学跨学科发展多个方向之一。

结语

中国是一个叙事大国,有着几千年的叙事传统,但我们的叙事学理论还很不完善,我们在借用和吸取西方叙事学理论并结合自己叙事传统建立自己叙事学理论的道路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空间叙事作为叙事学跨学科发展的一个新领域给叙事学的发展和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我们只有将空间叙事纳入叙事学的发展视野中空间叙事才会健康的、良性的发展。空间叙事给叙事学的发展提供了生机和活力。这股新鲜血液在自身取得进步的同时也带来了叙事学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空间叙事能否成为一门学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1]傅修延.先秦叙事研究—关于中国叙事传统的形成[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9.

[2]董乃斌.中国文学叙事传统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12.

[3][法]托多罗夫.《十日谈》语法[M]//张寅德.《叙述学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4]林莉.论《星期六》的空间叙事策略[J].当代外国文学,2013(1):49.

[5]龙迪勇.空间叙事学[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8.

猜你喜欢

前世今生叙事学理论
一部女性成长与救赎的见证录——《证言》的女性主义叙事学阐释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叙事学经典/后经典划分争议20年考辨:后经典叙事学存在合法性论略
精油的“前世今生”
叙述结构和聚焦多重性——让·埃什诺兹《我走了》和《一年》的叙事学解读
新叙事学,复数的叙事学,还是复数的后经典叙事学?——也从《新叙事学》的译名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