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湖北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研究

2014-04-10韩慧芳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4年7期
关键词:乡村人口农地湖北

□文/韩慧芳 谷 宇

(长江大学文理学院 湖北·荆州)

土地和劳动力是财富创造的两大基本要素,土地资源短缺和农村劳动力过剩这两大问题的同时存在,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着十分巨大的压力。稀缺的土地资源得到高效利用依赖于高技能的“种植能手”或经济组织,进一步需要创造财富的两大要素有效合理的流动和高效的配置。开发真正务农的劳动力资源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

一、湖北当前农村土地流转和劳动力转移现状

(一)湖北农村土地流转总体状况。据湖北省农村统计年报显示,2012年因新开荒地、园地改耕地等措施年内增加了耕地32.8 千公顷,同时因基建占地、退耕还林、还草、还渔等而年内减少了14.8 千公顷耕地,这一增减变动的结果是2012年底湖北省耕地总资源为3,947.7 千公顷,其中常用耕地面积为3,390.1 千公顷,临时性耕地557.6 千公顷。2012年湖北省耕地流转面积达547.6 千公顷,占年末常用耕地面积的16.2%。从土地流转地域分布上看,流转率较高的分别如下:鄂州耕地流转率在40%左右,武汉、黄石在30%左右,襄阳、孝感、咸宁、仙桃、天门在20%左右,武汉城市圈中,除咸宁外,其他七个地区均超过了全省平均流转率;从流转模式上看,据典型调查得出,全省土地流转相当部分还停留在私人流转模式上,需向政府主导模式转变,最终逐渐演变成市场导向模式,从而推动土地流转的规模化、市场化。

(二)湖北农村劳动力转移概况。留守在农村并真正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员在不断减少,体现在:第一,乡村人口逐渐转身为城镇人口。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程度的逐步提高,历经几十年土地不断被征收和开发的变迁,部分农民逐渐转为非农户籍,成为市民,乡村人口逐渐减少。2012年全省乡村人口为2,687.2 万人,比上年减少86.5 万人,减幅为3.1%,与实行“分田到户”政策的1982年相比,全省有将近1,265 万人从农村迁徙到城镇,30年全省乡村人口减幅达32%,意味着20年1/3多的乡村人口华丽转身;第二,农村剩余劳动力在逐步转移,完全务农农民也在逐渐减少。受资源少、比较效益相对低下的限制,农村劳动力逐渐转移到二三产业就业,从事农业生产活动农民逐年减少。2012年湖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外出总量规模持续增长,全年外出务工人员1,076.28 万人,较上年增加30.91 万人,增长3.0%,与2008年相比增加了114.78万人,增幅达11.9%。上述两因素致使农村劳动力资源不断减少,这也导致土地荒置现象严重,土地流转加速成为必然。

另外,由于土地流转与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二者具有极高的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876。在不考虑其他因素的条件下,农村转移劳动力每增加1 万人,流转农地将增加0.66 万亩:农地流转面积每增加l 万亩,农村转移劳动力将增加1.67 万人。从农地流转情况与劳动力转移情况分析,为防止劳动力转移后回流以及高效利用稀缺土地资源,开发农村劳动力资源成为必要。

二、农地流转背景下湖北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对象研究

土地使用权之所以能流转,农村劳动力之所以背井离乡,并在全国逐渐形成规模主要是基于耕地的收益。土地即无论对流出方和流入方都能带来更高收益。利益驱使土地流转和劳动力转移,实现土地和劳动力两大要素的流动,同时也应配套对农村人力资源进行开发,实现两大要素的合理高效配置。

(一)对土地转出者开发。选择转出土地的农户,家中通常有中、青年的人力资源,他们把土地视为一种保障功能,而把增加收入的希望寄托在非农产业上,但自身技能的匮乏则阻碍了这些农村人力资源在非农产业中的劳动竞争力,进而大大影响了自身的收入,结果一部分人从城市返乡但又不愿种地,甚至在某些农村出现了新的“啃老族”。对土地转出者进行资源开发,不仅降低其对土地的依赖程度,有利于土地顺利流转,而且也是提高解决“三农”问题中农民问题的关键所在。

(二)对土地转入者开发。选择转入土地的农村人力资源,主要是一些种养殖大户、农机大户,他们普遍具有传统农业的丰富经验,但非常缺乏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很难使承包或托管下来的土地产生规模效益,从而无法达到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所要达到的目的。对土地转入者进行资源开发,不仅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而且能进一步实现土地的规模化效益。

三、农地流转背景下湖北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对策

在土地流转这个特定的大背景之下,湖北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对策不能只局限于某一方面,而应该是政府、中介组织、农民等利益相关者相互联动、相互支持的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相关各方相互协作。但是,对开发农村劳动力资源不能盲目,要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地开发人力资源,开发的策略,财力、物力应有所侧重。从土地流转参与主体的角度,提出开发策略:

(一)针对土地转出者开发策略。第一,提供适应城市化生活的基本生存技能培训。对于离开土地,转入城市生活,在生活方式上可能有诸多不同。城市的日常生活特点与农村还是有很多区别,掌握一些必备技能对农村人力资源和谐、快乐地融入到城市生活有很大帮助。提高农村人力资源素质可以开展普通话培训、基本社交礼仪培训、电脑基本操作培训、劳动合同法培训等;第二,提供适应工业化生产的基本操作技能培训。当前,企业对具有高级技工背景的人力资源需求旺盛,而城市的人力资源往往不是很愿意从事这种职业,农村人力资源愿意从事,但又很难胜任。所以,农村可以全面实施劳动预备制培训,根据城市产业需求,适时推出车工、电工、焊工、模具、汽车维修等职业培训,提高农村人力资源在城市就业的竞争力。

(二)针对土地转入者开发策略。第一,提供农机使用技术培训。先进的大型农机对农地的规模收益有着直接的影响,当地主管部门要组织农机技术人员认真指导农民对新型农机具的选用和日常保养,对他们进行耕地、碎土、开沟、培土等操作培训和安全教育,并且能保证让农民以最低费用接受培训。同时,要改变传统的绝对集中向培训方式,可以采用“校乡联训”的培训方式,送教下乡,服务到家,这就为农民节省了大量的食宿费用;第二,提供现代种养殖技术培训。经常性地组织培训班,邀请专家与种养殖精英言传身教,精选培训内容,要尽量贴近农民生产生活,注重讲实际经验技术,而非照搬书本知识。

四、结语

目前,农村问题中最重要的是土地问题,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土地流转是大势所趋。如何在新的土地制度变革下实现农村人力资源的有效开发也就成为理论界和政客值得探讨的课题。因此,针对地处中部的农业大省湖北,在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方面就要从组织建设、制度保障、环境营造等诸层面构造一个完整体系,对参与土地流转的各方提供与之相适应的人力资源开发措施,进而有效提高农民收入,实现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

[1]杨定全.基于土地流转下农村人力资本流动的障碍及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9.17.

[2]周培章,周群,周雷.钟祥四种模式激活土地流转.农民收益翻番[M].湖北日报,2011.3.20.

[3]杨佳,黄勇,张圣桂.农村耕地流转的经济学分析——以湖北恩施州为例[J].生产力研究,2012.1.

猜你喜欢

乡村人口农地湖北
后脱贫时代原深度贫困地区乡村人口流动的空间特征与影响因素
——以凉山州同城化区域“一市三县”为例
The rise of China-Chic
云南省乡村人口空间分布格局及演变特征
合作社的发展要着眼乡村人口及结构变化
驰援湖北
湖北武汉卷
英国乡村发展的特点与挑战
小田变大田破解农地零碎化
当前农地出租趋势的实证分析
中国农地产权制度向何处去?